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縣對接江蘇沿海發展規劃三年實施方案
(草案)
為對接江蘇沿海發展規劃,搶抓戰略歷史機遇,現結合贛榆實際,制訂《贛榆縣工業發展三年實施方案(2009—2012)》,核心是緊緊圍繞「以港興工、以工強縣」發展戰略,加快培植壯大主導產業,明確主導工業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構築新型工業產業體系,提高整個工業經濟的素質和綜合競爭力,促進全縣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編制背景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新階段,迎來了十分難得的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繼續加速,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範圍不斷擴大。為了佔有更大的市場,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非核心技術產品的生產加工也開始轉移。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逐步成為承接國際產業和資本轉移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發達地區相繼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迅速上升,為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發展空間,必然形成新一輪產業重組、分工和協作的大調整。三是江蘇沿海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贛榆作為沿海開發的第一方陣必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贛榆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投資環境日益優化,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綜合優勢凸顯,投資邊際效應較高,正面臨著加速發展的良好機遇。
面對各地競相加速發展,地區競爭更加激烈的發展格局。作為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的贛榆,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贛榆要加快發展,必須正確分析和把握產業發展規律,摸清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已有的產業優勢,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著力選擇、扶持和發展壯大一批主導產業,形成一批能夠對地方經濟起到強勁支撐和帶動作用的支柱產業集群。
二、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縣已經基本形成五個門類工業體系,至2009年12月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17戶,實現現價產值195.8億元。近幾年,特別是2001年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來,全縣突出重點抓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了酒精化工、食品加工、服裝玩具、醫藥製造、海藻酸納等一批優勢產業。同時啟動了石化、鋼鐵、光伏等臨港產業的培養和發展。這批產業已經成為目前全縣工業快速發展的龍頭和實現利稅的主要來源,對整個工業起著支撐和帶動作用,也為贛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投入少、規模小。由於我縣工業基礎差,長期投入不足,總量小。主導產業缺乏重大項目的帶動,規模還比較小,船舶修造、鋼鐵產業基本為零,石油化工、新型能源、生物製藥產業發展剛剛起動。
——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儘管我縣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整個工業結構表現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產業布局不合理,沒有形成產業集聚優勢。產業層次較低。
——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別是科技型人才匱乏。
二是研發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導產品。三是整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還不完善。
——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表現為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現代化的企業治理結構,民營企業的發展不快,活力尚未充分激活。
三、總體思路
(一)產業發展戰略及定位
產業發展要按照江蘇沿海發展戰略規劃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體兩翼」的產業布局,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正確把握產業結構調整和梯度轉移的客觀規律,積極參與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及區域分工合作,大力承接海內外產業資本的大規模轉移,加速贛榆經濟規模和總量的擴張。
主導產業要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圍繞重點產品、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推進結構調整,迅速壯大沿海臨港工業,加快產業升級,促進開放型經濟和內生型經濟的融合,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構築贛榆產業高速成長的新高地。
主導產業發展要遵循「市場導向、政府推動、優化結構、重點突破」的發展思路。一是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基礎性作用,走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產業發展之路;二是針對我縣工業化初級階段發展實際,著力改變輕重工業結構;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儘快構築沿海臨港重化工業,加快發展壯大輕工業,走輕重工業協調發展之路:三是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造條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走以傳統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突破的發展之路;四是堅持發展市場導向型和資源導向型產業並進,整合內生型經濟資源,加快與開放型經濟相融合,積極引進沿海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走內外結合,滾動發展之路。
(二)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大開放原則。堅持以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為總綱,以大開放促大開發,以大開發促大發展,推動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加快與「長三角」及「環渤海」等地區的產業對接。
——集群化發展原則。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整合,使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市場化原則。依託資源和比較優勢,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和辦法,增強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提高主導產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
