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對聯擇夫再嫁,一聯難倒天下人

2020-12-05 覃仕勇講史

說起中國古代才女,名氣最大的有班昭、卓文君、蔡文姬、謝道韞、上官婉兒、薛濤、朱淑真、花蕊夫人、李清照、唐琬、柳如是等等。

這些才女中,實力最強者又非李清照莫屬。

與解縉、徐渭合稱「有明一代三百年來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眼高過頂,目空一切,其本人在科考場上過關斬將,連中三元,宮中折桂,猶如閒庭信步,卻對李清照推崇備至。他在《詞品》中贊:「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於秦七、黃九爭,不獨爭雄於閨閣也。」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慎稱「易安亦稱冠絕」,即是說李清照的詞作可獨步一時,橫絕一世。

實際上,李清照在南宋時已被尊為「詞家一大宗」。

關於李清照的生平,南宋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有簡略描述:「易安居士,京東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趙明誠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採第一。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

京東路提刑為李清照父親李格非的官職,此外,李格非還有一個身份:著名學者、元佑後四學士之一。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生活優裕,父親李格非藏書甚富,使她很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的時候才十八歲。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官居宰相,趙明誠出同樣出身於優裕的書香門第,其本人為金石考據家。兩人結合,乃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婚後感情篤深,夫妻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志趣相投,生活美滿,實是羨煞旁人。

但是,天有不測之風雲。

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李清照夫婦逃難到南方。不久,趙明誠病死。李清照一方面躲避金兵的追擊,一方面要給丈夫辦喪事,還要轉運從家裡帶出來的書兩萬卷、金石刻兩千卷,還有其他文物,可謂備嘗辛苦。

偏偏,還有人落井下石,指責趙明誠曾通敵賣國,災難接踵而來。

李清照一個羸弱的女子,孤苦無依。

在此背景下,《碧雞漫志》記載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

也就是說,生活沒有著落、孤援無助的李清照被迫改嫁,卻又以悲劇收場,最終落了上「晚節流蕩無歸」的下場。

關於李清照改嫁事,《碧雞漫志》只是一筆帶過,嫁的是誰,是何人作媒,又是怎麼鬧到對簿公堂、不歡而散的?一無所記。

倒是有許多民間故事來填補這片空白。

李清照不是才女嗎?

民間故事就圍繞著這一點展開情節:

故事一:李清照自丈夫趙明誠去世後,流落在桃花塢,住在一間破茅屋裡。有一年時近歲末,新下了一場大雪,李清照獨坐門檻,悵望冰天雪地,念及自身孤苦,動了思春之心。又見門前紅梅開放正豔,於是提花籃掐了半籃梅花,將花瓣粘在一聯紙上,出半聯對子:「獨梅隆冬遺孀戶」。桃花塢對面是杏花村,村裡有位喪妻的老秀才,遙見此聯,知李清照有再嫁之意,暗暗高興。二月杏花開時節,老秀才採了半籃鮮豔的杏花,用杏花瓣粘出了下聯:「杏林春暖第一家。」屁顛顛地貼到了李清照的門前。李清照的心一下子就被徵服了,和老秀才結了婚。

這則故事捏造得極為劣拙,專門為故事編排的對聯也乏善可陳。

故事二:趙明誠死後,李清照新寡。鑑於李清照的才名,登門求親的人絡繹不絕,趨之若鶩。李清照是個堅定的愛情守衛者,早已抱定了不嫁二夫的決心,為了求親者拒之門外,她想了一個辦法,即出一個刁鑽古怪的上聯,聲稱能對出者方有可能發展下一步,對不出就不要來打擾清靜。

