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熊為什麼在2.4萬年前滅絕了?因為一個缺陷,無法從冬眠中醒來

2021-01-15 網易新聞

洞熊是一種因為遺骨而為人所知的動物,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的洞穴中,但是在2.4萬年前,卻不知為何突然滅絕了。從上世紀開始,科學家就在許多個歐洲洞穴中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洞熊骨骼,其中一些好像還經過了精心地堆砌。於是,一種猜測由此產生,認為洞熊的滅絕是人類造成的,這個說法一經提出,立馬引來了另一些研究者的反對,他們表示環境變化才是洞熊滅絕的主要原因。最近,來自西班牙馬拉加大學和美國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又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們發現洞熊自身有一個嚴重的缺陷。

常見的兩種猜測。熊科動物屬於食肉目,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基本上都成了雜食動物,草木、漿果、蜂蜜都位列食譜上,當然,它們偶爾也會捕食一些小動物。洞熊在熊科動物裡比較特殊,屬於「吃素的大個頭」,它們的重量可達1000公斤,卻只吃草食。到了晚更新世,氣溫下降了10度左右,變得異常寒冷,洞熊的食物來源——草,無法生長、供應不足,它們唯一的口糧成了問題,生存也就自然非常艱難。

支持「人類捕獵說」的科學家認為,由於洞熊常年待在洞穴中,只有在溫暖的時候才出外活動,當人類開始在歐亞大陸定居時,先是捕獵洞熊食其肉、穿其皮,進而佔領了洞熊的洞穴,最終導致了洞熊的滅絕。

新證據:鼻竇太大。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掃描了四隻洞熊和八隻現生棕熊的頭骨進行比對,結果發現洞熊的鼻竇出奇得大,而鼻竇直接影響了咀嚼方式、力度和幅度,受到大鼻竇的限制,洞熊面顱骨和頭蓋骨變形,原本圓形的頭頂變得扁平,而且不斷向後延伸,犬齒、門齒的咬合力也因此變弱了。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無法使用門齒和犬齒將肉食撕裂食用,只能依靠臼齒將植物研磨碎吞咽。因此當草不夠吃的時候,它們也就無法轉而以肉類為食。

那麼,為什麼洞熊會有個大鼻竇呢?這還得說回寒冷的氣候上,因為低溫,洞熊一年中冬眠的時間要長於其他熊科動物,大鼻竇有助於降低冬眠時的消耗。鼻竇是顱骨內的空腔,一共有四對,左右對稱,對人類來說鼻竇可以調節呼吸時吸入鼻腔空氣的溫度和溼度,對洞熊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冬眠時這一點非常重要。另外,許多動物入眠前體重都會增加1到2倍,但是「吃素的」洞熊在進入冬眠前無法積攢足夠的能量,所以格外需要降低消耗,大鼻竇因此而生。

