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重要遺傳學機制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重要遺傳學機制

2016-11-1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腫瘤幹細胞在腫瘤細胞的發生、自我更新、耐藥性和轉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膀胱癌幹細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的起源和遺傳學基礎目前仍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抗體工程實驗室李翀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對腫瘤幹細胞進行基因組學層面的探索,並進行了功能性實驗驗證。

  科研人員採用膀胱癌特異性抗體BCMab1與CD44抗體組合,從3份新鮮的膀胱癌組織中分選膀胱癌幹細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膀胱癌非幹細胞(Bladder Cancer Non-Stem Cells)、膀胱上皮幹細胞(Bladder Epithelial Stem Cells)和膀胱上皮非幹細胞(Bladder Epithelial Non-Stem Cells),共計59個細胞進行了單細胞MALBAC擴增和全外顯子測序。

  通過進化分析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始於膀胱上皮幹細胞或膀胱癌非幹細胞。對膀胱癌幹細胞中發生突變的21個關鍵基因進行鑑定後發現,有6個基因未曾在膀胱癌中報導(ETS1,GPRC5A,MKL1,PAWR,PITX2,RGS9BP)。ARID1A,GPRC5AMLL2聯合突變可顯著增強「膀胱癌非幹細胞」轉化成「膀胱癌幹細胞」能力。

  這一研究成果利用單細胞MALBAC擴增技術結合全外顯子測序技術詳細描繪了膀胱癌幹細胞的基因組學概況,實驗性證實了「膀胱癌幹細胞」起源於「膀胱癌非幹細胞」這一科學問題,揭示了人類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遺傳學基礎,闡明了癌變細胞中關鍵突變(Driver mutation)如何調控膀胱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機制,對於人類膀胱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分別以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variants in ARID1A, GPRC5A and MLL2 driving self-renewal of human 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 Reply from Authors re: Xue-Ru Wu. 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variants in ARID1A, GPRC5A and MLL2 driving self-renewal of human 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 為題發表在國際泌尿科學學術刊物《歐洲泌尿學》(European Urology)上。前者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翀和微生物所楊昭,深圳大學教授吳松是通訊作者。後者的通訊作者是李翀和楊昭。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示:膀胱癌單細胞水平的系統進化分析。圖A:膀胱癌幹細胞與膀胱癌非幹細胞的進化分析。圖B:體細胞突變關鍵基因。圖C:單個細胞體細胞突變頻率。