——創新原則。圍繞思想觀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市場體系的創新,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進一步規範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係,推進位度創新,大力提高主導產業的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經濟和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工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確定
根據我縣產業發展實際和堅持科學發展要求,選擇和確定我且工業主導產業的主要依據是:一、產業現已具備較大規模或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和較大的發展潛力及空間,在全縣工業中佔相當比重,有可以依託發展的龍頭企業和重點產品;二、能有效利用資源、區位、生態和生產要素,承接「長三角」及「環渤海」產業轉移和延伸,形成產業競爭優勢;三、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通過拉長產業鏈,能有力地推動上下遊產業發展,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聚:四、有較高的產出效益,財政貢獻份額較大,對推動全縣經濟快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贛榆擁有區位優勢明顯,生產要素成本低,具有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和石油化工、船舶製造等市場導向型產業的良好條件。按照我縣主導產業選擇的標準,經過認真研究分析,反覆篩選論證,確定石油化工、鋼鐵、新型能源、新材料、船舶修造、生物化工、食品加工作為我縣工業重點發展的七大主導產業。
四、目標和重點
(一)總體目標:經過三年的努力,全縣主導產業完成新一輪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形成以協作配套和分工合作為基礎、服務體系為支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競爭力強和市場影響力大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形成傳統產業基礎更堅實,高技術產業初具規模的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全縣開放型經濟的支柱產業。
到2012年,全縣工業七大主導產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100家以上,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或利稅超億元的企業達20戶以上,超百億元企業2戶以上,實現2-3戶以上企業上市融資。形成石油化工、酒精、海洋食品三大產業(產品)的全省重要生產基地,新增10個以上省級名牌產品。
(二)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
1、石油化工產業
(1)石油化工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國際、國內石化產品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的全球化正促使世界石化工業下遊產業的發展格局隨之改變。首先,我國石化產品市場需求十分旺盛,由於極低的勞動力成本,亞洲地區(特別是我國)石油化工的下遊產業鏈發展極為迅速,產品已大量湧入美歐市場,其結果是美歐市場的石化產品需求相對萎縮,而亞洲地區、特別是我國的石化產品需求急劇膨脹,這種市場需求的地域改變,給我國發展大宗石化產品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其次,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時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使社會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汽車、房地產、信息電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推動了石化產品的需求。當前,我國石化產品需求十分旺盛。
(2)我縣發展石油化工產業的技術經濟條件分析
我縣具有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獨特區位優勢、自然稟賦和產業基礎。特別是柘汪臨港區已被列入省沿海開發發展規劃。石化基地建設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柘汪臨港產業區位於蘇魯交界,對外、對內交通條件都極為便利,西、北分別與山東臨沂、日照市接壤,204國道、同三高速穿境而過,規劃中的沿海鐵路、242省道、沿海觀光大道等國家、省市交通設施貫通南北,距日照、連雲港市區(機場)均為40分鐘車程;與山東省日照市的嵐山港僅一河之隔,陸上距離 2.6 公裡 ,海上距離 1.8 公裡 。嵐山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型港口,也是長江以北最大的液化工產品集散地,現有5-10萬噸級泊位7個,30萬噸級的油碼頭正在建設中,2005年的吞吐能力達到2100萬噸。目前產業區正在建設的通港一橋、二橋將實現與嵐山港的全面對接,近期產業區將充分依託嵐山港,發揮兩省交界帶來的協作共贏的條件,發展臨港產業、引進重型化工項目。目前,我縣總投資90億元的新海石化項目的入駐,在贛榆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3)我縣發展石油化工產業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
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指導思想:以我縣40平方公裡柘汪臨港產業區依託,加快柘汪港及專線鐵路的建設,加快水資源問題的解決,圍繞建設江蘇省沿海石化基地的發展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追蹤世界石化工業發展趨勢,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促進石化產業的集聚,到2012年形成年產1000萬噸石化產品生產能力,提升我縣乃至我市石油化學工業整體競爭力。在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進程中,應堅持三個原則:堅持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堅持控制源頭,放開下遊,多元投資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發展臨港石化工業的主要政策及措施:加強組織領導,推進重點石化園區配套設施建設,保障重點石化園區建設用地的供給,加強對外合作,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積極推進企業技術創新。
2、鋼鐵產業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也是技術、資金、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一個地區對鋼鐵產業發展的選擇需要綜合平衡本地區各種內外部條件,如原料、資源、能源、環境保護、市場形勢、供需關係等等,同時還要科學的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及國家產業政策。通過依託本地的環境和條件,對作為重點產業的鋼鐵工業才能做出戰略性的選擇。
(1)鋼鐵產業的發展趨勢
最近,國家發改委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鋼鐵行業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制定了《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主要集中在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產業技術、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行業準入政策等幾個方面。將對國內鋼鐵行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①我國鋼鐵企業規模繼續擴大,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鋼鐵產業政策》中的產業布局調整,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新的鋼鐵聯合企業、獨立煉鐵廠、煉鋼廠,不提倡建設獨立軋鋼廠,必須依託有條件的現有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兼併重組、互相持股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減少鋼鐵生產企業數量,實現鋼鐵工業組織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通過規模化優勢降低消耗,提高企業和產品競爭力,實現我國鋼鐵工業從大到強的根本轉變,努力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強國。到2010年,我國鋼鐵產品優良品率有大幅度提高,鋼鐵冶煉企業數量較大幅度減少,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佔全國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
