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山:作為來自邊疆的少數民族代表,我感到無比的光榮

2020-12-0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作為來自邊疆的少數民族代表,我感到無比的光榮,也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來自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馬正山代表說,貢山縣正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大力實施五年規劃、三年行動和六大建設工程,大力推動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工程。這幾天,獨龍江鄉親們正在通過開展「飲水思源感黨恩」、「與北京心連心」等多種活動,表達對黨的真摯感激之情。看到十八大報告提出將加大對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感到特別興奮,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做好全縣各項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相關焦點

  • 【代表通道】李瑞芳:加大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投入 實現教育...
    雲南網記者 趙黎浩 攝  1月27日,雲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前,省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媒體集中採訪提問,話發展成就,謀跨越思路,回應百姓關切。  「作為一名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教師,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是李瑞芳在「代表通道」上說的第一句話。在黨和國家的支持關心下,當地的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她舉例稱,自己和當地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飛機,自佤山機場通航以後,大家充分感受和體驗到交通帶來的便利。2月1日,佤山機場還將開通從滄源直飛成都的航線,外面的世界不再遙不可及,這將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實現走出佤山,走向世界。
  • ——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
    為了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情況摸準摸透,考察團成員歷經路途遙遠的連續奔波,帶著高原反應帶來的身體不適,克服頻繁缺氧、醉氧給身體帶來的挑戰,堅持連續工作,先後聽取西藏、雲南兩省區關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情況的介紹,深入街道、鄉鎮,對昆明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拉薩市、林芝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現狀、經驗做法、存在問題等進行了實地考察。
  • 徐睿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急需提升「軟實力」
    本報訊(記者 徐豔紅)全國政協委員徐睿霞近日提出,隨著「健康中國」不斷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在防病、治「未病」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基層人才、綜合服務、防病機制等「軟實力」方面存在不足,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和主要矛盾。
  • 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所助力邊疆少數民族群眾脫貧攻堅
    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所助力邊疆少數民族群眾脫貧攻堅——戈壁灘裡蹚出致富路  穀雨時節,大漠的驕陽已有些灼人,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所援建的新疆和田市吐沙拉鄉喀提其村的扶貧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們生產的門窗等產品還來不及碼放整齊,就被裝車運走。
  • 臺少數民族代表上街抗議 斥蔡英文道歉「玩假的」
    巴奈(右二)等少數民族代表3日聚集凱道,質疑蔡英文整個道歉過程中有許多爭議(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中國臺灣網8月4日訊 蔡英文1日代表臺當局向臺灣少數民族道歉,卻引發少數民族團體對蔡的承諾和當天過程不滿,舉行多場抗議活動。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包括歌手高慧君、巴奈,導演馬躍比吼等多位少數民族代表昨日(3日)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批評蔡當局根本是玩假的,「蔡英文的道歉演說很動人,但實際作為有待改進。」
  • 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扶貧:理論探討、政策體系及制度創新
    2017年,文化部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對文化扶貧內涵進一步進行了擴充,提出一系列工作任務,包括推動邊疆民族地區藝術創作生產,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邊疆民族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加快邊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市場健康發展,推動邊疆民族地區文化交流互通,加大邊疆民族地區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等內容。
  • 人類學與「人地關係」視野裡的「邊疆」
    邊疆在這樣的語義上是否具有人文和面對之「際」的特點,而使其在特定的語境裡和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轉變成為象徵,並被各種力量或者政治實體所使用。  二、作為象徵的邊疆  邊疆在分類實踐中構成的類別可用以區分文野。一旦這種分類來自權力,那邊疆的意義就不同了。
  • 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少數民族地區與邊疆地區因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扶貧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其現狀及後續工作尤其值得關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 為何三大少數民族自治區新疆、西藏和內蒙古的面積那麼大?
    新疆、西藏、內蒙古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三個省級行政區域,因為地廣人稀,所以三地各自整合成一個大的行政單位更利於管理新疆、西藏、內蒙古是地處我國邊疆的三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三個省級行政單位。
  • 中國最稀有的人種,人數不過幾萬,卻是中國邊疆的守護者!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都是黃種人,而且有56個民族,而其中漢族佔地最多,其他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嗎?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民族,是中國本土最稀有的人種,人數不過幾萬,卻是中國邊疆的守衛者!而這個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塔吉克族,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人會問,不就是少數民族嗎?
  • 邊疆俄羅斯族村,不一樣的特色,一樣的幸福!
