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用算法計算世界

2020-11-30 人人都是..

拋開產品價值觀看,今日頭條切入內容市場,改變了很多的看法:在非常成熟的市場,後來者切入進去,取得部分市場份額,甚至成為領先者。

今日頭條的產品設計是工程學:不強調路徑,通過實驗和計算得到問題的最優解。

如果把信息流動看作一個海洋世界,算法好比聲納,不斷探索海洋的構造和邊界:哪裡有魚?是大魚還是小魚?怎麼吸引魚群把魚聚集起來?

一、用算法尋找流量

今日頭條有一個效率工程部門,專門優化信息分發。

張小龍說:

做產品要滿足用戶的貪痴嗔,我能理解用戶至上。再進一步思考:做產品,是要滿足用戶的貪疾嗔,還是給用戶帶來持久的愉悅幸福?

用今日頭條,不用打字搜索,只要滑一下,想看的內容都會被推到你面前。你看的越多,它就越懂你:你想看什麼?

自媒體時代,生產內容不是問題,消費內容才是。算法不關注內容價值,只求效率。

不管你的興趣是科技、汽車,等等,最后里面的內容都是貪痴嗔,這是欲望的陷阱。即使你不屑那些內容,你無法保證在下雨天裡,鞋子不會沾到泥。不管內容讓你憤怒,興奮還是恐嚇,都是為了讓你上癮,不停地往下滑。

從第一個產品「內涵段子」誕生開始,用算法尋找流量的方法就貫徹到底,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測試來得到答案。內涵段子幫助今日頭條 App 攫取了第一批流量,當今日頭條 App 流量起來之後,它成為一個產品母體。在這個應用裡,進行各種新產品想法實戰演練:測試新功能,分割人群,孵化出了 10 多個獨立產品。

A/B Test 是典型的數據思維,通過數據驅動和打磨產品設計。

為什麼叫「今日頭條」,拆分出去的問答為什麼叫「悟空問答」,汽車欄目為什麼改成「懂車帝」,據說都是測試後的結果:選擇的用戶更多。今日頭條的系統能夠做到,每天有上百個 A/B Test 同時在線運轉。

二、Go Big or Go Home

豆瓣早期做移動產品時,將原有 PC 的功能進行分割為多個 App。這一點,與今日頭條的做法有些相似。

比較有意思的是,今日頭條成功了,而豆瓣卻沒能做成。豆瓣是將 PC 上將原有的用戶按功能強行拆分到不同的 App 上,遭到很多用戶的吐槽。豆瓣 App是在沒有流量基礎情況下,做這個事情的,沒有用戶過渡,這一步跨度比較大。

今日頭條是在母體上測試功能,當流量達到一定量級,將該功能分割出去,獨立為產品,本質上還是流量思維。通過獨立產品運營,簡化產品功能,一方面,避免產品功能臃腫,造成不同用戶群體之間訴求衝突;另一方面,分割特定人群,提高運營效率。

這種做法跟 Facebook 比較類似,2014 年 4 月開始,Facebook 開始要求用戶下載獨立的 Messenger,使用豐富的功能。

今日頭條的產品演進路徑是內容上從分發到生產,類型上從聚合到垂直。內容上,開始時爬取各個信息源,解決內容不足問題,再是合作或購買,解決版權問題,然後是獨立生產內容。類型上,開始時不分類型,整合信息內容,然後再按類型區分。從富文本到文字、圖片、短視頻。

微信是從人出發,主動理解用戶情感,滿足用戶通訊的需求,連接人與人,然後再生產信息;今日頭條是從信息出發,分發內容,滿足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觸達用情感,連接人與人。兩者產品角度雖是不同方向,但是各自的末端都觸及對方的利益。

人是信息的源頭,今日頭條產品邊界再往前走,就是做關係鏈,做社交,他們已經開始嘗試了。不知道,張一鳴是不是從產品之初就有這樣的預設。

2016 年 7 月,網上曾有傳聞稱騰訊將投資今日頭條,張一鳴在自家產品「頭條問答」回答了下面的問題:

