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改變世界?Nature子刊盤點6大產品

2021-01-09 騰訊網

這是《腸道產業》第 483 篇文章

合成生物學作為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也是未來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

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發表文章展望了合成生物學的未來,該文選擇了最能彰顯合成生物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價值的6款產品進行了重點介紹。這些產品有些已經上市,有些將於 2021 年上市。其中前 3 款產品是由工程細胞或工程酶經生產所得產物,後 3 款是將工程細胞直接作為產品進行使用。

在本文中,我們將基於該文簡要介紹這 6 款產品。

產品1:

不可思議的植物漢堡

或許你已經吃過各種口味的漢堡,雞肉味的,牛肉味的,甚至可能還有鱈魚味的。但是你聽說過血紅素(Heme)味的漢堡嗎?這聽起來或許很不可思議,但是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30000 家餐廳和 15000 家雜貨鋪在供應這類漢堡了。

Impossible Foods 公司的科學家們正在利用畢赤酵母生產大豆血紅蛋白(soy leghemoglobin),並將其添加到植物漢堡中,以提高肉質口感和風味。相比牛肉漢堡,通過這一方法生產的植物性漢堡所佔用的土地更少,產生的溫室氣體也更少。

無疑,合成學技術推動了代謝工程的進步。目前,這一技術已經被應用於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疫苗研發、農業病蟲害防治等領域。未來,通過合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技術的結合,對酶進行定向改造,我們將會創造出更多發酵友好型通路,實現更多物質的批量化生產。

產品2:

默克研發的糖尿病藥Januvia

Januvia(sitgaliptin)是治療糖尿病的常見藥物,但是這種藥物的製造如果僅靠化學反應的話難度非常大,因為需要重金屬和高壓環境。但是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可以改進其製造條件。

這一技術主要是以來自Arthrobacter sp.的(R)選擇性轉氨酶為基礎,並利用計算機工具設計方法來「打開」新基底的結合位點,隨後通過定向進化方式提高產量並實現純度>99.5。除了糖尿病藥物的製造外,這種方法還被應用到HIV抗病毒藥物 islatravir 的製造。

這些利用生物學製造的分子會讓化學家們羨慕不已,或許,生物學才是終極化學。說不定,未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結合將對藥品、消費品及農用化學品等各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

產品3:

Zymergen製造的電子薄膜Hyaline

Zymergen 公司利用源自生物的單體來製作聚醯亞胺透明薄膜 hyaline,這一系列薄膜清晰、柔韌性好且牢固,適合應用於摺疊式智慧型手機、穿戴式電子產品等柔性電子產品。相關產品有望於 2021 年面世。

那麼這些薄膜是如何得到的呢?這類薄膜主要由工程生物生產得到的二胺單體製作而成。其中所涉及的工程生物是通過一套機器人來並行構建數百萬株菌株並通過不斷試錯優化而得到的。

生物材料來源已久,但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對細胞重新編碼,設計並製造新材料仍非易事。不過,當前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生物材料。除了製造薄膜材料,合成學技術已經被成功用於生產石油產品的綠色替代品、光伏電池的納米材料等。

產品4:

Pivot Bio製造的生物氮肥PROVEN

氮肥作為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肥料,通常是通過直接施加化學氮肥或採用生物固氮方法使作物吸收氮元素。然而相比化學氮肥,生物固氮的優勢更明顯,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減少環境汙染,減少溫室效應等。但是,對於玉米、小麥等穀類作物,生物固氮的方法難以實現。

Pivot Bio 公司以γ變形菌(KV137)為基礎,首創適用於玉米作物的生物氮肥。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浮現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一變形菌內所包含的固氮基因往往會在最需要的時候處於休眠狀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開啟」固氮基因,重塑 KV137 基因組。

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進行基因組編輯,並將工程菌引入生態系統的方法還可以應用到其他地方,比如保護蜜蜂免受病蟲害,阻止蚊蟲瘧疾等,當然我們還可能可以利用工程益生菌給雞接種疫苗。

產品5:

癌症細胞療法Kymriah

將工程活細胞用於醫學治療被視為繼生物製劑時代之後的「醫學第三大支柱」。

諾華公司開發的 Kymriah(Tisagenlecleucel)是第一個經 FDA 獲批的細胞療法。其原理是提取、分離患者的T細胞並進行基因改造,將慢病毒引入患者T細胞,得到能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的 CAR-T 細胞,隨後重新引入患者體內。

這類細胞可以在患者體內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這一細胞療法可靶向癌細胞上的 CD19 抗原,對復發或難治性疾病患者的治療緩解率可高達 83%。

