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緣狀態是高溫超導性的前身?找到室溫超導材料,將引發技術革命

2020-10-18 博科園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和解釋高溫超導體(high- tc)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高溫超導體是一類在高溫下表現為零電阻的材料。現在,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的一組科學家在《自然》上解釋了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電子結構如何影響這些系統中絕緣狀態的出現,而絕緣狀態是高溫材料超導性的前身。找到一種能在室溫下進行超導的材料,將引發一場技術革命,緩解能源危機(目前大多數能源都是在從生產到使用的過程中流失)。

並將計算性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然而,儘管在理解這些系統方面取得了進展,完整的理論描述仍然是難以捉摸,這使得尋找室溫超導主要是偶然的。在此前的一項重大科學突破中,雙絞層石墨烯(TBLG)顯示出類似於某一類高溫超導材料(即所謂的高溫銅酸鹽)的物質相。這代表了一種通過更清潔和更可控的實驗設置新方法。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MPSD)、柏林自由大學(均在德國)、哥倫比亞大學

熨鬥研究所計算量子物理中心和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將重點放在了TBLG絕緣狀態上。這種材料由兩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組成,以非常微小的角度相互堆疊。在這種結構中,絕緣狀態先於高溫超導相。因此,更好地理解這一階段以及導致這一階段的原因對於控制任務型分組至關重要。科學家們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光譜學(STM/STS)對樣品進行了研究。用這種顯微技術,可以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檢查導電錶面。採用開創性「撕裂疊加」方法,將兩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疊加在一起,並輕輕旋轉。

然後,研究小組直接繪製出了這種材料的原子尺度結構和電子特性,接近1.1°左右的「魔角」。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這些發現,為研究TBLG中超導現象的產生提供了新線索。研究小組觀察到,在超導狀態之前的絕緣狀態,出現在系統充滿電子的特定水平。這使得科學家們能夠估計這些系統中電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度和性質——這是向描述邁出的關鍵一步。結果表明,局域態密度的兩個不同範霍夫奇點(vHs)出現在40-57 meV的摻雜依賴分離魔角附近。

這是第一次清楚地表明vHs的分離比之前認為的要大得多,此外該團隊清楚地表明,當系統摻雜近半莫爾帶填充時,vHs分裂成兩個峰值。這種摻雜依賴的分裂是由相關誘導間隙來解釋,這意味著在TBLG中,電子誘導的相互作用起著重要作用。庫侖相互作用與每個vHs的帶寬之比,比vHs的分離更能決定魔角。這表明相鄰的超導態是由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協同配對機制驅動的。此外,STS結果表明了一定程度的電子向列相性(底層晶格旋轉對稱性的自發破壞),很像在超導態附近銅中觀察到的情況。

通過這項研究,該團隊向證明高tc銅酸鹽和TBLG材料的物理等效性邁出了關鍵一步。因此,本研究中通過TBLG獲得的見解將進一步理解銅酸鹽中高溫超導性,並有助於更好地分析這些迷人系統的詳細工作原理。研究團隊對運輸過程中超導和絕緣狀態性質所做的研究,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對理論進行基準測試,並有望最終將TBLG理解為更完整地描述高溫銅酸鹽的踏腳石。在未來,這將為在這些和類似系統中提高超導溫度更系統的方法鋪平道路。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和動力學研究所

