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為何不是印度發明的?你先看「象」,再看「炮」,結論就出來了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類遊藝。兩人對弈,各執十六個棋子,按規則移動棋子,以將死對方的將(帥)為勝。
象棋規則為: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棋子,車走一溜煙,仕(士)與將(帥)只能在九宮內行走,仕走斜線,將走直線,小卒過河不回頭。
傳說象棋為舜所創。其弟象桀驁不馴,舜便把他囚禁起來,並創出象棋以供他排遣寂寞。因其名為象,故稱此棋為「象棋」。
但實則象棋起源於古代博戲。北周武帝宇文邕雅好象棋,大力提倡,並寫出《象經》。
隋唐時期,隋文帝不贊成象戲,但唐代開國後,太宗李世民卻加以提倡,並出現了新的突破。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就是個象棋迷,她連做夢也與天女下棋。
至南宋高宗時,象棋為九宮三十三枚,基本定型,元代乃正式定型。
明代為象棋鼎盛時期,王侯貴戚,平民百姓,多以此為樂,並湧現出李開先、陳珍、張希秋、朱晉禎等名家。
清代康熙年間,國手王再越著成《梅花譜》,成為中國象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局譜。象棋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僅是民間喜聞樂見的遊藝,而且由於對弈與軍事有許多相似之處,也為古今將士所喜愛。
根據象棋的局制和規則,中國象棋的起源應與兵家有著密切的關係。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所著述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一書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民的創造,是古代中國人模擬戰爭而創造的一種遊戲。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連年不斷,人們仿照軍隊的編制、布陣遣將的方法等創製了一種新的棋遊戲,這當是象棋的最初形式。
我們看象棋中的將(帥)、車、馬、士、卒(兵)這幾個子,顯然是先秦時代的遺制。戰國以前,中原作戰主要以戰車為主,而且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中有甲士、徒卒(或徒兵)的編制,而象棋中的某些子正是形象地仿此而作。
關於象棋產於印度的一個證據,是因為棋中有象,象在印度,中國不產象。
這話說得有點膚淺了。
想那炎黃之戰時,黃帝驅猛獸為陣,那猛獸中便有象。
值得注意的是從開封出土的一副宋代銅質棋子。
它的正面與今天相同,不同的是背面還鑄有圖案:
「將」冠袍佩劍,坐於軍帳之中;「士」為女性,身著戎裝;「象」是一頭戰象;「車」為運彈車輛;「馬」作奔騰狀;「炮」為拋石機;「卒」則是荷戟的兵士。這就應了後世象棋的名稱。
「象」者應為象形也,進而引申為象徵、象物。
我們再看象棋中的另一個子——「炮」。
炮,是現代象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它是什麼時期開始進入象棋中的呢?
一般人認為,炮是宋代才增入的,理由是真正的火器(包括火炮)是在宋代出現的。但是,眾所周知,象棋中的炮,一直寫作「砲」,從石而不從火。
砲,古寫作「礮」,始見於西晉潘嶽《閒居賦》之「礮石雷駭」。唐李善註:「礮石,今之拋石也。」即所謂「機發飛石」,三國時稱為「霹靂車」。
這種砲從春秋至唐一直在使用著,而象棋中的「砲」,就是來自機發飛石之砲,而不是宋代以後的火炮。
據元代和尚念常所著《藏經·佛祖歷代通載》所記,古時神農氏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創製了象棋這種模擬兵機的遊戲。
聯繫古代由「砲」至「炮」的變化,可以說,炮最晚在唐代中葉以前,就已經出現在象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