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博弈論

2020-12-03 筆記俠

內容來源:2019年10月26-27日,在上海交大安泰EMBA的「百家爭鳴」課程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何帆講授了《博弈論》課程。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布。筆記達人 | 行走封面設計 & 責編 | 浮燈第 4331 篇深度好文:3610 字 | 8 分鐘閱讀

精選筆記商業思維

本文優質度:★★★★★+口感:老樹紅茶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如何保持組織的生命力?如何有效防範風險?組織發展的3大關鍵是什麼? 人是群居動物,是生活在組織裡的。只要組織中人數超過了兩個,有了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有了博弈論的用武之地。

一、集體行動

我們過去認為,人多好辦事,人多力量大,但現在發現,小組織經常戰勝大組織,因為真正能給社會帶來進步的創新,不是來自登月計劃這樣的大工程,而是來自小組織的探索。

有時人數少的一方比人多的一方更佔便宜。因為人少容易合作,而人多難以達成合作。

一個和尚擔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多了以後,激勵機制很難發揮作用,每個人的貢獻很難去甄別。

所以,成本和收益之間的不匹配,將導致集體行動很難達成,也將導致大部分人選擇搭便車——希望別人去堵槍眼,自己留下來過幸福生活。

所以,為了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對於那些為組織出頭的人,要有選擇性激勵。為了避免搭便車的行為,就要對每一個參加集體行動的成員提供額外激勵。

與集體行動相反,有時候我們不希望一個集體能達成共識,因為達成共識會威脅到統治者。

在中國歷史上,諸侯、節度使、地方大員時不時會挑戰中央。

漢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地方勢力越來越大,威脅中央統治。這時賈誼就向漢文帝提出了治安策,想要打破地方對中央的威脅,就要打碎合作的邏輯。

核心就是眾建諸侯,少其力——讓參與分封的人越來越多,這樣諸侯達成集體行動的困難就會加大。

賈誼的政策沒有被採納,真正推行的是漢武帝時的推恩令——漢武帝把地分給諸侯,諸侯也要把地再分下去,諸侯國越多,諸侯的封地越小,力量越弱。

對於利益集團,毛主席講過一句名言:摻沙子、挖牆角、甩石頭。

摻沙子是在原有團隊中空降一個外人進去,破壞原先形成的共謀。

挖牆腳是把原先團隊裡的人調到外面去,動搖攻守同盟。

甩石頭是把別的事扔進團隊中去,看看你們的反應。

這些辦法都是在破壞利益集團形成共謀的能力,破壞共謀就是破壞效率,破壞效率是為了維持更大的目標:穩定。

組織內部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要麼缺少活力,要麼活力太過。

當企業邊界穩定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出利益集團。小到組織,大到國家,最怕利益集團,因為利益集團總想為自己搶奪更多的資源。

當大家想的都是如何分蛋糕的時候,就沒有人關心做蛋糕的事情了。

利益集團對組織的損害,不是因為他們只想著分大塊蛋糕,而是在互相競爭的過程中,破壞已經創造的財富。

那要如何打破利益集團?放開邊界,讓新的力量進來,流水不腐。

二、群體智慧

1.多元化帶來群體智慧

組織是一群人的組織。一方面,一群人可能變成烏合之眾,這時,這群人的道德水平是以這群人中的最低點為標準的。另一方面,當一群人形成有機體時,這個智慧會超過你的想像。

統計學鼻祖高爾登講過一個故事。

他在集市上,看到有一群人在猜一頭公牛有多重,大家猜測的平均重量和牛的實際重量之間的誤差很小。如果可以集合集體的智慧,確實更容易達到事實的真相。

那麼,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相信群體呢?這不取決於人數的多少,而是取決於其中的結構和關係。

我們經常講「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不要說三個臭皮匠,300個臭皮匠加起來都頂不上一個諸葛亮。如果群體裡面,成員間高度同質性,就無法出現集體的智慧。

集體智慧是一個臭皮匠、一個商人、一個銀行家、一個大學教授合起來,再去欺負諸葛亮,諸葛亮一個人,不可能有那麼豐富的人生經驗。所以,是組織內部的多元性帶來了集體智慧。

