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詩人曹松曾作《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其中有言:「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由此可見戰爭的殘酷。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更是靠著無數中國軍民的犧牲換來的,這其中就包括了中國遠徵軍,他們不僅在戰場之上拋頭顱、灑熱血,也在中印緬交界的野人山的山洞裡留下了累累白骨。
01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之後,早有預謀的日軍迅速封鎖住了我國的海上通道,並且切斷了我國內陸僅有的幾條國際交通線路,意圖斷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同盟國對中國的戰爭物資援助。因此,我國不得不於1938年8月派遣20萬名中國民工,重新修建了一條國際交通線路——滇緬公路。

1941年底,日本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儘快從中國戰場上騰出手來,日軍開始入侵緬甸,準備切斷滇緬公路。察覺到日軍的意圖之後,我國迅速與英國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並在1942年3月從國內抽調了10萬名精兵奔赴緬甸戰場,這就是著名的中國遠徵軍。那麼赴緬的中國遠徵軍有多慘呢?

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之初,曾與英美盟軍一起對日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可是後來卻因為盟軍配合不力而損失慘重,不得不戰略性撤退,原路返回國內。然而,日軍為了將中國遠徵軍全部留在緬甸境內竟然斷絕了遠徵軍的歸途。於是時任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只得帶領僅存的3萬將士繞道進入野人山,試圖穿越野人山回到國境。
02
所謂的「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是一片綿延千裡,縱深200多公裡的原始森林,裡面的樹木遮天蔽日,不僅有著野獸出沒,傳說還有野人和原始部落存在,連當地人都其稱為「禁地」不敢踏足一步,更何況當時還正值雨季讓森林的充滿了危機。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無路可走的杜聿明只能帶著部隊朝著野人山鑽了進去。

進入野人山中的遠徵軍部隊,並沒有如預料的一般,遇到原始部落的襲擊或者日軍的埋伏,但是沒過多久他們便發現了其中隱藏著無數的致命危機。首先原始森林裡根本不能夠辨別方向,遠徵軍們經常走了幾天後又回到原點;其次是隨著遠徵軍部隊的深入,突如其來的山洪猛獸帶走了許多戰士的生命,也逐漸消磨著倖存戰士的意志。

除此之外,使遠徵軍部隊傷亡最慘重的還有那些隱藏在密林身處,平時並不起眼的毒蚊和螞蟥。儘管遠徵軍的戰士們已經全副武裝,但是毒蚊和螞蟥似乎無孔不入,這些原始森林裡的螞蟥個頭奇大,將很多戰士都吸到貧血。當然最致命的還是毒蚊,它們在吸血的同時還傳播著瘧疾,無數的戰士都因為患上瘧疾沒能走得出野人山。
03
歷時114天,經過了6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之後,遠徵軍部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此時杜聿明也已經身患重病,倘若不是部下拼死抬出,或許也已經遇難。即使如此,最初進入野人山的3萬將士,僅僅剩下3000人,而其中的女兵更是只倖存一位名叫劉桂英的護士班戰士。這些倖存的中國遠徵軍對試圖阻截的日軍發動了反擊戰鬥,在取得了勝利後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時隔多年以後,一位緬甸軍官在野人山中進行遊擊戰時,誤入了一個被人為遮掩的山洞,他在裡面發現了累累白骨。從這些白骨身上的衣服可以赫然看出,他們生前就是曾經試圖從野人山撤離的中國遠徵軍,大概是與大部隊走失後再也沒能找到出去的路。

當年我國政府在接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即派人趕往野人山迎接這些烈士回國,但是因為那裡地理環境太過複雜,一直無法確定那位緬甸軍官發現的山洞的位置,此次行動還是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只得為那些犧牲的遠徵軍將士,在野人山下建造起一座座墓碑以作紀念。
結語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出自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的《徵調曲》。我們之所以能夠身處太平盛世,擁有如今的幸福生活,那些永遠留在了野人山的遠徵軍戰士們功不可沒,我們永遠都要「飲水思源」,不能忘卻他們!
參考資料: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徵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