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世界能夠被現代人普遍地意識到,是非理性主義哲學、印象和抽象繪畫、意識流文學、精神分析心理學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具有現代科學特徵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醫師通過臨床醫學觀察發現了意識閾下的心理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個體特殊經歷;二是表現於任何個體的人類共同經歷。弗洛伊德的理論主要關注前者,榮格的學說主要關注後者。而且弗氏理論的視野主要是回溯到嬰幼兒時期,落腳點在於性,榮格卻以廣闊的視野回溯到了非常遙遠的過去,指出了與生理進化史並行不悖的心理進化史。
潛意識之所以成為潛意識,主要有遺忘、排斥等原因,但是潛意識內容僅僅因此處於意識的閾下,並沒有消失,而且從來都在積極活動,並且無時不刻地影響著意識,日常生活中聯繫二者的紐帶最明顯的是記憶力,另外還有情緒、靈感、偶然、巧合,等等。
弗洛伊德指出:沉澱為潛意識的內容所具有的能量值低於意識內容,如果意識內容的能量值降低到一定程度,潛意識內容就會浮現。而意識內容的能量值降低,在臨床精神醫學中,往往是出於精神上的某種病症,導致意識內容被漠視、迴避、轉移、改變,等等,總之是意識內容不再受到強烈的關注。
弗洛伊德的這一結論,與宗教的靜定相通,只不過弗氏講的是被動性的精神病症,而宗教的靜定卻是主動而為的修學。宗教上的靜定就是放下執著,也就是對於很多平時非常在乎的內容不要再去關注,這樣就會逐步擺脫現實生活的內容紛擾,從而越過意識,發現意識之外的內容。
既然越過了意識,又是什麼發現了意識之外的內容呢?弗氏和榮格都認為,潛意識內容是自具覺性和人格的,在意識弱化的情況下,潛意識呈現出來的方式是具有覺性的不一樣的人格,就是說一個人好像忽然成了另外一個人,無論行為、語言還是思想都和以前判若兩人。精神分析學的這個發現,與宗教修學中的靜定歷程非常吻合,放下我執的靜定中,在無我的覺性中常常會出現陌生的形象,覺性往往覺得這些都是我,但都是互相不同的個體,說著不一樣的話,處在不同的場景,做著不同的事情。
覺性的普遍自具性,使心理學走出了意識依賴於人腦的窠臼,在榮格的學說中能夠越過人的此生,不僅涉及到個體的此生之前,而且涉及到人類共同的久遠過去,其意與佛教中的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相通。這種宛然自具的覺性,也和阿賴耶識的自證分暗合。《楞嚴經》當中佛陀開示富樓那的「性覺妙明,本覺明妙」,說的正是覺性的自具性。這種普遍的、自具的覺性,在任何人那裡都是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的,但是只有在宗教的靜定修學中見證後,才能被意識以「後得智」方式了解。
心理學和宗教在認知潛意識方面的這些共鳴,是宗教能夠被相對理性化了解的一個重要途徑,榮格在這個方面居功至偉。仍然需要強調的是,心理學主要是在治療精神病症的過程中得到發現和結論的,而宗教是在修學實踐中親自見證和體會到的。主動探索人的潛意識,也就是主動去洞悉人自身,這是一種新的文化潮流,也是現代哲學、藝術、心理學涉入宗教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