②我國鋼鐵產業整體布局趨於合理,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鋼鐵產業政策》:到2020年,要形成與資源和能源供應、交通運輸配置、市場供需、環境容量相適應的比較合理的產業布局。隨著我國鋼鐵工業原材料依賴國外資源的程度不斷提高,在宏觀布局上,鋼鐵企業在具有深水港的地區進行異地擴能改造和新建鋼鐵項目已成為首選。同時,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積極採用先進工藝和技術裝備,加快優化鋼鐵品種結構,擴大國內緊俏產品生產能力,發展高端板帶材和高效鋼材,淘汰落後工藝、產品和技術。2007年前重點淘汰 200 立方米 及以下高爐、2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的落後能力;2010年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等其他落後裝備的能力。
③加快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鋼鐵工業是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消耗的密集型產業,國家鋼鐵產業政策要求充分挖掘鋼鐵工業在能源,水資源、物料利用方面的潛力,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節能、節水、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加快實施清潔生產,在減量化基礎上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廢氣、廢水、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實現「零排放」。
(2)贛榆縣發展鋼鐵產業的技術經濟條件分析
①有利條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區位條件突出,符合產業布局要求。因我國的鋼鐵工業的資源正日益緊缺,依賴進口的程度提高,所以未來主業布局將更趨向於靠近市場,靠近便於貨物進出口的地區,沿海港口地區將成為理想的投資地,而我縣瀕臨黃海,有潛力發展的深水港口有柘汪港、海頭港,共同組成連雲港北翼港口群。嵐山港、日照港、青島港等港口相毗鄰。且開發潛力很大,能夠滿足鐵礦石的海上運輸。同時陸上交通便捷,同三高速公路和242省道穿越縣境,17條公路幹線貫穿全縣18個鎮。縣城青口鎮南距隴海鐵路 35 公裡 ,連雲港機場 30 公裡 ,連雲港港口 60 公裡 ;北距兗石鐵路 50 公裡 。即將開工建設的242省道,使該縣距連雲港港口的距離縮短到 20 公裡 。我縣具有高起點、大規模發展鋼鐵工業的條件。
二是組合資源條件為鋼鐵工業發展提供保證。鋼鐵工業所需的礦產資源可由便利的海上或陸上運輸獲得,另外有大量鹽鹼地、灘涂地可以提供充足、低成本的工業用地,即將啟動的南水北調工程能夠充分滿足企業淡水供給問題,電力供應較為充足,總的來看,港口、運河、鹽田與正在規劃的沿海鐵路組成發展鋼鐵產業的戰略性資源,我縣具有鋼鐵工業發展的比較優勢。
②不利因素
其一是國家產業政策的限制,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鋼鐵產業政策》從鋼鐵產業企業規模、技術條件、設備規格、投資管理、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行業準入政策等幾個方面,其二是國務院最近又發布了《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主要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鋼鐵提高了產業市場準入的門檻。
其二是我縣雖具有海上、陸上交通條件,但工程正在建設中,或只處於規劃中,還沒有變成現實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引進鋼鐵工業的制約條件。據悉,國內第一大鋼鐵製造企業寶鋼集團已經選擇在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重要港口之一的大連灣新港及日照港,建設約 2 萬平方米 的寶鋼北方銷售市場樞紐和鋼鐵生產基地;鞍鋼即將投資226億元,在遼寧省營口港建設鮁魚圈鋼鐵生產基地項目。其它國內鋼鐵巨頭如首鋼、武鋼等新一輪攻城略池,合縱連橫戰略規劃已經基本成定局,資源富集的河北唐山和交通便捷的廣西北海成為他們的首選,連雲港不在其列。有關資料顯示,具有發達的運輸條件和進口原料以及成品輸出優勢的沿海港口,是大型鋼鐵廠沿海建設首選位置。
其三是我縣鋼鐵工業基礎薄弱,基本為「零」,而且鋼鐵工業生產所需的礦資源貧乏,很大部分要依賴進口,即使是海上運輸也會無形加大鋼鐵產品的成本。
(3)贛榆縣鋼鐵產業發展思路
發展思路:主動對接江蘇省沿海發展規劃,深度落實市「一體兩翼」發展戰略,以港口為依託,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和外資企業,接受國內外大型鋼鐵企業的產業轉移,重點是引進一些大型的民營鋼鐵企業。產品重點從發展不鏽鋼、特種鋼等高素質鋼及鋼鐵製品獲得突破。已鑌鑫特鋼為依託到2012年形成50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構建鋼鐵產業集群,以金信利不鏽鋼、北港鎳業為依託到2012年形成年產100萬噸不鏽鋼及製品的產業集群。
①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進行科學定位。鋼鐵企業排放的汙染物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準;確保鋼鐵工業產業升級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應積極採用精料入爐、富氧噴煤、鐵水預處理、大型高爐、轉爐和超高功率電爐、爐外精煉、連鑄、連軋、控軋、控冷等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企業應根據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建設汙水和廢渣綜合處理系統,採用幹熄焦,焦爐、高爐、轉爐煤氣回收和利用,煤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高爐餘壓發電、汽化冷卻,煙氣、粉塵、廢渣等能源、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
②抓住發展機遇,發揮港口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由於未來內陸鋼鐵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將更多地依靠國外進口,綜合各種平衡因素,內地鋼鐵企業生產能力擴張也會更多地考慮在沿海地區布點,這為瀕臨黃海的贛榆縣引進大型鋼鐵項目提供了機遇,因此要依託臨港優勢,利用土地資源等作為吸引鋼鐵企業前來投資發展的有利條件,搶佔先機進行布局。
③根據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鋼鐵工業屬於資金、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吞吐量大,汙染較重。《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並提出了具體的明確規定。我縣發展鋼鐵工業,要豎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水資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同時建設汙水和廢渣綜合處理系統,儘可能提高環境容量空間的利用效率,搞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3、新型能源產業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煤炭、石油等資源短缺矛盾日益凸現,以目前的消耗難以支撐我國快速增長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電力、煤、石油等能源價格不斷上升,造成企業成本加大,制約著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利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發揮我縣比較優勢,發展新型能源產業,既有利於提升我縣能源產業工業化水平,也有利於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