信息流、用戶下沉,短視頻是去年所有內容產品發力點。最近,突然想今日頭條未必是從三個點去看的,我們後面看到的也許不過馬後炮式的總結,對今日頭條來說,一切不過是流量挖掘的自然結果。

流量好比石油,算法就是臺智能機器,只負責不斷地下鑽獲取石油,它並不做任何預判:哪裡出油量大,就往哪裡鑽。

2016 年 9 月 20 日,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張一鳴說:短視頻已經超過圖文和組圖,成為今日頭條上最大的內容形態。同時宣布,將發力短視頻領域,並投 10 億元補貼短視頻作者。

我們沒有說要模擬人性,也不有說要引導人性。你們文化人給了我們太多深刻的命題。

—張一鳴

如果世界是黑盒子,無需了解盒子的構造,通過反饋來調校算法就能得到答案,應該是每個工程師的夢想。

電影「異形:契約」中生化人 David 有強大的智慧,不受情感約束,痴迷於培育更高級的生命形態。David 終不是人類,沒有靈魂,生命在它看他是看來只是科學實驗。

三、近 60 個產品

今日頭條創業剛過 6 年,通過孵化、收購、投資等方式涉足了近 60 個產品。

最近觀察發現:一些做內容的產品,文章的閱讀量相比去年有較大的浮動,涉及多個行業。

猜測可能是受今日頭條的影響:一方面今日頭條以前內容少,引用內容會帶流量。現在今日頭條自己生產內容足夠多,對外部需求減少。另一方面,以抖音為首的短視頻產品興起,搶佔了用戶的時間。

與一年前相比,朋友圈裡各種秀的動態比以前要少了些,這部分用戶很可能是跑到今日頭條系產品。

可以肯定的是,今日頭條孵化的產品從一誕生都是共用一套帳戶體系,你的習性、偏好,它都能一一了解。你還沒打開應用,算法已經為你準備好展示的內容,這是好是壞呢?

今日頭條能夠做到的還遠不止這些。朋友圈裡看到了兩件事情,想起來讓人害怕,知乎有人發了「今日頭條與木馬」的文章,分析了隱私被竊取的可行性。

(圖一)

(圖二)

四、衝500億,保300億

今日頭條員工現在有 2 萬多人,其中銷售團隊有 1 萬多人。前段時間因為被政府點名,在加強內容審核,內容審核團隊有 6 千多人,預計到 2018 年底,會達到 1 萬人。

每月提供房補 1500 元,但有區域範圍規定,這樣離公司近,方便加班,只有符合條件的人才會給予補貼。入職要參加為期一周的封閉式培訓,內容並非業務技能,以企業文化為主。

公司管理扁平化,普通員工與張一鳴的匯報關係只有 3-4 級;下屬對領導要直呼其名,同事之間不能以總、哥、姐相稱;商業化團隊有獨立的公共關係人員,其它業務線不設立職能部門;政府關係部、公共關係部、財務部、法務部共用。

其中 SMB 部門(Small and Middle size Business)負責中小企業客戶,電話銷售每天要打滿 400 個電話,員工離職率非常高,能夠待一星期都可以算是老員工。

公司收入以廣告為主,2017 年廣告收入接近 200 億元。2018 年的廣告目標是:衝 500 億,保 300 億。據傳,今日頭條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投前估值為 350 億美元,較前初縮水 20%。

五、核心業務線

  • 頭條研發部:主要做今日頭條新聞端和創新項目。
  • 效率工程部 EE(Effective Engineer):主要做針對企業用戶的效率產品,對標 Slack。企業 IM Lark 出自該團隊,今年上線,會對外出售。
  • 互娛部 IES(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Sector):由火山、內涵段子、抖音組成的大部門,負責音視頻產品。
  • AI Lab 研發院:涉及所有業務。負責研究成果落地,支持業務線。

今日頭條在以下城市都有設有研發中心部:

