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走質量興農之路 夯產業發展之基

2020-11-28 上遊新聞

普安馬安果園

三峽陽菊喜獲豐收,上百農戶正在菊田中採摘菊花

雲陽紅橙

泥溪黑木耳

陳大毛雲陽面

三峽陽菊

還少堂羊肚菌

初冬時節,行走在雲陽的鄉間,鬱鬱蔥蔥的柑橘林,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處處升騰的綠色希望和農民露出的張張笑臉,在希望的田野上,交織成一曲曲動人的鄉村振興華彩樂章。

近年來,雲陽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重心,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今的雲陽,一個個活力四射的鄉村正連點成線、連線成片,繪就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新圖景,讓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提質擴面 三年攻堅行動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從前守著這片土地過苦日子,如今靠種柑橘,日子越來越紅火。」雲陽縣普安鄉回龍村5組村民丁學明穿梭在果林間忙著採摘,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曾經的普安鄉以發展傳統農業為主,村民收入甚微。自2007年起,在雲陽縣委、縣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全鄉大規模種植柑橘,大力發展柑橘產業,目前全鄉已種植柑橘11260畝,3000多戶村民因柑橘產業帶動鼓起腰包,柑橘成為名副其實的「金果果」。

事實上,不僅是柑橘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近年來,雲陽全縣特色產業發展面積已達到73萬畝,總產值89.2億元,帶動貧困戶37110戶(佔貧困戶總數的99.7%),形成了以柑橘為主的水果,以菊花、天麻為主的中藥材,以花椒為主的調味品,以生豬、牛羊為主的生態養殖,以綠色有機為主的優質糧油的「五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規模不斷擴大。

「農業大縣要向農業強縣轉變,必須向農業質量要效益。」雲陽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稱,為促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該縣印發了《雲陽縣農業產業振興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三年攻堅行動」),圍繞特色產業園、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和農產品品牌創建,出臺《雲陽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扶持管理辦法》,通過「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的方式,從項目、資金等方面重點向標準化產業示範園傾斜,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組織化發展,全面實現農業產業的提質擴面。

通過3年攻堅,預計到2022年,全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面積將達到90萬畝,其中新發展特色高效經濟作物面積20萬畝,低效改造提質增效原有產業面積70萬畝。糧經飼結構比例優化為3:6:1。同時通過大力實施產量和產值倍增計劃,實現低效改造後的農業產業園平均畝產值達到5000元以上,新建標準化農業產業園平均畝產值達到8000元以上目標。

動能牽引 打造公用品牌賦能特色產業增效

去年11月,由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聯盟、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國品牌雜誌社共同發布2019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入圍名單,其中「天生雲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上榜,進一步提升了「天生雲陽」公用品牌的知名度。

據了解,雲陽環境原生,風味純正,民風淳樸,代表著環境天生、農物天生、農情天生。「天生雲陽」是雲陽縣政府推出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更是雲陽縣優質農產品的標誌和象徵。

雲陽渾然天成的自然氣息,加上天生我才的自信氣質,在品牌的牽引下,如何讓優質農產品品質過硬、身價倍增?

自2015年「天生雲陽」品牌問世以來,雲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天生雲陽」品牌打造。在品牌管理方面,雲陽建立了嚴格的準入退出機制,授權使用「天生雲陽」品牌,必須在產品產地、產品質量認證、質量溯源、質量保險、品牌包裝等方面符合要求,此外為杜絕假貨情況的發生,當地也為「天生雲陽」量身打造了產品質量保險。

同時,加大對「天生雲陽」產品檢測和產品質量溯源,凡進入授權使用「天生雲陽」品牌的企業,均嚴格按照要求使用重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對生產全過程進行追溯。

「農業品牌創建是一個複雜過程,系統工程,必須把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每一個環節。」雲陽縣農業農村委負責人說,為此,他們重點推進「三化一服務」模式,即產業組織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服務社會化,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

以農業技術服務為例。雲陽堅持「派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通過成立農業產業扶貧專家組、貧困戶產業指導員制度、深入鎮村開展科技示範主體培訓,為農民提供「田下技術」「田下服務」等,保障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僅去年以來培訓骨幹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示範主體、基層農技人員等8300餘人次。

目前,「天生雲陽」品牌涵蓋企業已有48家(共55個農業產品),2017年11月入選重慶十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在中國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中躋身前六,提質增效作用初顯。「天生雲陽」品牌正在精彩綻放,並逐漸在世界市場叫響。

