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這樣釣黃顙魚,一旦咬鉤就不會再吐出來!

2021-01-21 HD大眼魚

作為分布非常廣泛的淡水魚幾乎全國各大水系都有黃顙的身影,其中以長江流域數量最多,主要以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為食,它的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也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黃顙生活在水面底層屬雜食魚種以葷食為主,餌料上可用紅蟲、蚯蚓、螺絲、小蝦等,不過它也吃水底植物。若釣到一條後一定要堅持繼續作釣,往往都會接連中魚。不過黃顙和鯽魚是不合群的,通常釣到黃顙的地方很難釣到鯽魚,當然若是能釣到黃顙可要比釣鯽魚更有成就感。

作為一個兇猛的魚種想要垂釣黃顙可是不能硬碰硬的,俗話說柔能克剛即使它再兇悍也無濟於事。不過想要做到這些就要對其足夠了解才能對症下藥,這要比千篇一律的理論靠譜的多,下面就來說一說老釣手們是如何做到的?

釣組

通常在釣黃顙的過程中會經常碰到鯰魚,線太細的話會容易跑魚建議用雙鉤其中鉤要大點9-11號都行,子線可用防咬線上下兩鉤的鉤距保持在5釐米上下,主線用2.5號。另外漂建議也用大點的鉛墜要重一點,這樣雙鉤能夠快速入水且與夜光棒形成良好的配合。常用的釣鉤是臥鉤可將釣線直接扎在鉤尾上再離鉤約6-9釐米處裝一鉛墜,再配上皮厚體壯的蚯蚓餌就是最好的絕配了。

還有孑孓釣和延繩張公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釣法,所謂孑孓釣是用蚊子的孑孓拌和谷糠灰,用兩指指尖捏住鉤柄尾部在谷糠中快速攪拌,使不斷捲曲的孑孓附纏於鉤尖和鉤彎成團。所謂延繩張公釣就是將專門用於插竿釣甲魚的鉤尖內折製成延繩釣組,掛蚯蚓為餌置於水深1米處的水底布成鉤陣,此法通常能一次釣獲幾十條黃顙。

釣位

釣友都知道在釣位的選擇上直接關乎著最後結果,若在水庫漲水作釣就找灣子裡選淺水區水深最好不要超過2.5米;若在退水期就找主河道釣深(3-5米);若在河道裡作釣就選洄水灣或有落水的下方和支流交匯處。不論在哪裡作釣有亂石堆的地方都是不可錯過的好釣點,另外夏季釣錢點冬季則釣深同鯽魚正好相反。

餌料

通常作釣黃顙以沙蟲為餌可達到最佳效果不過這種原料並不好找,當然還可用其他的來代替比如打窩的話可將蚯蚓餌截成小段來用或見動物肝臟搗碎於泥巴混合起來做誘餌窩料也是不錯的,而釣時可掛整條蚯蚓也可將肝臟切成小條來用。黃顙咬鉤動作小,漂相為一緊一松或緩緩斜向入水,且一旦咬鉤就不會再吐出。

