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系外行星的不確定性,科學中的不確定性是一件好事?

2020-10-18 博科園

科學中的不確定性是一件好事,因為科學模型是這樣運作的:觀察一個現象,然後形成一個關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的假設,然後測試這個假設,這將導致產生一個新的假設等等。這個過程意味著你很難確切地知道一些事情。相反,科學家們努力理解他們的測量、模型和結論中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不確定性不是一種限制,而是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自然世界的認識,並告訴我們接下來要問什麼問題。但這種對不確定性的安慰,並不總是轉化為科學發現的傳播方式。

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無處不在、記者和新聞辦公室周轉速度很快的情況下,一項科學發現的細微之處,甚至是主要局限,都很難傳達給公眾。因此,人們有可能(完全可以理解)產生這樣一種印象,即一項新發現比實際情況更有說服力。系外行星曾經被認為僅限於科幻小說的世界,現在已知有4000多個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世界,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最令人興奮的是,像NASA「苔絲號」這樣的衛星越來越有能力尋找更小的巖石系外行星。

包括那些可能與地球相似、甚至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探測系外行星有幾種方法,被懷疑的系外行星被稱為「候選行星」,直到兩種或更多獨立的方法證實它們確實存在,兩種主要的技術是透射光度法和徑向速度法。凌日光度學包括通過望遠鏡(通常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望遠鏡)觀察一顆遙遠的恆星,並觀察它的亮度是否變暗。如果是這樣,對這種變暗現象的一種解釋是,有一顆行星從恆星和地球上的觀測者之間穿過。如果一顆恆星看起來有規律地變暗,這是一個很好的間接證據,表明一顆行星在恆星前面交叉是罪魁禍首。

凌日光度法甚至可以通過測量行星對恆星的暗度來估算行星大小(因為較大行星比較小行星遮擋的光更多)。當然,要使這種方法奏效,系外行星軌道平面必須與地球觀測到的恆星相交。這顆行星必須足夠頻繁地圍繞它的恆星旋轉,以便我們能夠在合理的觀測時間內探測到它。例如,一顆行星繞一顆恆星一周的時間和冥王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一樣長,這是不太可能探測到的,即使它的軌道面與地球相接。徑向速度法尋找恆星旋轉過程中的微小擺動(通過恆星發出光的性質變化來測量)。

與凌日光度學的情況一樣,如果這種擺動有規律地發生,那麼就可以合理地得出這樣的結論:是軌道行星的引力拖曳造成。同樣,這種擺動需要頻繁地重複,這樣才有可能用望遠鏡捕捉到它。然而,徑向速度法相對於凌日光度法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從地球上的天文學家角度來看,行星不需要穿過它的恆星。想像一顆行星繞著它的恆星在一個相對於地球邊緣軌道上運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顆行星在恆星中引起的擺動將是一個最大值:恆星向我們或遠離幅度最大(當然,這種運動的量確實很小,但仍然可以用現代望遠鏡測量)。

另一方面,如果這顆行星軌道在一個面朝上的平面上運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有利的位置把整個軌道看作一個圓,那麼就不會看到任何抖動。所有對恆星的引力都在軌道平面上,恆星光的性質沒有變化,就無法探測到。但是,如果一顆行星軌道所在的平面對我們來說既不是邊緣也不是面朝上的呢?探測到的抖動是整個抖動的一部分,由於擺動的大小與繞軌道運行的行星質量有關,只能測量該行星質量的最小值。這很重要,因為質量等同於大小:質量小的行星比質量大的行星更有可能是巖石行星。

這就是多種探測方法都很有用的地方,因為如果凌日光度法可以測量行星的大小,徑向速度測量可以給出行星的質量,那麼就可以計算系外行星的密度。密度高的行星比密度低的行星更有可能由巖石構成,比如地球或金星。密度低的行星主要由氣體組成,比如海王星和天王星。但對於僅以徑向速度探測到的系外行星來說,不可能知道其測量到的質量值是否準確,因此這種行星的性質,無論是巖石還是氣體,都不確定。天文學家當然知道這一點,除非已知行星軌道相對地球的角度(比如利用凌日光度法),否則用徑向速度法發現的系外行星質量是最小的。

這是一個充分認識到科學不確定性的例子。但對於不太熟悉系外行星是如何被發現的人來說,這種不確定性並不明顯。例如,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發現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運行的行星。這顆名為Proxima b的行星是用徑向速度法探測到,它的最小質量是地球的1.27倍,是一顆巖石行星。但是完全有可能Proxima b更大,甚至可能是一顆迷你海王星,迷你海王星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地球這樣的巖石世界,但比鄰星b就存在這種不確定性。

