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躍「火星」歸來後的日子

2020-11-23 中國日報網

「火星500」項目中國志願者王躍接受《中國日報》專訪

中國日報網消息:1月12日上午在北京航天城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火星500」項目中國志願者王躍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2011年11月4日, 王躍在俄羅斯出艙,12月6日回國進入恢復期。在這段時間裡, 王躍是否已經從密閉520天的環境和不斷重複的106個試驗項目中恢復?他是否感受到有趣和痛苦的經歷呢?在這次2個小時的專訪中,王躍披露了之前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講述了在忍受人類生理、心理所能承受極限時候的真實故事。

「出來後最想吃米飯麵條, 一個月重了10多斤」

見到王躍的第一眼, 就感覺這個出生在1982年7月的年輕人精神頭足。他穿著衝鋒衣,背著雙肩包, 好像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回國已經一個多月,王躍笑著說最過癮的事情就是又能吃到媽媽做的飯菜, 這短短一個月, 王躍重了10斤。他的父母從老家趕來,精心照顧王躍的飲食。「回國後最想吃的就是米飯和麵條一類的主食, 在艙內經常想, 如果給我一碗白米飯, 我什麼菜都不需要,」王躍談起船艙內的食品, 就面露懼色。經歷了520天的艙內生活,王躍瘦了整整20斤,腸胃也受盡了折磨。

為期520天的「火星-500」試驗, 除了失重和宇宙輻射外,不僅從時間、 環境以及通訊模擬了太空人從地球到火星往返的所有內容,包括飲食等有限的生活必需品, 也完全模擬了整個過程。在試驗的前半程,王躍和其他5位志願者偶爾還能吃到土豆, 可從「火星」返回的後半程,他們只能兌著熱水吃粉末狀的脫水太空食品。

這些特製的太空食品, 對於王躍來說根本談不上美味,而只是維持生存的需要,每個粉末食品的塑膠袋上都寫著雞肉或者蔬菜等標籤, 可王躍說其實嘗起來都一個味道。

其中有一種食物,王躍每周都會吃一次。他仍然記得這種食品的俄文發音, 但一直不知道他吃的是什麼。就是這種讓王躍印象深刻的食物, 每周都讓他的腸胃受盡折磨,可是他別無選擇。每天, 王躍還要服下6片左右的藥片, 以補充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等微量元素。「美食是我們6個人最愛談論的話題, 我給他們介紹了中國南方的一些美食,他們都很好奇,」王躍說。俄羅斯的3名隊員則最喜歡聊伏特加酒,可以想像這520天的禁酒對他們來說多麼難熬。

「不喜歡去喧鬧的地方, 忘記了如何睡眠」

從常理來體會,「與世隔絕」520天後,王躍應該嚮往「人氣」很旺的地方,排遣長久封閉的壓抑寂寞。而事實恰恰相反,王躍說這2個月出艙後的生活,他最不適應的就是周圍喧鬧的環境。休息程度和身體疲勞反應的平衡被打破,讓睡眠也成了王躍的問題。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充分體貼王躍的感受,最近安排去昆明度了一次假。度假期間,王躍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陽光下安靜地躺著看書,或者寫這次項目的總結報告。他沒有回老家南京,也沒有接受媒體的採訪和其他外界的幹擾。「現在我最想享受的就是生機勃勃的自然、陽光和綠色,」王躍說。除了環境,王躍這段時間受到了睡眠的困擾。長達520天的不見天日,王躍的生物鐘紊亂,回國後他很難入睡,半夜會起來很多次。「在船艙裡,我們有嚴格的起居時間。但由於沒有自然光線的變化,所以完全按照鐘錶的時間。回國後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晚上我覺得應該起床了,可一看表才凌晨2點,」王躍說。長時間旅行對太空人生物節律的影響,是這次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科研訓練中心的領導和心理醫師給了王躍必要的精神療法,去改善他的睡眠和體能的平衡。中心領導白延強對王躍量身定做了精神恢復療法, 航天員選拔訓練研究中心主任吳斌也幫助王躍儘快恢復對周圍環境的適應程度。

