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蒲香琳)繼經典IP電影化、動漫化之外,國內老牌幻想類期刊《科幻世界》在文創領域又出新動作。
記者日前獲悉,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幻世界」)與成都萬物聲學數字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萬物聲學」)已於近期達成期刊版權合作協議,將以近5年期刊內容為基礎,共同開展「有聲雜誌」業務合作,打造科幻文創新模式。
科幻文學作品「有聲化」,前景何在?如何保證這一創新產品的質量?近日,記者對科幻世界和萬物聲學相關人士進行了採訪。
科幻+「有聲」,雙加速賽道
為何會有這次合作?「不管科幻還是『有聲』,都是新興的、極具潛力的市場。」萬物聲學CEO王冠華表示。
近年來,科幻文化領域的消費需求不斷上漲。據《2019年度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8年中國科幻閱讀市場產值總和為17.8億元,同比上漲83.5%。2019年,科幻閱讀產值持續增長,上半年總量就接近13.8億元,達2018年全年的77%。
以去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為例,總票房高達46.44億元,位列內地影史票房第三,2019年更因此被譽為「中國科幻元年」。
與此同時,音頻產品的市場表現也不容小覷。以有聲閱讀為例,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有聲閱讀市場發展較快,市場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4.8%,2017年便已超過30億元,預計2020年用戶群體將增至5.59億。
科幻世界雜誌社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這一年,以電影為代表的國產科幻作品既觸碰過某種高度,也跌落到某種低谷,而這種矛盾所暴露出來的,除了商業視角的資本運作之外,也有文化視角下,什麼是好的科幻作品、如何創作好的科幻作品、科幻文化產業應向何處去等諸多問題。「音頻產品,是我們在考慮科幻文化乃至當代文化產業發展時難以忽視的一個部分。」該負責人表示。
相比電影、動漫等產品,音頻產品有何競爭力?王冠華認為,音頻產品具有陪伴性特點,無需受眾鎖定視覺注意力,適合當前「多線程、碎片化」的數字文化消費場景。並且,由於其生產成本、工序、周期相對更加可控,也給生產對象的選擇、產品數量及質量留出了更多優化空間。「不同於已比較成熟的北上廣,在西南地區,『有聲』市場的發展空間還將更大。」王冠華說。
科幻世界相關負責人則認為,有聲雜誌是實現紙質雜誌的多維化,打造超脫於二維的『平行世界』,給讀者聽覺以至於通感的美,可以帶來新的體驗。
經典科幻內容+專業製作團隊,雙重加持
《科幻世界》系列,國內科幻迷不會陌生。1979年在成都創刊以來,四十年間培養出王晉康、劉慈欣、何夕等大批科幻作家,《三體》《流浪地球》等多個為大眾所熟知的作品,便首刊於此。
記者了解到,此次合作將以《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少年版》近5年共120期的期刊內容為基礎。首批內容以《科幻世界》期刊的經典欄目為主,包括國內科幻標杆性獎項「銀河獎徵文」、「封面故事」、「驚奇檔案」、「世界科幻」等,知名科幻作家王晉康的《天圖》、何夕的《浮生》、寶樹的《與龍同穴》等均在其中。
內容基礎上,如何保證聲音本身的質量?
萬物聲學首席內容官吳煒表示,事實上,相較於其他題材,科幻有聲雜誌的製作過程更加複雜。一方面,創作中要先使用「聲床」來鋪墊整部作品的基調,再根據具體需求來製作特殊音效來營造整體質感,包括但不僅限於機械、有機物、宇宙音效等。「普通素材庫一般無法達到要求,需要更多地搜集和優化。」他說。另一方面,科幻題材的架構更加多變,需要創作者開更大「腦洞」去構建,對創造力、想像力是極大考驗。
由此,專業的團隊加持便極為必要。
吳煒介紹,目前萬物聲學團隊擁有32位經驗豐富的配音演員、18位資深音頻後期剪輯師、10餘間專業錄音棚及配套專業設備。團隊主體為95後年輕人,思維活躍,且本身就是科幻 「重度」用戶。「在西南地區,我們應該是最專業的團隊之一。」他表示,此次產品總體將呈現電影級的音效製作水平及專業配音能力。
「我們希望,這不僅是傳統書籍的有聲閱讀,也是對科幻作品的『二次創作』,能助力形成新的科幻品牌IP。」王冠華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