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圖圖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戰爭詩的意義
研究戰爭詩首先要明確兩個詞的含義,即「戰爭」與「戰爭詩」。戰爭是嚴肅的,是極為血腥和殘酷的,中國古人早就說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戰爭所及,屍橫無數,慘不忍睹。但人們面對戰爭的態度卻並不同,或者並不都和死傷聯繫起來。人類面對戰爭有很多種反應,如興奮、恐懼、慷慨、悲傷等,不一而足。
詩歌多用來寫心,中國古代早就有「詩言志,歌永言「的說法,我國古代詩人用他們的詩把自己在戰爭背景下的所感、所見藝術化地展現出來。也就是說人們面對戰爭的心理反應是極為複雜的,把各種各樣的戰爭以及人們面對戰爭的各種心理反應,都投射到詩歌裡面就有了戰爭詩。
所以研究一個時代的戰爭詩,既可以窺探當時的戰爭情況,更可以通過戰爭詩來了解當時人對於戰爭的各種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當時人如何通過詩歌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戰爭的看法。
區分戰爭詩與其他詩
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詩與邊塞詩是交叉的。因邊塞詩與戰爭詩概念最易混淆,本書以下圖作一最直觀的解釋:邊塞詩邊塞戰爭詩戰爭詩邊塞詩中與戰爭相關的作品,我們才可視為戰爭詩,因其同時兼有邊塞詩和戰爭詩的特質,我們不妨稱之為「邊塞戰爭詩」。
徵成詩是指那些表現從軍出徵、戍邊守土等內容的詩歌。《詩經》和樂府詩裡面就有這樣的詩歌,其內容包含報君恩、重義氣、思家園、念親人等。徵戍詩是戰爭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把戰場作為主要的描寫對象,而後者並不完全指向戰場,它同時非常重視後方,也就是重視戰爭造成的各種影響,而這是徵成詩所忽略的。
軍旅詩與戰爭詩也有相似之處,軍旅詩主要反映軍隊生活,包括軍人從軍時的情形和所引發的情感,出外徵戰時的種種內容。兩者區別在於軍旅詩重在描寫與軍隊有關的事情或人物,而戰爭詩指向的是全社會,不只是軍人,而是社會上所有參加戰爭和受戰爭影響的人。
閻福玲的文章《邊塞詩及其特質新論》為了辨析邊塞詩的含義,把軍事詩與戰爭詩對等了起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軍事詩所涉及的是軍人和戰場,而不包括戰爭的各種影響。只有當軍事詩內容涉及戰爭的時候,軍事詩才等同於戰爭詩。戰爭詩並不一定都與軍事有關,例如思婦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戰爭給陣亡將士家庭帶來的悲劇生活等,這些都不是軍事詩,卻是戰爭詩。
愛國詩和戰爭詩的區別較大。愛國詩重在「愛國」二字,並不一定沙及戰爭,而戰爭詩則一定指向戰爭。 當一首詩表現出愛國的情感,又涉及戰爭,那麼愛國詩就可以視為戰爭詩了,如果一首詩只表達了愛國情感,而沒有任何關於戰爭的敘述,那麼這首愛國詩就不是戰爭詩。
戰爭詩和傳統的閨怨詩、詠史詩等也有相同之處。閨怨詩強調婦女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思念,如果她的丈夫是在外成守或參戰,那麼閨怨詩便等同於戰爭詩;如果丈夫遠在他鄉並不是因為戰爭的需要。那麼這首詩則不是戰爭詩。如果詠史詩所詠之事有關戰爭,那麼這首詠史詩可以歸為戰爭詩,反之,不是戰爭詩。
不同角度分析戰爭詩
基於以上研究,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角度來認識「戰爭詩」。第一,戰爭詩的概念核心應該是戰爭。自從「戰爭詩」這個概念產生以來,很多學者就對「戰爭詩」爭論不已,「戰爭詩」的概念要麼大到無所不包,要麼就把戰爭詩與邊塞詩軍旅詩等混在一起,不容易分別,還有的學者把戰爭詩只定義為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此種狀況非常不利於對戰爭詩的研究。
筆者認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明確「戰爭詩「的核心。無論怎樣定義「戰爭詩」都應該秉承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該詩與戰爭直接或間接相關。譬如表現和平時期的軍隊訓練或者打獵活動等內容的詩,以及邊塞詩中單純的寫景篇什等,就不應當視為「戰爭詩「。
第二,基於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給「戰爭詩「一個準確的定義是很難做到的,而如果從兩個維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則要容易一些。這兩個維度就是廣義戰爭詩與狹義戰爭詩。廣義戰爭詩包括狹義戰爭詩,而狹義戰爭詩正是廣義戰爭詩的靈魂所在。
狹義戰爭詩就是直接描寫戰爭和戰爭各種影響的詩歌,例如對戰爭準備過程、戰爭場面的描寫,對戰爭過程的敘述,對戰爭結果的描述,以及對戰後民眾生活的描寫、對戰爭背景下高額賦稅給民眾帶來的悲慘生活的描寫等,這些都應該劃歸為狹義戰爭詩。而廣義戰爭詩則不但包括人在戰爭中的各種感受,還包括很多與戰爭相關的社會現象,尤其應該指出的就是廣義的戰爭詩包含大多數邊塞詩。
第三,中國的戰爭詩並不都是現實主義作品,也有浪漫主義作品,也就是說中國的戰爭詩具有實寫和虛寫兩種風格,必領同時重視這兩種創作風格。通過對《詩經》戰爭詩的分析我們已經發現,即使早期的戰爭詩也並不是完全寫實,筆者發現裡面確實存在一些歌頌而非寫實的戰爭詩。這種狀況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從南北朝開始,一些並不反映現實的戰爭詩開始增多,而到了唐代,很多詩人都有戰爭詩作品,而且以樂府為主,但這些作品不再反映戰爭,而成為表達志向或者抒發慷慨悲壯之情的載體。
參考資料《唐代戰爭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