為了讓王躍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中心還把王躍的父母接到了航天城, 照顧王躍的飲食起居。王躍每天除了要接受必要的心理恢復, 還要做遊泳和理療等項目。

「寫書法,打CS, 看動畫片貓和老鼠」

王躍說,在別人看來他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平時愛說愛笑,喜歡和人交流。但他自我感覺還是一個喜歡安靜,容易控制自己情緒的人。然而,長時間密閉在550立方米的空間和3.4平米狹窄的臥室,對王躍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在艙內模擬試驗的520天裡, 和其他5個來自俄羅斯和歐洲的隊員一樣, 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王躍經常忍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波動. 除了和外界保持聯絡外, 相互之間的溝通和閒暇時候的娛樂, 成了他們緩解心理精神壓力的通道。

眾所周知,王躍把中國文化帶入了團隊。他寫書法,抄佛經,介紹傳統中國節日和文化。但有時候,文化的差異本身也是有趣的話題。「比如我說中國的企業裡,加班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隊友們就對此很困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工作帶回家裡。」 王躍回憶到,還有一次,義大利人迭戈在和他談論「美女」的時候,「誇獎」王躍:「你很會調情」,王躍說「調情」在中國文化裡並不是一個誇獎的詞,而迭戈說義大利人卻很受用。

閒暇的時候,王躍偶爾會和隊員們打遊戲CS(反恐精英),更多的時候是聚在一起看電影。「一開始我們什麼都看,後來就都喜歡內容輕鬆搞笑的喜劇片,比如卡通片《貓和老鼠》。」王躍說。平時他喜歡看類似《達文西密碼》之類的懸疑片,可在模擬艙裡,王躍更多時候看《哆啦A夢》等卡通片。

讓王躍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其中一個隊員放了《阿波羅13號》,結果看了以後大家鬱悶了好幾天。「這一切都是長時間封閉產生的效果,在那種環境下,我們都不想去增加額外壓抑感。」

獨自一人的時候,王躍更多地是看他感興趣的歷史書籍和他的專業領域航天員生理方面的書籍,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能更快地進入從而讓時間過得快一些。

「後半程最難熬;寫信埋怨女友」

「火星-500」項目在與地球的通信方面也完全模擬了現實。在試驗開始的前50天,由於模擬飛船在地球軌道附近飛行,雖然有來回40分鐘的延遲, 以及模擬太陽風暴和隕石雨的磁場幹擾,隊員們仍可以與「地面」通話,而之後,只能通過電子郵件聯絡。與親人朋友的信件,是王躍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的最有效途徑。

王躍和母親通話,最喜歡聊的就是母親做的飯菜。之後他每周會寫一封郵件,在郵件裡他會問家裡的親戚和朋友的情況。即使在心情低落精神壓抑的時候,王躍也盡力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讓父母感覺到。「火星-500」項目,讓王躍掉了很多頭髮。

和心理學家預期的一樣,「火星-500」項目最難熬的是結束火星登陸返回地球的後半程,這後半程的240天,是對王躍和隊友們巨大的考驗。「原因很複雜,但最主要的是後半程只是重複前半程所做過的一切試驗,每天都枯燥充滿壓力。」王躍說。

長時間的封閉,王躍的脾氣有時候會變得急躁和焦慮。在給同樣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工作的女朋友寫信時,王躍有時候會埋怨女友為什麼不經常給他來郵件,有時候甚至會發些小脾氣。「以前我根本不會和女朋友無理取鬧,但在封閉隔絕的環境呆久了,人的情緒還是會很大波動的,」 王躍說。

對於王躍來講,最大的放鬆就是每隔10天一次的洗澡。「每次洗完澡,就開始倒數下次洗澡的日子,這樣才能讓我覺得時間走得快一些。」王躍說。

「讓人崩潰的試驗;模擬動力故障的黑暗」

為了收集研究太空人長時間飛行的生理心理變化數據,520天裡,王躍和隊員們每天都需要採集自己的尿樣,稱體重,量血壓,填心理調查問卷。 而更加痛苦的是,不斷重複的106個試驗。其中的一些試驗,用王躍的話來講,更像是折磨。

