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題為《象棋是中國人發明的嗎》的文章,讓「專業打假鬥士」方舟子、以及象棋(這裡特指中國象棋)的起源,成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原文比較長,很難逐字逐句分析,但方舟子的一些觀點倒很值得探究。
象棋,一種棋戲,也叫「象碁」,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瑰寶,也是現在男女老少都喜愛的益智遊戲。不過,關於象棋的起源一直爭論不休,有起源於中國說,也有起源於印度說,印度史料記載,公元3世紀印度象棋名叫「恰圖蘭卡」。
按照方舟子的觀點,象棋是印度人發明的可能性更高,中國象棋與印度象棋很相似,都以吃掉對方的將(王)為終極目的,馬、象的走法如出一轍,兵是最弱棋子......因為太像,很難讓人相信是各自獨立發明,一定有一方搶先發明。
另外方舟子聲明,唐朝之前,中國所有史書文獻裡提到《象棋》的地方只有3處(雖然不知道這些資料他是不是都親自讀過一遍),一是《楚辭·招魂》,二是《說苑》,三是蔡邕《彈棋賦》。
就拿《彈棋賦》舉例子吧,原文中明確提到了「象棋」2字:「榮華灼爍,蕚不韡韡,於是列象棋,雕華麗......」方舟子表示,這裡的象棋還不是後世意義上的那種象棋,只是用象牙做成棋子,至於下棋方法就完全是另一種了。
也就是說,按照方舟子的標準,只有古籍中出現「象棋」字眼,記載的歷史才與象棋有所關聯。但這一點很矛盾,因為在漢字裡,「象」這個字的含義可太豐富了,《易經》就說:「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
這裡的「象」當然不是大象的意思,而是指形狀、樣子。另外,「象」還有相似、仿效、類比、描摹、體現等多重含義,甚至還能做動詞。另外,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間,各種事物的名稱不斷變化,為什麼象棋在誕生之初就必須和現在一樣叫「象棋」呢?
至於說唐朝之前古籍裡只有3處提到象棋,更讓人啼笑皆非。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就寫過《象棋經賦》,當時「象戲」非常流行,只不過與現代的象棋不一樣,比如火藥還沒發明,棋盤上沒出現「炮」這樣的子。
再來看原文提到的「宋朝,象棋完成了本土化」,方舟子認為,象棋是自外傳入,到宋朝基本在國內定型,但仍然保留了不少印度象棋的痕跡。這也很奇怪,方舟子表示宋朝時國內才有象棋,產生與定型同步進行,這個速度未免太快了點,而且有混淆概念嫌疑。
據現代學者考證,象棋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名字叫「六博棋」,即使形制和後世有區別,名字也幾番變更,楚河漢界還沒出現,但象棋卻已經在悄然孕育了,這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到了隋唐,8乘8的黑白棋盤、立體棋子出現了。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方舟子提到:中原地區史前有大象,有史以來沒大象,河南「豫」的簡稱與那裡有大象無關,「豫」的意思是安逸,古時候的河南人從不用大象打仗,驅象為兵是印度的特色,也是古代南方(如雲南地區)的特色。
對於這個觀點,河南人聽到大概會忍不住笑出聲。隨便翻翻古籍,中原地區、河洛一帶有關象的記載不知道有多少。就拿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來說吧,《呂氏春秋》上寫得清清楚楚:「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
商朝,在殷(今河南安陽)定都長達273年,商人將中原野象馴化,用於作戰。甚至《韓非子》也記載了商朝最後一個君主帝辛用象牙做筷子的典故,那時候的中原,大象絕對不可能消失無蹤。
《左傳·定公四年》中也有記載:「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就算不說象與象棋的聯繫,單單說有史以來中原無大象,這一點就立不住腳。方舟子還提到,中國人將「象」改成「相」是出於改變印度象棋殘餘的目的,但宰相不可能去保護將軍,聽將軍的號令,這完全講不通。
然而,中國象棋裡的「相」本就不是丞相、宰相的意思,「象」與「相」是對應的,紅方與黑方不對等,那還有什麼可打的?中國象棋,拼的是排兵布局「智鬥」,其中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我們只需要傳承好老祖宗的智慧,漏洞百出的探源理論是無法動搖其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