大家經常會嘲笑專家是磚家,因為有時候專家的表現確實讓人不敢恭維。

蘇聯解體是20世紀的大事,幾乎沒有專家預測出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也沒有專家能預測出來。羅比尼預測,由於美國國際收支失衡,美元的貶值會引發金融危機,他沒有預測到房地產帶來的金融危機。

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和一個專家,你相信誰?要相信專家。因為他畢竟有一些專業知識。

如果是一群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和一個專家,你相信誰?一群人。因為一群人的智慧會比一個專家的智慧更多樣化。

一群沒有受過訓練的普通百姓和一群專家,你相信誰?要相信群眾,不要相信一群專家。

一群專家的預測比一個專家的預測更不靠譜,因為一群專家會彼此抱團取暖,還會有信息傳遞的問題。

敢於大膽判斷的都是剛出道的、沒有名氣的學者。江湖地位已經確立的著名學者會回答,股市一方面可能會往上漲,也不排除往下跌。

這就是抱團取暖的心理——大家都猜錯了不丟人,最丟人的是你一個人猜錯了。這時最好的選擇是把自己藏在大多數人裡。

如果一群專家告訴你這個事情可以成,你最好的選擇是相信他;如果一群專家異口同聲說這個事情不行,你可不能全信。因為專家對確定性的知識會形成共識,這時做出的判斷,可信度高。

專家對超過他理解範圍的東西特別膽小,當他們一致說不行時,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更廣闊的東西。

當企業家聽到專家都說不行,那應該是值得你去嘗試的事情。

2.2種專家

英國哲學家柏林用刺蝟和狐狸來描述他眼中的專家類型。

狐狸知道很多小事,而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刺蝟很自信,一直講一個事情,狐狸會不時改變自己的觀點。

這與人的認知心理有關。如果不想博取個人名利,而是想認識這個世界,要把自己訓練成一個狐狸型的專家。

據說邱吉爾嘲笑凱恩斯,說你怎麼老是改變自己的觀點?凱恩斯說,事實改變了,我的觀點就會改變。

從凱恩斯這樣的大狐狸到我這樣的小狐狸都是貝葉斯學派的信徒。我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就是要帶著狐狸的思維方式,隨時把原來的認知清空,把新的東西吸納進來。

最好是長著蜻蜓複眼的狐狸,不僅擅長修正自己觀點,而且雷達全部打開,視角更多元,有交叉學科的視野,同時善於修正原來的觀點。

這個時代已和原來的很不一樣。我最近幾年最大感觸是,我身邊最睿智的學者,最成功的商人都在犯錯。他們理解這個世界時,會發現這個世界錯了。

這個世界好像和我們原來理解的世界不一樣。原來理解的市場經濟是完美的,現在發現市場經濟不完美;我們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最優解,結果美國選出了川普。

當這個世界變了以後,我們的觀點必須要變。要不斷調整自己原來曾經深信不疑的真理,隨時準備騰空自己,接受新的東西。

這裡的關鍵點是要有一點好奇心,隨時把自己看得很謙卑,不要端著。這樣認知世界的速度會更快一點。

三、群體智慧帶來的問題

當然,一群精英組成的團隊也可能幹出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為什麼呢?

1.小團體思維

美國在二戰時犯了一個很愚蠢的錯誤,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

美軍當時已經發現了日本進攻的蛛絲馬跡,只是不知道要在什麼地方發動襲擊。從前往後看,美軍的每一個判斷都很有道理,但從後往前看,每一個決策都很愚蠢。因為部隊太團結了,互相鼓勁,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日本人不會來。

如果一群人都非常的優秀,彼此互相支持,會得出一個一致的結論,並拿出很多佐證,但同時會忽略很多沒有看到的部分。

團隊越團結,你想提出反對意見就越困難。這時需要有一個人跳出來,有意去當被人討厭的角色。大家說什麼,他就有意和別人唱反調。

博弈論有一個缺陷,就是我們往往會假定一個決策主體做出判斷——如果決策主體發生了變化,博弈則會完全不同。因此我們要學會把決策主體拆開,特別是在決策主體會受利益集團的慣性影響時。