(1)新型能源產業發展趨勢
①國家對新型能源產業的政策導向
新能源已成為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搶抓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早在 1999 年 1 月 12 日 原國家計委、科技部就以計基礎[1999]44號文發出《關於進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2009年國家出臺了《新能源振興規劃》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國家計委和科技部在安排財政性資金建設項目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時,將積極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可再生能源項目資本金應佔項目總投資的35%及以上,可由銀行優先安排基本建設貸款。
2006 年 1 月 1 日 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再次明確:國家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發展列為科技發展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納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並安排資金支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技術研究、應用示範和產業化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進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②新型能源發展趨勢分類分析
A、生物質能源
生物質能是唯一可以轉換為清潔燃料的可再生能源。作為綠色能源,它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貯存於生物質內的能量。一些發達國家如瑞典、丹麥、德國、美國等早已開展了相關研究與開發,有些國家對生物質能的利用在其總能源結構比例達到約10%。而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質能資源十分豐富,我國生物質廢棄物的總量,約相當於我國煤炭年開採量的50%。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研究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技術的重要內容之一,被列入我國21世紀發展議程。
建設部 2005 年 6 月 23 日 建科[2005]98號文《關於建設領域資源節約今明兩年重點工作的安排意見》中把「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列為認真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結合實際情況,建設領域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六方面重點工作之一來抓。
當前作為汽車燃料使用的酒精也是生物質能源,它主要原理是運用生物發酵工藝將生物質分解為葡萄糖,再進一步發酵生成。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燃料乙醇需求量迅速增加,每年以5%—10%的速度增長,2010年預計達到4700萬噸。同時,燃料乙醇的生產原料可年復一年不斷再生或復生的綠色植物能源,完全可滿足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要求。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完全使用上無水燃料乙醇,將成為現實。
B、風能和太陽能
風力發電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風力發電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中增長最快,年增35%,美國、義大利和德國年增長更是高達50%以上。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儲量32億千瓦,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為253億千瓦,居世界首位。而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僅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1%,國家將制定政策,鼓勵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可見,我國風力發電前景很廣闊。
太陽能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是朝陰產業,太陽能作為替代能源,具有減輕環保壓力等方面的優勢,將成為新的消費產品。發展太陽能產業對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檔次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太陽能、風能的利用技術已相對成熟。
C、海洋能和潮汐能
海洋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的資源寶庫,海洋能源也將扮演重要角色。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的能量以潮汐、波浪、溫度差、鹽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於海洋之中。從技術及經濟上的可行性,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以及地球環境的生態平衡等方面分析,海洋能中的潮汐能作為成熟的技術將得到更大規模的利用;波浪能將逐步發展成為行業,近期主要是固定式,但大規模利用要發展漂浮式;可作為戰略能源的海洋溫差能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並將與海洋開發綜合實施,建立海上獨立生存空間和工業基地;潮流能也將在局部地區得到規模化應用。
③贛榆縣發展新型能源產業的技術經濟條件分析
A、有利條件:
a、贛榆縣位於蘇魯兩省交界處,地處黃海之濱,自然條件溫帶半溼潤大陸海洋季風氣候,適於多種農作物及果林業的種植,生態環境優良。贛榆縣為產糧大縣,生物質資源豐富,如秸杆、棉花杆、花生殼、稻殼等,發展生物質能源自然條件優越。
目前贛榆縣酒精產業發展較快,2008年產能達到60萬噸,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縣政府也對該行業採用鼓勵和扶持的政策,隨著燃料乙醇的廣泛應用,酒精作為生物質能源必將進一步發展。
b、連雲港地處沿海,屬於季風性氣候,冬季北風多,夏季南風頻,風力資源、豐富,完全符合風力發電機的風速要求。蘇北沿海灘涂淺海裡建立風電場,不僅風速高,而且湍流低,風力機折舊時間可延長35%,發電成本還將大幅降低,完全可以低於煤電發電成本,贛榆縣具有豐富的灘涂資源和豐富的風力資源,適合建設大型風力發電項目。山東省長島縣立足於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優勢,著力發展風電產業。目前,全縣已建和在建三個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6萬千瓦,共安裝風力發電機組70臺,年發電量可達1.3億度,與同等燃煤火電相比,每年可以節約煤炭5.2萬噸,節約用水40萬噸,而且減少了數千噸的廢棄物排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c、我縣地處暖溫帶,全年平均氣溫 13.2 ℃ ,最高氣溫 39 ℃ ,最低氣溫- 19.5 ℃ ,年日照時間2631.4h,具有發展太陽能產業的潛在優勢。
