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回憶:山裡的恐怖程度,絲毫不亞於日軍

2021-01-09 剛子聊歷史

劉桂英,192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抗戰爆發後,劉桂英報名參加了中國軍新22師,成了一名隨軍護士。

要說在戰爭時期,隨軍護士比比皆是,劉桂英不過是萬千熱血青年中的一員。但是,劉桂英老人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她是幾萬遠徵軍中當中、唯一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野人山又叫克欽山區、胡康河谷山,位於緬甸的最北方,是中國與緬甸的交界山區。至今為止,野人山都是一片尚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山中的猛獸頻出,毒蛇、蚊蟲、瘴氣更是隨時隨刻威脅著闖入者的性命。因此,野人山在緬甸語被譯為「魔鬼居住的地方」,屬於人類的禁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我國僅有的幾條國際交通線相繼被日軍切斷,而滇緬公路成了最後一條接受國際物資援助的「生命通道」。為了保護這條「生命通道」,1942年3月,國民政府抽調了10萬精兵進入緬甸作戰,這就是人們所熟悉的中國遠徵軍。

但是後來由於和英美盟軍配合不利,遠徵軍不得不撤退,可這時日軍已經倚杖強勢兵力,切斷了遠徵軍的歸國之路。遠徵軍想要回國,只得被迫穿越「生命禁地」野人山。

最終3萬多官兵在杜聿明將軍的帶領下進入了野人山,但最終活著從野人山走出來的只有幾千人。真正的十不存一,而劉桂英老人則是唯一一個活著走出來的女兵。回憶起野人山撤退的經歷,老人說那恐怖程度絲毫不亞於殘暴的日軍。

「森林裡能吃的東西幾乎沒有,吃人的東西可不少。」最可怕的是螞蝗,樹葉上、水窪地裡埋伏著成千上萬的螞蟥,黑瘦、細長像火柴根的螞蟥,吸飽血後身子圓滾像蠶寶寶。螞蝗粘在身上很難脫身,捏住一頭往外拉,另一個頭還留在人的身體裡繼續吸血。官兵們後來學會對付螞蝗——用火烤。有次,劉桂英把雙腿放在火邊烤,從腿上滾落出數十隻螞蝗。

叢林裡的蚊子個頭很大,有寸餘長,咬在人身上立即腫一個紅包,火辣辣地疼,還有毒蛇、蜈蚣、蠍子等。到了晚上,豺狼虎豹等猛獸也全跑出來了,野獸悽厲的吼叫聲迴蕩在山谷裡,聽得人毛骨悚然。叢林裡瘴氣特別厲害,各類蚊蟲叮咬散播病菌,水腫、回歸熱、瘧疾、破傷風以及說不上名的怪病接踵而來,吞噬著疲憊、飢餓的撤退隊伍。經常走著走著,劉桂英身邊的人一頭栽倒在地上,再也沒起來。

劉桂英老人在見識了野人山的兇險後,也沒想自己能活著走出來,只是想著死也要爬回中國的土地上去死。最終劉桂英正是靠著這個信念,竟然奇蹟般地走出了野人山。

2005年,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劉桂英老人獲得了政府頒發的紀念勳章,成了民族英雄,這算是對她當年遠徵緬甸、無上光榮的嘉獎。

