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官方報導,近日,一則「匪夷所思」的新聞引爆了中國象棋圈:中國象棋被印度申遺6次,且次次被聯合國拒絕。聯合國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哥們,象棋上刻的是中國的漢字,你們認識嗎?
我想,估計人家也不認識,不然怎麼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呢?
據了解,印度之所以「堅持不懈」地申遺,是因為中國象棋32顆棋子裡,有兩個棋子是「象」。他們固執地認為:大象屬於印度專供,中國不會有大象!有熱心網友表示:如果按照他們的邏輯,那麼「馬走日」,豈不是日本也要申遺?
難道,大象僅僅是在印度才出現嗎?當然不是!關於大象的記錄,中國商朝時候就已經出現。作為商朝極為重要的家畜,商朝的人們不僅利用大象搬運貨物,還組建象陣,驅象殺敵,威力極大。在此要強調下,是「驅」,不是「騎」。騎著大象去打仗,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說,如果僅僅因為中國象棋裡有「象」,印度就說中國象棋是自己家的,這種說法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中國象棋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在《楚辭》之招魂篇裡,就有相關記載:菎蔽象棊,有六簙些。這裡的「六簙」,也喚作「六博」,是一種投擲遊戲,其實就是中國象棋的雛形: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也稱為象戲,六簙戲等。
在唐朝之前,還只有將、車、馬、卒四種,直到火藥技術的成熟,被應用到軍事領域後,才逐漸出現了其他的「兵種」,比如「炮」。象棋裡的「炮」,其實之前應該喚作「砲」。大家如果喜歡看古代戰爭片的話,應該知道「拋石機」這種武器。在電視劇《水滸傳》裡,就能看到用「拋石機」攻城的局面。
到了宋朝後,中國象棋的發展,開始日臻完善,諸如「象」「士」等棋子,也被放進了中國象棋裡。
而到了元明清文化盛行的年代,大街小巷都開始玩起了中國象棋(其實那個時候除了下象棋,也不知道幹啥)。不僅有《夢入神機》《適情雅趣》這樣的象棋古譜殘本留世,更融入三十六、三國故事等兵法典故於中國象棋中。至此,中國象棋的發展,已經趨於完善了。
到了中國近現代,更是湧現了胡榮華、楊官璘這樣的棋壇泰鬥,柳大華、李來群、許銀川、趙鑫鑫、王天一等棋壇人傑的出現,更是將中國象棋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潮。當今的中國,已經在培養更多的象棋人才,來傳承發揚中華文化瑰寶。
可是現在,印度人卻說中國象棋是它的!這也許是2020年,大家聽到的最為好笑的笑話了。按照人家的邏輯,「盲人摸象」,摸的不是大象,而是牛!什麼?你說盲人瞎,看不見?那麼曹操的兒子曹植總不瞎吧!他稱象,難道稱的是驢子嗎?
印度已經申遺申了6次,也許還會有第7次,第8次,第N次,但是不管人家怎麼折騰,中國象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這個事實不容改變。如果人家非得認為中國象棋是自己家的,也不過是在一廂情願罷了!咱們炎黃子孫,不會承認!
文章寫到最後,我希望所有熱愛中國象棋的朋友們,能夠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多多關注咱們的中國象棋,如果有志向要提高自己棋藝的,可以多找找相關的專業書籍,來充實自己。而經濟實力充足的朋友,也可以弄些高雅的棋局來「練練手」。
大家怎麼看呢?請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真知灼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