可真甭說,這副對聯是夠刁鑽古怪的:七個字,字字都是寶蓋頭,為:「寂寞寒窗空守寡。」

這簡簡單單的七個字,靜動結合,活畫出了自己目前的生活情況,可稱「千古絕對」。

這則上聯,難倒江南才子無數,直到李清照去世也沒人能對的出來,李清照因此也得以安靜地過完了後半生。

不過,故事並沒有完。

李清照去世後,一名船夫偶然看到上聯,心有所動,對出了一個下聯,「流淌清溪沙混泥」。

這則故事編得比第一則稍微高明一些,但也很假。

因為,故事中提到的上聯在《濟公全傳》裡也出現過,濟公對的下聯是:「退還蓮逕返逍遙。」

並且,後人不斷補充,對出的下聯還有:俊俏佳人倀伶仃、休偕佳偶但依僧、伶仃佛側倦作僧、荷花莖藕蓬蓮苔、流濁清源汙滄海、荷花蓮芳蔥芯莖、苦薄荒苑苛蘊芳、纖細紅線終結緣、姣嬌妙娥嬉媚婿、妖妍媚姐娛嫁婿、思戀悠怨總忘息、混沌滾淚襤濁溏、流沙河泮灌濁湯、荒蕪蘆葦芳草茂……

話說回來,故事只是故事。

上面第一則故事說李清照再嫁了,第二則卻說李清照沒有再嫁,到底再嫁與否,就史學研究來說,至今還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南宋時人多有記載李清照再嫁,如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易安再適張汝舟,未幾反目。」《碧雞漫志》也謂李清照「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朱彧的《萍洲可談》卷中云:「(李清照)不終晚節,流落以死。」洪适跋《趙明誠(金石錄)》裡記載:「趙君(趙明誠)無嗣,李(清照)又更嫁。」等等。

此外,在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說「格非之女(指李清照),先嫁趙」,潛臺詞即是:李清照後又嫁了某某。

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還特別交待:「有《啟事》與綦處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

這《啟事》是指《投內翰綦公崈禮啟》——據說是李清照本人的親自敘述,最早見於宋人趙彥衛的《雲麓漫鈔》第十四卷。

從內容看,該文是一封答謝信,為李清照寫給前夫的朋友綦崈禮的,原因是李清照要和張汝舟離婚,告發了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但大宋律法有規定,妻告夫要判處2年徒刑。是翰林學士綦崇禮的從中周旋,李清照只坐了9天牢就出來了。李清照因此寫信答謝。

信的第一段為:「素習義方,粗明詩禮。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蟻不分,灰釘已具。嘗藥雖存弱弟,應門惟有老兵。既爾蒼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僶俛難言,優柔莫訣,呻吟未定,強以同歸。」

翻譯過來是說:「我平素學習禮儀規矩,粗知詩禮。前段時間都快病入膏肓了,螞蟻的動靜在我的感覺上好像是牛在打架,棺材都準備好。病臥在弟弟家裡,看管門戶的只有一個老兵。如此孤苦恓惶,倉促造成恨事。輕易聽信了那人的甜言蜜語。弟弟軟弱可欺,看到人家帶來的官方文書就聽從;我垂垂病危,又怎麼分辨得出其中禍心?說話既吃力,在猶豫不決的情況下,勉強跟著他同去了。」

根據這封信,李清照當時病得很重,張汝舟是軟硬兼施,前來騙婚。

信的後面還出現有「以桑榆之晚節,配茲駔儈之下才」、「友兇橫者十旬」、「居囹圄者九日」之句,完全符合了後人分析的「再嫁」「離異」「入獄」三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來,李清照確實是再嫁了。

宋代權威史料之一、李心傳編撰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將此事錄入,蓋一錘定音矣。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十八記:「紹興二年壬子(1132年)九月戊午朔,右承奉郎、監諸軍審計司張汝舟屬吏,以汝舟妻李氏訟其妄增舉數入官也。其後有司當汝舟私罪,徒,詔除名,柳州編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歌詞,自號易安居士。」

但到了明朝,徐勃最先在《筆精》中提出懷疑,稱李清照改嫁之說「殊謬妄不足信,蓋易安自撰《金石錄後序》作序在紹興二年,李五十有二,老矣。清獻公(指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之婦,郡守(趙明誠曾任建康太守)之妻,必無更嫁之理。……更嫁之說,不知起於何人,太誣賢媛也。」