d、我縣地處沿海,擁有 62.5km 的海岸線,具有發展海洋能、潮汐能的自然條件。我國目前對海洋能、潮汐能的開發利用在起步之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贛榆縣可以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發展的可行性。
B、贛榆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a、技術與人才的制約。新型能源產業屬高科技產業,需要先進的技術和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技術難度較大,依我縣目前的狀況明顯薄弱,同時,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不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力資源氛圍還未形成。
b、資金的制約。新型能源產業屬新興產業,投資風險較大,又由於目前仍處於不斷探索中,加大了新能源發展籌資難度。
c、雖地處沿海,我縣知名度還不高,新能源產業尚無成型規劃,技術難度較大。
d、新型能源目前發展技術還不成熟,在許多應用領域存在高成本、高價格的障礙,導致缺乏市場競爭力。
(3)新型能源發展的思路與重點
應根據經濟發展,能源需求、資源條件、環境保護要求等各方面的變化,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制定贛榆縣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根據贛榆現有的基礎和發展條件,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應遵循以下發展思路:依託沿海及港口優勢,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形成多種能源結構協調發展的格局。把贛榆建成蘇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時更為發展臨港工業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A、要繼續做好贛榆地區風能等新能源資源的探查工作,積極推進生物質、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與建設。
B、抓住發展機遇,發揮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可再生能源大於固體燃料和液體能量的總和,並且是一種清潔能源,現已進入快速發展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因此,贛榆縣要抓住發展機遇,利用自然條件和資源,招商引資,解決新能源發展的資金瓶頸。
C、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法》從電價、關稅、信貸、稅收等方面制定的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新能源產業。
4、酒精產業
(1)贛榆縣酒精產業發展現狀
在過去的5年中,贛榆酒精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2001年全縣只有3個小酒精廠,總生產能力不足1.5萬噸,到2005年,全年酒精產量16萬噸,佔全國酒精產量(368萬噸)的4.3%.到2008年,全縣酒精企業已達到9家,總產能約60萬噸。酒精產業成為贛榆縣過去5年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目前,產業集聚步伐正在加快,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2)酒精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據專家及市場人員分析認為,多種因素將使酒精需求在今後若干年繼續放大。
首先,酒精被作為新型替代能源,用於「燃料乙醇」市場潛力巨大,被譽為「綠色石油」,世界上許多國家出於對能源安全等因素的隱憂,將使市場對開發和利用替代燃料的熱情不斷高漲。據預測,大規模的石油燃料轉變為純酒精燃料不太可能,但是石油/酒精混合燃料將成為趨勢,包括殼牌、英國石油、埃克森等在內的石油巨頭,也明顯地對酒精產業表示興趣。混合燃料技術酒精燃料,將成為未來產業。其次,酒精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工、食品、油脂及軍事等行業,市場潛力巨大。如其作為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市場潛力就更為巨大。
美國從1979年開始推廣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含10%酒精),目前其燃料用酒精已超過500萬千升。預計未來十年其燃料酒精的增長速度平均為每年12%。美國目前用其7%的玉米來生產燃料酒精;2004年共產酒精1000萬噸,其中燃料酒精600萬噸。我國由於石油資源稀缺,預計只夠再用17年。這種情況下,各國無不早早籌劃向生物「借能」,根據自身資源情況制定種種遠景規劃、近期方案。今年4月,美國能源部、農業部共同起草題為《生物質作為生物能源與生物質產品的原料——年供給量10億噸的技術可行性》的報告。根據這份文件,到2030年全美30%的能源將由生物質提供。
巴西也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推廣燃料酒精,巴西是世界酒精最大的出口國,出口佔世界貿易的39.8%,目前其酒精年產量為1620多萬千升,其中97%至98%用於汽車燃料。90%以上的輕型汽車全部用燃油乙醇作燃料,其餘車型的汽油中摻入了15%~26%的酒精,年耗燃料酒精1000萬噸以上。
(3)目前我國酒精產業發展和布局情況
05年來我國酒精年產量約為368萬噸,國內消費量為佔90%,出口量佔10%。目前每年消耗車用汽油4700萬噸,全部添加10%的燃料酒精,每年酒精消耗量也僅500萬噸左右;同時根據預計,到2015年全國汽油消費量才會突破1億噸。但是,大量增產後的生物酒精,既能出口到國際市場,也可加工成生物乙烯用作化工原料,市場潛力仍然十分廣闊。由於國際市場酒精價格歷來比國內市場酒精價格高30%以上,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酒精出口十分有利。據了解,我國目前年產酒精300多萬噸,55%的生產原料是玉米。生產的酒精的90%自己消費,10%出口。目前我國正在或將要生產燃料酒精的地區,主要有吉林、河南、安徽、黑龍江等省。其中廣西熱帶作物種植區面積達11.4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38.42%,發展生物質酒精產業有天然的地域優勢。
(4)酒精產業助推贛榆跨越發展
贛榆不僅具有發展酒精產業的歷史傳統,而且具備發展酒精產業的區位優勢,而隨著我國加入WTO,我縣作為沿海前沿陣地的區位優勢凸顯出來。以木薯製造酒精的前景將最為廣闊。以廣西為例,以其產 1 千升 酒精計算,需要不同原料的單耗分別為:玉米3噸(按畝產 500 公斤 計算;需優質耕地6畝);蔗糖廢糖蜜4.5噸;甘蔗17噸(按畝產4噸甘蔗計算,需耕地4畝多);鮮木薯7噸或木薯乾片3噸(按畝產良種木薯3.5噸計算,僅需劣質耕地2畝),可見用上述原料製造酒精,木薯資源利用率最高、價格最為低廉。酒精企業是大進大出企業,生產一噸酒精大概需要2.85噸的木薯幹,如果以年產100萬噸計算,就需要400萬噸的運輸量,假設每噸節約20元成本,贛榆酒精企業一年節約物流成本8000萬元。目前我縣酒精企業的主要原料木薯幹以進口泰國為主。同樣一噸酒精以從嵐山到贛榆青口為例,運輸成本15.5元,而從連雲港港進口是35.5元,如果再運到徐州、新沂則增加80元/噸的運輸成本,並且現在酒精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出口一噸酒精多掙50元,而通過嵐山出口具有內地不可比的交通成本優勢。
(5)贛榆縣酒精化工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及風險分析
1、產業集中度偏低。由於歷史等原因,我縣現有幾家大的酒精企業都是在老企業改制重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空間布局比較分散,產業集中度偏低,產業集群效率難以顯現,不利於產業的持續發展。
2、缺乏更為完善的服務支撐。隨著我縣酒精產業的迅猛發展,服務跟不上步伐,不少部門沒有充分認識酒精產業對發展前景和對贛榆發展的重要意義。人才、技術、資金、土地等關鍵生產要素以及與生產配套的專門性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3、原材料供應風險需要關注。酒精產業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其風險將主要來自於原材料供應,據了解,我縣酒精企業的原材料供應90%來自泰國,10%來自越南,而目前泰國一年產量500萬噸木薯幹,我縣07年就能吃掉近200萬噸,三年後就能超過500萬噸,相對於我縣迅猛發展的酒精產業,以木薯幹為主的原材料供應將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潛在風險。