    走進邊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極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房屋,整潔的村道、寬敞的廣場、綠化整齊的樹木、可愛的俄羅斯套娃、彩蛋,仿佛就已經置身於俄羅斯的小村莊。為全力打造具有濃鬱俄羅斯風情的特色村寨,突出北方民族村的民俗文化、人文資源旅遊優勢,邊疆村圍繞邊疆最北荷花湖、俄羅斯民族第一村、黎明壩上草原、沂洲草原溼地,打造沿江特色生態旅遊示範帶。
  • 一封少數民族文字寫的入黨申請書背後的故事……
    來自帕米爾高原的紅色嚮往■席雲旭 王寧川 解放軍報記者 劉亞迅人逢喜事精神爽!走下領獎臺,東部戰區海軍某大隊油料班班長玉素甫·多黑克心裡樂開了花。他的父親是一名巡邊員,長年頂著酷暑嚴寒巡走在祖國的邊疆。每當看到家人胸前的黨員徽章時,玉素甫總忍不住去觸摸,爺爺鄭重地告訴他:「這枚黨員徽章,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爺爺的話如一顆種子在玉素甫心裡生根發芽。2013年,玉素甫這名塔吉克族小夥輾轉幾千公裡,從帕米爾高原來到東海前沿圓了軍旅夢。來到軍營後,玉素甫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做「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 習大大到紅太陽照邊疆的地方來啦
    「我一直想去延邊看一看,下次到吉林一定去。」2015年3月9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吉林代表團李景浩代表邀請總書記到延邊去看看。就這麼一句看似「隨意」的對話,習大大卻把它記在了心上,並如約而行。「言必信,行必果。」習大大此次延邊之行,不僅是考察調研,更是用實際行動為守諾作出表率,給了延邊百姓實實在在的信任。
  • 新十大二胡演奏家陸軼文 追求光榮夢想綻放精彩
    作為一名二胡演奏界青年一輩的領軍人物,光榮綻放的舞臺一直是陸軼文所嚮往的。舞臺上,她先後演奏了《狂野飛駿圖》、《野蜂飛舞》、《光明行》、《青春舞曲》、《眉飛色舞》、《新賽馬》、《我的祖國》等作品。其中包括全新演繹的作品《藍色星球》。她高雅的氣質、完美的琴技將作品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過目不忘。
  • 國家民委:辯證認識普通話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關係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成就情況新聞發布會於5月17日舉行。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國家通用文字語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發問。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丹珠昂奔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應該科學地、辯證地、統一地去認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把它們對立起來。    第一,憲法裡有這樣兩條。
  • 中國一個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有五個全國百強縣,比河南還厲害
    這5個百強縣中,有3個來自煤田遍布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烏審旗)。(美麗富饒的鄂爾多斯市)其中,伊金霍洛旗號稱「地下煤海」,烏審旗是鄂爾多斯天然氣的主產地。最牛的當然還是準格爾旗,排名位居第15位,穩定在近幾年,最好的時候能殺進全國的前十名,經濟的主要支柱當然還是煤炭。坐擁那麼多別人需要的寶貴資源,能不富裕嗎?
  • 福建省民族宗教官員:少數民族地區也要奔小康
    ——訪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廳長林文斌  中新社記者陳國明  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廳長林文斌今天在此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進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是各級黨政義不容辭的重要任務。
  •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也對少數民族文學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錢小芊說,我國少數民族文學既承載著各民族獨特的情感、經驗和智慧,也凝結和傳承著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基因。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和關心少數民族文學事業。
  • 雲南勐海:把「一片葉子」作為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被列為滇西連片特困縣之一的勐海縣,把「一片葉子」作為脫貧攻堅的「金鑰匙」,通過茶葉品質提升、產業規模發展和市場培育擴大三措並舉,全縣茶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渠道。通過五年的脫貧攻堅,在特色產業、「直過民族」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龍頭企業帶動、生態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闖出了一條具有勐海特點的綠色發展、綠色減貧之路。
  • 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他在融合多民族民間文學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歷史事實,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研究道路,成為南方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要力量。考試時的點滴劉亞虎都銘記於心,他自信滿滿地說:「記得有一道題是論述相聲的『包袱』,有了縣文藝隊的創作實踐,答這樣的題目就像玩似的,我以自己的相聲作品為例大談特談了一番,自己感覺拿去做教科書都可以了。」家鄉的文藝環境和紮實的創作功底為劉亞虎在民間文學研究的道路上揚起風帆,助他更好地遠航。研究生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實現了「民間文藝形式」與「少數民族生活」的完美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