參考期刊《自然》

DOI: 10.1038/s41586-019-1431-9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高溫超導材料包括銅氧類化合物,鐵基超導和一部分金屬間化合物,由於它的獨特結構和高溫工作環境(這裡高溫是相對於絕對零度的,之前是零下73最近有個零下23攝氏度打破了這個記錄)使得其內部電子運動所受阻力很小;而絕大多數是低溫超導材料,原理就是當溫度降到極低(一般大於零下200攝氏度)時,原子熱運動減弱,與電子的碰撞機率減小,使電子運動的阻力突然變為零。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並有效減少機械磨損。
  • 《Nature》重磅:15℃室溫超導材料問世,刷新世界紀錄!
    為了使超導材料有實用性,人們開始了探索高溫超導的歷程,從1911年至1986年,超導溫度由水銀的4.2K提高到23.22K(0K=-273.15℃;K開爾文溫標,起點為絕對零度)。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
  • 英媒:室溫超導體問世或引發能源革命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14日發表題為《第一種室溫超導體可能引發能源革命》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幾十年來,室溫超導一直是材料科學領域的熱門詞。現在,它或許終於成為現實,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用電方式。我們生產出來的大量能源因電阻而浪費,電阻能生熱。但在超導材料中,電流遇到的阻礙幾乎為零,因而不會造成這些損失。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碳質硫氫化合物在約15攝氏度和約2670億帕的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下觀察到超導現象。迪亞斯說:「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如此優異性能的材料並沒有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然而,我們的發現將打破這些障礙,並為許多潛在的應用提供可能。」目前,他也在參與羅徹斯特大學的材料科學和高能密度物理項目。
  • 室溫超導材料問世:研究者稱 「將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碳質硫氫化合物在約 15 攝氏度和約 2670 億帕的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室溫下觀察到超導現象。迪亞斯說:「由於低溫的限制,具有如此優異性能的材料並沒有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然而,我們的發現將打破這些障礙,並為許多潛在的應用提供可能。」目前,他也在參與羅徹斯特大學的材料科學和高能密度物理項目。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Nature》重磅:研究人員創造的15℃室溫超導材料,有何神奇之處?
    1986年1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超導溫度是30K,12月30日,又將這一紀錄刷新為40.2K,19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現了98K超導體。之前報導最高為250K,即-23攝氏度。2MSEETC-電子工程專輯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研究人員合成室溫超導材料
    如Dias實驗室的這張照片所示,目前,要實現超導性,就需要極冷環境,其中磁鐵漂浮在用液氮冷卻的超導體上方。迪亞斯說,開發超導材料(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的排斥)是凝聚態物理的「聖杯」。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這種材料「絕對可以改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迪亞斯說。
  • 留美中國21歲博士實現石墨烯超導重大突破!或引發全球新材料革命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石墨烯似乎總能輕而易舉地成為最吸引眼球的「超級材料」。Herrero教授與曹原開創性地發現,通過將兩層自然狀態下的二維石墨烯材料相堆疊,並控制兩層間的扭曲角度,即可構建成為性能出色的零電阻超導體。此時,電子在雙層石墨烯材料間所需的能量量級則降低至meV,令人稱奇!這一研究中最為關鍵之處在於雙層石墨烯材料的扭曲角度。當扭曲角度達到被稱為「魔角」的1.1°時,石墨烯層中的電子能帶結構不再對稱,超導性質也隨之顯現。
  • 室溫超導:從瞬態到穩態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有外國學者稱,這項成果將幫助材料科學家研發具有更高臨界溫度的超導材料,並最終實現可在室溫下應用、完全無需冷卻的超導材料的夢想。 因為直到現在,超導體都必須用液氮或液氦冷卻到遠低於零度的溫度。如果複雜的冷卻設施不再需要,那超導技術就有了投入日常應用的可能。 只是,那百萬分之幾微秒的超導現象是怎麼觀察到的呢?不少物理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室溫超導性趨於可能
    賓州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團隊最近的發現使實現室溫超導性的可能性邁出了微小的一步。發現涉及將稱為硫化鉬的二維材料與稱為碳化鉬的另一種材料分層。碳化鉬是已知的超導體,電子可以毫無阻力地流過材料。即使是最好的金屬,例如銀或銅,也會通過熱量損失能量。這種損耗使長距離輸電的成本更高。
  • 室溫超導體來了?新方法能在超導材料中獲得更高的過渡溫度!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結果表明,這是一種以前從未探索過的實現高溫超導性的途徑,它為能源生產商和消費者提供了許多潛在的好處。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通過超導材料,而傳統的傳輸材料在發電源和最終用戶之間損失多達10%的能量。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新型高溫超導材料,並發現這些材料的新用途。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4日報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員安德烈·卡弗拉裡與來自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發現用紅外雷射脈衝照射一種叫做釔鋇銅氧化物(YBCO)的晶體時,它在室溫下(300K)短暫地顯出了超導性。他們認為,是雷射脈衝使晶格中的原子出現了暫時改變,從而提高了材料的超導性。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高中我們簡單地接觸過超導的概念,除了廣為人知的零電阻,超導材料還有一個重要性質——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此時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在一定限度內,超導體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
  • 兼具超導和鐵磁性的材料,因鐵磁性會破壞超導性,但卻真有!
    的確,超導體能容納零電阻的電流,當放置在磁場中,這種物質會將磁場從它的體積中驅逐出去,這就是所謂的邁斯納效應。相比之下,鐵磁是磁化的,因此攜帶磁場在其體積。因此,一種材料似乎不能同時表現出超導性和鐵磁性。然而,基於銪的化合物現在成為了現在研究焦點,觀察銪的化合物表明可以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超導性。這除了對基礎科學的重要性,這兩種現象在一種材料中共存還為新設備設計提供了有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