如今,在品牌的賦能下,2020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0.6億元、增速5.1%,位列全市第一;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元、增速8.5%。

效益凸顯 產業扶貧出質效消費扶貧促增收

陳天翠從事烏天麻種植10多年了,自雲陽烏天麻加入「天生雲陽」區域公用品牌後,她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僅今年靠種植烏天麻就收入了9萬多元,曾經需要外出務工才能維持生計的丈夫,現在也回鄉加入種植烏天麻的隊伍。

如今,在雲陽縣龍壩鎮雲峰村,許多村民像陳天翠一樣,通過種植烏天麻實現了脫貧增收。點燃他們致富夢想的是已建成5800餘畝的渝峰烏天麻培育示範基地,現已帶動農戶培育烏天麻基地4萬畝,戶均增收達2萬多元。

近年來,消費扶貧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大陽鎮民富村二組村民任善青在消費扶貧的帶動下,他家種植的木耳不僅找到了銷路,還賣上了好價錢。

今年國慶,任善青的萬段桑枝木耳棒喜迎豐收,他採摘的一批木耳經過分揀、稱重後,運往鎮裡的村村旺扶貧展示中心,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並和雲陽其他參與農業扶貧協作的龍頭企業和脫貧戶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一起,通過一紙農產品購銷協議,擺到了山東威海700多家超市展銷的貨架上。以購代銷、以買代幫、設立展銷中心、依託電商平臺,幫助貧困群眾賣出自己的產品,這只是雲陽實施消費扶貧的一個縮影。

雲陽農業農村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圍繞貧困戶農特產品應銷盡銷的總目標,在克服疫情影響下,著力破解貧困戶農產品收集難、銷售難的問題,通過「五進」對接直銷、對口幫扶助銷、愛心企業訂銷、節會推介展銷、電子商務營銷、旅遊服務帶銷等多種方式,促進深度貧困鎮村和貧困戶農副特產品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促進貧困戶收成變收入,切實解決貧困戶到戶產業產品銷路窄、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進入難等突出問題。

如今,通過「雲陽洋」農村電商品牌,幫助55個農特產品抱團闖市場,通過電商促銷、領導幹部直播帶貨以及知名主播的宣傳推介,目前已累計助銷農特產品22.8億元。

亮點》》

「雲陽紅橙」助力柑橘產業抱團闖市場

為叫響雲陽柑橘的知名度,雲陽縣整合域內各類柑橘品種,統一打造了「雲陽紅橙」柑橘品牌,這標誌著雲陽柑橘從此告別了散、亂、雜、多現象,借力品牌抱團闖市場。

雲陽是重慶市柑橘產業核心區縣之一,柑橘種植歷史悠久。其中,「雲陽紅橘」為古代朝廷貢品,漢朝時還專設橘官進行管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結合移民產業發展、退耕還林政策、綠化長江柑橘經濟林建設和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契機,該縣打造了「一江四河」柑橘產業發展示範帶,並形成了從11月到次年5月為主打的中晚熟柑橘品種。

截至目前,全縣柑橘種植面積31.5萬畝,其中晚熟柑橘20萬畝,中熟柑橘11.5萬畝,涉及29個鄉鎮(街道)198個村(社區)1628個社7.5萬戶27萬餘人,其鮮果更是出口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如今,當地6家企業獲得了柑橘出口備案登記。

經過多年發展和培育,其中「雲陽紅橙」、「W·默科特」、「雲陽紐荷爾」摘得多項「金字招牌」,成為家喻戶曉的「金果果」。但由於品種多、品牌雜、品類亂,一直以來,雲陽柑橘的知名度不高,柑橘產業的效益起不來。為叫響雲陽柑橘,該縣決定統一打造「雲陽紅橙」柑橘品牌,主推「紐荷爾臍橙、倫晚臍橙、紅肉臍橙」三大品種,實現抱團發展。

據了解,圍繞《柑橘三年倍增計劃行動方案》,雲陽將全力打造「雲陽紅橙」特色品牌,擬通過5年時間發展優質臍橙5萬畝,柑橘提質增效15萬畝,力爭雲陽柑橘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

