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敲開非晶金屬玻璃的結構之門

2020-11-23 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非晶中的隱含拓撲序研究獲進展
敲開非晶金屬玻璃的結構之門

 

■本報見習記者 張晴丹 記者 彭科峰

一直以來,在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科學謎團,即非晶金屬玻璃中的原子結構本質,這阻礙了科學家對非晶材料性能的認識,也延遲了科學家研發新型非晶材料的步伐。

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組和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李茂枝研究組、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劉凱欣研究組在該領域進行合作,發現了金屬玻璃衍射數據當中所隱含的結構上的拓撲序,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的研究序幕。而他們的成果也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所接收發表。

邁出關鍵性一步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P.W.Anderson曾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表示,玻璃及玻璃轉變的本質,可能是固體理論當中最為有趣、最深刻且尚未解決的問題之一。

金屬玻璃,又稱非晶態合金,是材料科學領域中的「後起之秀」。自從上世紀6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教授Duwez第一次在實驗室將其製備出後,一直受到各個領域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它也成為研究玻璃轉變及非晶態物質結構的模型體系。

此外,金屬玻璃的出現也為材料學界帶來了一座「金礦」。

「這個材料應用得比較廣,在我國有將近1000億元的市場。」汪衛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塊體金屬玻璃這類材料應用前景極廣,可應用於材料、工程、能源、國防和航空航天等領域。比如變壓器裡面的鐵芯,以前用的都是矽鋼,現在則主推使用這類材料,因為它的生產過程具有節約能源、噪音小、降低成本等優點;此外,塊體金屬玻璃是新一代穿甲彈的備選材料。

但是由於科學家未能掌握其結構的特徵,不知道其原子的排列規律這成為長期以來這類材料發展的瓶頸。

李茂枝、汪衛華及其合作者經過近兩年時間,基於大量數據分析對比,加上計算機模擬等方法發現,金屬玻璃的衍射特徵峰背後隱含著金屬玻璃中程序的結構信息。

「基於本領域科學家們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在前人優秀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又往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北京大學工學院博士武振偉說,該研究成果同時為進一步深入認識和理解非晶材料衍射數據所隱含的微觀結構信息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在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李茂枝看來,他們其實是在研究非晶結構內在的根源。「這樣的發現,使得我們可以從新的角度認識金屬玻璃的結構特徵。」

從無序到有序

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繁榮,是與認識和使用材料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早期歷史被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目前非晶材料並不能被人類所完全掌握和充分利用,因為其一大特點是原子排列是混亂的、無序的。金屬玻璃也是如此,是屬於無序材料中的一種。

「在研究金屬玻璃時,我們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去發現序並描述它的結構。」汪衛華說。

對於金屬晶體,其微觀原子結構可以採用現代微觀結構分析和表徵手段,如X射線衍射或透射電鏡等技術表徵出來。

然而,這些分析和表徵手段對金屬玻璃的結構分析卻非常有限。「不同的金屬玻璃得到的幾乎都是相似的彌散衍射花樣和展寬的衍射特徵峰,常規的分析方法很難區分出不同金屬玻璃微觀結構的差別。」武振偉表示。

近年來,球差電鏡技術的發展,使他們對金屬玻璃的短程序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隨後,該研究團隊發現了金屬玻璃衍射數據當中所隱含的結構上的中程拓撲序,這一序列與晶體中的球周期序有著緊密的聯繫。

「從晶體到非晶,我們從兩者之間的深刻聯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武振偉介紹說,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是一個避繁就簡的過程,當人們試圖站在不同的尺度來理解非晶的結構時,必須把關注點放在比較重要的主要矛盾上,而忽略掉一些可能帶來幹擾因素的次要矛盾。

「以前,我們一直是從無序的角度出發去認識這類材料,現在發現這類非晶材料其實和晶體的序是有關聯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晶體角度去認識玻璃。」李茂枝說。

開發新材料是最終目標

金屬玻璃是採用現代快速凝固冶金技術阻止金屬合金熔體的晶化而合成的一種新型非晶材料。它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在短短幾十年的探索期間,便已展現出異乎尋常的應用潛力。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目前的研究階段尚且處於基礎研究,並未能夠完全掌握其中的詳細結構。使得這類材料受制於尺寸、不穩定、比較脆等問題。

「只有完全破解其結構信息,掌握其結構本質,才能建立明確的結構與性能的關係。這樣就可以根據它的微觀結構來調控它的宏觀性能,才有可能設計出更多新型高性能的非晶材料。」李茂枝強調,調控這類非晶材料才是最終目標。

材料的結構決定它的性能。比如「碳」,石墨、石墨烯、鉛筆芯、金剛石都屬於「碳」,但是表現出來的性能卻完全不一樣,實際上就是這些材料裡面的結構改變了。

據汪衛華透露,正是深知非晶金屬玻璃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把金屬玻璃結構和性能關係研究作為了今年一個重點支持方向,竭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希望能夠建立這種具有極大市場推廣價值的材料的結構和性能的關係,並且可以最終調控它,以開發出新的材料。

「我們將會繼續沿著這條路的方向往前走,爭取更大的突破。」汪衛華說。

《中國科學報》 (2015-02-16 第8版 基金)