此後,郎瑛、盧見曾、俞正爕、陸心源、李慈銘、謝章鋌等人也紛紛為李清照辨誣,一致認為李清照不會改嫁,論據大致有三:年高、位尊、夫妻情深。

即李清照再嫁張汝舟時,已經四十九歲,那麼大的年紀改嫁,不合理;李清照是宰相趙挺之的媳婦、郡守趙明誠的妻子,身份尊貴,下嫁身份低微的張汝舟,不合理;李清照與趙明誠肝膽相照,生死不渝,趙明誠去世,李清照便忘記夫妻恩情改嫁,不合情。

清代俞正燮的《癸巳類稿》則直接從李清照《投內翰綦公崈禮啟》爭論文意,質疑李清照改嫁之說。

陸心源則提出五項證據證明《投內翰綦公崈禮啟》曾遭後人竄改。

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直接下結論,李清照改嫁說為「乃讒之也」。

近代夏承燾、唐圭璋、翁方綱、黃墨谷等人均持「辯誣」說。他們認為是宋人由於政治原因而對易安做的誣陷,當時宋人未辯解,也是因為黨爭而不敢開口。

唐圭璋、潘君照在《論李清照的後期詞》中所評:「在封建社會中,傾向進步的文人,總是屬於受誣陷貶謫,……李清照的遭受打擊,乃是事態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她之被誣通敵,就顯然是一個惡毒的陰謀,至於因『改嫁』一事引起的風波,則更明顯是衛道者的製造輿論,蓄意中傷。」

黃墨谷在《翁方綱〈金石錄〉本讀後》一文著力證明那幾本記載改嫁的「說部」不可靠,進而認定李清照再嫁之事屬子虛烏有。又另作《〈投內翰綦公崇禮啟〉考辨》證明《投內翰綦公崇禮啟》是李清照為答謝對方幫自己洗刷了「頒金之誣」而寫的,並且指稱該文被後人篡改過。

但近人黃盛璋於1957年在《文史研究》發表《李清照事跡考辨》,中有《改嫁新考》,極力主張改嫁說,還著了《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

黃盛璋的考證,得到了王仲聞等人的讚賞。

1962年出版的新中國首部集大全的專著《李清照集》就收了黃盛璋的《李清照事跡考辨》、《改嫁新考》二文作為參考資料。

其後王延梯、徐北文、陳祖美、楊合林、徐培均等都持認同再嫁觀點。

康震先生也在CCTV10「百家講壇」評說李清照中斷言李清照是再嫁了。

不過,臺灣文壇鬥士李敖卻說:「李易安這件事,牽涉到的已經不止一個歷史真相的問題,它還牽涉到一個道義的和觀念的問題:一個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罷,都是她個人的私事,別人沒有用泛道德的字眼亂罵的權利,更不可造謠。再嫁並沒有什麼不得了,可是沒再嫁卻硬說她再嫁,這就太不對了。」

因此,李敖在《千秋評論》裡旗幟鮮明地辯誣,說:「李清照的沒有再嫁,在歷史上可以成為定說了,這是稍懂基本考證的人都知道的。李易安有文才、有學問,但是因為是女人,又才氣太露(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等大文學家都被她批評過),所以被當時許多人嫉妒,硬給她造謠言,說她在趙明誠死後改嫁張汝舟了;改嫁後又所遇非人,告到縣裡去,又判決離婚了。其實這些都是謊話。」然後下面列舉了六條證據來論證李清照沒有再嫁。

