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多災多難的冬春,我國冠肺、亞非蝗災、澳洲火災、北美流感。而我國這邊忙於新冠疫情的戰鬥,仍在繼續,那邊一場70年未見的大蝗災又開始從東非向全球蔓延。4000億隻,大蝗軍橫襲亞非!
本月起,由於印度和亞洲各國開始受到蝗蟲影響,最近處距離中國邊境僅有1000公裡,因此各種視頻和消息不斷在網上流傳,甚至引來農業農村部的緊急回應——「蝗災對國內造成危害的機率很小」。
吃貨奇想:
許多網友疑惑一非洲人幹嘛不吃呢 ?派國人過去,早就吃光了。吃貨的世界我們真心不懂啊!提出這樣的問題。
歷史上的治蝗:
我們的確和大規模蝗災漸行漸遠,以至於模糊了那些刻苦銘心的痛苦記憶了。
中國的歷史上,蝗蟲是和水旱並列的自然災害,為了 應對蝗災,先人們也曾窮盡各種方法,食用,自然是其中一種。在民間,直有唐太宗吞食蝗蟲以解民苦的傳說,而有據可查的是,大唐時期的民間的確形成了頗有規模的食用蝗蟲之風,及至明末,蝗已經不僅為人所食,更是被開發成飼料,以蝗蝻飼餵的鴨子品質上乘,山區貧民還以蝗蟲養豬。
但和這些民間軼事相襯託的,卻是中原地帶日益頻繁又逐漸深重的蝗災之苦,從唐到宋再到元,蝗災的規模和烈度一再加重,明清時期的蝗災也大體保持了元的水平。明崇禎十三年,山東冠縣蝗災肆虐,「死者相枕, 盜掘食新死人,至父子相食用,人行道絕」, 這是何等慘烈的景象。吃解決不了蝗蟲,面對災難也不能如此輕易地-笑而過。
新中國治蝗: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繁,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大力治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蝗區大為縮小,危害度有限,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一些地方生態環境的退化,很多地方蝗災死灰復燃,新蝗災區不斷出現。
那麼,問題來了,這波從東非過來的沙漠飛蝗可食乎?
常見的蝗蟲介紹
個人認為,不可食,原因是小時候咱接觸過蝗蟲後過敏,說明食用時,會其有不適應的人群。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沙漠蝗災已經威脅了非洲,中東和亞洲的農業數世紀。至少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計都會受到這種飢食昆蟲影響。沙漠蝗蟲可能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因為這種蝗蟲的蝗蟲群能夠迅速飛到越遠距離。每年至少會生兩到五代蝗蟲。雖然僅僅單一隻沙漠蝗蟲不會造成饑荒,但它可能是重要的促成因素。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別名螞蚱、蝗蟲,為遷飛性、雜食性大害蟲。東亞飛蝗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總科共有223個屬,859種。東亞飛蝗在自然氣溫條件下生長,一年為兩代,第一代稱為夏蝗,第二代為秋蝗。飛蝗有六條腿;軀體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兩對翅,前翅為角質,後翅為膜質。體黃褐色,雄蟲在交尾期呈現鮮黃色。雌蝗體長39.5~51.2毫米,雄蝗體長33.0~41.5毫米。成蟲善跳,善飛。
問題來了,那網上賣的禾蟲屬於什麼蝗?
其實能吃的蝗蟲有,就是禾蝦!對,是禾蝦,即稻蝗。不是劍蝗。
中華劍角蝗
中華劍角蝗,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成蟲體長30—81毫米,綠色或褐色。體形細長,頭圓錐狀。中華劍角蝗,學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華蚱蜢、東亞蚱蜢。劍角蝗科昆蟲。
俗稱扁擔溝。大扁擔,也稱作「老扁」
河北南部地區稱作「擔杖」
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等地稱為:尖頭螞蚱
內蒙古部分地區俗稱:簸簸箕
禾蝦
禾蝦,學名稻蝗。昆蟲科,直翅目,散居型動物。軀體細長、頭尖、鮮紅色嘴嚼式口器,後足強大,善造較多。全身透明,色澤隨禾葉而變化,禾稻未熟時呈青綠色,稻熟則變為微黃乳白色。幼蟲時以秧苗嫩葉汁為食,成蟲後啜食未熟谷穗漿液。除足及小嘴為軟甲殼質外,全身軟綿綿,腸臟極細小,透過皮肉可見。腹內全是乳白色脂肪質。本來是害蟲,由於鳥雀琢食及人們捕捉,繁殖量很少,故對禾稻為害不大。
禾蝦美食太誘人
網上有一段關於稻蝗美食的文字:
70年代的小時候,在惠州各農村,爸媽去割稻穀,我們小孩子總不會忘記隨媽媽去捉禾蝦,那時的帽子是用竹條及竹葉織的,我們捉到禾蝦後,媽媽把它們一隻一隻地夾在大鬥笠(客家話:笠麻)裡面,每天收工回來,我們首先摘下母親的笠麻找禾蝦,摘下後,放在火炭上烤,或者在鐵鍋裡炒,那滿肚子都是油的禾蝦,香味撲鼻,令我現在回味時也會咽口水。
中華美食不愧是名滿天下,吃貨的世界,我們也懂一點點。
至於吃的辦法能不能吃掉蝗災,網絡段子,調侃,權當一笑而過吧。
總結:
以上介紹了幾種蝗蟲,經實踐,能吃的個人覺得稻蝗即禾蝦最靠譜,至於其他幾種,有一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