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1
什麼樣的人會沉浸在今日頭條裡?
我們一直都很奇怪,什麼樣的人,會把今日頭條作為自己的資訊來源?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作為一個內容提供者,我們需要研究各個分發平臺的用戶特徵;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長期閱讀今日頭條給我的推薦,每一次別人熱議今日頭條多厲害的時候,算法+新聞,為每個人個性化提供內容;一年廣告營收超60億;流量又攀高峰……我們就想好好研究下今日頭條,所以就打開看看,但看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超過10分鐘,就不自覺的湧上一種反感,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內容,我知道的行業性內容,毫無新意,一看就是洗稿;我不知道的各種奇葩新聞,大多讓人看了不敢相信——作為媒體從業者,如果消息源沒有可信度,很容易激起煩躁。
所以,每次打開,又每次關掉,過段時間又去研究一下,發現還是看不下去,所以,我就很好奇,到底都是什麼樣的人,會醉心於這種機器推薦給你的無營養快餐式資訊?明明是在浪費時間一無所獲啊!所謂的算法分明就是在操縱你的資訊獲取進而在影響你的認知範疇,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認知差別,你只要稍微有點思考能力,就應該很快警覺這種模式對自己的害處啊。
所以,到底是一些什麼樣的人在迷戀今日頭條?
我一直沒有搞懂,直到我們做了大零售社群,從今日頭條上過來了幾個人,徹底讓我明白了這個用戶群體的特性。
2
不可思議的頭條讀者
為了與別於原來的大零售群,我們建了一個新群,現在已經有三周左右,踢掉了二十個人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八成左右)是從今日頭條來的。
每個入群的人,我們都把群規單獨發給他,按說,他不可能不知道群規了,群規看起來有八條,其實就兩點,第一,別私自發廣告,有廣告發給群主,群主統一發布;第二,別做伸手黨,進來就要乾貨,要多分享,沒有成功經驗,哪怕是失敗經驗也行,對大家都很有價值。為什麼要規定這兩條,待會說。
就這麼兩個意思,偏偏做不到。有時候把我們氣的夠嗆,前腳剛告訴他群規,他說知道了,進群之後,沒多久就發廣告,搞得我們群負責人很難堪,不得不趕緊移除,又跟大家解釋道歉。
我們也知道,做社群是很費勁的,無論如何都會有人搗亂,但是沒想到今日頭條來的用戶如此自我,如此沒有規矩意識,如此我行我素,說的狠點,就是如此缺德!
我們建第一個群的時候,大家也有亂發廣告的,但是,後來就很少了,因為我們我們集中通知了幾次,又踢掉了幾個,就算有,也是偶爾的。
但新群就完全不是這樣,屢禁不止,通知很多次無效果,連群名稱都不改,嚴厲通知,溫情提示都沒用,人家根本不理你。
還有一些人,一來就問,你們是幹嘛的?
我真是想吐血,你到人家家裡來了,都不先了解了解?至少看看帳號介紹吧?
當然,今日頭條是沒有帳號概念的,內容創造者只是今日頭條的內容生產機器,讀者對於帳號完全是無感的。看來也是情有可原了。
但,真正的有心人,要去加一個媒體的讀者群,怎麼會不觀察一番?就算自己沒做功課,也不應該如此粗魯的問,你們是幹嘛的?你想想這句話背後的口氣,就知道這個人的德行了。
以上還不是最無語的,最不可思議的是剛入群第二天就問,群裡的乾貨呢?誰給來點乾貨?
我X,誰欠你乾貨嗎?你是誰啊?這個人腦子裡在想什麼?這個世界欠你乾貨嗎?你跟誰很熟嗎?
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社群,一來就做伸手黨,這是什麼類型的人?稍微有點做人的知識都知道先跟大家熟了再去求助,但這種人,連求助的態度都沒有,直接就是索取,「誰給點乾貨?」
給你個頭啊!
雖然,從微信公眾號渠道來的讀者也有不守規矩亂發廣告,但是這麼神經的,真是沒見過。
我們有付費群,也有免費群,付費群是我們提供乾貨;免費群是讓讀者自己交流,本意是讓大家交流經驗和感想,結果,免費群,從今日頭條來的大多數是伸手黨,所以,我們決定,不再讓今日頭條的讀者加入我們群裡,雖然他們不都是這樣,但這種比例,已經讓我們很難受很受挫了。
自己公眾號的讀者和今日頭條的讀者,真的是天壤之別,前者,大家都很熱心去討論問題,去貢獻自己的見識,而後者,沒有規矩意識,放縱自己的需求,自私,索取,缺少社交能力。
我們曾在群裡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一個人要想在社群中獲得幫助,要先學會利他,你說得好,別人就會加你,成為你的朋友,你的路就更寬了,你發出需求的時候,別人也願意幫你,因為知道你的為人了。這才是正常的社交能力。
偏偏這二十來個自私自利的人,壞了一個群的氛圍。但是,現在還好,已經把不靠譜的人清理的差不多了。
後來想想,這些特徵,可能就是今日頭條上讀者的特性了,為什麼他們甘於在垃圾信息裡暢遊?為什麼他們沉浸於一個又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黨?能接收相同信息的人,必然有相同的特性。
經過這次教訓,我們也決定改變在今日頭條的發布策略,流量不能變現,讀者沒有價值,只能逐步逃離。
惹不起,就躲遠點唄!
每一個APP,每一個帳號,都是對人群的劃分,知乎和快手,肯定是不同的人群;調戲電商和咪蒙的讀者,也絕對差異巨大;而同一個帳號在不同平臺上的讀者,也肯定大不一樣!
附:
正當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又聽到了一個朋友在今日頭條投放廣告的委屈,他們在成都投放了幾次,本來說CPA一個150元,而實際上跑了一天之後,卻花了一千多,但是只有兩個人登記,一個CPA折合500!他苦笑:今日頭條的流量成本真是貴上天了。而今日頭條的銷售解釋說,這是因為流量不穩定,多跑了一段時間……你跑再長的時間,也要按照註冊來計算啊!我朋友感嘆,跟他們打交道,他們真的是怎麼說都有理。這事千真萬確,可對質。
不過,我更擔心的是,他那兩個註冊的客戶不靠譜,後來一問,果不其然,兩個人並沒有下單的意思。
所以,建議大家不要按照CPA(按註冊付費)模式在今日頭條投放,如果你要的是流量好看,還可以考慮,如果想要靠譜的客戶,建議你三思。
想入群,加小戲(tiaoxids)
但請不要問小戲,你們是幹啥的
文/馮華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