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大廈不能建立在別人的地基上!這支「鐵軍」談到北鬥精神時,這樣說

2020-09-21 新民晚報

圖說:北鬥團隊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我們為北鬥的功能性能做加法,為誤差噪聲做減法,為密集組網做乘法,給個人得失做除法。」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作為北鬥三號系統建設的重要單位之一,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近日組織召開了「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助推創新院跨越發展」的專題報告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從第一次在太空書寫中國的名字,到2020年航天大年,中國航天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變。這是一場不斷攀登新高峰的接力賽,萬千胸有凌雲志、心懷報國情的中國航天人在傳承與奮鬥中,不斷探索寰宇。繼「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後,如今湧現了既血脈賡續、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質的北鬥精神。

圖說:微小衛星創新院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龔建村 採訪對象供圖

  鍛造出北鬥「鐵軍」

  全程參與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的衛星創新院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龔建村動情地回憶:「2009年起,衛星創新院開始參與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累計承研14顆衛星,在軌12顆。」

  從關鍵技術攻關,走到試驗衛星工程,再來到最簡單系統建設、基本系統建設……衛星創新院的北鬥人嘗遍了酸甜苦辣。他們牽頭完成11項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成果得到全面應用;他們成功研製導航衛星專用平臺,確定了Ka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等重要體制;他們積極建設北鬥三號衛星在軌支持中心,目前在軌技術支持系統第一期項目已完成實施……「一支勤於學習、勇於創新、敢於挑戰、善於合作、敢於奉獻的年輕北鬥『鐵軍』已經鍛造出了!」龔建村感慨道。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北鬥精神引領著衛星創新院的航天人不斷將中國科學家心中問號,遞交到蒼穹深處。近五年裡圓滿完成了一系列型號任務,除了北鬥外,還有廣為熟知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首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我國首個引力波探測技術試驗衛星「太極一號」……這些創新成果4次出現在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中,也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

  走進張江海科路上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一進門就是一整牆的蔚藍星空,上面栩栩如生地繪著已經發射升空的、使命各異的小衛星,還有一行字: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我們會堅持微小衛星設計、製造和應用協同發展,建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微小衛星創新研發平臺,成為我國微小衛星領域的核心力量。」龔建村充滿信心。記者獲悉,目前該院在研22種型號,67顆小衛星。

圖說:衛星創新院副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 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供圖

  核心器部件完全自主可控

  11年前的9月,衛星創新院副院長林寶軍從北京「轉場」來到上海,開始擔任北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馬不停蹄地投入了首發星的研製工作。至今他還清晰記得,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記者會上的一段評價:中科院的加入,有力推動了導航技術的跨越發展,優化了工程管理,給慣性航天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導航理論。使北鬥的目標從『保三爭二』,改為比肩超越GPS。

  「我們通過技術創新,創建了噸級導航衛星專用平臺,搶佔了導航制高點,掌握了Ka相控陣星間鏈路。」林寶軍自豪地介紹。「更重要地是,我們實現了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徹底扭轉了衛星關鍵器部件依賴進口、受制於人的局面。」

  參加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林寶軍寫了一首藏頭詩:「自主鑄就北鬥星,創新擘畫玉汝成;開放彰顯乾宇志,融合時空謀共贏。萬眾抗疫同舟濟,一心相異退群聲;追求普惠華夏願,卓越湛盧獻和平。」藏在每句開頭的正是是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林寶軍喜歡用「湛盧劍」來比喻北鬥,他說,因為這是一把仁者之劍,中國研製北鬥,不是為了稱霸世界,而是要造福全人類。

  「我們開始做北鬥的時候沒有想『卡脖子』的問題,不管是否被『卡脖子』我們都要自己做。立足於國人自己的技術把北鬥完成,中國人的大廈不能建立在別人的地基上。」報告會上,林寶軍堅定地告訴大家。

  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發了衛星創新院北鬥團隊的共鳴。

  一塊用於星箭分離試驗的黃色大海綿,也是衛星創新院北鬥團隊最「舒服」的床。無數個不眠之夜,大家累了、困了,就在海綿上和衣而睡。「仰望星空、北鬥璀璨,腳踏實地、行穩致遠。」北鬥三號衛星系統地面試驗驗證主任設計師李紹前深情地說,「我們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全新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推動中國的北鬥成為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

