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做出諾獎級研究:尋找系外行星(內附代碼)

2021-01-20 科研圈

銀河系之外的恆星在地球上看來不過是夜空中一個小小的亮點,直接觀測圍繞它們旋轉的行星顯然不可能。兩位天文學家因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這項工作背後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


圖片來源:NASA


來源 Wired

撰文 Rhett Allain

翻譯 張元一

編輯 戚譯引


10 月 8 日,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 2/3 授予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 1995 年做出的驚人發現:他們首次探測到一顆行星,圍繞與太陽相似的遙遠恆星運行。在此之前,我們所知的行星只有自己所處的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行星在宇宙中是常見還是稀有,而這個問題有著重大的影響,它關乎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


這是科學探索的壯舉。馬約爾和奎洛茲觀察飛馬座星系中的一顆恆星,叫做飛馬座 51,距離我們 50.45 光年。我們可以看到恆星發出來的光,但是在那樣的距離,光源的角度太小,望遠鏡無法分辨。換言之,我們看不到恆星本身。而且既然看不到恆星,那麼我們當然也看不到環繞著它的小得多的行星。


那他們怎麼做呢?當然是靠物理學了。與所有事物一樣,理解它的最好方法是建立模型。因此,讓我們構造一個有史以來被探測到的系外行星的簡單模型。


飛馬座 51 很像我們的太陽,只是更大一點;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你很可能無法分辨誰是誰。而這顆行星被稱為飛馬座 51 b,和木星一樣是個氣態巨行星,離它的恆星近得不可思議,其軌道半徑僅為 0.05 AU。(AU 代表天文單位,是從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作為對照,木星的軌道半徑約為 5 AU。


現在我要倒推一下發現過程,當一回事後諸葛亮。我們將使用恆星和系外行星的估計質量以及軌道半徑,來模擬該恆星-行星系統的行為,然後我會展示如何找到行星。當然,馬約爾和奎洛茲得先從數據中得出這些估計值,但是他們腦海裡很可能有相似的模型,來指導他們的工作。


在任何太陽系中都存在引力,將恆星和行星拉在一起。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分別記為 Ms 和 mp)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r)相關,其大小可通過這條公式得出:


這裡,G 是引力常數,值為 6.67 x 10-11 N×m2/kg2。作用在天體上的力實際上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根據動量原理,它會改變其動量(p)——動量等於速度(v)乘以質量。像這樣:



字母前的希臘符號 Δ 表示該變量的微小變化。變量上的箭頭表明這些是矢量。聽起來似乎很花哨,但它只是將方向信息添加到力和動量的大小中。我們需要知道事物的去向,不是嗎?


現在,為了畫出該恆星-行星系統中的運動軌跡,我將使用逐步數值方法。上面的方程式表明了作用在恆星和行星上的力。由此,我可以計算出每個物體在一個很小的時間間隔(Δt)內的動量變化。然後我可以用那個來找到恆星和行星的新位置。這是力(F)及其動量變化(紅色箭頭)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Rhett Allain


「短」時間間隔到底有多長?飛馬座 51 b 繞恆星一周只需要短短的四個地球日,這真是太快了。因此,我們嘗試間隔 100 秒。然後,要繪製出一個完整的旋轉軌跡,只需要重複這些力和動量計算 3000 次以上。哈!沒問題,我可以將它們放在簡短的 Python 腳本中進行迭代。



GlowScript 2.9 VPython

#Constants and stuff

G=6.67e-11

AU=1.496e11 #1 AU in meters

a=0.052*AU #semimajor axis

T=101.5388*3600 #orbital period in s

speed=136e3 #m/s

#m=jupiter/2

#r = 1.5*jupiter

Msun=1.9891e30

Rsun=695.5e6

Mjupiter=1.898e27

Rjupiter=69.911e6

mstar=1.11*Msun

rstar=1.237*Rsun


#Pegasi 51

star=sphere(pos=vector(0,0,0), radius=rstar,color=color.yellow)

star.m=mstar



placeholder=sphere(pos=vector(0,1.3*a,0),radius=1)


#Pegasi 51 b

planet=sphere(pos=vector(a,0,0),radius=1.5*Rjupiter,make_trail=True)

planet.m=1.5*Mjupiter

#set the initial momentum

planet.p=planet.m*vector(0,speed,0)

#make the total momentum zero

star.p=-planet.p


t=0

#time interval

dt=100

#do 10 orbits

while t<10*T:

  rate(250)

  #calculate the vector from star to planet

  r=planet.pos-star.pos

  #caclulate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on planet

  F=-G*star.m*planet.m*r.hat/r.mag**2

  #update momentum of planet

  planet.p=planet.p+F*dt

  #update momentum of star (opposite force)

  star.p=star.p-F*dt

  #update position of star and planet

  planet.pos=planet.pos+planet.p*dt/planet.m

  star.pos=star.pos+star.p*dt/star.m

  t=t+dt

你也可以在這裡查看代碼:https://trinket.io/glowscript/f86aaefed6 


很明顯,行星繞恆星運行,但是這裡還發生著其他事情,只是在這種規模下看不到,那就是恆星也在移動!利用引力,恆星將經歷與行星完全相同的動量變化。由於它具有更大的質量(p = m×v),因此它的速度變化要小得多,但它不是靜止不動的。基本上,隨著行星旋轉,恆星會發生小幅度的擺動。