4、環境產業準入門檻提高。我縣屬淮河流域汙水治理區域,六類化工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提高,特別是酒精類項目被國家產業政策列為限制類項目,使得我縣酒精項目在立項核准、環評等方面受制較多,制約了我縣酒精產業的發展。
(6)引導酒精化工產業健康發展採取措施
1、制定高水平產業發展規劃,將酒精產業作為贛榆優先發展的戰略產業之一。規划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產業發展的程度,一個產業健康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一個高水平的規劃,按照產業集群的思路把酒精產業作為助推贛榆跨越發展的戰略產業進行科學的高水平規劃。政府關注的是一個產業的健康成長、而不能局限於某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的此消彼長是正常的現象。另外,應積極向上爭取特別是採取省發改委將贛榆縣酒精產業列為全省重點扶持的優勢產業集群,建議省級以上政府站在未來能源產業的戰略高度,將贛榆列為全省及全國生物質能源產業基地。
2、合理確定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集中度。根據贛榆沿海經濟總體布局確定發展酒精產業的主核心區,主核心區首選相對具備交通、土地、水資源及排汙優勢的海頭工業園,用於吸引規模宏大、實力較強的戰略投資者進入(象金沂蒙集團年產20萬噸以上)。
3、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選定東成化工、金山化工、金茂源等規模較大,發展願望強烈,發展思路清晰的酒精企業作為龍頭企業進行培育,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以在全縣酒精產業發展中起到樣版和示範作用。
4、構建資金、人才、技術等全方位服務體系,培植最適宜酒精產業發展土壤。在贛榆酒精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是贛榆縣極具潛力的主導產業之一,在經歷一定的自發自為的發展階段之後,政府應主動介入,提供資金、人才、土地等全方位的服務,實現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集中,大膽革除一些陳規,有針對性的降低相關費用,並嘗試建立酒精產業信息技術服務中心,依靠服務創造優勢,打造商務成本最低的適宜酒精產業發展的土壤。實現酒精產業的迅速膨脹。
5、船舶產業
船舶工業是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外向度高。發展船舶工業對拉動地方發展,提高就業,擴大出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船舶工業是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綜合發展優勢顯著的產業。未來十年是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抓住機遇,通過制定並實施船舶工業發展規劃,提高造船工業整體水平,促進我縣船舶工業的發展。
(1)我縣船舶工業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船舶修造業規模很小,現有10家船舶修造廠,除石橋的星馬遊艇規模較大,其它多是以修造生產小型漁船為主,主要生產船用閥、柴油機配件、船用泵、焊條等,經營狀況良好。
(2)我縣發展船舶產業的機遇和形勢
世界造船工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正加快從傳統造船模式向現代造船模式轉變,世界各造船主要國家正在推動本國造船業朝著加快提升船舶製造技術水平,加大船舶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方向發展,世界造船中心正在朝著貿易大國轉移,中國是世界造船產業轉移的中心之一。
①現代造船模式的基本內容
造船技術的進步體現在造船模式的轉變,這種模式經歷了從整體製造、分段製造、分道製造、集成製造、敏捷製造等5種造船模式的有序演進。現代造船模式的「分道製造模式」和「集成製造模式」即為,其共同特徵是以船舶「中間產品」的工程分解為嚮導,按「區域/類型/階段」組織生產。簡言之,就是將船舶工程分解為船首、船尾、機艙、上層建築等若干船體區域,進而分解成分段區域、部件區域,直至零部件,並應用成組技術組織生產,形成總裝造船流程。建設以現代造船模式為目標的造船總裝化基地,就要以中間產品為導向,按區域組織生產,殼、舾、塗作業在空間上分道,時間上有序,實現船舶產品設計、生產、管理一體化,實行高效、均衡、連續地總裝造船。
②現代造船模式的優勢
日、韓船舶工業的崛起,就是現代造船模式成功創新、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結果。推行現代造船模式是提高生產效率、縮短造船周期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充分發揮有限岸線資源的效用與土地的集約利用,有利於改善勞動生產條件與環境保護,也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如4350首制船,船臺周期從5個月縮短到100天,碼頭周期從8個月縮短到100天,鋼材利用率從60%提高85%以上,船舶生產成本呈逐船逐年下降,批量造船的優勢凸現。
(3)我縣船舶業發展的重點和目標
當前,世界產業結構正在進行大的調整,造船業逐步東移,日本、韓國、中國將成為造船「金三角」地區。這為我縣加快發展船舶工業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時機。
贛榆縣位於全國萬裏海疆的臍部,處於海洲灣的核心地帶,海洋自然條件優越,開發潛力巨大,海岸線長達 62.5km ,交通便捷沿岸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充足,集聚了各類優質生產要素,為我縣發展沿海臨港工業及船舶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是我縣船舶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選擇,我縣發展造船工業具備後發優勢在新造船基地建設方面,我縣應科學規劃,正確定位,找準切入點,確定可行的發展目標。依託區位與資源優勢,通過自我發展與外來引進相結合,把船舶工業作為建設先進位造業基地的戰略產業來培育,實現我縣船舶產業的發展。並且按照現代造船模式的要求推進。現代造船模式是把船舶工業建設成為先進位造業的關鍵,是傳統船廠向現代化船廠轉變的最主要手段與必然方向。
發展船舶產業的重點和目標是:從根本上解決發展船舶產業的體制與機制問題,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快發展5萬噸級以下多用途船,培養一批具有集聚效應和「專、精、特、新」特色的中小船舶及配套產業。並依託柘汪深水線及岸線資源重點規劃發展10萬噸乃至30萬噸以上的船舶產業基地。
(4)我縣發展船舶產業的技術經濟條件分析
我縣具備發展船舶產業的自然條件,現已初步確定船舶工業區的岸線及陸域選址。船舶工業區的建設採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滾動開發的步驟。多次邀請船舶工業設計專家對岸線、規劃區的環境、水域地質條件等進行考察、論證。目前有青口、海頭、宋莊、石橋、柘汪5個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水深 4 米 ,漲潮時水深達 6.8m ,其中:石橋鎮韓口港全長 2500m ,寬 200m ,滿潮時水深 5m 等深線,離岸 6.96 公裡 ,進入 10 米 等深線,離岸 12.96 公裡 ;海頭港進入 5 米 等深線,離岸 6.48 公裡 ,進入 10 米 等深線離岸 13.2 公裡 ;柘汪港口進入 5 米 等深線,離岸 3.6 公裡 ,進入 10 米 等深線,離岸 7.68 公裡 ,通過對 5 米 水深, 10 米 水深線的分析,從岸線到 5 米 水深線平均距離在5— 8 公裡 左右,到 10 米 水深線平均距離在10— 15 公裡 左右,近河水深條件對建港有利。對比分析只有柘汪具備建深水港條件(海頭深水港建設成本較高)。如果柘汪港口建成,柘汪深水碼頭形成交通運輸港,並作為連雲港的組合港,主動對接嵐山港,接受青島及日照的輻射,在柘汪、石橋兩鎮建設「重化工技術產業帶」,把港口建設與發展機械裝備製造、石化、船舶等重化工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臨海重化工業的現代化物流體系。
(5)發展船舶產業的對策及措施
①實施船舶工業區規劃建設
啟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船舶工業區的建設採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滾動開發的步驟。萬噸級工業區的建設以政府推動為主,加快對船舶工業區水域、陸域進行勘測,結合招商引資統籌安排,建設好工業區基礎設施工程。
