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以及開始進行計算機設計,化學方法生產人造DNA

2020-12-01 孜然實驗室

合成生物學:生命系統的數字設計。圖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gnieszka Wormus

生命的分子藍圖存儲在基因組內的DNA中。由DNA測序驅動的生物學數字革命使科學家能夠讀取人類及許多微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如今,超過20萬個微生物基因組的DNA序列已存儲在數字基因組資料庫中,並成倍增加了對DNA如何編程生物系統的理解。利用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分子構建寶庫,生物工程師學會了如何對長DNA分子進行測序和合成,並在計算機的幫助下繁殖出有用的微生物。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實驗系統生物學教授彼特·克裡斯汀(Beat Christen)以及克裡斯汀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將數字基因組設計算法與大規模化學DNA合成結合使用,以物理方式產生人工基因組並了解在分子水平上的生命編碼。該實驗室還使用系統和合成生物學方法來定義跨物種的必需基因,這些基因是構建微生物基因組的遺傳部分,可用於可持續化學、醫學和農業。

對DNA進行計算機設計和化學生產

該研究小組已經實際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由計算機生成的基因組,即Caulobacter ethensis-2.0。研究人員以天然淡水細菌為起點,計算出理想的DNA序列,用化學方法生產和構建僅由基本功能組成的最小化基因組。在設計過程中,人工基因組中的80萬個DNA編碼中有超過六分之一被替換,整個基因組被製成一個大的環狀DNA分子。儘管尚不存在活細胞,但已經在整個基因組設計中測試了基因功能。在這些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680個人工基因中的大約580個具有功能,證明了產生設計基因組方法的希望。

彼特·克裡斯汀和馬蒂亞斯·克裡斯汀(Matthias Christen)博士。圖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Agnieszka Wormus

在AAAS 2020會議「合成生物學:生命系統的數字設計」(2020年2月14日)中,克裡斯汀將討論合成基因組在工業上的應用以及對健康的益處的未來應用。他還將討論在社會上需要就使用該技術的挑戰和目的進行深入討論的必要性,同時還要探討如何防止濫用的可能性。

