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產品價值觀看,今日頭條切入內容市場,改變了很多的看法:在非常成熟的市場,後來者切入進去,取得部分市場份額,甚至成為領先者。
今日頭條的產品設計是工程學:不強調路徑,通過實驗和計算得到問題的最優解。
如果把信息流動看作一個海洋世界,算法好比聲納,不斷探索海洋的構造和邊界:哪裡有魚?是大魚還是小魚?怎麼吸引魚群把魚聚集起來?
今日頭條有一個效率工程部門,專門優化信息分發。
張小龍說:
做產品要滿足用戶的貪痴嗔,我能理解用戶至上。再進一步思考:做產品,是要滿足用戶的貪疾嗔,還是給用戶帶來持久的愉悅幸福?
用今日頭條,不用打字搜索,只要滑一下,想看的內容都會被推到你面前。你看的越多,它就越懂你:你想看什麼?
自媒體時代,生產內容不是問題,消費內容才是。算法不關注內容價值,只求效率。
不管你的興趣是科技、汽車,等等,最后里面的內容都是貪痴嗔,這是欲望的陷阱。即使你不屑那些內容,你無法保證在下雨天裡,鞋子不會沾到泥。不管內容讓你憤怒,興奮還是恐嚇,都是為了讓你上癮,不停地往下滑。
從第一個產品「內涵段子」誕生開始,用算法尋找流量的方法就貫徹到底,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測試來得到答案。內涵段子幫助今日頭條 App 攫取了第一批流量,當今日頭條 App 流量起來之後,它成為一個產品母體。在這個應用裡,進行各種新產品想法實戰演練:測試新功能,分割人群,孵化出了 10 多個獨立產品。
A/B Test 是典型的數據思維,通過數據驅動和打磨產品設計。
為什麼叫「今日頭條」,拆分出去的問答為什麼叫「悟空問答」,汽車欄目為什麼改成「懂車帝」,據說都是測試後的結果:選擇的用戶更多。今日頭條的系統能夠做到,每天有上百個 A/B Test 同時在線運轉。
豆瓣早期做移動產品時,將原有 PC 的功能進行分割為多個 App。這一點,與今日頭條的做法有些相似。
比較有意思的是,今日頭條成功了,而豆瓣卻沒能做成。豆瓣是將 PC 上將原有的用戶按功能強行拆分到不同的 App 上,遭到很多用戶的吐槽。豆瓣 App是在沒有流量基礎情況下,做這個事情的,沒有用戶過渡,這一步跨度比較大。
今日頭條是在母體上測試功能,當流量達到一定量級,將該功能分割出去,獨立為產品,本質上還是流量思維。通過獨立產品運營,簡化產品功能,一方面,避免產品功能臃腫,造成不同用戶群體之間訴求衝突;另一方面,分割特定人群,提高運營效率。
這種做法跟 Facebook 比較類似,2014 年 4 月開始,Facebook 開始要求用戶下載獨立的 Messenger,使用豐富的功能。
今日頭條的產品演進路徑是內容上從分發到生產,類型上從聚合到垂直。內容上,開始時爬取各個信息源,解決內容不足問題,再是合作或購買,解決版權問題,然後是獨立生產內容。類型上,開始時不分類型,整合信息內容,然後再按類型區分。從富文本到文字、圖片、短視頻。
微信是從人出發,主動理解用戶情感,滿足用戶通訊的需求,連接人與人,然後再生產信息;今日頭條是從信息出發,分發內容,滿足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觸達用情感,連接人與人。兩者產品角度雖是不同方向,但是各自的末端都觸及對方的利益。
人是信息的源頭,今日頭條產品邊界再往前走,就是做關係鏈,做社交,他們已經開始嘗試了。不知道,張一鳴是不是從產品之初就有這樣的預設。
2016 年 7 月,網上曾有傳聞稱騰訊將投資今日頭條,張一鳴在自家產品「頭條問答」回答了下面的問題:
信息流、用戶下沉,短視頻是去年所有內容產品發力點。最近,突然想今日頭條未必是從三個點去看的,我們後面看到的也許不過馬後炮式的總結,對今日頭條來說,一切不過是流量挖掘的自然結果。
流量好比石油,算法就是臺智能機器,只負責不斷地下鑽獲取石油,它並不做任何預判:哪裡出油量大,就往哪裡鑽。
2016 年 9 月 20 日,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張一鳴說:短視頻已經超過圖文和組圖,成為今日頭條上最大的內容形態。同時宣布,將發力短視頻領域,並投 10 億元補貼短視頻作者。
我們沒有說要模擬人性,也不有說要引導人性。你們文化人給了我們太多深刻的命題。
—張一鳴
如果世界是黑盒子,無需了解盒子的構造,通過反饋來調校算法就能得到答案,應該是每個工程師的夢想。
電影「異形:契約」中生化人 David 有強大的智慧,不受情感約束,痴迷於培育更高級的生命形態。David 終不是人類,沒有靈魂,生命在它看他是看來只是科學實驗。
今日頭條創業剛過 6 年,通過孵化、收購、投資等方式涉足了近 60 個產品。
最近觀察發現:一些做內容的產品,文章的閱讀量相比去年有較大的浮動,涉及多個行業。
猜測可能是受今日頭條的影響:一方面今日頭條以前內容少,引用內容會帶流量。現在今日頭條自己生產內容足夠多,對外部需求減少。另一方面,以抖音為首的短視頻產品興起,搶佔了用戶的時間。
與一年前相比,朋友圈裡各種秀的動態比以前要少了些,這部分用戶很可能是跑到今日頭條系產品。
可以肯定的是,今日頭條孵化的產品從一誕生都是共用一套帳戶體系,你的習性、偏好,它都能一一了解。你還沒打開應用,算法已經為你準備好展示的內容,這是好是壞呢?