②加快船舶產業招商引資步伐,儘快實現船舶產業的零突破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招商氛圍,創新招商方式,通過各種媒體和招商會、船舶工業展覽會和高峰論壇會等形式,創造條件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我縣投資船舶產業,大力發展和引進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大規模的修造船企業。
6、海洋食品加工業
(1)目前海洋食品產業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從事海洋食品加工的企業有8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11家,經過幾年的發展湧現出一批頗具實力的龍頭企業,如連雲港贛榆德興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連雲港富裕食品有限公司等。連雲港贛榆德興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擁有2萬畝水產養殖基地,以收購魷魚、墨魚、海蜇、雜魚為主,經高溫殺菌製成即食產品,產品銷往國內外,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各大商場連鎖經營,年銷售收入近億元,海產品加工量佔全縣海產品加工量五分之一。形成了以養殖、加工、出口產銷一條鏈,將成為整個蘇北海洋食品規模、技術行業領先的龍頭型企業,其它的還有神仙島紫菜、秦山島紫菜等企業。
(2)我縣發展海洋食品產業的基礎條件
海洋水產養殖與捕撈一直是我縣沿海人民賴以生存的產業,又是我縣經濟的增長源,2007年全縣實現海洋水產品總產值20.7億元,其中魚類2.9億元、蝦蟹類6.9億元、貝類8.3億元,藻類1.25億元、其它1.2億元;內陸水產品實現總產值3.8億元;全縣擁有海岸線 62.5 千米 ,分布在青口、海頭、宋莊、石橋、柘汪5個沿海主要港口;擁有紫菜養殖面積1.8萬畝;貝類養殖面積22萬畝;海水池塘養殖面積4.8萬畝;河蟹育苗種年生產能力達10. 5 萬公斤 ;擁有捕撈漁船2300艘,17萬馬力;全縣從事漁業的人口4.8萬人;從事海洋捕撈、海洋養殖的人員2.9萬人;擁有水產品冷庫2萬餘噸。特別是海頭的蘇魯海產品交易市場(一期)年可交易各類海產品近20萬噸,為我縣發展海產品加工提供了資源,除此之外,我縣還可以將便利的港口優勢從山東及海外進口大量的海產品。這些得天獨厚條件是我縣大力發展海洋食品產業的重要基礎。
(3)我縣發展海洋食品產業的重點及目標
我縣要以建設海洋贛榆為目標,依託鞏固的海洋捕撈和養殖產業基礎資源及海洋開發區園區資源,發展集生產、加工、配發、科研於一體的海洋產業基地,根據連雲港「一體兩翼」發展規劃,青口鎮要以海洲灣、海洋產業基地做為功能定位,繼續深化海洋水產育苗、捕撈、養殖、加工、銷售和集散的鏈條,提高其附加值,提高被加工產品增值率5%以上,力爭水產品年加工量達8萬噸以上。並進一步開拓以海洋資源為基礎的新型高新技術產業,包括海洋醫藥、海洋化工等;提升國家二級漁港——柘汪港,配合海洋產業區建設,鞏固海洋捕撈、珍品養殖的產業優勢,對現有初級資源加工型的育苗、養殖進行產業升級,加快發展附加值較高的海洋鮮活食品捕撈和養殖的高端市場,同時建設海水工廠化養殖基地,按照「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貿易並舉」的方針,建設現代海洋漁業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海洋水產業和漁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保障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協調發展,實現海洋漁業由「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和「負責任型」的戰略轉變;鼓勵發展與漁業增長相適應的第三產業,拓展漁業空間,延伸產業鏈條,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
(4)發展海洋食品產業的對策及措施
一是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到贛榆投資辦廠,更要鼓勵當地龍頭企業增加技改投入,逐步深入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項目,要鼓勵食品加工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打通國際市場。
二是進一步重視、培育一批龍頭食品加工企業,走經營規模化、企業集團化的發展之路,靠骨幹企業的輻射作用帶動行業發展,形成以工幫農、以農促工貿、工農貿相結合、產加銷為一體的經營模式,促進海洋食品產業升級。
三是引導和鼓勵海洋食品加工企業大力創新走新型工業發展的路子,注重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推廣應用真空包裝、活體遠距離運輸和常溫保鮮、微波殺菌等保鮮技術,提高水產品精深加工水平,發展品牌產品,提高創匯能力,主要圍繞低值魚蝦貝類,大力開發生物食品、模擬食品、焙烤調理食品、佐餐食品、方便食品等;藻類食品加工,要重點開發即食紫菜、藻粉等產品,促進海藻增值。
力求引進一大批產業層次高,帶動能力強,體現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要求的重大項目,助推贛榆食品加工產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五、主導產業發展布局
主導產業發展布局要服從於贛榆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要求,在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上,以四大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根據各主導產業的關聯度、差異化、特色化和企業群落的實際情況,以市場引導為主,政府推動為輔,合理配置資源,突出區域分工,形成產業集聚,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發展的整體效應和集聚效應,逐步形成以沿海經濟帶為軸線展開的主導產業發展格局。
1、柘汪—海頭是經市政府批准的重要重點化工園區,是贛榆縣沿海開發的重要依託,要發揮區位優勢,整合嵐山港口資源並加快發展自己的港口,延伸輻射至石橋、海頭,增強產業集聚能力,重點發展臨港工業,以石油化工、鋼鐵、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物流、船舶修造為主。
2、海頭和石橋,應加強與柘汪的對接,海頭工業園區可側重發展和培育以酒精化工為主的生物質能源產業、鹽化工產業、精細化工產業三個特色產業。
3、海洋經濟開發區作為省級海洋經濟開發區,以培育發展海產品養殖及海洋食品加工產業兩個產業為主。
4、經濟開發區近期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重點打造鋼鐵加工、汽車零部件、新醫藥、新材料、機械製造等產業,遠期要以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為主。
5、宋莊、墩尚、羅陽主動對接市區,打通與市區對接的通道,接受連雲港港的輻射,加快船舶、鑄造、現代物流等產業的培育。
六、加快主導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
(一)加快做大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建設重大項目。一是每個主導產業選擇和確定1—3戶龍頭企業,做好企業發展規劃,根據不同行業的發展特點,制定相應的扶持措施,支持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對內強強聯合,對外靠大聯大,大力實施企業重組,使產業資源向行業龍頭企業集中,推動產業整合。二是千方百計新上一批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壯大主導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通過加快產業對接,積極承接日韓及沿海發達地區資本和產業的轉移,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及地區主導產業的擴散並做好配套。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引導發展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應用項目,延長產業鏈。三是突出抓好七大主導產業技術改造和招商引資項目,每年按實際投入億元以上或新增產出億元以上的標準,確定縣重點項目,對重點項日積極爭取列入國家、省有關專項計劃,優先申報爭取省、國家有關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