人是群居動物,群居動物的特點是有等級秩序,對內團結,對外仇視。具體表現就是要區分我們和他們,但人類在區分我們和他們時並沒有統一的科學標準。

人類整體的基因差異很小,更多的差異是生存環境帶來的。

我們有不同的樣貌、不同的祖先、不同的文化,甚至在人類學上分屬不同的人種,但在更長的時間內,我們都認同家族和宗親的理念。

嚴格來說,在抗日戰爭以後,中國人才開始有非常明確的民族認同和自覺,因為有外地入侵,有區別於我們的他們出現了。

我們想要形成內部凝聚力,就需要有共同的敵人——那個他們。

這時帶來的問題是,你會低估自己的內部差異性,高估你和別人的差異性。

2.刻板印象

我們的認知需要用到概念,一旦概念有偏差,認知也就會有偏差,尤其在團體內部,偏差是非常大的。

刻板印象是很難克服的。一些心理學實驗表明,如果一個人有意識地不去用刻板印象判斷別人,一旦這種壓抑被釋放,刻板印象反而會更嚴重。

比如說你去和一個女權主義的女孩子聊天,你會有意的遏制自己的性別偏見。一旦談話結束,你的性別歧視可能會比平時更嚴重。

3.基本歸因謬誤

我們在解釋自己的問題時,會強調情境的特殊性;在分析別人的問題時,則會強調該行為的本質性。

比如自己遲到,是因為國慶節閱兵,交通管制等等,你會根據情境判斷你的行為。

那如果你的同事遲到了呢?你會認為,這個人連上班都遲到,肯定是沒有責任感的人。

我們往往在解釋他人行為的時候,會犯基本的歸因謬誤。

群體多元化帶來的問題就是刻板印象和基本歸因謬誤的問題。

4.身份問題

為了提升群體智慧,你還要處理好身份問題。

強調單一身份,是將身份一分為二,逼著別人做二元選擇,比如,「中國人必轉」這種微信文章的標題,就是在強調單一維度,黑白分明。

在能夠發揮群體智慧的組織裡,身份應該是多元化的。我們要避免由於身份認同帶來的衝突和摩擦。和諧社會是大家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多重身份,身份之間要互相補充、互相連接。

一個多元化的團隊要努力營造多重身份,讓大家管理好自己的多重身份,讓多元化帶來和諧,而不是帶來衝突。

5.代際革命

組織裡還會遇到嚴重的代溝問題。60、70、80後的代溝問題不是很大,大家的成長環境差不多,都經歷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都認為經濟增長會解決大部分問題。

到了95後、00後,和前幾代人就非常不一樣了。無論是高科技創新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國企,都認為招來的年輕人不好管。

經歷決定認知,我們無法理解年輕人的信息,年輕人也無法把他的信號傳遞出來。

代溝問題背後是經濟問題。60、70、80後的動力是貧窮,不努力工作就無法賺錢,無法賺錢就無法讓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所以他們有責任心,有幹勁。

但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生存壓力,對於一個好工作也不是很在乎,所以得罪不起,

在日本出現了一個新詞叫「200日元族」——200日元相當於15元人民幣——他們一天花200日元就可以活下去,對於找什麼樣的工作也沒有興趣。

而且他們重視虛擬世界——我可以在虛擬世界裡活得很好,為什麼要受你的氣?

以貧窮為動力,燃點很低;以嗨為動力,燃點很高,但波動性很大。

我們要重新尋找方法和90、00後打交道。其中有幾個變化主要注意:

① 年輕人對科層制和等級制,基本無感

你不要老擺架子,年輕人對你的權威無感。

有一次我去企業參觀,董事長講完話問,你們有什麼意見?60、70、80後全都心領神會一言不發,有個實習生站起來說:你講的很好,我聽了很嗨,我也來講講。

他為什麼興奮?因為你把他點著了,他就一定要表達自己,而且他認為他和你有同樣的表達權利。

② 主人翁意識非常強

需要發動腦袋、需要異想天開、需要承擔風險的工作可以交給這些孩子做,他們的思路更廣,更願意主動參與,而且行動能力很強。

今年我們調研了一個很奇特的社會組織——飯圈,他們的行動能力非常強,而且他們在虛擬世界裡鍛鍊出的才能可以遷移到現實世界,前提是你要給他很嗨的東西讓他玩。

③ 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更強

你必須理解,這一代年輕人是虛擬世界的原住民,我們是虛擬世界的移民。我們理解的世界是現實世界,他們理解的世界是虛擬世界。

現實世界,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努力才可以出人頭地,考上好大學,去投行,或者去考公務員,這才是人間正道。