■連結》》

產品繁多、活動豐富

雲陽展區邀您一起買土貨品美食

本次展會雲陽展區位於S1-40,總面積達180平方米,展廳設計以「萬裡長江天生雲陽」為主題,以重點突出雲陽的環境天生優異、農情天生熱情、農物天生優質。

雲陽展區也帶來了品種繁多、品類豐富的優質農特產品。其中涵蓋了水果、調味品、中藥材、生態養殖、優質糧油「五大產業集群」。同時精心組織了27家企業80餘個產品參展,產品包括柑橘、菊花、天麻、黑木耳、調味品、高山大米、麵條、桃片糕等多種雲陽區域特色優質農產品。

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著諸多品牌光環的知名農產品。比如雲陽紅橙、故陵椪柑、泥溪黑木耳等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三峽陽菊、渝峰烏天麻、泥溪黑木耳、龍缸茶葉等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王大漢桃片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峽雲菊、奎博桑葉豬肉等產品入選《重慶農業品牌薈萃》。

值得一提的是,雲陽展團還將舉行多場優質農產品推介、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籤約等系列活動。

趙童 劉玉珮 呂玲玲 圖由雲陽縣農業農村委提供

相關焦點

  • 雲陽:柑橘質量效益雙提升
    昨(30)日,筆者了解到,近年來,重慶市雲陽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著力將柑橘培育成全縣農業主導產業,柑橘種植規模日益壯大,有效促進了群眾致富增收。截至2019年,全縣柑橘種植面積約30.5萬畝,年產量達25萬噸,綜合產值約12億元。雲陽柑橘在擴大規模的同時,質量效益也跑出了「加速度」。
  • 敖學安:帶領群眾種白芨 產業興農共致富
    家住羅平縣馬街鎮歹墨村的敖學安,他並非貧困戶,卻心繫貧困戶,助力脫貧事,一門心思探索產業脫貧路。敖學安是當地有名的白芨種植大戶,2017年在多方支持下,他在歹墨村主導成立了羅平縣馬街鎮興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這裡位於縣城的北面,距離縣城60餘公裡,氣候特別適宜白芨生長。他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羅平縣「雲藥之鄉」的氣候、環境等優勢,建立白芨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帶領貧困戶搞起中藥種植產業。
  • 赤壁神山興農:技術保證品質,品質成就品牌
    赤壁神山興農科技有限公司於2009年成立, 2017年藉助思念集團對項目進行重組的契機,導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去年,神山興農的自有品牌「神山果農」在天貓平臺進入前三,線下的渠道也已陸續鋪開。
  • 黔西南:縱深推進產業革命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產業,不斷夯實高質量打贏收官戰的產業基礎,帶動群眾增收。在產業革命中,黔西南向山地要潛力,調結構發展特色山地農業,帶動群眾增收。2013年以來,安龍縣搶抓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和貴州省大力發展刺梨產業的機遇,通過引進實力企業,依託貴州大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撐,利用安龍的野生品種成功培育出適宜安龍地理氣候的優質新品種——「貴農5」號,並通過示範帶動推進規模化人工種植。
  • 陝建集團:首季開門紅 夯基穩發展
    今年一季度,陝西建工集團各項指標全線上揚,運行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實現了首季開門紅,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陝建集團不斷優化經營板塊,在重點領域求突破,在關鍵環節下功夫,形成了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新格局,快速穩健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    《瞭望》:農林類高校天然肩負著強農興農的使命,請介紹一下華中農大在擔負這一使命中的貢獻和特色。    李召虎:華中農大已走過122年辦學歷史,育人興農是我們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追求。從19世紀90年代末倡導「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唱響「勤讀力耕肩重任,立己達人圖自強」,再到21世紀初凝練「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多年來學校不斷與時俱進擔負強農興農使命,塑造了一批知農愛農人才。
  • ...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瞭望》:農林類高校天然肩負著強農興農的使命,請介紹一下華中農大在擔負這一使命中的貢獻和特色。李召虎:華中農大已走過122年辦學歷史,育人興農是我們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追求。從19世紀90年代末倡導「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唱響「勤讀力耕肩重任,立己達人圖自強」,再到21世紀初凝練「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和「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校訓,多年來學校不斷與時俱進擔負強農興農使命,塑造了一批知農愛農人才。
  • 走高端化綠色化發展之路 加快不鏽鋼產業轉型升級
    他指出,戴南不鏽鋼製品產業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走高端化、綠色化發展之路。副市長張小兵、市政府秘書長沈明剛參加調研。  戴南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建設面積1200畝,總投資20億元,計劃通過實施產業轉型、城建提升、生態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實現物流、熔煉、酸洗、市場、質檢「五集中」。史立軍來到園區,詳細了解園區建設發展情況。
  • 夯基壘臺激活勢能
    實踐證明,應當緊扣「新」字探索以戰領建之策,在理念引領、機制運行、模式創新等方面破障清淤、革故鼎新,為綜合保障能力快速生成暢通渠道、強化支撐;緊扣「實」字鋪就以戰領建之路,在為勝戰提供一流保障和服務中構建體系、貫通鏈路,為綜合保障質效穩步提升夯基築石、蓄力積勢;緊扣「優」字拓展以戰領建之局,追求區域保障有力度、機動保障有速度、融合保障有深度,保障觸角不斷前推、保障質效更加精準,不斷優化綜合保障格局。
  • 堅持走質量發展之路的昆明雲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組圖)