相關焦點

  • 敲開非晶金屬玻璃的結構之門
    一直以來,在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科學謎團,即非晶金屬玻璃中的原子結構本質,這阻礙了科學家對非晶材料性能的認識,也延遲了科學家研發新型非晶材料的步伐
  • 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的這種雙向調控揭示了金屬玻璃結構態的豐富性和自由調控性,將推動對金屬玻璃結構的理解和應用。相關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通訊》 。 金屬玻璃兼具金屬和玻璃兩種材料的特性,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同時為玻璃態物質的基礎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模型體系。
  • 描述非晶材料動力學特徵的新參量
    非晶合金, 又稱金屬玻璃,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和抗腐蝕能力,廣泛應用於高新技術和日常生活中。由於非晶合金長程無序的結構特徵以及和時間相關的動力學特徵,很難用經典的固體理論和模型來描述非晶態材料的特徵。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室溫下非晶金屬納米顆粒的類液體行為研究獲進展
    然而,目前對於低維非晶材料的研究及相關報導還很少。2007年,Ediger利用薄膜沉積技術獲得了超穩玻璃,2008年Forrest發現玻璃表面具有類液體性質(49),此後非晶薄膜與表面的研究逐漸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關注。由於對納米非晶顆粒的動力學特徵以及與其相似尺度的晶體材料的差異研究很少,因此,低維非晶材料動力學行為研究對認識非晶基本科學問題如玻璃轉變、力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我校蘇彥慶教授課題組在非晶合金微觀結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哈工大報訊(材料/文)7月30日,我校金屬精密熱加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蘇彥慶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羅伯特·裡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非晶合金中軟區納米尺度範圍內的梯度原子堆垛結構》(Nanometer-scalegradient atomic packing structure surrounding soft spots in metallic
  • 綜述: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
    然而,對同等重要並被廣泛運用的非晶態材料(亦稱玻璃態材料),由於其無序結構的複雜性,人們很難直接定義這種結構上的缺陷並建立起結構與性能的關聯,制約了非晶態材料的高效研發和性能優化。 近年來,人們發現,非晶體系中不同微觀區域具有迥異的動力學行為,表現為時空的不均勻性。
  • 鐵基金屬玻璃有望成為治汙神器
    鐵基金屬玻璃有望成為治汙神器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南京11月12日電 (記者張曄)看起來就像一片普通家用錫紙,但卻可以有效去除汙水中的有機物以及重金屬。近日,來自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的張來昌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鐵基金屬玻璃,對處理染料工業以及礦業產生的汙水帶來了無限可能性。其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非晶材料(金屬玻璃)是一類以金屬元素為主的固體材料。非晶材料通常通過快速冷卻熔融合金得到,最大程度保留了液態金屬的結構,使其擁有許多優越性能。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利用3D列印技術金屬玻璃 催生更加高效的電動機
    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員使用3D列印的鐵基非晶金屬合金,能夠用來製造更高效的電動機和其他設備。 研究員生產的鐵合金比其關鍵鑄件厚度大15倍。無定形金屬,同時也被稱為金屬玻璃,它是具有無序原子尺度結構的固體金屬材料。
  • 科學網—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
    本報訊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橋石帶領的團隊通過高溫結合高壓的調控和原位檢測,實現了對金屬玻璃原子結構序的有效雙向調控
  • 進展|金屬玻璃中類聲子屬性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李西陽(現加拿大UBC博士後),在物理所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工程中心王芳衛研究員與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王循理教授共同指導下,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李茂枝教授、博士生張華平,南京理工大學蘭司教授等合作者,使用飛行時間非彈性中子散射技術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對ZrCuAl46 46 8金屬玻璃中的原子振動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
  • 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實現了金屬玻璃的冷連接
    研究工作為合成擴展成分的BMG開闢了一個新窗口,從而使迄今為止尚未報導的多功能玻璃-玻璃複合材料的發現成為可能。玻璃是整個人類歷史上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實際作用。天然或人造玻璃的變體在光學,生物技術,醫學和電子學中有著極端的應用。自從發現以來,大塊金屬玻璃是研究緻密無規包裝玻璃的結構和性能的很好的典範材料。
  • 蔣建中小組成功研製世界最大新型金屬玻璃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日前報導了一項突破性的科研進展:浙江大學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蔣建中教授組織開發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稀土基金屬玻璃材料——直徑為35毫米的鑭基金屬玻璃體系。
  • 「玻璃心」碎了?其實是「液態金屬心」碎了-虎嗅網
    玻璃,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它四四方方,質地堅硬,用力一敲就會碎掉,擁有典型固態的特徵。理論上,只要冷卻速度足夠快,讓冷卻過程材料來不及結晶,所有液體都可以形成玻璃,金屬也不例外。金屬玻璃,顧名思義,就是處於玻璃態的金屬,也叫做非晶態金屬,商品名叫液態金屬。下面如果提到非晶金屬、非晶合金,指的都是金屬玻璃。像玻璃、瀝青、塑料這些材料,因為構成它們的分子很大,在降低溫度時粘度會迅速升高,容易形成玻璃態。
  • 進展 | 金屬玻璃中類聲子屬性研究進展
    因此,對非晶材料中原子振動的研究不僅有助於非晶體系中原子振動動力學理論模型的構建,亦將有助於加深對玻璃態本質的認識,而後者被Science雜誌列為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李西陽(現加拿大UBC博士後),在物理所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工程中心王芳衛研究員與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王循理教授共同指導下,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李茂枝教授、博士生張華平,南京理工大學蘭司教授等合作者,使用飛行時間非彈性中子散射技術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對ZrCuAl46 46 8金屬玻璃中的原子振動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