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縣位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地處保山市西部,其距離緬甸密支那僅200公裡,距離印度雷多是602公裡,而距離雲南省會城市昆明則是606公裡,騰衝也是我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而在此地,則坐落著一座引人注目的博物館,它便是滇緬抗戰博物館。
該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個民間出資建設、民間收藏、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館長是騰衝縣人段生馗,段生馗出生於1965年,自小對抗戰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滇緬抗戰」也了解頗多。
即使參加了工作,但還是利用業務時間不斷在民間收集、整理二戰遺物,多次深入進原始森林野人山探險,數十次涉足緬甸印度尋蹤,經過20多年的努力,段生馗共收藏了滇緬抗戰遺物二萬多件(不含日軍軍票及照片26萬件)。
這些遺物如今都收藏在滇緬抗戰博物館,而在博物館顯目位置,有一個頭骨引人注目,如果了解其背後的歷史,也是讓人淚滿襟。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迅速席捲了緬甸地區,試圖切斷滇緬公路,達到前後夾擊中國的目的,而我國則組建了遠徵軍,十萬將士跨出國門,前往緬甸抗日。
滇緬抗戰也是我國8年抗戰中最早向日軍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樣也是一場流血的抗戰,據相關統計,10萬3千將士有56480傷亡,值得了解的是,其中有3萬人是犧牲在野人山。
遠徵軍倖存者在戰爭結束後寫成了一部抗戰史《古往徵戰幾人回(親歷滇緬抗戰)》。
野人山是緬甸密支那以北的一片未曾開發的原始森林,在上個世紀40年代,還未有人涉足過野人山,直至我國遠徵軍翻越了野人山,了解到這片原始森林是如何場景,是何等危險。
野人山也是因為此處曾有野人出沒,而被命名為「野人山」,據記載,「野人山」在緬甸語意是「魔鬼居住的地方」,也深山中,生活著一些原始部落,他們的生活觀念與外界完全不同,並且視外來者為入侵者,還有很濃厚的神巫思想。
在遠徵軍中一共有200名女護士一同入緬,回來的僅有5人,許多人都喪生在野人山中,因瘧疾、野獸,還有野人。
數十年後,段生馗進入了這片原始森林,並且找到了一個原始部落,從而發現了被製成水瓢的頭骨,段生馗與原始部落的村民曾經有過交涉,因此了解到原始部落的巫師認為,用遠徵軍女兵頭蓋骨舀的水,有助於部落女性順利生產。
段生馗聽聞後也是痛苦,心中情緒久久不能平復,跪在頭骨前說道:「來帶你回家」,之後段生馗也拿出重金,將頭骨帶回國。
而珍藏在滇緬抗戰博物館裡的遺物中,有6400件是屬於遠徵軍的,儘管曾經的歷史已經遠去,如今和平可貴,中日友好往來,但曾經的歷史並不會被我國人民所遺忘,那些為國犧牲的英雄也不會被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