李清照是否再嫁之所以產生諸多爭論,主要是因為資料缺失,且不同時代之人對改嫁一事的看法不同。

宋人並不鄙視再嫁,所以毫不避諱地記載李清照再嫁之事。

明清之時對婦女貞潔的要求日趨嚴苛,以再嫁為恥,愛李清照之才,於是跳出來為其進行辯誣。

從還原歷史真實、堅持學術嚴謹來看,改嫁之考是十分必要的,改嫁與辯誣之論爭亦是學術繁榮之表現。

當然,無論李清照改嫁與否,都無礙其人格,無礙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關焦點

  • 九萬裡風鵬正舉,李清照的《漁家傲》反應的是什麼?
    譬如,提起蘇軾,他就是豪放派的,提起李清照,她就是婉約派的。基於這個分類,他們的作品於是被精挑細選的分派到各自的那一派。但是被歸類的詞人不可能只寫一種詞,譬如以婉約派詞風影響後人的李清照,其實並不全部寫婉約詞。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她的《漁家傲》《漁家傲》·李清照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 神問答|有一個對聯,上聯是:葉下單蟲何曾知了春秋事,求下聯?
    導語:我們的老師說是以前的學生出給他的,困擾他很久了關於「有一個對聯,上聯是:葉下單蟲何曾知了春秋事,求下聯?」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當然這還是挺牽強的,一時也想不到更好的下聯,在網上找了找,發現很多當時在浙大課堂上聽了老師出這上聯的那節課的人,到現在也沒對出來,就先放在這裡吧,想到更好的下聯再來探討。3、以下觀點被186人點讚、並有33個交流討論:敢想就能對出來。
  • 千古才女李清照,一朵鮮花孤冷零落,遙遠的情愁暗淡而沉寂
    李清照宋朝號「易安居士」,因詩詞大多細膩溫婉,屬於婉約派始人。父親是當時曾寫了十幾萬字的《禮記說》著名學者禮部員外郎李格非。名師出高徒,他的父親是著名詩人蘇軾的學生。母親是狀元郎的孫女,出身名門知書善文。所以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仕宦之家。自幼受父母的薰陶,能詩善畫,有著多方面不凡的藝術才華。
  • 莫言新作談對對聯 已為二月河絕對出了三副下聯
    《人民文學》2019年第3期目錄顯示,莫言又發表了新作——散文《對對聯》。獲諾獎之後,莫言曾在《人民文學》上發表詩歌、劇本等體裁的作品。從《人民文學》公布文章的部分內容看,文章寫了莫言自己對對聯的幾個故事。
  • 古人有100種對對聯的方法讓你目瞪口呆
    ,唐欣然揮毫而就: 商人看了嫌對聯發財的味不濃,唐伯虎見他是一俗夫,便又寫一聯嘲笑之: 王羲之如何防盜 一年除夕,王羲之家大門口對聯幾次貼出幾次被人揭走,王羲之心生一計,貼出一副對聯:
  • 史上十幅著名的急智對聯,漲知識啦!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寫一副對聯,唐欣然揮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財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對聯發財的味不濃,唐伯虎見他是一俗夫,便又寫一聯嘲笑之:
  • 李清照也寫過豪放詞,「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她擅長寫兒女情長,哀婉心事,後人把她的這種風格稱為婉約派。後人把李清照寫的詞編輯成冊,起名為《漱玉集》。其實李清照也寫過風格豪放的詞,但數量較少,傳世作品只有一首,詞牌為《漁家傲》。《漁家傲》這個詞牌的格式為雙調62個字,前後段各5句,起源於宗教曲目。
  • 蘇小妹見漁夫,出上聯「龜圓鱉扁蟹無頭,三斑有殼」,難倒了蘇軾
    蘇小妹見漁夫,出上聯「龜圓鱉扁蟹無頭,三斑有殼」,難倒了蘇軾利子聊歷史,每天為大家帶來一則對聯小故事。還是老規矩,先給大家說一點對聯的小知識。對聯最根本的特徵是「對仗」,對仗體現為語言對仗和文字對仗。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漢語言的偉大,或許全世界的語言中,唯有漢語能體現出這種簡約而對稱的美,怎麼說呢?口頭表達體現語言對仗,文字書寫體現文字對仗。語言對仗,主要體現在字數和平仄上。字數相等、平仄相協讀起來方能朗朗上口。
