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
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
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據《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通訊》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透露,北鬥七星附近存在一道神秘的紫外圓弧。如果它擴充完整,正好能夠以北鬥七星為中心,形成一個直徑60度的正圓(肉眼不可見)。
北鬥七星被一道神秘的紫外圓弧包圍在中心。A. Bracco / R. Benjamin / NASA-GALEX
這道圓弧位於大熊座,長約30度,寬不足1度,其成分為壓縮的帶電星際氣體。圓弧是一個正圓的一部分,這個正圓如果擴充完整,在天空中的跨度為60度。相較而言,北鬥七星在天空中的跨度只有25度。
經科學家研究證明,圓弧特徵表明它與銀河系平面上方某處恆星或超新星爆發產生的衝擊波有關。爆發的具體發生地點和發生時間仍然高度不確定。但據估計,爆發至少發生在10萬年前,爆發地點距離地球大約600光年。
銀河系內的大部分空間充滿了氣體塵埃,而此處氣體塵埃稀少,是天文學家對河外星系進行研究的少量「窗口」之一。圓弧的發現,可能表明這個「窗口」正是通過這樣一次爆發被「打開」的。
研究人員對天空中存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結構而一直未被發現感到驚訝。
1、可以作為嚮導
要找到北極星,你需要想像一條虛擬的線,從勺頭前端(遠離勺柄的一端)的底部,即Merak,連接到前端的頂部,即Dubhe,再延伸大概五倍遠,直到一顆比較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它同時也是「小北鬥星」(小熊座)的勺柄頂部的那顆星。Merak和Dubhe被稱為「指極星」,因為它們總是指向北極星。
2、與我們的距離
儘管從地球上看來北鬥七星處在一個平面上,實際上,它們到地球的距離是不同的,北鬥七星處於一個三維空間裡。大熊星座移動星群(Mizar、 Merak、Alioth、Megrez和Phecda)距離我們大約80光年,每顆有幾光年的偏差,偏差最大的是Mizar的78光年和Phecda的84光年。然而另外兩顆星卻離我們很遠,Alkaid距離我們101光年,Dubhe有124光年之遠。
由於Alkaid(位於勺柄末端)和Dubhe(位於勺頭外緣)在它們各自的方向移動,9萬年後的北鬥七星將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有不同。這聽起來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實際上也確實很長,因為所有的星球都距離太遠並且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非常慢地旋轉著,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尺度上,它們看起來幾乎不動。然而,夜空是在變的,9萬年前人類的祖先看到的北鬥七星就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有很大差別,至於我們的後代——如果存在——會看到9萬年後的北鬥七星。
參考:
Discovery of a 30-Degree-Long Ultraviolet Arc in Ursa Major
https://www.aanda.org/articles/aa/abs/2020/04/aa37975-20/aa37975-20.html
聲明:圖文資料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