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9月22日訊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反思兩年的滴滴接連在順風車領域進行重啟嘗試,行業格局同時也在「重啟」。以順風車起家的嘀嗒出行公布,拿到了近7成順風車市場份額,並在成立六年的時間節點上曬出了成績單:截至今年8月31日,平臺整體註冊用戶數突破1.8億,註冊車主數突破1900萬。六年的發展時間不算短,順風車市場可謂經歷了一波三折。城市智行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沈立軍把這六年分為三個階段。2014年底到2016年底前,是順風車這個新業態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開創期和探索期。第二階段,2016年底到2018年秋,是順風車野蠻發展期。第三階段,2018年接連發生兩次行業惡性案件之後,行業出現了關於「真順風車和偽順風車」的理性討論,隨後行業開始回歸理性發展階段。
沈立軍表示,順風車的本質和網約車不同,網約車是毫無爭議的運營性質,順風車則是分攤私家車主出行成本的互助式合乘方式。他建議,順風車平臺不論是誰,首先要考慮的是合法合規經營問題,也就是平臺上跑的是不是真順風車,是不是堅持真順路和低定價這兩個條件。接下來,在實現業務的規模化增長後,可以根據平臺的戰略定位,逐步把盈利模式清晰化。對於盈利問題,嘀嗒方面稱,已經跨越了規模效應門檻,截至今年8月31日,連續15個月實現盈利。對此,沈立軍提到,嘀嗒的盈利應該是多元化的,比如可以通過嫁接金融或售後產品實現盈利。此前,滴滴總裁柳青在今年年初先後接受了兩家外媒採訪,兩次都表示滴滴的核心業務已經盈利。除了對外界釋放出盈利的信號,最近,這兩位頭部玩家都傳出即將上市的消息。看起來,整個行業正走向規範化,唯一的變量,是行業格局,以及誰能率先帶來好消息。
合法的私人小客車合乘應當具備兩個核心要件:一是以滿足車主自身出行需求為前提;二是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然而彼時一些平臺公司推出的順風車業務增加了過多的社交功能,偏離了提供出行服務的本意,甚至有的平臺公司以順風車名義行非法營運之實,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