相關焦點

  • 跟朋友一起釣黃顙魚,他用蚯蚓我用它,魚獲是他的幾倍
    因為它吃口非常猛,只要咬鉤基本就不會跑,對於我這樣「懶」的釣魚人來說,加上幾支小拋竿、串鉤上面掛上餌,基本就可以等著它們上門了。作為一種喜食葷餌的魚,我們用得最多的自然就是蚯蚓了,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自製的葷餌,甚至可以直接切點火腿丁掛鈎。不過,在最近一次出釣中,我就地取材選用了一種「餌」,可以說效果碾壓其他。因為黃顙相對喜歡陰暗的環境,所以那次跟朋友於傍晚時分去到水庫。
  • 細說七星漂睡鉤釣法的4大優勢,野釣魚情多變,這種釣法簡單好用
    七星漂釣組要是分類也就分為兩種,一種是搭配朝天鉤,一種是搭配普通魚鉤,再加上一個鉛墜,這樣釣組就算搭配完成了。簡單快捷,實用有效,是這種釣法的最大特點。一、容易搭配七星漂搭配朝天鉤,叫做朝天鉤釣組,搭配普通魚鉤和鉛墜,叫做睡鉤釣組,這是因為這種釣組在垂釣的時候是魚鉤和鉛墜都躺底,所以被稱之為睡鉤釣組。
  • 被鉤跑的魚還會不會吃餌,隔多長時間會再次咬鉤?
    水質非常清澈,對魚來說沒有什麼吃的東西,所以下竿沒過多久就連杆了,真正的爆連。野釣大家也都知道,魚的品種多樣個體不一,開始用2+1的線組切了3副鉤子,改用3+2才穩住後來中了一條五六斤的鯉魚,取鉤的時候竟發現魚嘴上竟掛了4個鉤子,其中三個是新關東另一個是伊豆,經過子線線徑的對比發現就是我斷的那三幅也就是說在同一天,這條鯉魚四次來咬鉤,看起來好像真的只有七秒記憶。
  • 不會通過浮標判斷魚有沒有咬鉤?掌握這5種魚咬鉤特點就夠了!
    釣魚的時候通過浮漂判斷魚有沒有咬鉤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判斷失誤提竿提早了,魚兒還沒上鉤,如果提竿晚了魚餌已經被魚吃了。下面小編就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講一下幾種常見魚類咬鉤漂相的判斷方法。鯽魚:鯽魚是底雜食魚,動物餌、糧食餌都吃 。
  • 釣魚時遇到切線跑魚,大魚還會不會進食,多久會回來咬鉤?
    我們在出門釣魚的時候,尤其是在野釣的情況下,很容易遇到脫鉤跑魚,有時候是因為操作不當引起的,有時候則是因為細線搏大魚切線跑魚,那麼大魚在逃跑之後,還會不會進食,或者說還會不會回來咬鉤,想必這是很多釣魚人心裡都有的疑問吧。
  • 有魚咬鉤卻還是釣不上來魚?要找對方法,改變思路!
    #釣魚#大家在野釣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有魚咬鉤卻怎麼都釣不起來,魚口很好卻就是不中魚,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應對這種有魚咬鉤卻釣不起的情況呢?如果餌粒太大了,鯽魚是吞不進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見到浮漂有吃餌的信號,卻總是拉不上來魚的主要原因之一。2,餌粒是否過硬,釣魚初學者對餌性的不熟悉,往往是生怕餌料化得散太快了而把餌開得過硬,這樣的話狡猾的魚兒是一咬就吐,自然是拉不上魚的了。3、餌料的味型不對魚的口味。過於刺激的魚餌不適合魚的口味,魚兒僅僅是觸碰而不吞食。
  • 一般情況下,魚咬鉤後,釣手要儘可能地向水邊靠近
    1、魚上鉤後應注意什麼?一般情況下,魚咬鉤後,釣手要儘可能地向水邊靠近,以便利用儘可能大的水域與魚周旋。特別是釣到大魚後,要充分遛魚,避免魚碰岸邊,以免線斷魚跑。有不少初學釣魚的人,在魚咬鉤後,總是提起魚竿向後退,有些使用海竿的人,一邊搖輪收線,一邊不斷地向後邊退步,離水邊越來越遠。這樣做,有可能使上鉤的魚跑掉。
  • 有魚咬鉤提竿沒魚?這些原因和解決方法,掌握之後更優秀
