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2020年接近尾聲,而音頻內容的發展還在高歌猛進,更多豐富多元的垂類內容出現,並且正在往構建全場景內容分發的生態方向大邁步。
居家場景
男性用戶偏愛頭條資訊
女性更喜歡教育類欄目
51歲的劉女士介紹:我是一名退休人員,平常工作日家裡只有我一個人,我習慣在家裡播放音頻。包括有聲書、教育欄目以及情感生活節目,我比較喜歡聽的有聲書是《一生一世笑繁華》,喜歡的欄目是《靜說日本》。相比之前家裡靜悄悄的,音頻節目讓我在做家務、做飯的時候不再枯燥,成為平淡退休生活中的調味劑。
不難看出,音頻添加了趣味性居家場景,充實了人們的居家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居家場景下,用戶的收聽類別偏向於休閒放鬆,會把音頻當作伴隨式背景聲音;音頻成為用戶做家務、烹飪、工作、學習時提供休閒氛圍的新角色。
此外,超五成的活躍用戶為80後,他們在收聽休閒放鬆類節目的同時也關注商業財經,從音頻中實現信息獲取。
男性用戶傾向於通過音頻了解頭條資訊等實時內容,女性用戶更關注與情商、人文風俗相關的教育類欄目。
出行場景
超五成用戶行車時收聽音頻
27歲李先生介紹:每次開車我都會通過車載系統收聽與財經知識相關的音頻內容。《齊俊傑看財經》、《吳曉波頻道》是我一直在追的兩檔欄目,已經聽了很長時間了。我從兩位主播老師的課程中學到了很多有關於財經方面的知識,利用路上的時間充實自己。
可以這樣說,行車、通勤場景與音頻有著天然的默契。隨著智能終端的不斷發展,為用戶在不同出行方式下收聽音頻提供了便捷。超五成的用戶在行車時使用車載系統收聽音頻。通過車載信息渠道收聽音頻的有車族通常選擇音樂、有聲書以及兒童類欄目;通過移動終端收聽音頻的用戶偏向於頭條資訊、有聲書、相聲評書內容。
親子場景
兒童聽書、親子伴讀
成為寓教於樂新方式
5歲的幼兒園小朋友葉子介紹:我現在是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因為疫情的原因,幼兒園停課了,現在每天在家跟著媽媽學習知識。馬上要上小學的我每天都會聽一個多小時與拼音學習相關的內容,相比看視頻,收聽音頻可以緩解我的眼部疲勞,對視力好,我要抓緊把拼音都學會,當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如今,音頻已經全面滲透至兒童的日常生活,為兒童的學習、娛樂、科普提供新的渠道。嬰幼兒因為年齡較小,信息吸收度低,超5成的嬰幼兒每天收聽30分鐘以內的音頻;小學生因有了課業壓力,近7成只收聽30分鐘以內,用來放鬆;學齡前兒童正是吸收新鮮事物的階段,近五成的小朋友平均每天收聽音頻超過一小時。
其他場景
音頻陪伴性凸顯
24小時不間斷陪伴用戶
◢ 運動場景:用戶通過智能手錶等穿戴設備收聽音頻;
◢ 助眠場景:用戶在睡前通過智能音箱、行動裝置等收聽音頻;
◢ 午夜場景:用戶在凌晨2-6點通過行動裝置、硬體、智能家居等收聽音頻。
在運動場景下,男性偏愛有聲書系列,女性傾向於收聽以音樂類型相關的內容;助眠場景下,晚上22-24點為收聽音頻尖峰時段,多數用戶播發以兒童相關的音頻內容進行哄睡;失眠場景下,女性用戶偏向收聽情感電臺等深夜陪伴欄目,男性用戶選擇有聲書等休閒放鬆節目。
以上便是音頻滲透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景,在這不斷趨於成熟的內容生態背後,是無數音頻平臺的發力,積極發展外部內容分發出口,擴大生態流量,比如頭部平臺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基於成熟的內容體系,已經構建起完善的生態場景,為用戶帶來優質內容和便捷的收聽體驗。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在線音頻平臺將和智能硬體結合,將內容嵌入至智能硬體等設備端,同時與其他APP端、小程序、移動網頁合作,接入內容體系,打造外部生態圈。如此,平臺了有了更多的外部流量,用戶也有了更多豐富多元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