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會變化嗎?如果從21%提升到90%會怎樣?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並非一層不變,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氧氣含量最高,達到了35%,現階段為21%;人類已經適應了現階段的氧氣濃度,氧氣濃度上升和下降太多對人體都有害,90%的氧氣濃度甚至還會造成氧中毒。
-
火星大氣中氧氣濃度變化成新謎題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導致火星大氣中甲烷濃度周期性變化的原因尚無定論,氧氣濃度的變化又給科研人員帶來新謎題,令火星大氣更添神秘。研究人員稱,目前不能排除兩者產生於生物過程的可能性。11月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卷》上的研究顯示,火星蓋爾隕石坑上方氧氣濃度在火星春夏兩季升高達30%;秋季降至正常水平;而冬季則低於正常水平。研究人員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並尋找相關證據。例如,他們認為,夏季氧氣增加可能是由於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水分子分解所致。
-
江津四面山: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為何高到「爆表」?
空氣負氧離子是評價空氣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當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高時,人就感到心情舒適、精神振奮;而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過低時,人則感到胸悶頭昏、煩躁不安。我市是全國最早開展森林空氣負氧離子監測的3個省市之一。
-
煉化VOCs控制標準中氧濃度折算問題分析和建議
建議在對GB31570等3項標準修訂時,焚燒法、非焚燒法要求一致,只要沒有人為稀釋就不必按基準氧濃度進行折算。2015 年4 月,GB31570,GB31571和GB31572等3 項石油煉製、石油化學、合成樹脂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的發布實施,有力地推動和規範了石化行業環保治理。
-
你不知道的氧濃度與氧流量
醫學教材中,吸氧濃度的計算公式是:吸入氧濃度(FiO2)%= 21+ 4 x 吸氧流量(L/min),若氧流量為 6L/min,其吸入氧濃度則為
-
巍峨高聳的珠峰,氧濃度竟然和上海一樣?
提及珠峰極度缺氧,缺氧的真相其實很「詭異」,上海與珠穆朗瑪峰上空氣中的氧濃度其實是一樣的,都是21%,您信嗎?但這是真的。常聽人說,也常看到各類媒體文章如此描述:青藏高原空氣稀薄,氧濃度很低……果真如此嗎?其實這是一個並不準確、甚至存在謬誤的描述。
-
巍峨高聳的珠峰,氧濃度竟然和上海一樣?
提及珠峰極度缺氧,缺氧的真相其實很「詭異」,上海與珠穆朗瑪峰上空氣中的氧濃度其實是一樣的,都是21%,您信嗎?但這是真的。常聽人說,也常看到各類媒體文章如此描述:青藏高原空氣稀薄,氧濃度很低……果真如此嗎?其實這是一個並不準確、甚至存在謬誤的描述。
-
史前動物普遍比現在大,是大氣含氧量高的緣故嗎?
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從寒武紀大爆炸開始,後生動物已經演化了5.4億年,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大傢伙,我們拿地球各個時代的大傢伙和現在這一個瞬間去比是不公平的。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體型很小準確地說,只是現代陸地動物的極限體型,沒有史前最大的幾個時期大。
-
五年後,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攀升至330萬年來最高值
通過分析浮遊動物化石成分,可以重建歷史上的海水pH值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在《自然:科學報導》上刊文認為,2025年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比330萬年來的所有時期都高。
-
溶解氧測控對水產養殖的重要性
,對養殖水環境持續增氧,使水體氧濃度一直處於高位狀態。氧氣在水中的溶入(溶解)和解析(逸散)是一個動態可逆過程,當溶入和解析速率相等時,即達到溶氧的動態平衡,此時水中溶氧的濃度即為該條件下溶氧的飽和含量,即飽和溶氧量。水中飽和溶氧量受到大氣氧分壓、水溫、水中其它溶質(如其它氣體、有機物或無機物)含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水中的飽和溶氧與大氣氧分壓呈正相關關係,自然條件下大氣氧分壓不會有大幅度變化,因此對飽和溶氧量的影響可以忽略。
-
乾貨丨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中的基準氧含量 你了解多少? (附:各行業...