然而第一代的 CAR-T 實際上是有缺陷的:靶向單一癌症抗原可能產生脫靶毒性,而且如果抗原突變,療法就會失效。因此,要使這種細胞療法保持高效,需要同時掌握「遺傳電路」設計和基因組編輯方法,因為這兩者的有效結合能夠保證 CAR-T 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活性。同時,這兩項技術也是控制治療活細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精準活躍性的關鍵。

當前,正在通過這兩種技術來建立更有效的 CAR-T 療法。

產品6:

Calyxt研發的高油酸大豆油Calyno

Calyno 公司的高油酸大豆油是第一款進入美國食品供應市場的基因編輯大豆油。不同於普通大豆油,Calyno 富含 80%油酸,且富含亞油酸少,更健康。這是由於 Calyxt 公司利用基因編輯對大豆基因組中的兩個脂肪酸脫飽和酶基因進行滅活以減少亞油酸生產,提高油酸含量。

在此過程中所採用的基因編輯方法是使用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該方法用於切割目標 DNA 序列。因此,僅僅只會對 DNA 序列進行刪除,而不涉及到 DNA 重組,所以該產品在美國的監管要求比較低。

目前,該產品已於 2019 年上市,並在批量種植生產。

未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生產的產品將會越來越多,尤其是農業和醫藥領域,其方法也不僅限於 TALENs 這些早期方法,還有 CRISPR/Cas9 等先進手段。

我們正處於創新的風口。難以想像十年之後,也就是 2030 年,將會出現多少利用合成學生物的新產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接下來的十年中,將會有更多的產品得益於合成生物學技術。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3】乳腺癌的蛋白基因組學研究doi | 10.1038/nature18003這項大規模合作研究,描述了對來自 「癌症基因組圖集」(TCGA)、代表由mRNA定義的四個主要乳腺癌內在子類型的105個乳腺癌樣本所做的基於定量質譜的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在產品方面,市場被分割成酶、寡核苷酸、底盤生物和異種核酸等領域。由於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廣泛應用,酶產品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在技術基礎上,市場被分割為基因合成、基因組工程、測量和建模、克隆和測序、納米技術等。基因合成在這些技術中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遺傳學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活動日益增多,並且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提供基因合成產品和解決方案。
  • 活體建築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合成生物學的潛力不止於此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在這篇綜述文章中,鍾超團隊和麻省理工學院的 Timothy K. Lu 團隊定義了材料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的研究範疇,即綜合合成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工程原理,將生命系統重新設計為具有可編程和新興功能的動態響應材料。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機器學習在合成生物學:一種新的生物工程算法
    合成生物學目前,合成生物學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例如農業、能源、製造業、醫學,包括合成生命:試圖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命的機理,甚至從非生命物質中創造生命。如果你吃過味道極像肉的味道而又健康的人造肉(如人造牛肉漢堡),或在美容中使用合成膠原蛋白,以提高皮膚再生速度,縮短創傷癒合時間,恢復皮膚屏障功能,那麼你已經從合成生物學中受益。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擴展了人們對單片MG中原子級結構與基本塑性事件之間相關性的理解,從而為新的韌性金屬合金的設計鋪平了道路。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期刊不用過多介紹,出版集團為英國的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世界上最負盛名科技期刊之一,只有《Science》能與其比肩。《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盤點】6月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腸道菌群與營養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doi | 10.1038/nature18309本期封面所示為糞便細菌的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腸道菌群的變化以及糞便短鏈脂肪酸濃度的改變已被發現與肥胖症、胰島素抗性和代謝綜合症相關,但卻沒有在它們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係。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但什麼時候開始改變飲食才能收穫這種終生的益處呢?近日,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為了深入這個問題,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合成生物學:一種兩用技術的機遇和挑戰
    合成生物學市場可以根據產品、技術和應用三個方面進行細分。在產品方面,市場被分割成酶、寡核苷酸、底盤生物和異種核酸等領域。由於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廣泛應用,酶產品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在技術基礎上,市場被分割為基因合成、基因組工程、測量和建模、克隆和測序、納米技術等。基因合成在這些技術中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遺傳學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活動日益增多,並且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提供基因合成產品和解決方案。
  • 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手段來解決糖尿病智能診療
    2014 年 2 月回國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優秀青年學者」,主要從事合成生物學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光遺傳學與疾病治療、代謝疾病智能診療器件、腫瘤免疫治療智能診療器件、合成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生物計算機。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1953年4月25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在《Nature》發文,率先提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雙螺旋DNA模型,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不同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生物學特性存在差異
    近期,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研發團隊在英國Nature(自然)雜誌旗下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源於圍產期胎盤組織和臍帶組織的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