    釣魚是一項變化多端的活動,尤其是魚口問題,在實際作釣中,總會遇到很多種情況,其中有魚咬鉤,但是提竿卻不見魚。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肯定都能碰到這個問題,老手是會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而新手的話,由於作釣經驗不足,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最後搞的一頭霧水,對垂釣失去信心。
  • 鯽魚咬鉤的四種常見漂相,看到這些動作的時候提竿,中魚率100%!
    雖然鯽魚的咬鉤動作非常標準嗎,但是因為季節、水溫以及魚的大小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出現的漂相上面也是有所差異,下面我給大家列出釣鯽魚最常見的四種漂像,如果大家在釣鯽魚的時候發現這種漂相,馬上提竿,幾乎100%的可以中魚!
  • 鯽魚的咬鉤動作是什麼樣?鯉魚、鯽魚、青魚和草魚的咬鉤動作講解
    我們在釣魚時,不同種類的魚咬鉤,呈現出不同樣式的漂相,魚漂的漂相和魚咬鉤的動作是息息相關的。不同的魚、同類魚在不同的狀況下的咬鉤動作都不一樣,要想學會釣魚,了解各種魚的咬鉤動作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們分別以鯉魚、鯽魚、青魚和草魚為例講下魚兒的咬鉤動作。
  • 露出鉤尖魚就不咬鉤?
    在春天釣鯽魚很多人喜歡用蚯蚓做餌料,關於用蚯蚓釣魚有個很有意思的爭論:要不要露鉤尖?露鉤尖會不會影響魚口?相信很多釣友在初學釣魚的時候都聽老釣友說過這樣一句話:釣蚯蚓千萬別露鉤尖,魚兒看到鉤尖就不會吃餌了。不知道其他釣友怎麼認為,反正路人甲小時候是信了老釣友的話。
  • 哲羅魚咬鉤後不能急於拉魚上岸,因為哲羅魚勁大力猛,性情兇暴
    羅非魚吞鉤後,常常將食鉤含在口中不遊動。所以從魚漂上反應是漂由直立變側斜,很少上下跳動,也就是一般講的「拉小漂」狀。若是星漂,反應較為明顯。當發現漂的反應後,應立即提竿,將咬鉤的魚拖出窩點,再提拉上岸,其目的是為了不驚散魚群。由於羅非魚不怕驚擾和反應遲鈍,所以發窩後,可以在短時間釣到許多魚。
  • 認識鯽魚咬鉤的常見漂相,啥時候提竿中魚率最高,就是看漂相!
    聊一聊鯽魚咬鉤的漂相問題,希望對各位釣友有所幫助,啥時候提竿中魚率高,完全可以通過漂相來確定。一、為啥魚品種不同,漂相差別很大?魚的品種不同,進食動作是完全不同的。大致可以簡單分為幾類,比如說「吸」,魚發現食物後長大口腔,把食物吸進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鯽魚和鯉魚。再比如說「啃」,在水底啃食,此類魚基本都是底層魚類,而且口型是上長下短,比如鯪魚、黃尾鯝。
  • 冬釣大鯽魚,蚯蚓餌料的升級用法,魚咬鉤更猛,萬能釣餌不是蓋的
    被魚咬過的一定要及時更換。第二是蚯蚓的粗細大小要注意,不能讓魚鉤和餌料整體太重,掛鈎之後超過鉤尖的部分也不能太長,目的首先是方便鯽魚進食,其次是讓魚更容易咬住魚鉤,而不是魚鉤外面露出的一點。二、蚯蚓餌料的加強用法單純的使用活餌,如果餌料遞到魚嘴邊,魚基本都會咬鉤,因為鯽魚對活動的餌料異常感興趣。但是蚯蚓本身誘魚進窩的能力有限,所以最常用的方法是打窩之後使用蚯蚓做餌。
  • 投彈手甲蟲不怕蟾蜍吞下 它能想辦法讓蟾蜍吐出來
    毒液雖然並不致命,但讓蟾蜍難受得不得了,把它吐了出來。蟾蜍沒有嘔吐反射,不能像人類那樣嘔吐。它們只能把食道從裡往外翻,這一過程大約要持續45分鐘。因此想要活下來,投彈手甲蟲必須擁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才能夠在蟾蜍的胃裡存活45分鐘,全身還浸在粘稠的胃酸中。實驗中大多數逃出來的甲蟲至少能再活兩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