讓我們詳細解釋一下:使用 Python 模型的結果,我將恆星的運動繪製在一維圖上。(只是為了簡單起見。假設一個三維空間中的 XYZ 坐標系,那麼我只是在 y 方向上追蹤其速度。)


畫圖代碼參見:https://trinket.io/glowscript/f86aaefed6 | 圖片來源:Rhett Allain


恆星的最大速度低於 200 m/s,其移動速度比行星慢得多,但它確實在移動。這是整個過程的關鍵。儘管看不到行星,但你可以看到行星對恆星速度的影響。再藉助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你可以通過觀察星光來「觀察」恆星的速度。


你很可能已經聽說過都卜勒效應了。當一輛飛速行駛的火車從你身旁飛過,或賽車在賽道上,聽起來就像:


NEEEEEEEEEEEEEEEE-RAAAAAAAAAAAAAAAAR……


我不想再模仿一次了,總之這就是都卜勒效應的標誌性聲音。當一個發聲物體朝我們的方向移動時,我們會聽到音調較高(即頻率較高)的聲音;當它經過並遠離我們時,我們會聽到音調較低的聲音。


事實上,還存在光的都卜勒效應。如果一顆星星向你移動,它的光將移向色譜的藍色端(頻率較高,或者說波長較短的一端);當它遠離你的時候,它的光將朝光譜的紅色端(波長較長端)移動。


這很有用!由於我們已經知道光速 c(大約為3 x 108 m/s),因此我們可以測量波長的偏移,並由此推斷出恆星的速度。在這裡,λm 是測得的波長,λ0 是假設它靜止不動時你看到的波長。



但是,看看右邊的表達式,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分子中物體的速度(v)比分母中的光速(c)小得多,那麼得到的波長偏移會很小,而這正是飛馬座 51 的情況。


舉個例子。假設這顆恆星發出的光波長為 500 納米(相當於一米的五千億分之一),這大致對應光譜上的綠色。使用這個波長和上述模型中恆星的速度,以下是測得的波長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


圖片來源:Rhett Allain


這看起來仿佛是很大的波動,其實只是因為 y 軸上的刻度單位很小。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波長範圍在 500.00000 nm和 500.00031 nm 之間。這是一個極小的偏移,因此很難檢測到。而且,情況還可能變得更糟!計算的假設前提是這顆恆星正在朝向或遠離我們移動;但是如果行星軌道不一樣,恆星相對於地球上下運動怎麼辦?那種情況下,我們看不到任何波長偏移。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那裡有一顆行星。


