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學名:Panthera tigris),俗稱老虎,是現存哺乳綱豹屬的四種大型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有「百獸之王」之稱,是亞洲的特有種類。虎是種獵食動物,有敏銳的聽力、夜視力,可自由伸縮的尖爪和粗壯的犬齒。同時,它們也是自然界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龐大的體型與有力的肌肉之外,它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白色到橘紅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條紋,這有助於其在捕獵時隱蔽自身。
虎分布的範圍極廣,從外興安嶺針葉林到開闊的草地到熱帶沼澤都有。它們的領地觀念十分強烈,會劃分屬於自己的地域範圍,而且是獨居的。它們通常需要大面積的棲息地,以滿足相當的獵物數量。伴隨這一事實而來的是,其對棲息地的偏好與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相重疊,從而導致了與人類利益的嚴重衝突。20世紀初虎的數量約有10萬隻,而現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全球僅存3200隻虎。殘存的虎雖多受到政府保護,但非法捕獵仍屢禁不止。棲息地喪失和遺傳多樣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脅。
1758年,瑞典自然學家卡爾·林奈將虎定名為「Felis tigris」,模式產地為孟加拉,以後新的虎亞種陸續被發現。1929年雷吉納德·波考克把名稱改為「Panthera tigris tigris」。虎是多形種,1968年Vladimir Mazák認為虎分為8個亞種,其中3個已經絕滅。目前普遍認為虎分為9個亞種,其中3個已經絕滅。
亞種
中文名:東北虎(拼音:dōng běi hǔ)
英文名:Siberian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分布於亞洲東北部,即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東北虎是現存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其中雄性體長可達3米左右,尾長約1米,體重達到350公斤左右,頭大而圓,前額上的數條黑色橫紋,中間常被串通,極似「王」字,故有「叢林之王」之美稱,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中文名:華南虎(拼音:huá nán hǔ)
英文名:South China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又叫廈門虎、中國虎或南中國虎,是虎的一個亞種,肉食性,生活在中國的南部,是虎現存所有種類中最為瀕臨滅絕的一種,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現在被判為「已經在1994年野外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野外絕滅(EW)
中文名:蘇門答臘虎(拼音:sū mén dá là hǔ)
英文名:Sumatran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是同類物種中體型最小的老虎,雄性體重100-150kg ,雌性體重75-100kg,臉部周圍的頰毛較長,鬍鬚也長,全身鵝黃色。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一個虎的亞種。蘇門答臘虎是除峇里虎和爪哇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內的第三個虎亞種;由於前者兩個虎亞種均已滅絕,故它也是目前印尼境內僅存的唯一一個虎亞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
中文名:孟加拉虎(拼音:mèng jiā lā hǔ)
英文名:Bengal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
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虎的亞種。1758年,孟加拉虎被瑞典自然學家卡爾·林奈定為虎(Panthera tigris)的模式種。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孟加拉和印度。它也是這兩個國家的代表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中文名:印度支那虎(拼音:yìn dù zhī nà hǔ);
英文名:Indo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印度支那虎,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和中國的西南地區。活動於山區的樹林深處,捕獵鹿、野豬、猴子、野牛等為食。偶爾捕獵豹子和熊。當食物短缺時,它也吃魚和烏龜。其學名中的「corbetti」是為了紀念英國自然學家吉姆·科比特,故印支虎又被稱作科比特之虎。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中文名:馬來亞虎(拼音:mǎ lái yà hǔ)
英文名:Malayan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jacksoni
又稱馬來虎,是體型最小的老虎亞種,分布在馬來半島南部的馬來西亞與泰國境內,是2004年新確認的老虎亞種。馬來亞虎肉食性,主要獵食水鹿、麂、野豬和家畜。馬來亞虎有過吃人的記錄。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
中文名:峇里虎(拼音:bā lí hǔ)
英文名:Bali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
是一種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上的虎的亞種,自1937年已滅絕。它是除爪哇虎和蘇門答臘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內的第三個虎亞種,也是已知體型最小的一種虎。在20世紀初,殖民爪哇島的荷蘭人曾組織隊伍到峇里島上捕獵峇里虎,導致本來就不多的峇里虎數量大幅下降。1937年9月27日,最後一隻雌性峇里虎在西峇里島被獵殺。自此,峇里虎宣告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絕滅(EX)
中文名:爪哇虎(拼音:zhǎo wa hǔ)
英文名:Javan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
是曾經存活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一個虎的亞種,自從1980年代就已滅絕。爪哇虎是除峇里虎和蘇門答臘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內的第三個虎亞種,也是最近期絕滅的一種虎。雖然迄今還不時有目擊的傳聞,但都未獲得證實。在19世紀初,爪哇虎的數量繁多。隨著當地人口膨脹以及荷蘭殖民者的到來,爪哇虎棲所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人類的捕殺導致爪哇虎的數量驟減,到1950年代中僅有25—50隻存活在野外。1972年印尼政府在爪哇島的東南部規劃了一個保護區,但到了1979年保護區僅剩3隻老虎,從此就再也沒有確切發現老虎的蹤跡,絕滅日期估計在1980年代。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絕滅(EX)
中文名:裏海虎(拼音:lǐ hǎi hǔ)
英文名:Caspian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virgata
裏海虎,又稱波斯虎,是虎的一個亞種。曾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蒙古及俄羅斯境內,自1970年代絕滅。有人認為曾在中國新疆分布的虎就是裏海虎,但由於新疆虎早已絕跡(並非滅絕),故也無從查證。在已知虎的亞種裡,裏海虎的體型位居第三大,僅次於東北虎和孟加拉虎,裏海虎與前兩者同為最大的三個貓科動物亞種。雄性虎體長約2.7至2.95米,體重170至240千克;而雌性虎則體長2.4至2.6米,重85至135千克。裏海虎主要生活在潮溼的樹林、紅樹林或草原裡,捕殺大型的有蹄動物為食。它通常在夜間單獨捕獵,採取近距離突襲的方式攻擊它的獵物,直接咬斷獵物的頸椎使獵物迅速致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絕滅(EX)
訪問動物世界主站,請點擊「閱讀原文」
關注【動物世界】,一起分享奇妙的動物世界。
①回復「1」查看分類動物;
②回復「2」查看各國動物;
③回復「3」查看動物資訊;
④回復「4」查看網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