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因組實現3D定位,基因改寫將不再遙遠

2020-12-05 百家號

1990年,美國能源部(DOE)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與國際機構合作,對人類基因組中的所有30億個鹼基對進行測序,這成就了後來我們所知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其目標是成為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研究工具

人類基因組項目推動了全球創新革命。它於2003年(於預期提前兩年,並在預算範圍內)完成。從那時起,我們已發現超過1,800種疾病基因,已開發了2,000多種基因診斷測試,並且至少有350種基於生物技術的產品正在試用或在使用——所有這些都可以直接連接到HGP(人類基因組計劃)。

現在,一個研究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新型方法來創建人類生物學路線圖的3D圖像。他們於上周二在「Cell Biology(細胞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在我們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後,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長的字母列表。我們知道了雙螺旋,並且每個人類細胞都或多或少地以這種特定順序包含整個DNA序列。

但是我們對DNA對的三維位置了解甚少。也就是各種各樣的雙螺旋對於細胞核結構的關係。清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細胞的功能和活動信息。以上就是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ampaign(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這項新研究發揮作用的地方。

研究人員們開發了一種映射技術,他們稱之為酪胺信號放大測序(TSA-Seq)。 Tyramide是一種分子,一旦它從一種特殊的核酶結構周圍的特殊酶中釋放出來,就可以標記出它周圍的所有DNA。基因與這些特定結構越接近,來自酪胺標籤的信號則越強 ,這就像你越站在靠近灑水器的地方,衣服就會變得更潮溼。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了白血病細胞中的TSA-Seq。他們發現靠近特定核結構(核斑點)的基因往往比那些靠近另一種核結構的核基因(核層)更活躍。我們本身並不知道核斑點的作用,但我們現在可能已經更好地了解了它的作用,因為我們確認了核斑點們在遺傳活動中發揮了某種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Andrew Belmont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這個核組織的工作邏輯仍有待確定,但我們的模型表明只有幾百納米的染色體運動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及意義。」

目前,該團隊計劃繼續開發其TSA-Seq技術。最終,研究人員希望將基因的3D位置映射到其他類型的細胞中,重點關注位置在細胞老化或患病時如何變化。我們越了解人類基因組的結構組成,我們就越可能最終編寫出我們自己的基因組。

1

2

本文節選/編譯自Futurism平臺的文章15 Years Ago,We Sequenced the Human Genome, Now We Can 3D Map It, 原文作者Kristin Houser.

