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又通「象碁(qí)」,是中國傳統的棋類遊戲,中國象棋也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並且在1956 年還成為國家體育項目。其遊戲用具簡單,頗費腦力,但趣味性又極高,至今還有不少的忠實愛好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居多,他們對此項活動更是愛不釋手。年輕人可能對象棋很少有痴迷的,但是基本也都對其規則玩法略知一二,可見其作為我國傳統國粹的傳承之廣,盛行之久遠。
關於象棋的起源時間還尚有爭議,但比較多且靠譜的說法是起源於約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最早的象棋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不太一樣,是由棋、箸、局三種器具組成的。「箸」的作用可以被理解為骰子,每次走棋之前都要先投擲箸,「局」就是棋盤,「棋」不用多說自然就是棋子了。由於過於繁瑣,所以到了秦漢時期,投箸這個環節便被省略了。
傳說象棋的「象」最初其實指的是一個人,而非動物大象,他其實是舜的弟弟,名象,由於喜歡打打殺殺,他發明了這種模擬戰爭的遊戲,之後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為象棋。到了西元前202年,西漢開國時期,象棋又被韓信做了進一步的改動,出現了我們現在也能看到的楚河漢界,但是其名稱依然如舊。
由於時代的更替,象棋也在不斷的更新,直到960年至1127年的北宋時期,由於宋人不喜歡重複的用字,於是將一方的「象」字改為了「相」,「仕」字也替換成了「士」,至此,這時的象棋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已經接近一樣了。古人對棋的喜愛不亞於現在的年輕人對電競遊戲的鐘愛,唐朝甚至還設立了「棋待詔」來招攬民間的各種圍棋高手,但到了南宋的時候,棋待詔裡的高手就被象棋手佔據了大半。
此外古時還有人專門為研究象棋而寫了許多書籍,例如《單騎見虜》、《棋經論》、《夢入神機》、《梅花譜》等等。很快象棋也由於貿易的來往在國外盛行起來,傳到了周圍國家乃至全世界。要說象棋的起源時間存在差異,那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要對其發源地是中國提出質疑,那就太離譜了。
印度就曾經幹過這麼離譜的事情:他們有學家曾堅持認象棋是他們發明的,其理由很簡單,就是中國古時沒有大象。他們認為象棋的「象」字指的就是頗受印度皇室喜愛的大象,在古印度,大象也常常被作為戰場的坐騎來使用,這一切都與象棋的「象」十分相符嗎。這看似充滿邏輯的說法簡直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說印度人的說法還不夠滑稽,那麼國內一位名叫方舟子的學者就更讓人無語凝咽。這個人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2010年到2013年是他非常在全網非常活躍的時期,他參與過許多的研究,同樣是一位熱衷於科普的作家。其打架言論涉及領域甚廣,並且言辭激烈,毫不避諱。
關於象棋的起源地,他也曾參過一腳。對於印度人那套中國古代沒有大象的說法,他表示了贊同。原因是他曾經見過一枚古代出產的棋子,背面雕刻了大象的圖案,所以很可能象棋是從印度那邊傳過來的。
聽到這種話後,河南人笑了。很快這種頭腦簡單還有點不負責任的說法就再次在國內「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紛紛開始用各種說法去推翻。
而且在古代中原地區也是存在大象的,比如說當年曹衝稱象。而河南地區之所以被稱之為豫,就是因為古代此地生活過大象。更何況,象棋的象所指的恐怕根本就不是大象,以象作為圖案雕刻上去只是後來文化融合碰撞的一個巧合罷了。除此之外,印度也並沒有發現和出土過任何關於象棋的文物以及古書籍,光憑此言論來證明象棋恐怕是太過於牽強了,只能當個笑話聽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