博科園|研究/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Paul Byrne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科技日報北京12月17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脈衝串。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科學家: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論文合著者之一雷·賈亞瓦德哈納說,「如果通過後續觀測得到證實,這次射電爆發的探測將為我們打開一扇觀察系外行星的新窗口,也為我們提供一種探索數十光年外的外星世界的新方法。」
  • 我們也能夠幫助探測系外行星?沒有專業知識也可以?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插圖 NASA未來任務的麻煩在於,系外行星凌日時間的任何空間變動發生的可能性都必須添加到觀測時間中。「如果發生的可能性有10分鐘,那麼你就要把這10分鐘添加到預測的觀測時間表裡」澤勒姆解釋道。更重要的是,這種不確定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 TESS系外行星探測計劃
    TESS的觀測數據將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控制中心(POC)進行初步處理,然後發送到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處理和操作中心(SPOC),後者將會校準數據並生成光曲線文件,以檢測系外行星的凌日信號。這些信息隨後將被送到麻省理工學院,然後再把它們送到米庫斯基太空望遠鏡檔案館(MAST)和TESS科學辦公室(TSO),後者將進一步審查數據並確定重點內容,用於後續觀測。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這可能是第一次採集到來自太陽系以外行星的射電輻射。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這可能是第一次採集到來自太陽系以外行星的射電輻射。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論文合著者之一雷·賈亞瓦德哈納說,「如果通過後續觀測得到證實,這次射電爆發的探測將為我們打開一扇觀察系外行星的新窗口,也為我們提供一種探索數十光年外的外星世界的新方法。」
  • 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確定性讓用戶快速上手,保持用戶的原有資習慣,或者移植意見產品的使用習慣到另一件產品上,是降低了用戶的準入門檻,快速將產品內容呈現在用戶眼前;不確定性用來留住用戶。不可預見的內容讓大家欲罷不能。但是當所有的內容都見過之後,開始出現重複行的內容時,用戶的熱情便會快速消減。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射電波段是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的主要探測手段,也是探索系外行星磁場的直接途徑。當第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在射電脈衝星周圍被發現約30年後,射電天文開始在M型恆星周圍探測到行星的存在。目前在運行和未來幾年即將投入使用的高靈敏度射電望遠鏡,如我國貴州的天眼(FAST)和正在建設的平方公裡陣列,都將幫助人們探測到更多不同於已發現類型的系外行星,並對行星磁場進行測量。
  • 科學家或已初次探測到來源於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
    據外國媒體BGR報導,一個生物學家精英團隊覺得,她們很有可能早已探測來到一顆漫長的系外行星的無線通信數據信號,這將是第一次從系外行星上搜集到的無線通信數據信號。這顆大行星間距地球上大概51億光年,儘管針對數據信號是來源於這顆大行星還是它所緊緊圍繞運作的雙星系統仍有一些爭執,但數據信息好像說明這顆大行星在「講話」。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論文合著者之一雷·賈亞瓦德哈納說,「如果通過後續觀測得到證實,這次射電爆發的探測將為我們打開一扇觀察系外行星的新窗口,也為我們提供一種探索數十光年外的外星世界的新方法。」
  • 不確定性原理,科學與宗教的又一次交匯和碰撞
    所謂不確定性推理原理就是從不確定性初始證據(實證)出發,通過運用不確定性的知識,最終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但卻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結論的方法或理論。其實我這種觀點,還是帶有了自己的主觀主義色彩的。這種表述應該是唯物主義的表述,畢竟是從實證出發,從客觀實際中收集證據,使用邏輯推理得到結論。這有可能對於宗教不公平,但是沒辦法,這就是我的信念。
  • 和不確定性一起科學地生活下去
    切實存在的不確定性還會超出我們的個人生活範圍進入到社會領域,比如在北部灣事件上模稜兩可的解釋造成了越南戰爭升級,而這也重塑了一代人的生活。我們也許可能會天真地認為,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僅僅反映了信息的缺乏,只要追尋到缺失的信息,我們就能清除未知的迷霧。但是,量子力學已經在物理現實層面上揭示:人們有望達到的清晰度是有限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也指出,總會存在殘餘的觀測量的不確定性。
  • 嫦五探月,如何把這麼多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這次「嫦娥五號」探月舉世矚目,值得研討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今天只談一個科學思維: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物理學家費曼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依然謙遜地稱自己是「一隻迷茫的猿人」,並以兒童的好奇心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物,他說:「我覺得未知讓人生變得更有趣,這樣總比帶著有可能錯誤的答案生活要好。」其次,把不確定性當成朋友,勇敢走進未知的世界。
  • 系外行星:從科學猜想到大發現
    但這一設想直到二十多年前仍缺少實際觀測證據的支持,依然停留在科學猜想階段。行星本身不發光,它表面的反射光相對恆星而言是極為微弱的,因此行星常常被掩蓋在母恆星的光輝內,要從距離地球達數百光年以遠的恆星系統中發現行星是很困難的。
  • 科學家或已首次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
    據外媒BGR報導,一個科學家團隊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探測到了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這將是第一次從系外行星上收集到的無線電信號。如果得到證實,這可能是朝著進一步研究我們附近的系外行星邁出的一大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詳細。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上方發現一顆系外行星,尺寸和地球相當
    據發表在《天文雜誌》的科學報告,天文學家剛剛在銀河系的上方發現了一顆行星。其實,發現系外行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因為隨著我們發射了一些先進的探測器進入太空以後,我們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至今為止,我們目前已經確認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當然,這個數值是比較小的,畢竟宇宙中,系外行星的數量可能是數不勝數,所以我們所發現的系外行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 天文科普:什麼是系外行星?
    幾代人以來,人類一直仰望夜空,想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立存在的。隨著人類發現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探測銀河系的真實範圍,以及探索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人類提出的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深刻。這是一顆質量約為木星10倍的系外行星WASP-18b,它距離地球約330光年,右下角是光學和x射線數據。
  • 科學家發現一顆次土星質量系外行星,只比木星小五倍
    據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微透鏡技術,探測到了一個新的遙遠的外星世界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被命名為Ogle-2018-BLG-0799Lb,它的質量比木星小五倍,並圍繞一個非常小質量的矮星運行。微透鏡是一種探測內星系盤和膨脹中的外星世界的一種技術
  • 科學:HARPS發現了50個新的系外行星
    【科學:HARPS發現了50個新的系外行星】由瑞士日內瓦大學Michel Mayor領導的HARPS團隊宣布發現了50多顆新的系外行星,這些系外行星圍繞著恆星運行,其中包括16顆超級地球,其中一顆位於其恆星可居住區邊緣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