今日頭條能夠做到的還遠不止這些。朋友圈裡看到了兩件事情,想起來讓人害怕,知乎有人發了「今日頭條與木馬」的文章,分析了隱私被竊取的可行性。
(圖一)
(圖二)
今日頭條員工現在有 2 萬多人,其中銷售團隊有 1 萬多人。前段時間因為被政府點名,在加強內容審核,內容審核團隊有 6 千多人,預計到 2018 年底,會達到 1 萬人。
每月提供房補 1500 元,但有區域範圍規定,這樣離公司近,方便加班,只有符合條件的人才會給予補貼。入職要參加為期一周的封閉式培訓,內容並非業務技能,以企業文化為主。
公司管理扁平化,普通員工與張一鳴的匯報關係只有 3-4 級;下屬對領導要直呼其名,同事之間不能以總、哥、姐相稱;商業化團隊有獨立的公共關係人員,其它業務線不設立職能部門;政府關係部、公共關係部、財務部、法務部共用。
其中 SMB 部門(Small and Middle size Business)負責中小企業客戶,電話銷售每天要打滿 400 個電話,員工離職率非常高,能夠待一星期都可以算是老員工。
公司收入以廣告為主,2017 年廣告收入接近 200 億元。2018 年的廣告目標是:衝 500 億,保 300 億。據傳,今日頭條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投前估值為 350 億美元,較前初縮水 20%。
今日頭條在以下城市都有設有研發中心部:
如果你想去今日頭條,提前做好離職思想準備:幾年內 BAT 是去不了的。所以,這才是「BAT 挖不走今日頭條人才」真實原因。
2016 年 12 月的財經訪談中,張一鳴說今日頭條不會也不需要設立傳統意義上的總編輯,忌諱價值觀先行,不幹涉是對內容最好的管理。
2018 年內部年會上,張一鳴提到今日頭條企業社會責任,共五點:正直向善、科技創新、創造價值、擔當責任和合作共贏。
到 4 月 11 日,內涵段子被關停。張一鳴道歉:今日頭條將強化總編輯責任制,全面糾正算法和機器審核的缺陷,不斷強化人工運營和審核。
身邊很多人表示今日頭條是垃圾應用,每天向用戶推送大糞。
拋開產品價值觀看,今日頭條切入內容市場,改變了很多的看法:在非常成熟的市場,後來者切入進去,取得部分市場份額,甚至成為領先者。
倒退5年,怎麼會有人相信。評論者邏輯與創造者邏輯截然不同,評論者站在局外推理邏輯,創造者投身其中尋求機會。
今日頭條和 PC 時代百度做的都是信息分發,本質都是搜索,商業模式也極其相近。單憑廣告的收入,再造一個百度市值的今日頭條不無可能。
百度的廣告主已經開始在選擇今日頭條,今日頭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日頭條和百度都有非常強的技術文化特徵,百度的 AI 商業化落地還在路上,看不到明確的應用前景。陸奇入職百度,不到一年半就離開,部門利益固化可見一斑。今日頭條的的 AI Lab 已經在服務所有業務線,與百度相比,團隊的執行力和戰鬥力可能更強。而抖音的成功證明今日頭條不僅擅長技術,也擅長運營。
知乎上有人說:今日頭條的 AI 團隊特徵模型完全可以媲美百度鳳巢系統。周鴻褘曾經一直想做搜索,跟百度幹一票。估計,他未料到最終挑戰百度的是做信息分發的。
如果 3 年後流量選擇今日頭條,百度的市值會是多少呢?到那時候,今日頭條會不會又重走百度的當年的路,一邊坐擁流量大盤,一邊被用戶罵,它後面又會被誰挑戰呢?
lei,微信公眾號:monster_talks,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豐巢產品經理。主導過智能硬體,物流行業的啟動項目。專注To B業務策劃和數據分析,輔助業務決策。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