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遠紅(男,左一)在種植基地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
初秋的早晨,透著絲絲的涼意。湖北省鹹豐縣朝陽寺鎮雞鳴壩村的田遠紅套上一件長袖,準備去紅蜜薯地裡將採挖好的蜜薯裝箱,這條路,他已經走了三年。
「之前,我每天靠兩個拐杖走到地頭,一公裡的路,別人十分鐘左右就能走到,而我卻需要一個小時。去年,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幾分鐘就可以到了。」田遠紅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的蜜薯大豐收,預計有200噸左右,這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紅蜜薯地的地頭,來自武漢的貨車早早就等在了那裡,地裡的蜜薯將被它們拉到武漢,然後,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37歲的田遠紅覺得很滿足,甚至,想起自己6年前的遭遇,也已可以坦然面對。
6年前,白領突成漸凍人
6年前的田遠紅,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年薪30萬元,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2014年,他的人生發生巨大的轉折。一天早晨,田遠紅髮現自己全身乏力,不能動彈。他拼盡全力也起不了床,他以為是中風,便向公司請假檢查,奔波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有結果。後來,他又輾轉北京、武漢、上海、重慶、廣州等城市各大醫院檢查。
在奔波了全國多個醫院後,田遠紅被確診為漸凍症。
作為全球五大絕症之一的漸凍症,學名叫肌萎縮側索硬化,患上這種病的人就會像被凍住一樣,逐漸失去行動、咀嚼甚至呼吸的能力,已去世的霍金就是典型的病例。
得知這一消息,田遠紅幾近崩潰。短短一年裡,田遠紅的病就發展到四肢萎縮,雙下肢癱瘓,連嘴唇都張不開。為了治療,他跑遍全國各大醫院,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最終,他只好回到老家,用中藥浸泡雙腿自行治療,家裡也因此成了貧困戶。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後,妻子離開了他,留下不到兩歲的女兒。田遠紅說,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他想到過死,但看到女兒純真燦爛的笑臉,看到蒼老的父母日夜為他操勞,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為了改變日漸「凍住」的身軀,田遠紅無數次靠雙手挪動著活動,試著站立起來,為此,他經常摔倒。每當此時,他會像蟲子一樣向前蠕動,找到可以用手攀著的東西艱難爬起來;或者躺在原地,等有人經過時拉他一把……
終於,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之後,田遠紅可以藉助雙拐慢慢站起來了。現在,他可以拄拐行走。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到廣州、重慶、北京等地複查,從不要人陪同,靠著輪椅、雙拐,在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完成進出站、上下車。
藉助雙拐,田遠紅的身體重新站了起來。此後,田遠紅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意志重新站起來,如何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
2016年,在湖北省殘聯和鹹豐縣當地政府和縣殘聯的幫扶下,田遠紅參加了殘疾人創業培訓。通過培訓,他發現,老家雞鳴壩村土質良好,灌溉便利,有著菸葉這一主導產業,還靠近朝陽畫廊,搞觀光農業具有優勢。於是,他通過扶貧貸款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15萬元,在村裡的協調、幫助下流轉土地20畝,建起8個大棚,創辦生態農業種植基地,種植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同一年,他的園宏生態農業種植基地正式建成。2017年正式投產後,黃瓜、青椒、西紅柿、四季豆、茄子等蔬菜還未成熟就被鹹豐、黔江等周邊地區超市提前訂購,且不時有驢友徒步到基地現場採買蔬菜。
田遠紅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寬裕。
6年後,助殘扶貧暖社會
田遠紅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從前途光明的公司白領,一下子變成了無法活動的漸凍症患者。同樣沒想到,在經歷了各種絕望和極度的治療痛苦後,靠種植大棚蔬菜創業,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殘疾。我經常奉勸我的老鄉們『脫貧致富靠雙手,勤趴苦做奔小康』。雖然我是殘疾人,但不能坐等補貼、靠吃低保,必須靠自己勞動去爭取幫扶,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田遠紅說。
2018年,為了更好地帶動周邊村民發展,他沒有擴建大棚,只是拓展露天種植基地,租賃150畝耕地發展地膜辣椒,帶動12戶貧困戶發展蔬菜50畝,吸納勞動力15人,引導2戶農戶建大棚15個,帶動周邊農戶增收30萬元。
今年,他又帶著全村貧困戶發展了300多畝恩施硒土豆馬爾科、82畝辣椒,吸納35人就近務工。引導農戶自建大棚15個,帶動37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91畝。
一路走來,喜樂自知。田遠紅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他要感謝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6年來,母親幫他照顧女兒,還要操持家務;父親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幫他管理種植基地。他也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駐村幫扶幹部,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所有關心他、幫助他的人。
農戶在種植基地採挖土豆
據記者了解,乖巧懂事的女兒,是田遠紅最大的驕傲。他記得,女兒兩歲半時,就學著爺爺奶奶的樣子,拿著毛巾給他擦背。如今,女兒到城裡上小學了,也經常會給他打電話,像大人一樣叮囑他要多休息,不要太操勞。
田遠紅說,他要用不息的奮鬥,繼續回報這個充滿愛的社會。
「現在,我每月需要七八千治療費用,除了8個大棚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是最主要的收入外,我還在村裡發展一些短期的種植產業,給別人做農業技術顧問,再有就是利用微信銷售一些農特產品,這些收入,不光能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和自己每月的醫療費用,還能有不少的富餘,總收入基本趕上了曾經在深圳打工的年薪。」田遠紅表示,最讓他高興的是,在他的影響下,村裡兩個多年吃「救濟」的「健康懶人」也開始發展了自己的產業,他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雖然病痛尚未遠去,但田遠紅已做好充分的準備,他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克服一切困難,承擔起作為兒子、作為父親的責任,同時,把種植基地的規模做得更大更強,帶動周邊更多村民一起發家致富。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