  腫瘤幹細胞在腫瘤細胞的發生、自我更新、耐藥性和轉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膀胱癌幹細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的起源和遺傳學基礎目前仍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抗體工程實驗室李翀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對腫瘤幹細胞進行基因組學層面的探索,並進行了功能性實驗驗證。
  科研人員採用膀胱癌特異性抗體BCMab1與CD44抗體組合,從3份新鮮的膀胱癌組織中分選膀胱癌幹細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膀胱癌非幹細胞(Bladder Cancer Non-Stem Cells)、膀胱上皮幹細胞(Bladder Epithelial Stem Cells)和膀胱上皮非幹細胞(Bladder Epithelial Non-Stem Cells),共計59個細胞進行了單細胞MALBAC擴增和全外顯子測序。
  通過進化分析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始於膀胱上皮幹細胞或膀胱癌非幹細胞。對膀胱癌幹細胞中發生突變的21個關鍵基因進行鑑定後發現,有6個基因未曾在膀胱癌中報導(ETS1,GPRC5A,MKL1,PAWR,PITX2,RGS9BP)。ARID1A,GPRC5A和MLL2聯合突變可顯著增強「膀胱癌非幹細胞」轉化成「膀胱癌幹細胞」能力。
  這一研究成果利用單細胞MALBAC擴增技術結合全外顯子測序技術詳細描繪了膀胱癌幹細胞的基因組學概況,實驗性證實了「膀胱癌幹細胞」起源於「膀胱癌非幹細胞」這一科學問題,揭示了人類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遺傳學基礎,闡明了癌變細胞中關鍵突變(Driver mutation)如何調控膀胱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機制,對於人類膀胱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分別以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variants in ARID1A, GPRC5A and MLL2 driving self-renewal of human 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 和Reply from Authors re: Xue-Ru Wu. 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variants in ARID1A, GPRC5A and MLL2 driving self-renewal of human 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 為題發表在國際泌尿科學學術刊物《歐洲泌尿學》(European Urology)上。前者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翀和微生物所楊昭,深圳大學教授吳松是通訊作者。後者的通訊作者是李翀和楊昭。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示:膀胱癌單細胞水平的系統進化分析。圖A:膀胱癌幹細胞與膀胱癌非幹細胞的進化分析。圖B:體細胞突變關鍵基因。圖C:單個細胞體細胞突變頻率。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反芻動物基因
    原標題:西農科學家團隊揭開 反芻動物基因密碼  牛、羊、鹿等草食動物為什麼會長角?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刊發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研究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等9家國內外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提出反芻動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細胞起源——頭部神經脊幹細胞。
  • ...Bio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腫瘤微環境誘導膀胱癌幹細胞...
    膀胱癌是我國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治癒率低、復發率高的特點。絕大多數惡性腫瘤通常被認為具有明顯的異質性。正是由於腫瘤的異質性,化療並不能完全清除腫瘤,而其中的重要原因趨向於腫瘤幹細胞的存在和影響。腫瘤微環境誘導的腫瘤出現幹細胞表型可能是膀胱癌化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但具體機制不明。這也成為制約膀胱癌治療,影響膀胱癌預後的重要因素。
  • 科學家發現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
    一個由KAUST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研究成年人基因組及其所處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調節基因活性的表觀遺傳學機制。來自KAUST的Valerio Orlando實驗室一直在研究Ezh1的作用,該基因在成熟組織中的功能研究在近25年來毫無進展。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實體瘤膀胱癌發生機制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聯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周芳堅團隊、謝丹團隊和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旲團隊合作研究,發現m5C通過細胞質內新結合蛋白YBX1調控mRNA的穩定性,進而調控膀胱癌的增殖和轉移。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2019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工具,其能成功追蹤到了癌症的分子進化機制,這種新型工具還能夠幫助理解癌症產生、在機體中擴散及對不同療法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 實驗室重現吸菸對基因的破壞過程 發現煙毒並不是膀胱癌直接原因
    實驗室重現吸菸對基因的破壞過程 發現煙毒並不是膀胱癌直接原因  黃琨 • 2020-04-29 16:36:18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儘管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和無數資金的投入,如今科學家們仍然無法治癒阿爾茲海默病,阿爾茲海默病是一種最常見的老年痴呆症,但目前科學家們對該病已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此前研究結果表明,阿爾茲海默病並不是一種可遺傳的疾病,但研究人員推測,表觀遺傳學機制或許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為了闡明這種情況是否屬實,研究人員重點對DNA甲基化進行了相關研究,DNA甲基化就是將一個甲基化基團添加到DNA核苷酸上
  • Nat Med | 胃癌患者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並發現譜系組成
    胃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且多伴有腹腔轉移,此類患者預後較差,總體生存時間不足6個月,普遍對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目前,人們對於晚期胃癌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通過多組學分析,TCGA將原發胃癌分為4種分子分型,其中EBV陽性和微衛星不穩定型原發胃癌具有較好的預後【1】。然而,這兩種類型在晚期胃癌中非常罕見。臨床上,針對晚期胃癌患者的合理療法十分有限,因此亟需改善胃癌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
  •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 我科學家發現阻礙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形成的"路障"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 李斌)由於能使成體細胞「返老還童」為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是近年來幹細胞領域的研究熱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陳捷凱副研究員等人經過多年努力,近日破解了iPS細胞誘導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障礙,論文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
  • Cell Stem Cell:促進結腸癌生長的重要癌症幹細胞群體
    2015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勞森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結腸中發現一個新的幹細胞群與結腸癌生長具有重要聯繫。近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今天凌晨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趙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並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同行專家如此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饒毅:VTA of Tsai——中國人在現代解剖學最重要的發現
    外國競爭者在後,中國的發現和文章在先,而上海藥物所有人數典忘祖,用外國人後來的名稱,而放棄自己先輩所長和先輩研究員的命名。今天的神經科學,非常重要的一個解剖結構是Ventral Tegmental Area of Tsai。它有重要功能,其中最熱門的是獎賞功能。
  • 特定DNA序列可視化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螢光原位雜交(FISH)
    這一技術已被廣泛用於遺傳疾病、腫瘤研究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監測,是近年來在臨床病理檢測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分子細胞遺傳學診斷技術。FISH的技術原理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種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
  • 白血病幹細胞相關研究進展——白血病幹細胞的特性
    近年來,隨著對AML的發病機制、靶向治療和預後的大量研究,AML的診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但是該病的總體治療效果仍欠佳,5年生存率仍不足50%。 研究認為,AML患者體內存在少數白血病始動細胞,通常被稱為白血病幹細胞(Leukemic stem cells,LSCs),白血病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抗藥性,是白血病病情持續和復發的主要原因。
  • Elife:機器學習與表觀遺傳學藥物發現
    2019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學習強大的處理數據的能力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新藥發現模式。近日,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顯微鏡圖像中收集信息,從而可以進行高通量表觀遺傳藥物篩選,從而可以開闢針對癌症,心臟病,精神疾病等的新療法。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圖片來源:VIB - Ryohei Iwata線粒體是一種小型細胞器,為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提供重要能量,尤其是高度耗能的大腦。在 8 月 14 日的《科學》雜誌上,一支由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VIK-KU Leuven, ULB)的 Pierre Vanderhaeghen 領導的比利時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