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營銷創意這事情,我們會發現很多原理知道歸知道,實際做起來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成功率大多不如想像來得高,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創意本身就是門技術活,吃天賦,吃經驗;
一個是行業之間天然存在的差異性。比如 2B 和 2C 的創意邏輯有差別,生命科學和 SaaS 行業的人群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說儘量不要拋開行業特性去做創意。
今天這篇文章,就結合生命科學和醫療行業來分享些觀點。
01 創意要能夠解決營銷成本或營銷效率問題
創意並不獨立存在,在具體的某個策略或者 Marketing Campaign 當中,創意應該服務於營銷目標。
這種價值的實現可以是用更低的成本去解決問題,用更友好的體驗去滿足用戶,或者用更恰當的方式去傳遞信息……歸納一下,創意的關鍵點其實落在了八個字上:營銷成本、營銷效率。
如果解決不了這兩個問題當中的至少一個,創意本身就會淪為國王的新衣。
當然有時候我們會糾結「創意本身是不是創意」的問題,關於這點我覺得要看跟誰比,常見的對比層有三個。
第一層:在公司內,跟過去對比;
第二層:在行業內,跟同行對比;
第三層:跳出行業,做跨界對比;
通常來說,因為創意的難度和成本是逐級遞增的,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第一、二層做創意會更容易。
但回到我們生命科學和醫療行業,我會建議把重點放在第一層和第三層。因為第一層的性價比最高,同時在今天這種外部環境變化中,第三層最有可能跳出同質化,做出 Big idea。
當然這些都是有前提的,即創意最終指向營銷目標。
02 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意需要關註記憶點的打造
在消費品領域,因為個人買單、決策鏈短等特點,創意除了為品牌,很多時候是需要爆發力的。比如天貓雙十一前年集能量,去年蓋樓,今年雲擼貓,創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收割流量,促進周期內的線上交易。還有很多 2C 品牌這兩年拼命做年輕化轉型,也是需要有爆發力的創意來促進轉化的。
但是生命科學和醫療這種行業不一樣,除了少數低價的單品,絕大多數產品的採購決策鏈很長,牽扯到多個利益相關者,所以這個領域的營銷策略和創意需要特別關注「記憶點」的打造,讓後面的銷售行動更加容易開展。
打造記憶點有很多方法,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把創意具體化。
簡單來講,就是讓創意落地的時候不要停留在抽象的描述上(文案裡為了體現醫療設備的便攜性,放出測量數據,這是抽象的),而是儘可能畫面化、實物化(把醫療設備放在手裡拍照給大家看,這是具體化的),因為越是能感知到的東西越能讓人的大腦記憶住。
今年的 CMEF 和 analytica China,丁香通的媒體小分隊不穿正裝,全部換上了紅色工作服,印上丁香園和丁香通的大 logo,雖然不同於展會上的黑白主打,當小分隊真的在展會滿場奔走的時候,效果出奇得好(畫面感非常強)。很多人開始關注:
小紅人是誰?
小紅人能幹什麼?
小紅人在做的事情對他們有什麼價值?
這個就是我們用紅色在增強大家對媒體行動的感知。
Lavibe(Eppendorf 為了擁抱年輕客戶群體而推出的全新子品牌)曝光前期,沒有過多停留在文字描述層面,而是刻意做了對紫色的包裝;
再典型一些的,比如在 2008 年 MacWorld 大會上,賈伯斯從一個普通的辦公信封裡取出了 MacBook Air,用的也是類似的手法。
我想那天關注發布會的果粉,沒多少人會記得這款(當時)全球最薄的筆記本,最薄處只有 4.06 毫米,或者重量僅 1.36 千克,但一定有很多人記得賈伯斯取出 MacBook Air 的那一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創造記憶點是需要控制變量的,通常來講,一個渠道或者一個場景中需要傳達的信息越多,記憶點越不容易形成。
03 創意設計需要找準用戶的特性
對目標受眾的深度洞察,能夠大幅度提高創意的成功率,在我們這種專業的行業裡,尤其需要關注用戶特性的問題。
以醫生為例,當脫離職業身份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是一個普通人,一樣喜歡打遊戲,或者喜歡和朋友逛街。但當醫生進入工作環境,進入學習狀態,或者接觸與職業相關的話題的時候,就會變得特別嚴肅和嚴謹。
這是職業特性帶來的慣性變化,如果我們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進行創意設計的時候就容易跑偏。
H5 最火的那兩年,我做過幾個趣味性很強的項目,但最後我發現實際效果和預期偏差很大。一些精心製作、被認為可玩性很強的 H5 並沒有想像中受歡迎,一些創意不那麼出彩的答題活動(印象特別深的是「一站到底」系列的,當時因為綜藝節目特別火)反倒效果很好,最後成了 showcase。
所以我發現醫生這個群體特別務實。
就像前面說的,醫生們也會在雙十一來線上擼擼貓,但回到類似學習的場景上,醫生會更加在乎實際的時間投入和產出,純 kill time 性質的活動就很難玩轉了。
當然,這裡舉例的醫生概念比較寬泛,實際去做的時候,大家要重新去分析目標受眾,來自不同地域、級別、科室的醫生差異可能很大。
04 創意需要敏捷的組織和靠譜的合作夥伴
大部分創意,始於理想,死於執行。
組織內部如果有敏捷的決策流程和協作機制,能夠使創意產生以後快速落地,這點對很多創意(尤其是 big idea)非常重要,因為速度帶來先發優勢。
今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有抗疫經驗的醫護人員比較少,疫情擴大以後大家急需一線專家的經驗和指導。
從 Marketing 和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切入點,學術型直播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創意,但看結果,我們發現很多嗅覺敏銳的企業並沒有抓住機會。原因是雖然反應很快,但推進節奏太慢了,比如一些外企走流程要到 global,一來一去時間就拉得很長;也有一些企業是沒做過直播,觀望情緒就比較重,看著看著時間就過去了。
所以我們看數據,三月底到五月份是學術型直播扎堆上線的時間,但如果評估流量,爆發點其實是在二月中旬到三月中旬的這一個月(卡點在二月底)。大家剛好錯過了第一波,可能也是最大的一波階段性紅利。
如果有一筆機動預算,如果決策流程能短一點,如果市場和銷售的協作速度可以再快一點……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這是組織能力的體現。
再就是合作夥伴的問題,這個其實很好理解。
一方面,很多創意的落地僅靠市場部的幾個人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產品、銷售,或者外部的 partner 參與進來。
另一方面,數位化也對市場部的營銷能力形成挑戰,但企業的市場人員並非都是專業出身,比如研發、銷售轉型過來的也很多。這時候,外部合作夥伴的經驗和即戰力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寫在最後
上面講了很多,但只能算觀點,都不是什麼具體的方法。所以最後給大家推薦幾本書:《引爆點》、《瘋傳》、《讓創意更有粘性》、《蔚藍詭計》。
作者:陳凱琦,丁香園高級 PM,丁香通臨床市場發展負責人。
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供交流討論,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