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薪白領到漸凍人 田遠紅用愛為生命「解凍」

2020-12-03 華夏時報

田遠紅(男,左一)在種植基地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

初秋的早晨,透著絲絲的涼意。湖北省鹹豐縣朝陽寺鎮雞鳴壩村的田遠紅套上一件長袖,準備去紅蜜薯地裡將採挖好的蜜薯裝箱,這條路,他已經走了三年。

「之前,我每天靠兩個拐杖走到地頭,一公裡的路,別人十分鐘左右就能走到,而我卻需要一個小時。去年,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幾分鐘就可以到了。」田遠紅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的蜜薯大豐收,預計有200噸左右,這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紅蜜薯地的地頭,來自武漢的貨車早早就等在了那裡,地裡的蜜薯將被它們拉到武漢,然後,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37歲的田遠紅覺得很滿足,甚至,想起自己6年前的遭遇,也已可以坦然面對。

6年前,白領突成漸凍人

6年前的田遠紅,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年薪30萬元,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2014年,他的人生發生巨大的轉折。一天早晨,田遠紅髮現自己全身乏力,不能動彈。他拼盡全力也起不了床,他以為是中風,便向公司請假檢查,奔波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有結果。後來,他又輾轉北京、武漢、上海、重慶、廣州等城市各大醫院檢查。

在奔波了全國多個醫院後,田遠紅被確診為漸凍症。

作為全球五大絕症之一的漸凍症,學名叫肌萎縮側索硬化,患上這種病的人就會像被凍住一樣,逐漸失去行動、咀嚼甚至呼吸的能力,已去世的霍金就是典型的病例。

得知這一消息,田遠紅幾近崩潰。短短一年裡,田遠紅的病就發展到四肢萎縮,雙下肢癱瘓,連嘴唇都張不開。為了治療,他跑遍全國各大醫院,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最終,他只好回到老家,用中藥浸泡雙腿自行治療,家裡也因此成了貧困戶。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後,妻子離開了他,留下不到兩歲的女兒。田遠紅說,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他想到過死,但看到女兒純真燦爛的笑臉,看到蒼老的父母日夜為他操勞,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為了改變日漸「凍住」的身軀,田遠紅無數次靠雙手挪動著活動,試著站立起來,為此,他經常摔倒。每當此時,他會像蟲子一樣向前蠕動,找到可以用手攀著的東西艱難爬起來;或者躺在原地,等有人經過時拉他一把……

終於,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之後,田遠紅可以藉助雙拐慢慢站起來了。現在,他可以拄拐行走。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到廣州、重慶、北京等地複查,從不要人陪同,靠著輪椅、雙拐,在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完成進出站、上下車。

藉助雙拐,田遠紅的身體重新站了起來。此後,田遠紅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意志重新站起來,如何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

2016年,在湖北省殘聯和鹹豐縣當地政府和縣殘聯的幫扶下,田遠紅參加了殘疾人創業培訓。通過培訓,他發現,老家雞鳴壩村土質良好,灌溉便利,有著菸葉這一主導產業,還靠近朝陽畫廊,搞觀光農業具有優勢。於是,他通過扶貧貸款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15萬元,在村裡的協調、幫助下流轉土地20畝,建起8個大棚,創辦生態農業種植基地,種植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同一年,他的園宏生態農業種植基地正式建成。2017年正式投產後,黃瓜、青椒、西紅柿、四季豆、茄子等蔬菜還未成熟就被鹹豐、黔江等周邊地區超市提前訂購,且不時有驢友徒步到基地現場採買蔬菜。

田遠紅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寬裕。

6年後,助殘扶貧暖社會

田遠紅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從前途光明的公司白領,一下子變成了無法活動的漸凍症患者。同樣沒想到,在經歷了各種絕望和極度的治療痛苦後,靠種植大棚蔬菜創業,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殘疾。我經常奉勸我的老鄉們『脫貧致富靠雙手,勤趴苦做奔小康』。雖然我是殘疾人,但不能坐等補貼、靠吃低保,必須靠自己勞動去爭取幫扶,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田遠紅說。

2018年,為了更好地帶動周邊村民發展,他沒有擴建大棚,只是拓展露天種植基地,租賃150畝耕地發展地膜辣椒,帶動12戶貧困戶發展蔬菜50畝,吸納勞動力15人,引導2戶農戶建大棚15個,帶動周邊農戶增收30萬元。

今年,他又帶著全村貧困戶發展了300多畝恩施硒土豆馬爾科、82畝辣椒,吸納35人就近務工。引導農戶自建大棚15個,帶動37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91畝。

一路走來,喜樂自知。田遠紅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他要感謝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6年來,母親幫他照顧女兒,還要操持家務;父親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幫他管理種植基地。他也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駐村幫扶幹部,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所有關心他、幫助他的人。