但虛擬世界裡,你想幹什麼就選什麼,發現不喜歡,就建一個小號再去嘗試別的。所以斜槓青年越來越多,他可以同時扮演幾種不同的角色,還可以原地復活,滿血重來。

你要和他們交流,就要放下原來的經驗,了解他們現在在想些什麼。博弈論要基於對規則的共同認識才能玩起來。

四、組織發展

1.防範風險

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加,組織的抗風險能力也越來越重要。原來企業和組織的目標是迅速增長,獲得更多收益,但未來的首要目標是活下去,活下去才有機會。

風險是呈指數分布的,小的風險非常多而大的風險很少。如果要做風險防範,就要關注大風險,容忍小風險。

要鼓勵員工多犯錯,因為員工犯的錯對企業來說是經驗,最好是把所有的錯犯都了,我們就知道什麼路能走,什麼路不能走。

舉個例子,美國黃石公園原本對森林火災採取零容忍,只要有火災就立即撲滅,但這樣會導致森林老化速度加快,易燃物增多,不發生火災則罷,一旦發生就是系統性的風險。

所以,現在黃石公園的態度是,只要火災在一定範圍內就不去管,有時候甚至要主動放一把火,燒出一條隔離帶。

一個有生命力的組織,一定有不同的人,一定會犯很多錯誤,出現很多小風險。你覺得好像有些失控,但這樣的失控是防範未來風險的最好手段。

我們找員工、找合作者、找未來的家庭成員時,一定要記住,最好要找那種犯錯了之後改邪歸正的人。

2.激勵創新

在組織裡適當的放權,你會發現團隊裡蘊含的力量超乎想像。

舉個例子,巴西通貨膨脹率很高,一家做飛機配件的企業出現了虧損,馬上要破產。

這時,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說有兩個選擇:一是解僱一部分員工,保住剩下員工的工資;二是不解僱員工,大家接受工資往下調。

工人商量後說這兩點都可以同意,但有三個條件:一是管理層工資也要壓低,大家同舟共濟;二是每一筆支出要兩個人籤字,一個是管理層籤字,一個是工人代表籤;第三是賺錢了要給員工多分。

規則稍微變化以後,整個團隊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原來工人不管不顧,現在工人天天提合理化建議,主動做更多非自己職責範圍內的工作,企業很快就扭虧為盈。

設計激勵機制,最難激勵的是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果能創造適合的環境,普通的員工被激發出來的力量也會超出想像。

3.組織文化

有三個研究管理學的學者把組織文化分成五個層面:

最底層是我們很難接觸到的,類似電影中的黑社會。生活環境很糟糕,你和他講什麼他都是不屑一顧,有很強的攻擊性。

第二層級的人,反社會性大幅度下降,不會覺得整個社會很糟糕,但會認為自己生活得很糟糕。

和這樣的人提改革,他會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不可能有改善的。這樣的組織會變得特別沉悶。

第三層級的人,認為我很優秀,但是你們不行。

這裡有優秀的人,但沒有很好的組織,很多人成就很高,但做人很爛,他們會認為周圍都是傻子。這樣的人本身也很難有更高的成就。

第四層級開始出現了真正的團隊,也有了對標的競爭對手的概念。

管理學家認為,在第四層級,我們可以看到蒸蒸向上的企業文化。他們認為自己很棒,希望能夠超越競爭對手。

如果對標的是行業裡最優秀的,團隊動力就會很強,他們也願意把自己的能力和別人分享,大家共同創建組織。

第五層級的人認為,我們在創造歷史。

有學者去製藥公司訪問,問了一個問題:你們的對標企業是什麼?製藥廠的老闆被問蒙了,他們說,我們的競爭對手是癌症,我們想解決癌症問題。

製藥公司最好的對標對象不是其他製藥廠,應該是癌症,是病毒。

這個層級的團隊的唯一想法是把個體潛力完全釋放出來,一起去創造歷史。

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裡,你已經沒有辦法像原來這樣一個人單槍匹馬做出很大的成就,你要發揮組織的力量,去修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礎越穩,就可以修得越高。