  • 深圳:效率工程部、頭條研發部、IES部;抖音、火山、內涵段子、FaceU。
  • 武漢:效率工程部。
  • 上海:效率工程部、頭條研發部、Data 大數據廣告投放平臺、Music.LY。
  • 北京:效率研發部、頭條研發部、頭條財經、IES、商業化、懂車帝、悟空問答、西瓜視頻、AI Lab。

如果你想去今日頭條,提前做好離職思想準備:幾年內 BAT 是去不了的。所以,這才是「BAT 挖不走今日頭條人才」真實原因。

六、不能讓算法決定內容

2016 年 12 月的財經訪談中,張一鳴說今日頭條不會也不需要設立傳統意義上的總編輯,忌諱價值觀先行,不幹涉是對內容最好的管理。

2018 年內部年會上,張一鳴提到今日頭條企業社會責任,共五點:正直向善、科技創新、創造價值、擔當責任和合作共贏。

到 4 月 11 日,內涵段子被關停。張一鳴道歉:今日頭條將強化總編輯責任制,全面糾正算法和機器審核的缺陷,不斷強化人工運營和審核。

身邊很多人表示今日頭條是垃圾應用,每天向用戶推送大糞。

拋開產品價值觀看,今日頭條切入內容市場,改變了很多的看法:在非常成熟的市場,後來者切入進去,取得部分市場份額,甚至成為領先者。

倒退5年,怎麼會有人相信。評論者邏輯與創造者邏輯截然不同,評論者站在局外推理邏輯,創造者投身其中尋求機會。

今日頭條和 PC 時代百度做的都是信息分發,本質都是搜索,商業模式也極其相近。單憑廣告的收入,再造一個百度市值的今日頭條不無可能。

百度的廣告主已經開始在選擇今日頭條,今日頭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日頭條和百度都有非常強的技術文化特徵,百度的 AI 商業化落地還在路上,看不到明確的應用前景。陸奇入職百度,不到一年半就離開,部門利益固化可見一斑。今日頭條的的 AI Lab 已經在服務所有業務線,與百度相比,團隊的執行力和戰鬥力可能更強。而抖音的成功證明今日頭條不僅擅長技術,也擅長運營。

知乎上有人說:今日頭條的 AI 團隊特徵模型完全可以媲美百度鳳巢系統。周鴻褘曾經一直想做搜索,跟百度幹一票。估計,他未料到最終挑戰百度的是做信息分發的。

如果 3 年後流量選擇今日頭條,百度的市值會是多少呢?到那時候,今日頭條會不會又重走百度的當年的路,一邊坐擁流量大盤,一邊被用戶罵,它後面又會被誰挑戰呢?