農戶在種植基地採挖土豆

據記者了解,乖巧懂事的女兒,是田遠紅最大的驕傲。他記得,女兒兩歲半時,就學著爺爺奶奶的樣子,拿著毛巾給他擦背。如今,女兒到城裡上小學了,也經常會給他打電話,像大人一樣叮囑他要多休息,不要太操勞。

田遠紅說,他要用不息的奮鬥,繼續回報這個充滿愛的社會。

「現在,我每月需要七八千治療費用,除了8個大棚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是最主要的收入外,我還在村裡發展一些短期的種植產業,給別人做農業技術顧問,再有就是利用微信銷售一些農特產品,這些收入,不光能維持全家人的生活和自己每月的醫療費用,還能有不少的富餘,總收入基本趕上了曾經在深圳打工的年薪。」田遠紅表示,最讓他高興的是,在他的影響下,村裡兩個多年吃「救濟」的「健康懶人」也開始發展了自己的產業,他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雖然病痛尚未遠去,但田遠紅已做好充分的準備,他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克服一切困難,承擔起作為兒子、作為父親的責任,同時,把種植基地的規模做得更大更強,帶動周邊更多村民一起發家致富。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相關焦點

  • 曾經令霍金感動的漸凍人原創歌手楊學峰超越生命《為愛解凍》公益...
    希望社會各界的朋友們關注並助力漸凍人原創歌手楊學峰公益行動《為愛解凍》!   在今年4月28號銀川演唱會上 ,一首《為愛解凍》拉開了演唱會的序幕。這是楊學峰第32 場演唱會的開場。楊學峰說,正是來自於全國各地朋友們的熱情相助讓我得到了眾多的愛,正是這股愛的暖流才解凍了我這顆漸凍的心靈。愛,因為愛,我一切還好,依然活著。
  • 為愛「益」起唱!漸凍人楊雪峰唱聊會搶票開始
    16歲的他最終被確診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病」,俗稱「漸凍人症」,醫生診斷他活不過21歲。從1997年開始,楊學峰只能蹲著走。到1999年時,他已經徹底走不動了,只好坐在凳子上一點點挪。02不屈服,向命運宣戰!
  • 直播預告:為愛解凍——「漸凍症」其實是這樣的
    肌萎縮側索硬化,又俗稱「漸凍症」,是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的累及脊髓前角細胞、腦幹運動神經核及大腦皮層錐體細胞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大多數為散發病例。發病年齡多在3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肌無力、肌萎縮和肌束顫動等。
  • 中國醫師協會:多學科參與 完善漸凍人救助體系
    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 記者從中國醫師協會獲悉,近日,該協會在湖北武漢正式發布第十五屆「融化漸凍的心」社會服務項目。中國醫師協會表示,將發揮行業組織的力量與各學科專家一道為經濟困難的「漸凍人」患者提供救助服務,共同為患者就醫、護理作出指導,讓患者能夠得到規範、科學的治療。
  • 國內首個漸凍人康復護理公益課堂落戶福建:希望患者走的有尊嚴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陳琳輝「確診到現在,4年了。父親現在眼睛動起來都已經開始有些吃力了。」說到這,程浩有些哽咽,他明白,現在父親到了最需要他的時候。作為漸凍症患者的兒子,程浩一直在找一個讓父親更好度過晚年的方式,但似乎並不容易。
  • 北大「漸凍人」女博士口述遺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
    央廣網北京10月16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一篇名為《北大「漸凍人」女博士捐獻器官感動無數人》的新聞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現年29歲的婁滔於2015年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
  • 為愛而歌 「漸凍人」歌手楊學峰在蓉勵志開唱
    封面新聞記者 劉皓洋「活著就別怕路坎坷,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29日,「漸凍人」楊學峰繼2014年首次在成都舉辦演唱會後再次來到成都舉辦唱聊會,他向在場的數百名中小學生們講述了自己不向命運低頭,堅持追求音樂夢想的成長故事,動聽勵志的歌曲感動了現場的中小學生們。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留下捐贈器官遺囑 大愛義舉讓生命之花綻放
    央廣網北京10月17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魯迅說,悲劇是將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近日,北大女博士婁滔罹患「漸凍症」,留心願捐獻人體器官一事牽動人心。年輕美麗的生命消逝,無疑是最大的悲劇,但在這起悲劇的背後,也讓我們看到了最大善意的美好。「漸凍症」,學名叫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不知病因的罕見絕症。
  • "漸凍人"王甲獲霍金回信力挺 曾捐稿費給災區