最讓王躍痛苦的,是一個來自義大利的試驗:需要用海綿吸收鹽水蓋在頭頂,然後把有電極的網狀線路勒在頭上,即使在睡眠裡也要戴著。這種試驗根本讓人無法入睡,因為通過太陽穴的電流會不時帶來刺痛感。另一個研究生物節律的光刺激試驗,會在白天持續用波長400的藍光刺激王躍的面部,晚上則需要帶上橙色眼鏡遮擋藍光。

還有一種試驗,王躍需要一直盯著一臺顯示器一個小時,顯示器上的圖形是16個圓圈包圍著一個圓圈。試驗裡,16個圓圈其中一個會不停地隨機發亮,而王躍需要操縱滑鼠立刻把中心圓圈拖動到發亮的圓圈上。更困難的是,滑鼠的控制方式也會隨機改變,有時候向上拖動,而圓圈則向下移動。

另一個讓王躍備受折磨的是每兩個月就要做一次,每次長達兩天的試驗。試驗裡,顯示器會不停顯示各種內容的圖片,有時候是風景,有時候是人群。王躍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用英語和母語描述這些圖片所顯示的內容,並且記錄下來。

2011年2月14日,模擬火星登陸的日子到來。根據飛往火星期間的表現,王躍被選為模擬登陸火星的三人之一。在登陸火星的前三天,王躍就需要進入封閉的模擬登陸艙。期間為了適應火星的重力,王躍需要穿著35公斤的太空衣,頭朝下倒掛著睡覺。「因為頭部充血,根本無法睡著。」王躍回憶說。

除了試驗外,模擬飛船還要模擬可能出現的故障。有一次,整個艙內忽然黑暗,原來是飛船模擬動力系統故障,照明和通風系統停止。

「親密的朋友;未來的計劃」

「你能想像從今天起,我們就不在一起生活了嗎?」 -----出艙的那刻,義大利的迭戈對王躍說。

在520天的相處中,這個6人團隊一起接受了巨大的身心挑戰,並且成功地完成了「火星-500」項目。之後的一年裡,他們所採集的科學數據都將會為今後人類的長距離宇宙飛行提供寶貴經驗。

阿列克謝•希特夫是「火星500」 項目的01號指令長。這位俄羅斯加加林宇航中心的首席工程師有著出色的心理素質。王躍說,他是一個頭腦冷靜,善於分析解決突發事件的優秀指揮官。在平常的交流中,希特夫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和領導者。王躍和來自法國的工程師羅曼.查爾斯以及家鄉在中俄邊境附近的另外一名俄羅斯隊友關係比較親近。

出艙後這兩個月,王躍還和其他五位隊員保持著聯絡。「他們現在都在度假,最近還和兩位俄羅斯隊友聯繫過,他們正在黑海釣魚呢!」王躍笑著說,他們之間更像是家人的感覺。

作為航天員教員,王躍在這次項目中收穫很多。他謙虛地說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知識還無法解釋很多在520天裡出現並且困擾他的問題,他希望有機會能去繼續深造,未來為中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果還有類似『火星-500』項目的機會,我願意繼續參與。當然,絕對不是現在。」王躍說。(中國日報記者   王儒   編輯   裴培   呂捷)

