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橋石帶領的團隊通過高溫結合高壓的調控和原位檢測,實現了對金屬玻璃原子結構序的有效雙向調控。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

金屬玻璃兼具金屬和玻璃兩種材料的特性,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同時為玻璃態物質的基礎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模型體系。

在過去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儘管金屬玻璃的性質可輕易地通過不同的製備方法和後期樣品處理實現調節,但它們的原子結構在衍射和成像技術檢測下總是高度相似,差別極小。這些結果挑戰了對金屬玻璃結構的理解。

曾橋石及其團隊長期致力於金屬玻璃的高壓—高溫結構和物性的原位研究。最近,該團隊又在金屬玻璃的結構序調控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

他們通過高溫、高壓原位高能X射線衍射及高溫、高壓原位小角散射測量,發現溫度、壓力能對Ce65Al10Co25金屬玻璃樣品的結構有序度進行有效的雙向調控。同時,研究人員在其他組分的金屬玻璃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溫度壓力雙向調控現象。

研究揭示的溫度—壓力對金屬玻璃結構雙向調控的可行性,有助於在金屬玻璃中尋找更多非常規中間過渡結構態,對玻璃體系的構型空間進行更廣泛、系統的實驗探索,並且促進在玻璃結構普遍規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閆潔)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129-7

《中國科學報》 (2020-01-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橋石帶領的團隊通過高溫結合高壓的調控和原位檢測,實現了對金屬玻璃原子結構序的有效雙向調控。
  • 最新研究揭示玻璃結構的豐富可調控性
    他們綜合使用多種基於大型同步輻射x射線光源裝置的先進高溫-高壓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和實驗室高分辨的透射電子顯微術技術,揭示了溫度、壓力能對金屬玻璃的結構有序度進行有效的、大幅度的雙向調控。而當溫度降下來,該更有序的材料結構能夠被保留下來,作為新的材料做進一步的檢測和研究。隨後,他們對冷卻下來的更有序的金屬玻璃樣品在高壓(利用一種名為「金剛石對頂壓砧」的小巧裝置產生高達幾十萬個大氣壓的壓力)下的結構變化也進行了仔細表徵,發現隨壓力的增加會導致樣品發生一個不可逆的從較為有序態重新返回原始較無序態的轉變。即,發生了一個壓力冷壓誘導的「結構無序化」轉變。
  • 科學網—敲開非晶金屬玻璃的結構之門
    在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李茂枝看來,他們其實是在研究非晶結構內在的根源。「這樣的發現,使得我們可以從新的角度認識金屬玻璃的結構特徵。」 從無序到有序 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繁榮,是與認識和使用材料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早期歷史被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 敲開非晶金屬玻璃的結構之門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組和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李茂枝研究組、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劉凱欣研究組在該領域進行合作,發現了金屬玻璃衍射數據當中所隱含的結構上的拓撲序,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的研究序幕。而他們的成果也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所接收發表。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金屬液體結構與性能研究的新進展
    Debela等人運用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方法模擬金屬液體釩(V)在 3000 K到 1500 K溫度範圍內的降溫凝固過程,發現類二十面體在液態和過冷液態相區大量存在,並在凝固過程中金屬液體內有各種先驅相的存在,特別是類體心立方結構比較明顯,觀察到液態內鍵取向序先於密度波動並佔主導而促使凝固的發生。此外還發現,在金屬液體鈮(Nb)凝固結晶為體心立方結構前一直是類二十面體結構佔據主導地位。
  • 物理所壓力誘導的強自旋軌道耦合化合物超導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靳常青研究員領導的高壓新材料和物理研究組與理論預言了以上拓撲序化合物的方忠戴希研究組密切合作,開展了拓撲序化合物壓力效應的系統研究,發現了壓力誘導的Bi2Te3拓撲化合物超導現象 【Proc. Natl Acad. Sci.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延強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6月18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澤院士、王江偉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楊衛院士、周昊飛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並以面心立方金屬納米結構為例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量子效率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的呂旭傑研究員和楊文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最新發現,壓力可以有效抑制自陷態激子的非輻射複合速率,從而在一維雜化金屬滷化物中實現了90%的螢光量子效率(圖1)。該工作首次在吉帕高壓(GPa)尺度上實現了螢光量子產率的確定。
  • 蔣建中小組成功研製世界最大新型金屬玻璃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日前報導了一項突破性的科研進展:浙江大學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蔣建中教授組織開發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稀土基金屬玻璃材料——直徑為35毫米的鑭基金屬玻璃體系。
  • 科學網—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獲證存在液液相變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柳林團隊、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團隊等利用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的高溫核磁共振平臺,並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揭示出玻璃形成合金液體確實存在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
  • 浙江大學研製成功世界尺寸最大的金屬玻璃
    本報訊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日前報導了一項突破性的科研進展:浙江大學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蔣建中教授組織研製成功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稀土基金屬玻璃材料——直徑為35毫米的鑭基金屬玻璃體系。其博士生曾橋石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大塊金屬玻璃材料在14GPa(1GPa相當於1萬個大氣壓)壓力出現一個壓縮率突變的新現象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