    這或許是「漸凍人」王甲曾多番思考的問題。來自白城的王甲只剩下一雙眼睛和右手食指還能活動,還能領受來自大腦的信息並頑強地表達出來,但他竭力堅守著自己平面設計師的夢想。11月17日,央視播出的《我們有一套》節目中,已經失語的王甲用電腦告訴觀眾,這個世界有一種愛,沒有邊界。而在此前的6月份,同樣患有「漸凍人症」的英國科學巨匠霍金回信給這個27歲的年輕人,力挺他的執著與堅韌不拔。
  • 漸凍人霍金的中國「忘年交」
    有網友留言給他:「加油呀帥小夥兒」,一個微博名為「漸凍人的女兒」的網友問他:「甲,高科技好用嗎?」這個提問的背後,是中國20萬個「漸凍人」對提高生命質量的渴望。節目視頻裡,身著白西服的王甲坐在輪椅上一動不動,他的腦袋被戴上收集腦電波用的腦電帽,用來傳輸人腦與機器的信號,屏幕上有一個虛擬鍵盤,每個鍵都在閃爍不止。
  • 與你瞳行-漸凍人智慧生活眼控輪椅
    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推薦並通過西安海選,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焦李成教授和孫其功博士指導的創業項目「解凍人生」(漸凍人智慧生活眼控輪椅
  • 北大「漸凍天使」去世:如我離開,願愛留下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魏夢佳 譚元斌)「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5日凌晨,29歲的湖北恩施土家族女孩婁滔,在與「漸凍人症」堅強抗爭兩年之後,永遠離開了這個讓她無限依戀的世界。
  • 為「漸凍人」做手術,麻醉一波三折
    渾身肌肉嚴重萎縮失去行動能力……給「漸凍人」手術麻醉,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此時,漸凍症患者張大姐正躺在手術臺上,在全麻狀態下接受剖腹探查術。報警聲就是她身上的呼吸機發出來的,而手術剛剛進行到1小時的關鍵時刻。「快,查找原因!」
  • 讓漸凍人活在溫暖的陽光中
    高學歷、高顏值,正值大好年華,卻患上世上五大絕症之一的漸凍症,婁滔的不幸經歷讓人扼腕痛惜。值得獻上敬意的是,婁滔有一顆善良的心,她在遺囑中說道:「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能以生命長短作為標準,而應該以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希望醫學能早日攻克這個難題,讓那些因為『漸凍症』而飽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脫痛苦。」古人云:「善人者,人亦善之。」
  • 河南:曾感動中國的「漸凍人」小海龍 今天走了
    8月6日凌晨,那個曾感動中國的王寬家的小海龍,那個曾給這個世界帶來過無數歡笑和溫暖的小海龍,那個建立鄭州市第一個漸凍人基金會的小海龍,經搶救無效,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30歲。 王海龍3歲時被確診為漸凍症,9歲開始坐輪椅,醫生曾斷言他很可能活不過18歲。但他從來沒有放棄,活到30歲,創造了生命奇蹟。
  • 西安大學生為90後"漸凍人"發明"霍金輪椅" 用眼神就能控制前進
    大學生孫龍(左)為「漸凍人」張為調試新型智能輪椅 本報記者 陳飛波 攝  「看起來很像科學家霍金的輪椅,沒想到我能用上這麼先進的產品,真是太感謝了!」昨天上午,在西安南郊緯一街附近一小區,本報曾報導過的成功挑戰華山的90後「漸凍人」小夥張為,激動地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孫龍說。
  • 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症」醫學名稱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與運動相關的神經細胞,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主要臨床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無力,患者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 漸凍症 像慢性毒藥一樣吞噬生命的病
    當天,川大華西醫院進行了一場專門針對漸凍人的愛心義診和患者教育宣傳活動,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商慧芳教授說,從2006年正式統計以來,川大華西醫院統計到的「漸凍人」有3000多名,還不算不認識此病而未求醫的,「『漸凍人症』理應得到大家的關注,只有早診早治,才能延長這部分病人的生命。」
  • 關於漸凍人,我們了解得還不夠
    △漸凍人霍金用眼動儀表達意思更殘忍的是,患者雖然喪失了行動能力,但情感和認知同大家一樣。你和他交流,他聽得到,但無法展露任何表情。你觸碰他的身體,他也感覺得到,但無法給予回應;他們看著自己的身體,一步步衰亡,一個個器官逐漸失去功能。
  • 漸凍人馮錦源的「遊戲人生」:從翻譯到開發遊戲,學無止境
    從事日語翻譯近20年後,「漸凍人」馮錦源的人生目標有了新的變化。如今,他依靠全身唯一能夠活動的兩根手指,開始嘗試視覺小說遊戲的開發。寫劇本,編代碼,找製作團隊設計人物、配樂,用了一年多時間,他的作品《幽鈴蘭》於今年6月底正式公開上線。這是馮錦源第一個遊戲作品。過往人生的34年裡,疾病帶給他的不是絕望,相反給了他更多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