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 08:55:45 來源:中國臺灣網
B肝病患接受腹部超音波示意圖。(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肝病每年奪走約1.2萬臺灣人的性命。臺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院內科名譽教授許金川表示,許多人以為能夠捐血又有B肝表面抗體,就代表肝臟健康,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很有可能是感染B肝病毒痊癒後留下的印記,且一旦感染過B肝病毒,就容易引起肝臟反覆發炎,日後還是有可能引發肝癌。
據許金川今年62歲的蔡女士自1993年起,已獻血超過20年,每次捐血的檢驗報告都很正常,沒有B肝及C肝帶原,體內甚至還有B肝表面抗體。沒想到去年起腹部卻開始持續悶痛、嘔吐,檢查發現右側長出9釐米大腫瘤,甚至還破裂出血,差點危及生命。
許金川表示,人體產生B肝表面抗體的方式有兩種,一為打B肝疫苗產生的抗體;另一種則是曾感染B肝病毒,後來人體免疫力戰勝病毒,而產生B肝表面抗體。後者因曾感染B肝病毒,可能會讓肝臟反覆發炎,進而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增加日後癌變的風險。
因此,許金川提醒,若沒有打過B肝疫苗,卻有產生B肝表面抗體者,就代表曾感染過病毒,蔡女士應該也是屬於該類族群。此時若進一步檢測核心抗體檢測,幾乎都會呈現陽性。
許金川提醒,沒有施打過B肝疫苗,卻有B肝表面抗體者,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還是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保護肝臟健康。(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責任編輯:王怡然]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twwtougao@163.com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