聽起來很困難?現在你知道為什麼這顆行星一直到 1995 年才被發現,以及為什麼馬約爾和奎洛茲能獲得這樣的榮譽了吧——諾貝爾獎委員會評價他們「開始了天文學的革命」。確實,利用他們開創的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創新技術,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 4000 多顆系外行星。也許其中一顆行星上也生活著傑出的科學家,誰知道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原始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來自遠方的系外行星,宇宙理論發展——2019年的諾獎很有看點
    「發現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科學家奧託·斯特魯維首次提出在其他恆星周圍尋找星球的方法,基於我們從地球上所看到的他們影響星光的方式—恆星徑向速度的改變, 導致其光線顏色的變化,這是由系外行星的重力造成的。許多研究小組致力於使用觀測方法尋找這些微小的改變,但是直到1994年,科學家僅僅能探測到旋轉的中子星周圍的系外行星,稱之為脈衝星,與此同時,他們在環繞類太陽恆星周圍沒有任何發現。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了兩項突破:大爆炸的證據和尋找系外行星方法
    皮布爾斯還為研究遍及宇宙但對望遠鏡看不見的物質(暗物質)和同樣神秘的空白空間能量(暗能量)的研究做出了數十年的重要貢獻。他在銀河系的形成以及宇宙大爆炸如何引發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個元素(氫,氦,鋰)方面做了基礎性工作。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系外行星是如何發現的?
    本次諾獎頒發給了兩個領域,其中來自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教授和迪迪埃·奎洛茲教授,因為「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而分享了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金。系外行星是目前十分熱門的一個研究領域,特別是這個研究與發現外星生命有關,更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
  • 手把手教你10分鐘做出潛水艇大挑戰
    如果我說,就算你從來沒有接觸過遊戲開發,不懂編程、也不懂美工,但是10分鐘就能做出潛水艇這樣的遊戲,你一定不會相信吧?今天,7夜就帶你手把手做一個這樣的小遊戲。開發遊戲一定要有工具,我們使用的是Scratch,它是一款非常強大的圖形化編程工具,目前全球已經積累了數千萬件由Scratch創作的作品。
  • 諾獎專題——系外行星尋蹤
    一起看星星「飛馬座51b」近日梅厄(Mayor)和奎洛茲(Queloz)因發現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遍各大媒體和朋友圈。它作為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讓全世界的學者和公眾為之震動。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這顆著名行星的故事。So?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有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本周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篇新論文的前提。它提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哪些恆星可以將地球視為凌日系外行星?」
  • 如何尋找系外行星,發現第二地球
    什麼是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太陽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 或 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凌日方法尋找行星的原理。Kepler 衛星的工作原理主要就是凌日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速度快,而且可以用來尋找直徑小得多的行星。但是導致恆星亮度變化的原因很多,行星可能只是其中一種,所以 Kepler 衛星目前找到的是大量的地外行星候選名單,真正的確認一般需要其他方法輔助。 我們也可以通過仔細的研究凌日的時刻和持續時間來獲得更多的信息。
  • 系外行星終獲諾獎 | 人類在宇宙中真的孤獨嗎
    宇宙學和系外行星都是當前天文學中最具熱點和前沿的研究領域,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發現第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的兩位獲獎者馬約爾和奎洛茲,以及他們的研究。1995 年 10 月,馬約爾和奎洛茲宣布在類太陽星周圍發現了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即系外行星。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英語極爛,卻做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耗時4年的實驗,不但是薛其坤的一個學術巔峰,亦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
  • 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原標題:施一公回應「諾獎級」研究:不為獎做課題    清華大學23日舉行施一公研究團隊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丁紹·帕特爾用「裡程碑式」一詞形容。   他們的成果之一還包括,在世界上首次捕獲了真核細胞剪接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空間三維結構。   施一公分析他的團隊超前於世界其他研究團隊的原因時表示,除了2013年冷凍電鏡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與3位「85後」弟子的成長也分不開。
  • 科學家尋找恆星中的磷來尋找潛在宜居的系外行星
    她已經開發出一些技術,根據已知有行星的恆星的組成來識別可能承載系外行星的恆星,並建議即將進行的研究以恆星磷為目標,以找到我們了解的承載生命的可能性最大的系統。目前尚無法確定系外行星生態系統的元素比率,但通常假定行星的組成與它們的恆星相似。
  • 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尋找系外行星
    ,也曾有很多人宣稱探測到了系外行星,但最終都被進一步的觀測否定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人們在系外行星探測上才終於取得了突破。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馬西團隊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甚至一度成為系外行星研究領域最著名的人物。不過,2015年,馬西因被曝光對多名他指導的女學生性騷擾而被迫辭職,終結了其學術生涯。
  • 苟利軍:意外又自然,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屬於天體物理|物理諾獎專題
    剛剛教完課,還在回程路上,就被三位天文學家獲得2019年物理學諾獎的消息包圍。天體物理拿下這一獎項對於很多此前的預測來說,絕對屬於集體翻車。三位獲得諾獎的人分別是詹姆斯·皮伯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科學家觀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第一縷可見光
    系外行星飛馬座51b距離地球約50光年,位於飛馬座區域。它於1995年被天文學家發現,是第一顆被證實的太陽系外行星,圍繞著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普通恆星運行。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典型的熱木星——大小和質量與木星相似的一類常見行星,但軌道距離其主恆星要近得多。
  • 【物理學家】物理差、數學差、英語又爛的放牛娃,後來竟成了清華校長,還做出了諾獎級的研究成果!
    這主要歸功於薛其坤的兩項突破性的研究,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視頻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在凝聚態物理的研究中,量子霍爾效應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此前的一些研究中,已經三度獲諾獎: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0年發現,1985年諾貝爾物理獎);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發現,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 手把手教你用R語言分析歌詞(附代碼)
    原標題:手把手教你用R語言分析歌詞(附代碼) 雷鋒網按 由於第一部分專注於文本挖掘,我沒有在這裡提供代碼,但是如果你願意的話,數據集是可以在這裡下載。
  • 太空中的AI:NASA研究系外行星,ESA支持衛星
    人工智慧被廣泛用於探索和研究太空,包括美國宇航局對系外行星的研究。AI被廣泛用於探索和研究太空,包括NASA對系外行星的研究,ESA對衛星的支持以及對空間碎片的追蹤。NASA科學家正在與來自英特爾,IBM和Google等公司的AI專家合作,將先進的計算機算法應用於太空科學中的問題。
  •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2019-12-13 15:22:18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 | 字號:A+ | A- 最新研究挑戰現有行星形成理論
  • 科學家如何尋找系外行星?距離那麼遠,科學家能找到嗎?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地球直徑、質量、日地距離、系外恆星距離的各種方法,有沒有讓大家長知識呢?接下來,咱們要介紹科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方法~直接觀測法——「霸王硬上弓」系外行星的發現和太陽系行星的發現不同,難度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韓春雨等5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布了在線撤稿聲明,稱「因為科研界一直無法用我們論文中提供的實驗方案把論文圖4中的關鍵結果重複出來,我們決定撤回我們的這項研究」[1]。韓春雨這項曾被吹捧為「諾獎級研究」的學術成果,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撤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