相關焦點

  • 3萬人進山,僅3000人出山,野人山有多恐怖?唯一倖存女兵如此說
    「現在回想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當年竟然能夠活著走出野人山!翻越野人山時,我的腦子裡就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死也要爬到祖國的土地上去死!」——中國遠徵軍唯一一位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劉桂英 劉桂英於1920年出生在湖南長沙,1937年,在貧女院中學習了
  • 中國遠徵軍翻越野人山,戰士們的死法有哪些?她是唯一倖存的女兵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不僅在國內抗擊日寇,還走出國門,奔赴緬甸抗戰。遠徵軍赴緬官兵共計10萬餘人。但在緬甸戰場,由於盟軍戰爭的失敗,中國遠徵軍的後路被日軍切斷,形成腹背受敵的局面。為了躲避日軍的夾擊,杜聿明司令員選擇進入野人山,繞道回國。
  • 中國女兵被緬甸野人擄走,頭骨被當成水瓢,後人痛哭:我帶你回家
    中緬印交界處,有一片叫「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那裡山巒重疊、林莽如海,野獸橫行,瘴氣瀰漫。克欽人是野人山的土著居民,他們尚處在原始部落時代,常年深居大山,不與現代人來往。上世紀40年代,我軍4萬戰士深入野人山,打算借道回國。不成想,扛過了槍林彈雨的戰士們,卻沒有走出這片危機重重的原始森林。
  • 遠徵軍回憶野人山:山洞中滿是中國軍人遺骸,女兵更是僅倖存一位
    然而,日軍為了將中國遠徵軍全部留在緬甸境內竟然斷絕了遠徵軍的歸途。於是時任遠徵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只得帶領僅存的3萬將士繞道進入野人山,試圖穿越野人山回到國境。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無路可走的杜聿明只能帶著部隊朝著野人山鑽了進去。
  • 中國遠徵軍:途徑野人山,女兵被擄走幾十人,野人把頭蓋骨當水瓢
    中國遠徵軍而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數,3萬餘人卻並未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永遠留在了荒蕪一片的野人山;野人山荒無人煙,唯一有的便是潛伏在山內的野人部落,因為野人山是原始叢林,以部落為體制的野人們都並未開化,行為野蠻、行動迅速。
  • 中國女兵被緬甸野人擄走,頭骨被製成水瓢,後人跪哭:來帶你回家
    即使參加了工作,但還是利用業務時間不斷在民間收集、整理二戰遺物,多次深入進原始森林野人山探險,數十次涉足緬甸印度尋蹤,經過20多年的努力,段生馗共收藏了滇緬抗戰遺物二萬多件(不含日軍軍票及照片26萬件)。
  • 台州唯一健在的抗戰女兵薛冽真:未殺敵一個卻救戰友無數
    日本投降後,我們的大女兒出生在湖北一個叫應山的地方,丈夫給孩子起名時就用了當地地名,叫應鄂。  丈夫從軍期間,最高掛過少將軍銜,除了在86軍67師野戰醫院當院長,後來還調到13師野戰醫院當院長。在解放後的歲月裡,我們吃過很多苦,一直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還被抄過家。後來丈夫一直在天台中學當校醫,直到去世。
  • 又一部被低估的電影,絲毫不亞於好萊塢大片,國產《恐怖遊輪》
    又一部被低估的電影,絲毫不亞於好萊塢大片,國產《恐怖遊輪》縱觀電影排行榜,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外國生產,去路邊隨便抓一個人問看過什麼經典電影,脫口而出的就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盜夢空間》等等。
  • 一代中國怪人傾家蕩產找野人,野人沒找到,自己卻成了野人
    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被野人抓走了,被帶到一個神秘的山洞裡,裡面有三四個野人。費了好大勁,鄧志忠才跑出窯洞,回到文明社會。接著在1956年,神農架當地一個叫王聰梅的姑娘在放牛時被野人襲擊。前來幫忙的村民殺死了野人。他們以為是山裡的野獸。他們不僅吃掉了野人,還砍掉了他的手腳做標本。
  • 不要科學要蠻幹,昔有日軍雪山演習覆滅,今有美國大聚會助長疫情
    八甲田山事件充分體現人不可能真正與天鬥可以說,美國的疫情如此嚴重很大程度在人禍而非單純的天災,事實證明即使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必須尊重自然科學法則。百多年前一支日軍部隊就曾因同樣不講科學而導致差點覆滅,此事發生於1902年,當時日本已不滿足於甲午和八國聯軍戰爭的侵略成果,急於和沙俄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爭霸。
  • 遠徵軍首次用烈焰噴射器噴燒日軍,老兵回憶:日軍燒的血肉橫飛
    借這位日軍主計軍官的比喻,遠徵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殘肢退縮到緬甸去了。戰時,一直令日軍諱莫如深的是,「龍陵」的含義為龍的墳墓,「龍兵團」葬身於此,簡直是命中注定。
  • 中國唯一一個用「野人」命名的鄉級政府——野人谷鎮
    1974年,橋上村村民殷洪發在山上採蘑菇與「野人」偶遇並發生搏鬥,是世界上與「野人」搏鬥第一人。從殷洪發開始流傳「野人故事」,「野人」探秘源源不斷,「紅毛野人」越傳越奇。房縣四面環山,天然的山峰和奇特的地形讓它遠離世俗,野人的傳說讓它撲朔迷離。未解的神秘加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這裡充滿了魅力。
  •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抗戰時期詩人穆旦投筆從戎 在野人山經歷九死一生 2015-12-03 14:05:10之後,穆旦在緬甸戰場,尤其是野人山地區,經歷了九死一生、刻骨銘心的艱難歲月。  「不是長城缺不了我,是我與長城相依為命。沒有我,無礙中華的新生,沒有中華,世界就塌了一座長城」,這是穆旦他們那一代人的心聲。
  • 慘絕人寰的琉球大屠殺,殘忍程度不亞於南京,還被日軍扔下了油鍋
    自從日軍開始侵入中國後,我國的人民從來沒反抗有停止過反抗,我們在一些以前的照片裡可以看到,那些殘忍的日本人肆無忌憚地虐殺中國人民,手段之血腥恐怖,讓人感到作嘔。日軍曾經在這裡進行過非常可怕的大屠殺,而且屠殺手段非常殘忍,因為當時日本的軍力不足,他們覺得自己的士兵不夠,而且自己殺人太慢了,所以他們命令琉球的人互相殘殺,並且給他們提供手榴彈等武器,逼迫他們殺死自己的親人,有些地方沒有槍枝彈藥,日本人就逼著他們用菜刀和斧頭結束自己親人的生命。
  • 南京大屠殺中,100多挺機槍掃射有多恐怖?聽聽日軍老兵怎麼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位叫松岡環的女作家,採訪了200多位佔領南京的日本老兵,通過這些老兵們的回憶,南京大屠殺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暴行,被許多日軍老兵揭露曝光,其中一位日軍老兵的話令人震驚:大規模屠殺俘虜時,有100多挺機槍掃射,數不清的中國士兵倒了下去。
  • 她是最美抗日女兵,死前的一張照片,讓日本人每天都心驚膽戰
    1938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安徽省的時候,這裡的人民都分歧反抗,有一位女性給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位女兵叫做成本華,她最終被日軍所俘虜,她在戰場很英勇,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但是她24歲的時候被日軍殘忍殺害。
  • 遊記 | 深入高黎貢山,重走遠徵軍之路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翻越高黎貢小野人山歸國。與日軍在怒江兩岸對峙兩年後,遠徵軍翻越高黎貢山反攻取得勝利。▲放養的黑色的豬,也不擔心它們在山裡會走失嗎?1943年5月初,我軍三十六師入騰接防,在日軍集中兵力的掃蕩下,10月被迫徹退到怒江東岸,日軍佔領高黎貢山各要道,構築堅固防卸工事。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徵軍開始進行反攻,擔任右翼騰衝方向反攻任務的第20集團軍過江後,在這裡與日148、146聯隊主為展開了一場空前殘酷的血腥爭奪,於當年6月中旬將在高黎貢山的守敵全部擊潰,奪取了高黎貢山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