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我必給男生宿舍裝一部電梯。」
當得知自己的宿舍分配到801時,我暗下決心。一步一個腳印,氣喘籲籲地爬到了8樓。推開門就看到已經有舍友和家長在鋪床了,我擦了擦汗,放下桶和行李箱,正式開始了這一個充滿著笑與淚的三年。
激動
海南中學,這四個字到底會對我的人生影響多少?亦或者是說,我又因海中改變了什麼?
北門(老校門)
「海南中學」4字自右向左一次排列,行雲流水般的筆觸勾勒出古樸質感,自然且溫柔地撫慰著每一雙目光掃視之眼。80年代由旅居丹麥的校友出資修建的校門不大,隱匿在大路街,周五晚修結束後來來往往進出的師生時常會堵住,絲毫沒有所謂「名校」的氣派風範,但永遠不會掩蓋住其由內散發的沉穩觸感;海中不大,但卻煞有風情:鳳棲堂與衍林堂交相輝映、刻有「虎踞龍盤,捷報平傳」太湖石立在中軸線上、爬著松鼠的大榕樹、連廊裡隨處可見的名人塑像......一草一木奠定了海中建校近百年的氣質。
一號教學樓(1923樓)
「嗯,海南中學,四字校名,霸氣,我喜歡。」
與其說是被海中的名氣吸引,倒不如說被這裡自由的氛圍所感染。
早在初三的時候,便有聽過考到海中的學長學姐們分享;實際來到這裡,辦公樓上寫的價值追求「心靈自由,學習自主,行為自覺」更是印證了這裡的氣質。
坊間傳聞,到海中就相當於進了大學,這話一點也不假。
海中不禁手機,高三前沒有月考,以致於我媽一度很懷疑這個學校的管理模式,甚至一段時間內堅持讓我中招志願填兄弟學校。當人真正進入這個學校時,小孩子不可避免地會因為這個制度的寬鬆而放縱。在暑期夏令營時,我在分班意願上往「雲平臺實驗班」裡打了個鉤,以至於高一一年班裡的每個人手拿著一個平板,上了一堂堂「翻轉課堂」。
人手一個平板
海中的音樂、體育、美術、校本課均開設選修版塊,都是需要到網上搶課的,高考前體育課也不會停;如果算上初中部,海中有三個飯堂,甚至可以刷臉取餐,更別說門口的一排水吧飯館;校卡就是一張銀行卡,不僅校內用,走出門口直接刷校卡就上公交車;社團讓人眼花繚亂,在這總有你喜歡的事情可幹;是新高考下全省為數不多開滿20種選科組合的學校,走班教學井然有序......很多在大學才能見到的場景,在海中你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但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來到海中,你會擁有平臺,不可多得的平臺。
當我走在大學的教學樓,往某個工科實驗室裡望了望,驚喜地發現這裡的一些設備在海中就見過了,相反有很多內地的同學可能從未接觸過此類設備。我深感自豪,自豪於母校的硬體,又想起高一半途放棄的的「割膠」課題,又覺得有些許遺憾。
後來,我跟隨學校代表團赴希臘參加教科文組織的青年研討會;在省外社會實踐中去到鳳凰衛視學習比賽;職場體驗中同學們奔赴社會各個崗位,體驗人生百態;三天兩晚的省內社會實踐去到海南西線,領略風光的同時參觀相關產業基地......平臺的高度,決定了人所能看到的廣度吧。在海中,presentation(課堂展示)是很常見的教學模式,同學們摸爬滾打,倒也不會站在臺上發抖,說不出話。也正是這些在海中的履歷,為我在應對大學的面試等等場合可以信手拈來,完整、平和地輸出我需要闡述的觀點,對面試官來說也倒是一大亮點。
在希臘發的名牌
去香港 拿第一!
十大歌手上對數學老師的表白
這所學校,出了多少英雄豪傑。與你朝夕相處的同學們,沒準就是個身懷絕技的高手。但屬一絕的,還屬老師。
高一時光裡,影響最大的還屬我的第一任班主任,鄭鋒老師。
那時的他,還沒有當上科長,二寶還在師娘的肚子裡,年輕的力量帶動了整個班級。走進教室,從未被歲月侵蝕的童顏讓人恍惚覺得這是一個剛畢業來到海中的師範生。大抵是教歷史的緣故,他的說話很密集,一股文縐縐的氣質噴湧而出,一度讓人產生懷疑他是不是話最多的班主任。很多時候有些班的班會課是不上的,但我們班每節班會課一堂不落,因此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在班會課上,鋒哥請來了審計廳的領導為我們講解,也聽過科大訊飛的工程師對於他所在職業的剖析,更在一堂堂課中完成對未來高二「6選3」的一步步探索。
鋒哥人狠話也多,但對待學習的事絕不馬虎。因為新高考的緣故,我們需要在高一學完6個小科的合格考要求部分,課時很緊。恰巧他是走在研究新高考的前端的人,並結合現行海南實際情況,於是乎他寧可犧牲自己的歷史科目,要求全班無論如何不能荒廢語數英。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高一的時候全班跟他過生日
高二大家因為選考科目不同而分開,但還是來了!