(二)加快工業園區發展,促進產業發展集群。創新園區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招商方式、服務內容和考評手段,不斷提升工業園區發展水平,把工業園區建成產業招商和發展的平臺以及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的主要載體。一是打造園區產業招商平臺,進行園區產業招商,利用資源和市場優勢包裝、推介項日,吸引大企業、大財團前來投資。通過產業招商和園區集聚,發展主導產業配套項目和深加工項目,拉伸產業鏈。二是抓好園區規劃,建好特色工業園區和園中園。通過完善園區基礎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吸引主導產業中的核心骨幹企業入園建廠,帶動其他配套和相關企業進園發展,形成產業特色工業園區。
三是整合沿線各重點園區資源,統籌協調發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競爭、互動發展的園區經濟發展態勢。各工業園區要發揮優勢,有所側重,選準各自的主導產業,培育以市級工業園為龍頭,規模化經營、集群化發展的工業園產業基地。到2012年集中力量把柘汪臨港產業區、海頭工業園及贛榆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建成年銷售收入達600億元和150億元和200億元的產業基地,形成以工業園為平臺的石油化工、鋼鐵、光伏產業、生物化工等4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達100億元的主導產業基地。
(三)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一是推進主導產業中不同行業的龍頭企業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二是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圍繞核心企業實施專業化分工協作,發展一批「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優」的科技型、環保型、集約型企業。
(四)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拉動產業優化升級。一是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建立以龍頭企業技術中心、企業技術創新中介服務機構和科研機構共同構成的主導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增強主導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專項課題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探索形式多樣、開放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二是以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擴大出口和提高效益為目標,積極採用行業先進適用技術實施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促進產業升級。三是積極實施名牌帶動戰略,以名牌產品帶動主導產業發展。遵循市場規律,以企業為主體,把名牌戰略與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爭創一批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增強產業競爭力。
(五)拓寬融資渠道,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同時利用政府資金引導,銀行貸款籌資,企業擴大再生產投入,民間資本投資,上市融資等多種途徑,實現多元化投資。主要是:一是營造主導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市外資金前來投資,使之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二是充分發揮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對主導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政、銀、企聯席會議制度,積極向銀行推介重點項目。通過貼息引導機制和市場化的項目貸款擔保機制,引導銀行加大對主導產業的信貸投入。三是鼓勵企業運用資本營運的辦法籌集發展資金。支持企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吸納社會資本等形式,加快推進企業股權多元化。積極鼓勵企業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並給予重點指導和協調。
(六)加快服務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一是儘快建立完善與沿海發達地區對接的金融、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展法律、信息、諮洵、技術、培訓和交易中介服務機構以及行業協會組織;不斷提高中介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二足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高起點規劃建設各類商品市場和貿易體系,完善物流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加快建立區域、城鎮、企業等多種層次的,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現代物流服務網絡體系,形成城市高效物流圈。鼓勵發展專業物流公司。三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市場開拓、貸款擔保、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服務。通過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立多元股權結構的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投資公司,為企業融資服務。
(七)實施人才工程,吸引和造就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吸引和造就一批懂經營管理、石油化工、鋼鐵、船舶修造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關鍵要造就一批善謀實幹的優秀企業家。一是積極創造條件,制定有效的措施,建立培養、吸引、使用人才的新機制,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引入、選拔和使用機制。二是探索市場化的人才培育方式,創新培訓機制,加大對企業各類人才的培訓,提高各類人才的素質和職業技能。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對業績突出的企業經營者繼續給於重獎,鼓勵和倡導技術、專利、科研成果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建立管理、科技、營銷人員、高級技工貢獻與報酬掛鈎的分配體制。
(八)加大主導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提高辦事效率,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一是加強對工業發展的領導,成立縣工業經濟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對全縣工業發展進行研究、協調和服務,處理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二是建立產業發展研究諮詢機制,組建專家庫,成立縣工業經濟發展諮詢專家組,對工業發展戰略、產業規劃、項目投資、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等提供決策諮詢。三是制定全縣統一的主導產業發展布局指導意見和重點行業投資導向目錄,引導產業規範發展。設立主導產業發展基金,用於主導產業的結構調整、重點項目的貼息和補助、行業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扶持,促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