克裡斯汀教授將與華盛頓大學的戴維·貝克(David Baker)教授一起討論蛋白質設計者,蘇格蘭愛丁堡愛丁堡大學的喬伊斯·泰特(Joyce Tait)將就風險監管,不確定性和道德進行演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ASU和上海交通大學(SJTU)的一個由分子科學學院米爾頓格利克教授郝巖領導的科學家團隊,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
  • 給合成生物學的一次預警:當心計算機黑客的「惡意DNA入侵」
    華盛頓大學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使用該軟體來建模和創建新疫苗。 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最近接收的一封 「致主編信」 中,一組以色列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聽起來蠻瘋狂的想法:計算機黑客是否會誘騙合成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去創造一段有害或潛在風險的惡意基因片段?
  • 2018年全球十大新興技術:增強現實、人造肉、AI、量子計算機……
    即便如此,先進的診斷技術也開始消除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標準方法。通過引導患者進行最有效的治療,他們甚至可以減少醫療保健支出。有一天,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擁有個人生物標記數據云,這些數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無論我們在何處尋求治療,都會告知我們治療方法。
  • 復旦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DNA計算機證實化學編程指日可待
    本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研究報告稱,計算機科學家建造了第一臺可廣泛編程的DNA計算機,朝著利用化學計算的路途上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該系統利用DNA編寫的指令來執行不同的6位程序。以前的DNA計算機本質上都是定製的系統,只能夠解決特定的問題。但現在,研究人員用新系統來執行21個測試程序。在可編程物質中,化學軟體會自動指導具有複雜、可編程納米材料的構建。
  •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主刊發表成果,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Google迄今為止在量子計算機上進行最大的化學模擬
    谷歌的AI Quantum團隊的一個研究人員團隊(與未指定的合作者合作)迄今為止在量子計算機上進行了最大的化學模擬該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的工作以及為什麼他們認為這是量子計算向前邁出的一步。史丹福大學的肖元寫了一篇《觀點》文章,概述了量子計算機用於進行化學模擬的潛在好處以及AI Quantum團隊的工作,該文章發表在同一期刊上。通過在計算機上模擬化學過程來預測化學過程的能力將對化學家大有裨益-目前,他們大部分都是通過反覆試驗來完成的。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在可使用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發展中,實現電子的穩定和有效控制是至關重要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
  • 科學家成功移植細菌基因組 人造物種數月有望問世
    美國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首次實現了完整的基因組在物種間的移植,這一「裡程碑式」技術的成功為首個「人造物種」的降生奏響了序曲。 ***試驗成功:細菌大「變心」 綜合英美媒體報導,負責實施首例「細菌基因組移植」的是曾在破解人類基因組計劃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
  • 科學家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成功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
  • 基因研究新突破:科學家揭開DNA甲基化之謎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努力分辨出哪種酶負責哪種模式。 當科學家們試圖將外來DNA引入宿主生物,例如細菌或酵母時,常常會遇到甲基化的問題。但是,在建立生產基地(通常被稱為細胞工廠)時,引入外來DNA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生產基地能夠生產藥物、可持續生物化學品和食品配料等。通常情況下,宿主需要來自其他生物體的基因(DNA)來產生受歡迎的化合物。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開創出一種治理二氧化碳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的人工葉綠體,即改變植物細胞內部的光合結構,利用陽光和實驗室設計的化學途徑把CO2轉變成糖( CH2O)n。人工光合作用可以用來驅動小型、無生命的太陽能工廠生產治療藥物。
  • 比鑽石還要硬,科學家利用計算機:設計製造出「五角」超硬鑽石
    來自筑波大學的科學家利用計算機計算設計了一種新的碳基材料,其硬度甚至比鑽石還高。這種被發明者稱為「五角鑽石」的結構,可能有助於在困難的切割製造任務中取代目前的合成鑽石。鑽石完全由排列在緻密晶格中的碳原子組成,以其在已知材料中無與倫比的硬度而聞名。然而,碳可以形成許多其他穩定的構型,稱為同素異形體。
  • 2013諾貝爾化學獎 圖解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多尺度模型的重要性
    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這聽起來「不明覺厲」的獲獎原因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多尺度模型又是什麼?來看看果殼網與科學松鼠會共同製作的簡單圖解。它也能指導我們更加有效的開發太陽能電池,製造淨化空氣的化學用品,或者開發長壽的新藥。將實驗帶入資訊時代化學反應極為迅速,電子在原子核間迅速遷移,讓科學家們眼花繚亂。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們所做的工作,讓化學家們得以藉助計算機的幫助揭示化學的神秘世界。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在紫外分光光度計下進行測定。實驗首先研究超聲時間對大腸桿菌dna提取效果的影響,其次在傳統法、水煮法、es法(傳統法+溶菌酶)、esu法(傳統法+超聲+溶菌酶)之間進行比較,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兩種菌株dna的濃度及純度,找出了一種準確、高效的dna提取方法,為今後生物檢測鑑定工作提供了保障。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  解析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不同,合成生物學從最基本的生命要素開始研究,目的是建立人工生物體系。  對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的王晶研究員給出了這樣的說法:設計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對現有生物進行改造。
  • 科學家藉助計算方法設計化學反應催化劑
    霍克表示,模擬短片的意圖在於幫助人們認識迪爾斯—阿爾德反應是如何進行的。這些短片並非只是簡單地介紹從A物質變為B物質,以及從B物質到C物質,而是真實地展示了化學反應中化學鍵如何形成以及原子如何運動並結合起來。採用當今運算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可以對化學反應機制展開過去無法實現的精確分析。這花費了大量的計算時間,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前所未有地觀察到了反應的詳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