  一張設計師2018年的航旅線路圖,將不少人的回憶拉回了為北鬥建設衝刺的日子。那年,這名北鬥人累計飛行98次、飛行裡程12萬餘公裡,相當於繞地球3圈;最忙碌的一段行程在國慶假期,短短三天裡,從西昌到上海做試驗,晚上就在實驗室沙發打了個盹,第二天搭乘最早的航班奔赴西安匯報試驗情況,緊接著又馬不停蹄回到西昌繼續在發射場的工作,而這三天總共就休息了5個小時。

  時光再往前,2014年,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星間鏈路測試場區還沒有建好,就迎來了第一批測試人員。沒有廁所、沒有桌子,連睡覺都只有硬木板。場區裡唯一的一條泥濘道是車子和人生生蹚出來的。「衛星創新院北鬥團隊這十年的歷程,很多時候也像這個場景:方法和途徑是走出來、實踐出來、探索出來的。」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王丹說,沒有那麼多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的只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巖提出,希望衛星創新院繼續踐行好、傳承好、弘揚好新時代北鬥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全力打好重大項目工程攻堅戰,在新時代北鬥精神的指引下,創造新的豐功偉績。」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我們應該叫「北鬥戰神隊」
    「新時代北鬥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龔建村說。當時這支隊伍只有81名成員,平均年齡31歲。「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幹,大家信心滿滿的像是打了雞血。」林寶軍說。北鬥三號衛星系統地面試驗驗證主任設計師李紹前在2012年8月加入這支隊伍,在他看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前面哪怕是刀山火海,我們也想去闖一闖。」
  • 「我們應該叫『北鬥戰神隊』!」
    包括他們在內的、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在具體實踐中,培育了新時代北鬥精神,即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新時代北鬥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龔建村說。
  • 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北鬥衛星「兩總」這樣說
    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北鬥衛星「兩總」這樣說 2020-09-01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咖有話 | 蔡毅:北鬥地基增強系統與應用解析
    每年7月到10月,如約而至的在非洲馬賽馬拉草原都會上演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奇觀——數以百萬計的動物大遷徙。鮭魚洄遊也令人驚嘆不已,它們第一次離開深入陸地淡水河的出生地進入海洋,長大後再第一次洄遊到出生地產卵然後悲壯死去,它們在海洋中如何進行定位、導航洄遊到出生地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討。(2)時間、空間對人類的影響莊子說:「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宇是空間,宙是時間。
  • 新書推薦 | 一書了解北鬥地基增強系統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過程中航天領域完成收官的首個國家重大工程。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也在積極加速信息化建設進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這是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 北鬥團隊平均31歲!玩命26年,讓55顆北鬥星耀全球!向英雄致敬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北鬥星辰!」時;當我們享受著北鬥導航系統,為我們打網約車、點外賣、開車導航、借還共享單車提供眾多便利時;今天,當我們在享受和平,享受著北鬥為我們的國防帶來的安全時,我們必須向他們說一聲謝 謝!
  • 中國為什麼要建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這兩件事是直接原因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什麼要「三步走」?  中國之所以要「三步走」,簡單地說,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當時我們國家窮;二是因為我們國家雖然窮,但中國的科學家們仍自強不息。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就開始研究衛星導航。但這個項目太「燒錢」,這一計劃並未實施。不過,我們的科學家從未放棄衛星導航研究。
  • 北鬥資訊_劉經南:北鬥下一程,奔向「星辰大海」
    時光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測量定位都得靠別人的技術,時為副教授的劉經南當年在為我國科考做測量工作,他感觸強烈,一心盼望著要用我國自己的技術測定祖國大地上的每一座島嶼、每一片土地。「1994年我就參與了北鬥一號最初的設計、研討工作,當年北鬥一號系統建設正式啟動。」
  • 中國人的故事|陳燕光:兩條簡訊濃縮的北鬥牽掛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星空浩瀚,探索追夢不止。
  • 上海中心大廈:「沙灘」上如何建立摩天大樓?
    這座光鮮亮麗的大樓能容納4萬人,2000輛車,是當之無愧的「垂直城市」。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它最大的難點卻來自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幾十米深的地下。「沙灘」上如何建立摩天大樓?上海,又被稱為「上海灘」。千百年前,這裡曾是東海的一部分,伴隨著長江的衝擊而形成陸地。