北極星大氣網訊:各行業的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中都有這樣一項規定,實測的排放濃度必須折算為基準氧含量濃度,換句話說,性能考核時判斷排放是否達標是以折算後的濃度為準。以電廠為例,要求燃煤鍋爐的煙氣汙染物排放濃度的折算氧基準是6%O2。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規定,其原因是:經過折算能夠標準化汙染物的排放值,使數值具有可比性。
-
氧氣濃度過高會引起中毒嗎?恐龍時代氧氣濃度多高?會不會中毒?
這些源源不斷產生的氧氣用了十億年時間將當時海洋中的亞鐵離子全部氧化了,當時淺綠色的海洋從那時起就變成今天的樣子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氣在誕生之初是一種有毒氣體,因為當時的生物已經適應了幾乎無氧的大氣和水環境。24億年前,當海洋中的亞鐵離子被完全耗盡,大氣中氧氣濃度達到了空前的4%(今天為21%),這給當時的生命帶來了一場大浩劫,科學家稱之為「大氧化事件」。
-
14億年前大氣氧含量為現今水平4%
14億年前大氣氧含量為現今水平4% 足以維持海綿等早期動物生存 2016-01-06 中國科學報 潘希 這是迄今為止對這個時期大氣氧含量的最高預測,遠高於先前預測的0.1%。這樣的氧含量足以維持海綿等早期動物的生存,也足以使得產氧光合作用生物大量發育,為黑色頁巖發育提供有機質來源,從而突破了長期以來認為中元古代缺乏烴源巖發育基礎的認識,為我國中新元古代地層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成果1月5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大氣中CO2濃度突破400ppm的啟示
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莫納羅亞觀象臺對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的觀測顯示,CO2濃度的時均值在過去幾個月內已多次突破400ppm(百萬分之400)。這是人類歷史上CO2濃度首次突破這一數值,在工業革命前的人類歷史上,地球大氣的上CO2濃度從未超過300ppm,上一次超過400ppm的時間至少在300萬年以前。
-
至202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攀升至330萬年來最高值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9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題為《中上新世暖期和M2冰期的大氣二氧化碳(CO2)》(Atmospheric CO2 During the Mid-Piacenzian Warm Period and the M2 Glaciation)的文章指出,到2025年大氣中CO2水平很可能會比過去330萬年來最溫暖的時期更高。
-
行星的顏色,可能取決於大氣的濃度
你知道嗎,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都有其獨特的色彩,而行星的顏色,可能取決於大氣的濃度,比如大氣稀薄的火星和水星,展現的是它們本身的顏色;而大氣相對濃厚的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則是根據大氣成分以及反射、吸收等效應,給它們帶來五彩斑斕的色彩。恆星與行星不同,一些比較亮的恆星顏色非常容易分辨。比較暗的恆星顏色也有不同,只是不易分辨而已。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躍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網站3月10日消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觀測數據,2015年間,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測量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躍升了3.05ppm (1ppm指百萬分之一),在56年的同比研究中
-
大氣含氧量:偏高偏低都非好事
如果地球大氣中沒有氧氣,人類就無法生存。那麼,大氣氧氣含量下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大氣含氧量是越高越好嗎? 追蹤大氣「氧來源」大氣含氧量也可稱為大氣氧濃度,通俗地講,就是氧氣在空氣中的佔比。在地球氧氣生產量與消耗量保持基本平衡的情況下,大氣含氧量一般穩定在21%左右。
-
燃燒和呼吸都消耗氧氣,為何大氣氧氣含量很穩定?其實變化已開始
我們都知道空氣中氧氣很多,佔到了大氣成分的21%左右,自從人類能測量大氣中氧氣含量以來,氧氣所佔比例至今變化不大,那麼為什麼氧氣含量能夠在大氣中保持相對份額的穩定性呢?
-
再過5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330萬年來的最高點
一組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團隊最近在《自然:科學報導》上發表文章稱,2025年,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超過過去330萬年的水平。研究者分析了從加勒比海底採集到的微化石的化學組成,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了約330萬年前「上新世」時期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那時地球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攝氏度,兩極冰蓋比現在小,海平面比現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