也就是說,為了適應環境,洞熊演化出了大鼻竇,原本有了大鼻竇它們就能在寒冬裡通過冬眠減少能量消耗,從而渡過食物供給不足的冬天;但也是因為有了大鼻竇,它們的咀嚼能力受到影響,只能以草為食,根本吃不了肉。當草因為寒冷而無法生長時,洞熊無法通過改變飲食來維繫生存,尤其是在冬眠前,它們無法攝入足夠的能量,於是很可能在冬眠中「長睡不醒」,因為消耗盡了脂肪而直接死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 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仍是個謎
    洞熊(學名Ursus spelaeus)是一種在更新世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的熊,約2萬年前滅絕,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故命名為「洞熊」。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幾乎都發現過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在我國北京周口店也曾有發現,它與巨型短面熊同為更新世的兩大巨熊。   洞熊到底吃素還是肉食動物,這種龐然大物的「食譜」與其滅絕有什麼關係,科學界卻一直眾說紛紜。
  • 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是個謎
    洞熊是一種在更新世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的熊,約2萬年前滅絕,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故命名為「洞熊」。有科學家認為洞熊嗜好嫩草、草根類植物,是食草動物;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們也會獵食一些動物,甚至包括當時的人類,應該是肉食動物。
  • 不止骨頭,科學家首次發現「活生生」的洞熊,母子倆帶皮肉有牙齒
    但是,對於冰河時期的史前巨獸來說,它們在這段時期相繼滅絕,比如1.1萬年前消失殆盡的劍齒虎、猛獁象、大地懶、披毛犀,以及2萬年前滅絕的洞熊。此前人們對洞熊的認識全部都來自那些保存在洞穴中的骨骼遺骸,數以萬計的骨骼還原出它們曾經的生活。
  • 人類與洞熊滅絕存在重大關係
    ▲洞熊模擬圖。
  • 洞熊的故事外傳——東亞小分隊
    流水將阿爾卑斯山上沉睡億年(侏羅紀)的石灰巖溶解,形成一個一個巨大的溶洞。洞穴冬暖夏涼,十分適合人類居住。寒冬將至,一群尼安德特人從平原來到山腳下,希望能找一個足夠大的洞穴能夠容得下全族在這裡過冬。其實溶洞並不少,但是能住的卻寥寥無幾。年長的人都會在洞口觀察是否有糞便,洞壁上是否有標誌性的抓痕。如果有的話,那這個洞穴很可能已經被同樣喜歡穴居的另外一種動物——洞熊所佔據。
  • 北京周口店發現洞熊骸骨,最重達1噸,站立起來有一層樓高
    阿爾卑斯山上的流水將石灰巖慢慢溶解,形成一個個巨大的巖洞。而就在這些洞穴中,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奇特的骨骼,當時沒有人知道這些骨骼屬於哪種動物。起初,人們誤以為這些骨骼屬於恐龍,而且還搬出來很多證據。直到1794年,動物學家證明這不是恐龍的骨骼,而是一個新物種——洞熊的骨骼。
  • 俄羅斯發現首個滅絕洞熊殘骸,距今3.9萬年,內臟器官保存完好
    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9月12日報導,在俄羅斯北極雅庫特(Yakutia)大陸上,當地馴鹿牧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已滅絕成年洞熊殘骸,科學家稱這一發現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義,他們有望獲得洞熊的DNA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
  • 我們都有冬眠基因?人類的祖先或許真的會冬眠!|衛報
    最近,有考古學家研究發現,40 多萬年的早期人類似乎真的冬眠過——他們在黑暗的洞穴裡躲避嚴寒,並靠冬眠來度過漫漫長夜。這項研究有沒有科學依據?為什麼現在的人類又不需要冬眠了呢?文中的 counter-argument 是什麼意思?建議大家先一邊聽音頻,一邊獨立閱讀原文,再學習後面的講解與分析。
  • 俄羅斯發現洞熊遺骸,形態保存完好牙齒外露,或生存於4萬年前
    日前俄羅斯西伯利亞又發現了一隻可能生存於4萬年前的洞熊遺骸。據《每日郵報》9月12日報導,俄羅斯牧民在西伯利亞發現一隻保存非常完好的洞熊。據判斷,這隻洞熊生活在22000年前到39500萬年前。洞熊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史前生物,生存於30萬年前到1.5萬年前。
  • 站立高度可達3米的史前巨獸-洞熊
    洞熊 是一種於更新世生存在歐洲的熊,在約二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滅絕。
  • Bear|棕熊冬眠的時候真的不會醒來嗎?