    昆明雲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在董事長楊波的帶領下,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以自強不息、頑強奮鬥、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大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自主品牌影響力,用高品質的產品贏得了顧客的信任和社會各界的好評,以先進的技術引領著我國多缸小缸徑柴油機行業的健康發展……  強基固本 持續發展  昆明雲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內動力)成立於1999
  •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二論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總要求,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必須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原則,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著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 今天,又有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走進仙居,對接推動綠色農業產業發展!
    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50餘位專家、博士來仙居參會,共同探討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探索未來農業綠色發展之路,助力台州現代農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提供實踐樣板。
  • 「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搭建主體框架」
    夯基壘臺:從思想奠基到理論引領   巨輪揚帆遠航,方向至為關鍵。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改革方向有著深刻的洞察——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 雲陽三大國企戰略重組 重慶江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經過近一年的策劃和籌備,今(14)日上午,由原雲陽縣城市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雲陽縣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雲陽巴鄉清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組建而成的重慶江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來集團)正式揭牌。這標誌著雲陽縣國企改革發展步入新階段,不僅有助於雲陽國有資本實現保值增值、功能放大,也將進一步提升增強該縣國有經濟的競爭力。
  • 走自主研發之路:中國食葵打敗「洋」種子
    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29日電 題:走自主研發之路:中國食葵打敗「洋」種子  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於嘉  為了把種子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近年來,我國相關龍頭企業不斷加強自主研發創新、重視品種選育、推廣國產品牌,堅持走品種科技化、科研產業化、產業市場化的發展之路,
  • 新農人史紅濤:在探索中發展建設兵團第九師沙棘特色產業
    2014年7月,為了自己的創業夢想和家庭的一些原因,他辭掉擔任職務,成為一名團場普通職工,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2017年5月牽頭成立第九師百智遠特種珍禽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擔任合作社理事長至今。創業以來,先後被師、團評為「雙創之星」「團場創業致富帶頭標兵」,合作社被評為團場2018年度優秀合作社。
  • 玉門市赤金鎮:巧打產業發展牌
    玉門市赤金鎮:巧打產業發展牌每日甘肅網1月5日訊 據酒泉日報玉門報導 近年來,玉門市赤金鎮立足產業基礎,堅持走品牌強農之路,通過「育、創、強、推」環節,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健康」農產品品牌。赤金鎮將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農產品品牌建設的著力點,突出韭菜產業。
  • 根本之策——沐川縣產業扶貧啟示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從生態農業到農村電商,從特色種養到鄉村旅遊,從金融造血到產業崛起……循著產業扶貧這個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國家烏蒙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縣——沐川縣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噴薄而來。生態脫貧、綠色崛起的「沐川範式」,持續彰顯活力生命力。啟示 生態理念優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保持生態發展定力,築牢綠色產業家底。
  • 我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煥發新活力
    4月2日,全省加快推進犛牛產業發展動員部署大會在西寧召開。省農牧廳將犛牛產業作為突破口,力爭用3年時間取得實質突破,重點建設三大基地、完善三大體系,制定一套標準和一套機制,全面補齊犛牛產業發展短板,抓好薄弱環節。  犛牛產業是我省畜牧業經濟的基礎和支撐,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推進農牧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
  • 一頭藏香豬如何重構產業價值鏈?
    5月20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梭磨鄉巴塘村,當地最大的藏香豬養殖合作社——興農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饒睿和兩個工人正忙著用機器打磨玉米面,「這是給藏香豬準備的『夜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