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孔子非常厭惡的三種人。首先是狂而不直的人。狂,指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直,指心術不正,做壞事。一個人非常狂妄,覺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別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無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知道天外有天,樓外有樓;二是自己有實力。包括有錢、有權、有背景、有勢力。狂妄,對於青少年來說比較常見,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比較少見。雖然狂妄不討人喜歡,但單純的狂妄也不會對其他人產生什麼害處。然而,對於既狂妄又心術不正的人來說,就另當別論了。這樣的人由於有實力作支撐,有錢、有權、有背景、有勢力作靠山,非常狂妄,有恃無恐,不把法律和道德放在眼裡,認為法律和道德奈何不了他,敢於挑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公然做壞事,做違法犯罪的事,狂妄地叫囂「老子就是法」、「法律能把老子怎麼樣」。這種狂妄,不僅令人厭惡,而且遭人憎恨。孔子說的「狂而不直」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其次是侗而不願的人。侗,指無知。不願,指不願意,不情願。一個人無知,可能有多種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客觀原因造成的無知,比較好解決。只要努力學習,持之以恆,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改變。主觀原因造成的無知,比較麻煩。若想改變無知狀態,只能變無知為有知。若想變有知,只能通過學習。可是,這種人偏偏不願意學習,怎麼改變?孔子也拿這種人沒轍。一位外國學者說過,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這種無知而不願意學習的人,也有這種本性。筆者認為,可以利用這種本性,改變這種人對學習的態度,變不願意學習為願意學習。
第三是悾悾而不信的人。悾悾,指無能。不信,指不相信。一個人無能並不可怕。天下無能的人有很多,頂多什麼事也不幹。反正,自己沒有能力,幹不成什麼事,依靠別人幹就行了。可怕的是,無能的人不僅不認為自己無能,還不相信別人的能力,想自己幹事,幹大事。各種事情讓他弄得一團糟,許多人因此而遭殃。美國約翰·杜威教授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欲望是「做重要人物的欲望」。這種無能又不相信別人的人,擁有的「做重要人物的欲望」就特別強烈,總想自己把事幹成。其實,做一個相信別人的人,也可以實現「做重要人物的欲望」。天下的事情多得很,不可能事事都得自己親自去幹,即使你有能力,能把各種事情幹好,你也幹不過來。做一個相信別人的人,放手讓別人去幹,恰恰說明你用人有方,不影響你做一個重要人物。這樣也許可以改變這種人的性格。
【筆者譯】孔子說:「有的人非常狂妄,目空一切,同時又心術不正,公然踐踏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幹壞事,幹違法犯罪的事;有的人非常無知,同時又不願意學習;有的人非常無能,同時又不相信別人。我不知道應該如何教導這三種人。」
附:【李澤厚譯】孔子說:「狂妄又不直爽,無知又不老實,無能力又不可信賴,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