    一年裡最冷的季節到了,在這寒風刺骨的日子,居住在森林的許多動物都已經冬眠了,棕熊brown bear [bran ber](美)是其中最具代表的,棕熊在冬眠期間依靠儲備的脂肪生活,為保存能量,它們的體溫降低大約4攝氏度,心跳和呼吸的頻率也都降低了。
  • 研究發現: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已學會冬眠,為何現在不行了?
    比方說刺蝟會縮在自己的巢穴中、熊會躲在洞穴裡,就連在夜晚出沒的蝙蝠,也會躲進人類的閣樓中或者是洞穴中睡覺,只需要休息幾個月,就可以度過漫長又寒冷的冬天。看起來是不是非常厲害?那麼,為何人類卻沒有辦法進行冬眠呢?有趣的是,近日的一段研究發現,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也是會冬眠的,那麼,為何現在不行了呢?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洞熊化石
    洞熊和棕熊、北極熊親緣關係十分密切,歷史上棕熊和洞熊還發生過雜交。洞熊甚至還有少量基因殘留在現在的棕熊之中,就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也殘存在現代人中那樣。  此前,學界對洞熊的認知是怎樣的?江左其杲介紹,在100多萬年的演化歷史中,洞熊與古人類開展了無數次爭奪洞穴的戰爭,最後以洞熊在17000年前徹底滅絕而結束。
  • 遠古時期的地球統治者,2.5億年前「發明」冬眠,還躲過大滅絕
    因為微生物作為地球最古老的居民之一,它們幾乎貫穿了整個地球的演化史,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數量驚人。 水龍獸是古老地球的統治者之一,它們出現的時間,是在二疊紀晚期,從時間上來看,距今大約2.5億年的歷史,不過生存的時間卻並不長,在三疊紀早期,當地球經過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後一點點恢復,地球上的生物又開始蓬勃發展,特別是恐龍開始出現之後,很快它們就滅絕了。
  • 俄羅斯發現3.9萬年前的成年洞熊和幼崽,整體保存完好,牙齒鼻子無損
    以前學界僅發現了洞熊的頭骨和骨頭,相信這一發現對全世界都非常重要。」  如果科學家真的從洞熊遺骸上提取了DNA,相信以現有的克隆技術可能會成功複製出一隻洞熊,但是否有必要就有待考慮了。另外有趣的是,主導猛獁象復活項目的團隊也是他們。
  • 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
    首先要了解一下動物為什麼需要冬眠動物冬眠的一個最明顯的原因就是為了避免寒冷。這是它們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冷冬天的一個「法寶」。動物冬眠其實是一個節能的過程,冬眠時它們的身體機能會減慢,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和心率都會下降。對於動物來說,冬眠是一個直覺,它們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
  • 終於知道人類為什麼不能冬眠了!
    這似乎有點不太公平,到底為什麼呢?如果冬眠是有益的,為什麼人類不能冬眠?要想找出人類無法冬眠的原因,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動物為什麼要冬眠…… 動物為何要進入冬眠模式 1.動物冬眠的最大原因是為了躲避寒冷 動物冬眠其實是一個節能的過程,冬眠使得它們的身體機能減慢,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和心率都會下降。 對於動物來說,冬眠是一個直覺,它們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惡劣的環境、少得可憐的食物讓它們不得不睡一整個冬天。許多動物夏天都會增胖,為冬眠儲備足夠的脂肪,一直到它們醒來。
  • 今年冬眠的蛇比往年晚了一個月 醒來急著找吃的
    光5月12日一天,就有五六個求助電話響起,「其中有4起都是市民打電話來,讓我們的動物專家去家裡幫忙抓蛇的。」杭州動物園江志副園長說。「上城區、江幹區、拱墅區、西湖區都有蛇出沒。」而就在昨天傍晚,在警車的引導下,一輛車駛入杭州市中醫院。車上載著一名被蝮蛇咬傷的孩子。好在送醫及時,已經脫離生命危險。江志說,杭州的蛇最近應該從冬眠狀態,徹底進入活躍期了。
  • 未解之謎:動物為什麼要冬眠?是因為生物鐘嗎?
    當天氣開始變冷,它們會對自身的體溫進行適當的調節,調節到冬眠時的最佳溫度之後才會開始冬眠。當它們冬眠結束,重新甦醒過來的時候,體內製造熱量的器官也會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幾小時內就會把溫度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從而迅速地進入下一個生活階段。動物為什麼要進行冬眠?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已經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卻在短短的半個世紀急劇減少,更被中外科學家認為「功能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