但在發揮的組織力量時,要注意保持組織的活力,消除組織中可能出現的利益集團,還要根據多元化的組合實現不同的激勵,最後形成這個組織的共同文化,這樣,組織才能充分發揮力量,超過個人的總和。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交大安泰EMBA,中國首批獲準開辦的EMBA項目。

2019年,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排名,位列第11位,三年平均獨立辦學項目全球第1。以「貢獻管理智慧,培養有德的領導者,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5800餘名來自業界的傑出校友構成了極具影響力與價值的全球菁英網絡。

相關焦點

  • 漫談博弈論
    《美麗心靈》之外的數學天才博弈論之所以會被廣大公眾所了解,除了一屆屆宣傳和造勢都很成功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外,更要歸功於一部優秀的美國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通過這部電影,很多人認識了數學天才納什(John Nash),也由此知道了博弈論。
  • 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的簡單解釋
    量子博弈論,英文Quantum Game Theory,是量子理論與博弈論相結合的一門新型理論,通過對博弈現象的認知決策過程進行建模,運用量子力學理論數學方法,研究與描述博弈現象及其對策的交叉科學。量子博弈論是在經典博弈論基礎上結合量子理論而發展起來的。為解釋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有必要首先得從經典博弈論及其博弈的基本概念說起。
  • 諾貝爾獎又雙叒叕頒給了博弈論:博弈論為何如此被偏愛?
    要想在現代社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他除了對拍賣理論有深入研究外,還致力於把理論應用於實踐之中,其得意之作就是成功設計了美國電訊市場的拍賣機制。他還在激勵與組織、經濟與博弈論、網絡簡介、價格戰略、精算科學等領域多有著述。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
  • 博弈論,誰主沉浮?
    這是一部由博弈領域的兩位領軍人物——朱·弗登博格和讓·梯若爾編著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了迄今為止除演化博弈之外的所有博弈論的理論和方法,代表了博弈論發展的最高水平。它不僅涵蓋了博弈論的方方面面,而且幾乎對每一個論題都給出了嚴密的數學推導和證明。《博弈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覆蓋面廣,幾乎涵蓋了博弈論的各個領域。
  • 囚徒的困境-博弈論
    【導讀】博弈是世界上衝突的反映,這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在威爾斯民間故事集《英雄的一生》 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交戰中的兩個國王下著棋,他們的軍隊就在附近廝殺。每當某個國王吃一個子時,信使就會來通知另一個國王,他失去了一員大將或一支精銳部隊。
  • AI的博弈論,一份插圖教程
    但這對我們理解博弈論還是有幫助的。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鳥瞰博弈論。我們還將討論博弈論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我以一種即使是初學者和非技術人員也能跟上的方式來寫這篇文章。目錄什麼是博弈論?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博弈類型人工智慧中的博弈論1.什麼是博弈論?什麼是博弈論?我相信你在某個時候曾經遇到過這個概念,但從來沒有真正深入研究過它。相信我,在人工智慧領域,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我們先來給博弈論下一個正式的定義。
  • 博弈論雜談:基本假設
    今天我們來點學術的話題,博弈論的基本假設。經典博弈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參與人是完全理性的。什麼是完全理性?實話實說,學術界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這就讓我們很糾結了,因為對於博弈論來說,這是一個十分核心的問題。能不能搞清楚,這是學術大佬的事兒,我估計是搞不清楚了,但其實,這並不影響我們來了解博弈論。
  • 博弈論思想
    再如,病毒的演化有 從不宜傳染、讓感染者有高死亡風險 向 易傳染、讓感染者有低死亡風險的 趨勢。第一講就到此結束吧。第二講,博弈思想,與博弈思想 同樣重要的是 相對思想、系統思想。先說 「博弈」這個詞語,大家或多或少 有所了解, 不了解也無傷大雅。如,接觸過 概念/定義——納什均衡;零和博弈;非合作博弈;愛情博弈如,了解過 經典模型——海盜分贓;囚徒困境如,讀過 書籍——《博弈論》《博弈論的詭計》。
  • 普通人研究方法,而聰明人研究規則,聰明人用的博弈論是什麼樣?
    計謀只能用一次,而且對方必須很蠢的配合你,才有可能成功。 實際上有多少人真的傻,還能恰好被你碰到。 而博弈論專門研究的,是各方都不是蠢人的遊戲。 博弈論要求的是先假設對方可能的策略,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那你怎麼辦?
  • 諾貝爾獎得主澤爾滕眼中的納什和博弈論
    1961年, 他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參加一個關於博弈論的研討會,那時納什就已經病了, 他們雖然坐在一個桌子邊, 卻從來沒有說過話。不過,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澤爾滕與納什成了好朋友。2005年,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他表示,以納什為故事原型的《美麗心靈》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但人們不能根據這部電影來看待納什的一生,而且影片中關於博弈論的描寫並不準確。