#專欄作家#

lei,微信公眾號:monster_talk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豐巢產品經理。主導過智能硬體,物流行業的啟動項目。專注To B業務策劃和數據分析,輔助業務決策。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實驗室的「AI黑科技」到底都有啥?聽馬維英怎麼說
    而軟體正把一個數位化的世界用計算的方法驅動,用近乎光速的速度來推動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進程。於是今天,再基於大數據、大計算、強算法的積累之上,人類在軟體、工程方面又有了一個新的顛覆式的創新——機器學習。今天,越來越多的軟體的本質是非常大、非常深的模型,包括統計模型、符號邏輯模型、知識圖譜等等。
  • 今日頭條CEO朱文佳:在頭條,看見更大的世界
    11月25日,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今日頭條CEO朱文佳發表致辭並宣布啟用產品新Slogan「看見更大的世界」。他表示,不僅是用戶因為看到頭條上的內容,接觸到了更大的世界,頭條創作者們同樣因為創作內容,成就了自己,走進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以下為朱文佳致辭全文。  大家好,我是朱文佳。
  • 今日頭條2021版下載
    今日頭條是一款用戶量超過60,000,000的新聞閱讀客戶端,可以自定義訂閱自己想看的一些新聞種類,今日頭條手機版的自定義比較強,可以篩選一些不感興趣類的新聞資訊,整體還是不錯,適合愛.看新聞的朋友。
  • 新聞聚合app那麼多 今日頭條之後我們還該看好誰
    在綜合門戶移動客戶端林立的情況下,今日頭條依然斬獲了屬於它的一方天地,CEO張一鳴曾表示:「我當然想做龍頭,規模越大就有越多的資源來提高技術。」由此可見今日頭條的野心,爾後,國內不少新聞閱讀產品都把今日頭條的「個性化閱讀」學了去,可惜始終不得其精髓。
  • 今日頭條上的用戶,到底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我們一直都很奇怪,什麼樣的人,會把今日頭條作為自己的資訊來源?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作為一個內容提供者,我們需要研究各個分發平臺的用戶特徵;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長期閱讀今日頭條給我的推薦,每一次別人熱議今日頭條多厲害的時候,算法+新聞,為每個人個性化提供內容;一年廣告營收超60億;流量又攀高峰……我們就想好好研究下今日頭條,所以就打開看看,但看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超過10分鐘,就不自覺的湧上一種反感,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內容
  • 英語版今日頭條到底有多不靠譜?
    今日頭條最讓投資人和我的許多中國朋友稱道的是,它會通過機器學習來為用戶推薦其所感興趣的內容,這令我自己也很感興趣。不過由於我更多是使用英語媒體來了解資訊,所以對於「原版今日頭條」,我一直無福消受——直到最近下載了TopBuzz——今日頭條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英語版今日頭條」。
  • 看見更大的世界 今日頭條正式發布全新Slogan並啟動品牌升級
    11月25日,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嘉裡大飯店舉行。大會宣布了今日頭條Slogan升級為「看見更大的世界」,並推出了「頭條行家計劃」助力各行業專業作者提升個人品牌力、影響力、變現力。今日頭條CEO朱文佳、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副總編輯徐一龍等8位產品和業務負責人及17位知名人士和創作者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講。
  • 這一次,今日頭條率先引入了 BERT
    在今日頭條總部,字節跳動人工智慧實驗室總監王長虎和我們進行了一番交流。目前看來,技術可以解決的問題很多,但缺點也不少。 新版「靈犬」同時應用了「BERT」模型和半監督學習,並在此基礎上使用了專門的中文語料,在不犧牲效果的情況調整了模型結構,使得計算效率達到了實用水平。 今日頭條表示,相比之前的 LSTM+Attention 方案,BERT 方案下的內容識別模型機器延遲為 125ms,算力需求增加了 33 倍,準確率的提升則為 7.04%。
  • 頭條、油條商標有多像?Python檢測發現相似度高達98.4%
