在家裡的日子長了,就開始找電影,因為沒有充會員,就抱著「我就不信沒會員就找不到好看的」的心態,在優酷的免費電影清單上,用指尖劃撥著,躺在床上,翹著二郎腿,看看評分,看看電影封面。如果覺得吸引,評分在7分以上,便點開看一看電影介紹,若發現無趣,便繼續翻頁尋找。
然後,我找到了《丘奇先生》;
電影封面是個黑人,取名也平淡無奇,但評分居然可以達到8.8分。
文章的開始,我也不想贅述太多囉嗦的話,就進入正題可好。
故事沒有交代丘奇先生的過去,但仔細融入並看完這部電影時,我能體會到他過去應該有一段很糟糕的父子關係;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小夏一家,原本受託照顧小夏母親的六個月,最後默默奉獻付出六年之久,為單親家庭三代人提供保障,像家人一樣陪在她們身邊。
丘奇先生似乎是個全能狂人,並盡所能地給了母女兩人全部的愛:精心烹飪各種美食,可以閉目想像下,每天清晨,廚房裡會飄出濃鬱的飯香,看到行雲流水般的案板上操作;夜晚有琴聲可以相伴;還有世界級原版名著可以陪讀,還能偶爾給你畫一幅油畫畫像。沒有轟轟烈烈,大起大落,但電影的每一處,你都不願意跳過去快進,因為每一處都會讓你覺得他很精彩,他會有感觸,他也不會像其他人一樣在一個突然的時間段給你一個前所未有的消息,讓你難受。
整部電影中透露著溫暖,並隨時給你準備小驚喜,當你覺得這個優雅的黑人也就會彈彈鋼琴,做點讓人心動的美食罷了,然而事實是,他竟然還能縫紉出小夏畢業舞會的晚禮服,讓我咋舌!我默默的點開了彈幕,心想,應該會有很多人看到裁縫在這幕該說點什麼了,果然:不會做飯的廚師不是個好裁縫......諸如此類的,我看著字幕滾動,然後我在被窩裡哧哧直笑。
影片最後,也沒有交代丘奇先生的往事,只是你會從某些細節感受到某些東西。例如:小夏成為母親後,丘奇先生依舊每周三和周六晚出去,也一直沒有告訴小夏他要去哪,小夏也不過問,只是某天很晚回來後,醉醺醺的大大咧咧的罵上幾句:我是罪人,那誰才是失敗者,你他媽才是失敗者!我要成為我自己,我會走我自己的路!
讓我落淚的是,丘奇先生第一次哭的時候,突然感覺到曾經那個離經叛道大喊說要走出自己人生的男孩,在年邁之際,雖未能看到父子和睦的一幕,但最終能被愛如此包圍著,如此溫暖著,那個稱為淚水的東西便會從我的眼角慢慢流下。
這是一個給予愛和得到愛,在愛中健康成長的故事,也同樣將愛傳遞下去。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小夏遇到丘奇先生才開始愛上閱讀,閱讀又引導她寫作,愛上彈琴,喜歡做美食也同樣傳遞給她的女兒,最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平靜的內心世界,沒有靠年輕美貌,而是一顆豐富的心,找尋到了生活的意義。
可能是價值觀不同,也會有負面的電影評論,當然存在差異是必然的,但我們能做的是尋找能讓自己溫暖的事物就好,也許一部電影,一頓美食,一次閱讀陪伴,這些都足以讓我們再次點燃對生活的熱愛。
好了,就說到這。
竟然我也變得囉嗦了,豈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