  • 中國人的故事|陳燕光:兩條簡訊濃縮的北鬥牽掛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星空浩瀚,探索追夢不止。數十年來,是什麼力量讓中國航天事業由小變大、由大向強,長盛不衰、枝繁葉茂,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全球星座組網等為標誌的輝煌成就?
  • 天上北鬥導航,地上地基增強!未來3年,北鬥加速定位服務將超10億用戶
    千尋位置將北鬥精準時空能力應用於智慧城市運用建設在全國各地的北鬥地基增強站,接收天上的北鬥衛星定位信號,實時計算衛星定位誤差,為數以億計的用戶提供了高精度定位服務,這就是2015年「出生」的千尋位置的主要工作。作為數字一代,它生長於雲計算之上,精通於算法,擅長處理大數據,將網際網路能力帶入衛星導航產業。
  • 大國精神之北鬥點滴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鬥,中國人的方向感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為什麼叫「北鬥」?所以,將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取名「北鬥」,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彰顯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淵源,讓人浮想聯翩。「北鬥」的年輕追夢人20世紀90年代初,剛滿而立之年、時任該校電子技術系總工的莊釗文帶領幾位青年博士臨危受命,展開了他們的北鬥徵程。「京陽五月春光照,庭院花開早。
  • 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打造「全國一張網」 毫米級精度服務普羅大眾
    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於2014年9月啟動研製建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承擔系統建設總體任務。記者了解到,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是在一個系統內集成米級、分米級、釐米級和後處理毫米級四類高精度服務,這在國內外尚屬首創,並無先例可循。該系統涉及衛星定位系統、測繪理論、土建施工、設備儀器安裝調試等一系列工作。
  • 我們把地基打得深 科學大廈才能建得高
    我的體會是,做基礎研究非常重要,是一個國家成為科學強國的必經之路,因為應用型科學都建立在基礎科學之上。基礎科學好比一座摩天大廈的地基,大廈能蓋多高和地基打得多深是正相關的。「快」是現如今我國發展的主旋律,從生活起居到國之重器,可以說我們在爭分奪秒地發展,這是每個國人都喜聞樂見的。相比之下,無法迅速變現的基礎學科似乎變得越來越邊緣,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認為基礎科學離生活太遠、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大有人在,而認識到基礎學科重要的人中,肯潛下心來踏實做基礎研究的人又並不多。基礎科學研究轉化為成果的狀況也不容樂觀。
  • 青年強則國家強 這堂課的主角是北鬥...
    2020年7月1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並開通。星耀全球中國北鬥,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一款導航系統。它的成功,代表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後第三個擁有自主研發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也是僅次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個擁有覆蓋全球導航的國家。 「中國為什麼要建立北鬥導航?」
  • 北鬥,中國人的驕傲
    今天我們要說世界,看東方,地上的中國人創北鬥,因為就在今天,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終於建成了。北鬥圓夢全球再次刷新中國速度,展現中國精度,彰顯中國氣度。古有北鬥七星,辨明方向,現有北鬥衛星定位九州。今天,這顆寓意著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中國奇蹟的見證者。大國重器橫空出世,離不開東岸無名北鬥的不懈奮鬥。值得咱們武漢人驕傲的是,我們武漢也為北鬥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 紫金e評:讓新時代北鬥精神更加閃耀
    &nbsp&nbsp&nbsp&nbsp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北鬥系統特別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取得的成就,強調指出,參與北鬥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鬥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
  • 如何打造一支如阿里巴巴中供鐵軍一般的隊伍?
    阿里最關鍵的制度,都是在中供鐵軍時期打造的。比如最重要的政委制度,就是從中國供應商的銷售體系當中誕生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阿里的文化價值觀的打造、歷練、實施,都是從這支隊伍起來的。所以,中供鐵軍出業績、出人才、出制度,也出阿里最重要的文化價值觀。鐵軍是如何打造成的?阿里這支鐵軍經歷過很多的挫折。
  • 軍報致敬告別濟南軍區:1998年抗洪打出「鐵軍來了」旗幟
    1925年11月,我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誕生了。這支在北伐戰爭中被人民群眾譽為「鐵軍」的部隊,首義南昌後,在紅軍長徵中屢建奇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仗仗關乎人民軍隊命運,仗仗打得血性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