鄭鋒送給我們的新年禮物(至今被我夾在歷史必修一裡)
影響甚遠的還有英語老師Lucky。三年追隨她的腳步,在英語之路上摸爬滾打,也算是挨了不少罵。她似乎不是傳統的海南人,性格如熱乾麵般火辣,穿衣風格前衛大膽,至今我還記得一次她被學生評價為「穿衣似聖誕樹」時氣急敗壞;始終擁有少女情結,有時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開心了桌子上AD鈣馬上落入手中,生氣了說不給範文就不給,好說歹說才給發;疫情期間自封「美拉」,上個網課還要化妝才肯開攝像頭,可把她一群迷弟迷妹們急壞了——沒辦法,顏值即正義,來一句「在座的男生都是漁民」也永遠會被原諒。
各種party
到了高三後期最想上的課除了地理就是英語,因為這個女人女生(剛滿18)開始強烈進攻讀後續寫。講了無數遍怎麼寫故事大綱,「守舊派」和「革新派」為故事走向爭論不休,隨機抽人通過掃描全能王上傳的故事梗概百花齊放。剎那,教室裡便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還記得一次市模考的讀後續寫,很明顯的主線是描述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但鑑於她三番五次地強調說「不要寫愛情」,有些同學就跑偏了,事後她發了個朋友圈:
試問這樣可愛的老師,誰不愛呢?
而Lucky厲害的地方,是在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同時把控住作為教師的責任,在快樂的氣氛中將知識輸出。一旦犯錯,定會在課堂上指(ma)出(ren)。學生服氣,就是這麼神奇。
最後一個還屬地理老師符永權。早在高一的時候就已經久仰大名了,高二如願以償地理走班分到他。標準的海南人,海普配上涼鞋,上課之餘常常會穿插著他的價值觀,不時讓人拍案叫絕。
地理5班的合照(因為地理屬於走班科目,兩個班選地理的同學一起上課)
他曾經做出過一個「瘋狂」的決定——把必修三的全部新課由學生分組完成教學,而他負責指導與補充。他曾坦言,幾乎沒有老師會這麼幹,甚至還會讓人覺得他不負責任。但是每個小組4個人通力合作,明確自己分工,畫導圖、做課件、主講......而學生所做的每一項工作,權哥都必須全權負責,在大課間、晚修後還要與學生溝通,我相信這比單純地備課要困難得多。
至今我還記得我負責的版塊是「產業轉移——以珠三角為例」,大中午不吃飯跑去同權哥交流,自己也翻閱了很多資料,結果課後反響很好,甚至有同學跟我說這是他記筆記最多的一堂課。內心得到了肯定,想必這也是權哥的初衷——因為權哥希望自己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出者,更希望我們是知識的探索者。
每節課完都會獎勵講課者手寫的明信片(至今夾在地理必修三裡)
全班投票 我得獎啦!!
記得進入高二的時候,全年級兩百多號選考地理的同學們開了一次表彰暑假作業的大會。很榮幸,我得了「遊記類」的獎項,也有可能是在這個時候權哥開始關注我吧。在大會上,權哥提出了「地理人」這個名詞,而這是別的學科所沒有的。情懷感瞬間飆升,強烈的歸屬感刻在了在場的同學。對,我們是地理人,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
雖然我地理成績一直都沒怎麼好過,但我從權哥的眼神裡讀出了滿滿的關心與期許——對每一個學生都是如此,每次他的晚修排隊問問題的一溜一溜的。奈何地理選擇題虐我千百遍,我還是錯5個T-T高考也就一般般,唉。
高考前夕,全校停課。權哥安排讓每個同學選一個時間段,所有人都享有一個30分鐘與他獨處的時間,答疑也好,聊天也好,但這個「專屬時間」,讓人無比感動。
送我們的中秋禮物 手寫每個人的名字
這就是海南中學,這就是海中的人和事,這就是我深愛她的地方。
海南中學是首任校長鍾衍林先生受到五四運動的感召於1923年創辦的,如今我所在的中山大學則是在1924年由革命先賢孫中山先生親自批准設立的,建校日期相近;更為巧合的是,校門上的「海南中學」四字,是由中山大學教授商承祚先生親筆寫下的,而兩校的主色調都是綠色。一脈相承,我更感自己身負非凡使命,需繼承二位先生之精神與風骨。
校歌中唱道,「胸懷黃河長江,放眼五洲四洋」。從海中出去的學生,胸懷一定不會局限於試卷上的得分,生活絕對不會被題目充滿;小島居民身上的悠然自得,在我們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海中自由卻不失秩序的氛圍,讓每一個個體的想法得以尊重,步入大學也不會顯得無所適從。
這就是海中,我深愛的母校。
高一
高二
高三
團體項目,板鞋(高二)、跳繩(高三),我們班都是第一
懷念每次校慶時食堂發的雞腿,懷念宿舍供給的「溫泉水」,懷念校門刷臉機器上發出的「XXX全走讀」聲響,懷念校運會上買的明信片。
懷念高考前夕分享校道兩旁的菠蘿蜜,懷念校運會團體項目上大家的齊心協力,懷念社會實踐時和同學在棋子灣玩水,懷念每次晚修前教室窗邊的醉美夕陽。
(感謝拍圖同學-海中、中大雙料校友6班陳亦柔!我手機像素不好)
百年校慶時,我一定回去。從海中出發,我們的徵程是星辰大海!
海南中學,97歲生日快樂!瓦愛嚕!!
(TIP:海中校徽上標註的1923.9.21是正式開課的日子,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建校日;但11.1作為校慶紀念日,與校運會同辦,多年來沿用至今)
20/11/01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