  • 你可以不懂博弈論但不能不知道納什
    納什是博弈論創始人,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他瘋狂離奇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美麗心靈》後廣為人知,但納什曾表示電影情節和他的人生並不一致。你可以不懂博弈論,但不能不知道納什。天才少年 坎坷成名路納什生來便是個古怪傲慢的人,高中階段,他常常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步驟取代老師一黑板的推導和證明,然而在學校裡,納什的社交障礙、特立獨行等時常受到老師的詬病。
  • 黃昱寧︱當簡·奧斯丁遇見博弈論
    對於核心術語「博弈論」,它給出的定義通俗易懂:博弈論基於理性選擇理論,考量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運用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去解釋「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它是過去五十年間,尤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廣為接受和最為流行的人類行為動機理論。
  • 李呈赫教你了解博弈論的詭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圖從而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而所謂博弈就是行為者在一定環境條件和規則下,選擇一定的行為或策略加以實施並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 博弈論用途很廣。但正如上文所講,博弈論原是數學運籌中的一個支系,其研究運用了種種的數學工具,一般讀者如何能掌握呢? 這裡存在著一個矛盾。
  •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 博弈論大師的博弈人生
    納什與妻子2012年於得州出席《有你終生美麗》放映會 網絡圖  約翰·納什一生傳奇,作為一名偉大的數學家,他在博弈論、微分方程和幾何等領域均有卓越貢獻,以他為原型的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事實上,他的一生經歷卻比電影情節還要跌宕起伏
  • [趣味數學]從日常生活中看「博弈論」
    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從對「博弈論」簡要、通俗的介紹中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充滿了博弈,或者說,我們身邊的許多行為、現象都可用博弈來概括。「博弈論」不僅屬於經濟學,也理應屬於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歷史學等,這些學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論」那旖旎的學術風光和精細的分析技巧。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博弈論與曼哈頓計劃與世界第一顆原子彈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賽局理論等,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他認為 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哪怕簡單得象拋擲硬幣這樣的遊戲,因而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論(博弈論)。
  • 從空城計到阿爾法狗,博弈論如何滲透我們的生活?
    博弈論學科的建立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國際政治對抗不僅催生了原子彈,也直接推動了計算機、博弈論、密碼學等新興學科的發展。博弈論這門智慧遊戲的科學,從它誕生的一天開始,就玩得有些大。它的學術領域一直十分活躍,群星閃耀,不乏神奇。已先後有十幾位科學家因為他們在博弈論及其應用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外交完全是博弈,最後是靠戰爭;可今天時代變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就不能說簡單地「博弈」了,因為有共同的利益。這種觀點相應的結論是:誰老是講博弈,就說明他忘記了時代的變化。
  • 張維迎親筆悼念博弈論之父納什 詳解何為「納什均衡」
    年1月版)    (1994年張維迎老師將博弈論引入中國《博弈與社會》引導你學會用博弈論分析和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著名博弈論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爾森(Myerson,1999)認為,發現納什均衡的意義可以和生命科學中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相媲美。  1994年,納什教授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海薩尼和澤爾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同樣是在1994年,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開始在北京大學為經濟學和管理學博士生講授博弈論。當時,博弈論在中國還少有人知,大學裡也沒有開設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