待編寫出超強的基因組

長生不老或許不再是傳說

相關焦點

  • 首個人類基因組3D圖譜問世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的捕獲技術(tether conformation capture ,TCC)定位了細胞核內DNA之間的互作位點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松陽洲教授團隊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為戰勝疾病提供全新的有效工具。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及其同事完成了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的遺傳性致病基因的修復實驗,引發全球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
  • 3D Genome Browser:實現可視化基因組3D結構和長距離染色體作用 |...
  • ...實現可視化基因組3D結構和長距離染色體作用 | Genome Biology
    在DNA層面上,遠端的調控原件(如增強子)可以通過空間結構的接近來調控目標基因的表達。在更高一級的染色體結構中,近年來發現的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被認為是哺乳動物染色體結構的基本單元[1]。拓撲結構域是大小為兆鹼基的染色體高級結構之一,最早被Hi-C技術所揭示。拓撲結構域為解釋遠端增強子的基因調控提供了非常好的解釋。
  • 人類胚胎基因修復不再遙遠:糾正常見但致命的突變
    所謂的「設計嬰兒」可能不再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2017年,我們見證了許多基因工程領域的新聞,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對基因片段進行剪切和粘貼(即基因編輯)的CRISPR技術。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新聞是,CRISPR可以修改人類胚胎,糾正一種相對常見且往往致命的突變。
  • 簡悅威:CRISPR改寫β-地中海貧血突變基因—資訊—科學網
    資料圖  來源:網絡 CRISPR/ Cas9已經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被用於各種各樣的研究,比如將HIV從人類基因組切下,以及在靈長類動物中關閉基因的表達。現在,科學家們又通過CRISPR/Cas9在人類細胞系中,改寫了一個引起β-地中海貧血(β-thalassemia)的突變基因,這一成果於八月五日發表在Genome Research雜誌上。 「這是通過基因組編輯校正致病突變的重要一步,」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Paul Schmidt評論道(未參與這項研究)。不過他補充道,將這一技術真正用於臨床還需要克服不少問題。
  • 解密基因定位聽命於誰?
    這些空間定位對基因表達、DNA修復、基因組穩定性和其他的細胞活動起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發布在8月13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DNA在細胞核中非隨機排列是高等生物基因組的一個基本特性。研究人員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大多數基因都會佔據細胞核中偏愛的3D位置,基因的定位對於它們的功能至關重要,但一直以來卻很難確定決定基因定位的作用分子和機制(延伸閱讀:Cell:基因定位的重大影響 )。儘管採用螢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可以顯影基因,並確定它們的位置,這一成像技術一次只能分析幾個樣本,無法用於大規模基因組作圖。
  • 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腫瘤研究將因對DNA的詳細知識而得到巨大推動。」1998年5月11日,世界上最大的測序儀生產商美國PE Biosystems公司,以其剛研製成功的300臺最新毛細管自動測序儀(ABI 3700)和3億美元資金,成立了Celera Genomics公司,宣稱要在3年內,以所謂的「人類全基因組霰彈法測序策略」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並聲稱要專利200~400個重要基因,並將所有序列信息保密3個月。
  • 在冠狀病毒中發現神秘的「基因中的基因」
    新近鑑定出的基因 -ORF3d- 是所謂的重疊基因的一個例子 :一種"基因內的基因"由於其與其他基因的編碼序列重疊的方式而有效地隱藏在一串核苷酸中。"在基因組大小方面,SARS-COV-2和其親屬是存在時間最長的RNA病毒中," 解釋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信息學家Chase Nelson。"因此,它們可能比其他RNA病毒更容易發生'基因組欺騙'。
  • 什麼是基因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現代遺傳學家認為,基因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並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不僅可以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髮、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
  •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我國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胡薇 發表於 2018-05-10 14:37:02 剛剛,北京傳出重磅消息:我國將利用四年時間破譯人類基因,研究疾病健康和基因遺傳關係
  • 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繪製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全部實現。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微軟Excel 改寫了人類基因的……
    人類基因組中有成千上萬的基因:DNA和RNA扭曲結合在一起,使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徵和特性。每個基因都有一個名稱和字母數字代碼。這種低級的錯誤並沒有超越你的想像,你不會感到很驚訝,但是確實發生了;舉例來說,「MARCH1」是「Membrane Associated Ring-CH-Type Finger 1」的縮寫, 但是Excel 將其判讀成日期-3月1日(1-Mar)。
  • 人類基因組計劃(HDP)現狀與展望
    美國加州的一家遺傳學數據公司(Incyte)宣布(1998年〕,兩年內測定基因組中的蛋白質編碼序列以及密碼子中的單核苷酸的多態性,最後將繪製一幅人的10萬個基因的定位圖。這一時間表顯示,計劃將比開始的目標提前兩年完成。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直接動因是要解決包括腫瘤在內的人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問題。6000多個單基因遺傳病和多種大面積危害人類健康的多基因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及相關基因,代表了對人類基因中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佔據著核心位置,也是計劃實施以來成果最顯著的部分。
  • 基因可以改寫了 遺傳疾病或許可根治
    昨天,幾個大的網站都刊登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因為文章的題目非常醒目,是基因科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基因可以改寫,通常我們說人是有遺傳基因的,正是因為這些遺傳基因的存在,才導致了很多家族性的遺傳性疾病,而且這些疾病的遺傳性非常強,但是因為醫療技術的有限,對於很多的遺傳性疾病並沒有更好的治療辦法。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遺傳基因組學(Genetical genomics)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微陣列技術,  基因表達的數量性狀座位  (QTL),  基因調控網絡 摘要:               遺傳基因組學  (genetical  genomics)  是將微陣列技術和數量性狀座位  (QTL)  分析結合起來,全基因組水平上定位基因表達的QTL  (eQTL).
  • 2020諾貝爾化學獎 | 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的工具Doudna發現了基因技術最鋒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