    文摘菌把兩家的logo放到一個圖片檢測的項目裡一對比,二者的直方圖距離計算結果不僅有著大部分重合,而且平均哈希算法告訴我,兩個logo的相似度高達96.9% (62/64),感知哈希算法計算出的相似度則更高,為98.4% (63/64) 。這回,數據直接為我們解答了為何今日頭條要起訴這家油條店咯。
  • 「今日頭條」張一鳴的「逃逸速度」(深度)
    騰訊在力推天天快報後,還是快速縮小了和今日頭條的差距。如果說今日頭條崛起之際,騰訊還不夠重視和警醒,抖音起來時,騰訊方面顯然有預警,不僅高調啟用微視,甚至在微信朋友圈開了入口,足見重視。2013年加入頭條的張利東記得,張一鳴邀請他加入時,在小白板寫了一長串複雜的計算公式,解釋頭條的廣告盈利如何與公司發展步驟結合。這讓張利東覺得震撼,第一次有人把創業思路用「公式」來推演。2015年的會上,張一鳴定下的目標是「讓1000個頭條號每月至少獲得一萬元回報」;一年後的這個時候,兌現情況是1020個。
  • 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除了推薦和搜索,頭條還有熱點分發
    11月25日,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介紹了頭條的熱點分發模式。在他看來,重大熱點新聞就像「熱刀插黃油」,可以輕易穿透不同用戶群體之間的興趣壁壘,能夠有效補充推薦分發、社交分發和搜索分發之外的內容形態。
  • 今日頭條競品分析報告
    編輯導讀:今日頭條憑藉著自身強大的大數據運算,精準推送用戶所喜歡的內容,同時滿足用戶碎片化利用時間的要求。本文作者對今日頭條競爭對手的發展模式以及特色功能進行對比,找出今日頭條的優勢所在以及以後需要完善自身的地方。
  • 今日頭條舉辦「頭條分之一」創作者沙龍,內容生態 「分子引力計劃...
    圖:@大胃mini@大胃mini 認為,今日頭條作為一款個性化資訊推薦引擎產品,一直是各領域優秀創作者必選的入駐平臺。對於優質內容,今日頭條可以第一時間推送給興趣用戶,而且今日頭條還構建起了內容生態的互聯互通,給了創作者們更多流量支持。@大胃mini 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印證了今日頭條對內容創作者們不懈的支持與幫助。
  • 聯姻今日頭條背後:獵豹的開放之路
    你應該了解一個細節:三項交易,都是今日頭條更主動,而且談判很密。其中的live.me交易案,今日頭條本來也想完整買下,但被傅盛明確拒絕了。你能體會到他在內容方面的堅持。事實上,你從三項交易發布時的信息裡也能看到,未來,獵豹與今日頭條將在內容方面達成更深的合作。
  • 覆蓋全領域內容,「看了嗎視頻」想成為短視頻界的今日頭條
    看了嗎視頻定位全領域的短視頻內容聚合平臺,整合娛樂、知識、資訊各類PGC短視頻內容,通過算法和人機結合為用戶推薦視頻內容。簡單地說,看了嗎視頻的野心是成為短視頻版的今日頭條。在內容上,看了嗎視頻分為社會、生活、體育、創意、搞笑、旅行、遊戲等16個頻道。
  • 今日頭條極速版邀請碼大全?填寫今日頭條極速版邀請碼技巧
    今日頭條極速版推出也有幾年時間了,關於邀請碼怎麼填?網上這方面的搜索任然有不少,今日頭條極速版邀請碼是【1169567478】和【C8JLL4H8】和【DDLLPV5R】。 或許看到這裡的朋友 比較好奇我再今日頭條極速版上賺了多少錢? 明人不說暗話,這麼跟你們說吧,這三年來每天早餐 沒有自掏腰包過,今日頭條極速版賺的錢即可實現 早餐自由的目標。
  • 5億收購名醫百科,張一鳴的今日頭條瞄準百度的錢袋子
    在頭條憑藉算法,在移動端完成對百度的壓倒性優勢後,現如今的其實搜索是有兩種:一種是百度為代表的主動搜索;一種是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被動搜索。 也許正是因為百度在信息流產品上的乏力,極大的增強了頭條對自己技術實力的信心。頭條目前在國內的商業化規模,已經非常驚人。
  • 即刻VS今日頭條:深度分析個性化推薦機制與內容差異化突破
    我們將從理想新聞資訊應用的時效性/準確性、豐富度、質量這三個方面對優質內容保障部分做出衡量個性化推薦機制分析今日頭條今日頭條通過技術算法獲得用戶的偏好,我們不討論具體如何實現,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今日頭條實現個性化推薦採用的方法是:
  • 今日頭條推廣公司信息推薦
    今日頭條推廣公司信息推薦,【企雲在線】整個營銷策劃市場非常龐大,不只限於實體產品,目前,許多網際網路、影視、娛樂、服務行業等,都通過營銷團隊的精心策劃,取得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成績。
  • 今日頭條被曝盜取用戶數據 一切都是為了盈利?
    近日,兩條來自網友的曝光再次將今日頭條推上風口浪尖。起初是有網友在微博上指出,今日頭條存在盜取用戶數據嫌疑。該網友表示,自己在京東或者淘寶上搜索的信息,都會在今日頭條的推送中出現。這讓人很費解,同時網友也說明,自己從來沒有在頭條APP上搜索過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