相關焦點

  • 專訪洪文斌:《奇蹟歸來》目標月流水5000萬
    騰訊遊戲頻道在現場就第九城市新遊《奇蹟歸來》的相關情況,專訪了該遊戲製作人洪文斌先生。騰訊遊戲訊,2013年7月25日,ChinaJoy(微博)世界移動遊戲大會(簡稱:WMGC)在上海浦東嘉裡酒店舉辦。騰訊遊戲頻道(微博)在CJ現場採訪到到了第九城市洪文斌先生。
  • NASA結束火星之旅模擬實驗 6名科學家「火星」歸來
    NASA結束火星之旅模擬實驗 6名科學家「火星」歸來 原標題:   在一個直徑11米、高6米的圓頂屋中封閉生活365天,是什麼感覺?恐怕只有28日剛完成火星之旅模擬實驗的6名科學家才清楚箇中滋味。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日子,馬克等六人人去火星執行任務,但是遇上巨大的沙塵暴。過了不曉得多久,馬克在氧濃度過高的報警聲中醒來,等他回到基地,發現飛船開走了,整個火星只剩下他一個人。幸好基地的各項功能都正常,所以馬克暫時死不了。按計劃美國宇航局將在四年後才再次登陸火星,這意味著他必須在火星上生活四年,空氣、水都沒問題,食物可以堅持一年,最後他靈機一動,決定在基地裡種土豆,反正本身就是植物學家嘛。
  • 我國為何要登陸火星?解密我國「火星登陸計劃」:520天往返,發射人類最大探測器!
    馬斯克不止一次強調,他的夢想在太空,在遙遠的火星,為此他還計劃在2024年用星際飛船將100人送往火星,先一步為他打造「火星基地」。但實際上,我方雖然不像他那麼喜歡宣傳,可其實我們對火星探索的進程,是處於全球領先的。我國早在2017年就建成了「中國火星模擬基地」,高度模仿出火星的生存環境,並以此進行各種適應性訓練。
  • 圓滿完成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測控任務 遠望7號船載譽歸來
    人們以激動的心情迎接圓滿完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首次火星探測器任務的遠望7號船凱旋。從6月28日出航以來,遠望7號船橫跨南北半球,克服湧高浪大等諸多風險,勝利完成了首次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測控任務。
  • 專訪劉維佳:中國科幻作家群講述「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中新網福州10月24日電 (記者 林春茵)今年正值火星衝日,火星這顆紅色的鄰居行星,備受關注。《中國火星紀事》主編劉維佳24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中國科幻作家們筆下的「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火星衝日,人類終於又一次對火星發起了全面衝擊。」
  • 9月星象分析,土星、木星恢復順行,日子充滿希望與機會
    9月的來臨,一切都變得更加新穎,可欣欣向榮的背後還有著火星逆行帶來的不安穩。九月星象分析,土星、木星恢復順行,日子充滿希望與機會,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運勢參照上升和太陽星座)9月星象分析,土星、木星恢復順行,日子充滿希望與機會9月9日,火星在本位星座白羊座開始逆行。
  • 專訪劉維佳:中國科幻作家群講述「火星上的中國故事」
    今年正值火星衝日,火星這顆紅色的鄰居行星,備受關注。《中國火星紀事》主編劉維佳24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講述中國科幻作家們筆下的「火星上的中國故事」。但我要獻身於火星和地球。」引得無數網友紛紛感嘆:「這是要移民火星啊!地球已經留不住馬斯克了,火星才是他的最終歸宿!」「馬斯克是鐵桿科幻迷。」劉維佳說,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很快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而從科幻史上看,美國和新中國的科幻事業,都是從火星起步的。
  • 火星的回憶:勇敢好奇的小姑娘,與她在一起的那些日子!
    我是火星,一顆暗紅色的星球,住在太陽系第4大道,和地球是鄰居。古代中國叫我熒惑,古羅馬稱我戰神瑪爾斯。億萬年的時間裡,日子枯燥又無聊,每天看著日出日落,陪著兩顆衛星聊天。有時候也會眺望地球和木星兄弟,地球發展的不錯,徹夜不熄的燈光說明已經進化出高級生命。
  • 獨家專訪《火星救援》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聽這位科幻大師親述陪伴...
    新片《火星救援》同樣充斥著雷德利擅長的元素。它是一部科幻片,主人公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 飾)獨自漂流火星;也像一部「戰爭」戲,這顆荒涼的紅色星球就是人與自然的搏命戰場,在科學做武器的終極拼殺中迸發出人性光芒。「我所有的拍片經驗,都讓《火星救援》的拍攝更加容易。」,在接受我們專訪時,這位英國名導如是說。
  • 火星-500十周年 品鑑飛亞達航天系列限定款腕錶
    [腕錶之家腕錶品鑑]202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極其重要的一年,是標誌著中國航天走向更遙遠深空的工程裡程碑 ,不光有嫦娥五號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在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項目也於海南文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開展火星探測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至少還需再闖三關
