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北鬥團隊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我們為北鬥的功能性能做加法,為誤差噪聲做減法,為密集組網做乘法,給個人得失做除法。」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作為北鬥三號系統建設的重要單位之一,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近日組織召開了「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助推創新院跨越發展」的專題報告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從第一次在太空書寫中國的名字,到2020年航天大年,中國航天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變。這是一場不斷攀登新高峰的接力賽,萬千胸有凌雲志、心懷報國情的中國航天人在傳承與奮鬥中,不斷探索寰宇。繼「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後,如今湧現了既血脈賡續、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質的北鬥精神。
圖說:微小衛星創新院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龔建村 採訪對象供圖
鍛造出北鬥「鐵軍」
全程參與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的衛星創新院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龔建村動情地回憶:「2009年起,衛星創新院開始參與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累計承研14顆衛星,在軌12顆。」
從關鍵技術攻關,走到試驗衛星工程,再來到最簡單系統建設、基本系統建設……衛星創新院的北鬥人嘗遍了酸甜苦辣。他們牽頭完成11項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成果得到全面應用;他們成功研製導航衛星專用平臺,確定了Ka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等重要體制;他們積極建設北鬥三號衛星在軌支持中心,目前在軌技術支持系統第一期項目已完成實施……「一支勤於學習、勇於創新、敢於挑戰、善於合作、敢於奉獻的年輕北鬥『鐵軍』已經鍛造出了!」龔建村感慨道。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北鬥精神引領著衛星創新院的航天人不斷將中國科學家心中問號,遞交到蒼穹深處。近五年裡圓滿完成了一系列型號任務,除了北鬥外,還有廣為熟知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首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我國首個引力波探測技術試驗衛星「太極一號」……這些創新成果4次出現在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中,也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
走進張江海科路上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一進門就是一整牆的蔚藍星空,上面栩栩如生地繪著已經發射升空的、使命各異的小衛星,還有一行字: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我們會堅持微小衛星設計、製造和應用協同發展,建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微小衛星創新研發平臺,成為我國微小衛星領域的核心力量。」龔建村充滿信心。記者獲悉,目前該院在研22種型號,67顆小衛星。
圖說:衛星創新院副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 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供圖
核心器部件完全自主可控
11年前的9月,衛星創新院副院長林寶軍從北京「轉場」來到上海,開始擔任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馬不停蹄地投入了首發星的研製工作。至今他還清晰記得,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記者會上的一段評價:中科院的加入,有力推動了導航技術的跨越發展,優化了工程管理,給慣性航天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導航理論。使北鬥的目標從『保三爭二』,改為比肩超越GPS。
「我們通過技術創新,創建了噸級導航衛星專用平臺,搶佔了導航制高點,掌握了Ka相控陣星間鏈路。」林寶軍自豪地介紹。「更重要地是,我們實現了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徹底扭轉了衛星關鍵器部件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局面。」
參加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林寶軍寫了一首藏頭詩:「自主鑄就北鬥星,創新擘畫玉汝成;開放彰顯乾宇志,融合時空謀共贏。萬眾抗疫同舟濟,一心相異退群聲;追求普惠華夏願,卓越湛盧獻和平。」藏在每句開頭的正是是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林寶軍喜歡用「湛盧劍」來比喻北鬥,他說,因為這是一把仁者之劍,中國研製北鬥,不是為了稱霸世界,而是要造福全人類。
「我們開始做北鬥的時候沒有想『卡脖子』的問題,不管是否被『卡脖子』我們都要自己做。立足於國人自己的技術把北鬥完成,中國人的大廈不能建立在別人的地基上。」報告會上,林寶軍堅定地告訴大家。
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發了衛星創新院北鬥團隊的共鳴。
一塊用於星箭分離試驗的黃色大海綿,也是衛星創新院北鬥團隊最「舒服」的床。無數個不眠之夜,大家累了、困了,就在海綿上和衣而睡。「仰望星空、北鬥璀璨,腳踏實地、行穩致遠。」北鬥三號衛星系統地面試驗驗證主任設計師李紹前深情地說,「我們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推動中國的北鬥成為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
一張設計師2018年的航旅線路圖,將不少人的回憶拉回了為北鬥建設衝刺的日子。那年,這名北鬥人累計飛行98次、飛行裡程12萬餘公裡,相當於繞地球3圈;最忙碌的一段行程在國慶假期,短短三天裡,從西昌到上海做試驗,晚上就在實驗室沙發打了個盹,第二天搭乘最早的航班奔赴西安匯報試驗情況,緊接著又馬不停蹄回到西昌繼續在發射場的工作,而這三天總共就休息了5個小時。
時光再往前,2014年,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星間鏈路測試場區還沒有建好,就迎來了第一批測試人員。沒有廁所、沒有桌子,連睡覺都只有硬木板。場區裡唯一的一條泥濘道是車子和人生生蹚出來的。「衛星創新院北鬥團隊這十年的歷程,很多時候也像這個場景:方法和途徑是走出來、實踐出來、探索出來的。」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王丹說,沒有那麼多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的只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巖提出,希望衛星創新院繼續踐行好、傳承好、弘揚好新時代北鬥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全力打好重大項目工程攻堅戰,在新時代北鬥精神的指引下,創造新的豐功偉績。」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