    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專訪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北京時間10月28日22時,天問一號探測器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
    一聲指令,天問探路火星——專訪「天問一號」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李佳飛通訊員 徐斌如 李寒劍「五、四、三、二、一、點火!」7月23日12時41分,緊隨一聲指令的,是巨大的轟隆聲、空氣的撕裂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動機噴出的尾焰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上空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將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太空。發出「點火」指令的,就是此次發射任務「01」指揮員王光義,他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雙料」指揮員。
  • 「科技狂人」詳解火星計劃:2025年人將登陸火星
    「科技狂人」馬斯克詳解火星探索計劃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提出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計劃。他近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透露了更多火星探索計劃的細節。  作為火星探索計劃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18年發射一艘貨運飛船前往火星,之後於2024年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並於2025年抵達火星。  新華社電 近日,馬斯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前往火星長達數月的旅行「艱難、危險、難度極大」,但肯定會有人願意前往火星,「就像英國殖民地的建立一樣,有人願意冒險,他們希望成為先遣者」。
  • 從安捷倫剝離後的Keysight——專訪是德科技(上)
    ICCSZ訊  6月7日上午10點,是德科技網絡基礎設施測試部市場經理杜吉偉先生接受了訊石的電話專訪。本次專訪訊石對是德科技目前的經營狀況,以及400G技術、5G等通信熱點進行了提問。杜總認真詳細的回答了我們的問題,帶領我們更深入的了解是德科技發展現狀和動向,以及講述了他個人對目前通信趨勢和市場的看法。
  • 三問青海火星模擬基地:中國最像火星的地方(圖)
    三問青海火星模擬基地火星與地球地貌  我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項目將落戶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紅崖地區,這裡擁有典型的雅丹地貌群,其獨特的地形地貌、自然風光、氣候條件使之成為專家眼中「中國最像火星的地方」。  近日,我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項目將落戶青海的消息,引來各界關注。
  • 觀測火星的日子又要到了,火星衝日了解下
    2020年10月14日,兩年一次的火星衝日又到了。屆時火星,地球和太陽在一條直線上。是最佳的觀測火星的時間。肉眼就可以看到火星。火星軌道和地球軌道半徑不是等長的。所以每回衝日的時候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是不定的。距離越近,看到的火星就越大。古人根據看到火星大小把衝日分為大衝,小衝。並且認為大衝有大兇之兆。想想那麼一個紅紅的星星掛在夜空中,是夠嚇人的。我們都知道行星本身不發光。和月亮一樣,都是通過太陽的反射光被人們觀察到的。由於各個行星的軌道不一樣,距離又很遠。所以可以接收到的反射光很少。一般情況下是很難用肉眼觀察到的。
  • 飛亞達表航天系列「火星500」十周年紀念款,很有尊達風
    2020年,既是中國開展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年份,也是在全球火星探測活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火星-500」試驗項目啟動的第十周年。值登星紀年,飛亞達表航天系列同步推出限量新品——「火星-500」十周年紀念款腕錶,銘記「火星-500」試驗項目的偉大創舉,並展望中國在火星探測這一領域中的無限可能。
  • 火星男孩揭秘火星,可探測器登陸後,發現火星並不是他形容的樣子
    「火星男孩」,恐怕是世界所有知名預言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先知」了,他的出現,令世界各領域專家為之一驚。10多年來,火星男孩曾預言過很多世界大事,並且有不少都相繼應驗,而他對自己「家鄉」火星的描述,更是神乎其神。至於火星男孩所描述的火星環境是否與真實情況相符?
  • 我國首個行星探測器趕赴火星,7月後它將降落於火星的一片富水區
    2020年7月23日,註定將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的中午12:41長徵五號遙四型火箭託舉著我國首顆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行星探測夢想,開往去往火星的徵程。對我們國家來說,能夠用探測器登陸火星是一個創舉,他代表著揭開了我國探測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航天領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