  • 華羅庚出上聯「三強韓魏趙」,難倒眾人,下聯一出更是經典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對聯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在歷史上一直散發出耀眼的光輝。古代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除了吟詩就是以對對聯的方式互相增進感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聯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唐代對聯文化逐漸發展,到了宋代對聯文化發展成熟,及至明清時期,對聯已經普及到了千家萬戶,比如明朝初期,家家戶戶每逢過年的時候就張貼春聯。歷史上出名的對聯數不勝數,對聯的名人我們也能如數家珍。
  • 對聯最難的偏旁部首聯,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你能對出嗎?
    對聯中有很多非常難對的對子,其中以偏旁部首聯為首。這一篇,就來說說對聯中的偏旁部首聯。偏旁部首聯是古人挖溝挖得最深的一種,有時候口頭上念出來令人很難察覺,只有寫出來之後才恍然大悟。大家熟悉的一副偏旁部首聯是煙鎖池塘柳,這五個字的偏旁部首很有特色,具備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不僅如此,這個對子其中的意境有一種朦朧的文學之美,可謂是難倒了無數學子學者。
  •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一聯,他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 聆聽歷史的回音
    這副聯,堪稱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名頭最響的對聯之一,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徵。這樣一副名聯,即出自嘉慶進士、嶽麓書院山長、「南楚第一人」袁名曜之手。深秋的一天,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來到寧鄉縣花明樓鎮常山畢賜塘袁名曜故居,聆聽歷史的回音,感受先賢風採。  走過一段乾淨整潔的鄉村公路,一口碧水漣漣的池塘即遙遙在望,這就是畢賜塘。
  • 這些古代名人的雙關對聯,構思巧妙,每一首都是經典
    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深得老百姓的喜愛。正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古代的名人和名聯相互映襯,名人因為名聯而名氣更大,名聯因為名人而流傳更廣。關注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代這些語帶雙關的經典對聯。第1首: 賈島醉來非假倒;劉伶飲盡不留零。
  • 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李清照,千古詞家李易安,一輪明月清輝照
    說起古代的才女,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古代四大才女了,她們大多都是大家閨秀,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這些擁有才華的女子一般都不僅才華橫溢還要相夫教子,溫柔持家,一舉一動都可以展示出古代女子的優雅,然而這四位才女中有一位卻屬於異類,不僅愛好喝酒,還賭博上癮,是位即使在很不風流的時代也能活得很風流的女子
  • 為10兩銀子給廁所寫對聯成經典,唐伯虎:我寫這對聯誰人不服?
    之後的唐伯虎便不再對做官有任何想法,開始遊歷大江南北,但人總要吃飯,唐伯虎不願當小官,自然也沒有俸祿,好在唐伯虎還有字畫,所以他當時就以賣字畫謀生,但當時的人根本不知道唐伯虎的畫放在現在有多值錢,自然不會出高價購買。 這樣一來,唐伯虎總是為生計發愁,有這麼一次,他就為十兩銀子,做了一件讓天下讀書人恥笑的事情,給廁所寫對聯。
  • 中國文化之中最有意思的是什麼,我覺得是對聯,你們覺得呢
    老陽按:中國文化之中,最有意思的是什麼,我覺得是對聯,老陽平時沒事也喜歡和一些朋友對聯玩,覺得特別有意思,在中國古代,更是流傳了無數對聯佳話,讓我們讀起來十分暢快。也為古人的智慧點讚,今天老陽就為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對聯和對聯故事。上聯為:長漲長漲長長漲;下聯為:漲長漲長漲漲長。橫解為:漲長長漲上聯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潮落。
  • 華羅庚出聯「三強韓趙魏」,難倒錢三強和趙九章,只好自對下聯
    眾人左思右想始終不得下聯,考察團十幾萬飽學之士都被這上聯難倒了,其實包括華羅庚先生,一開始他自己也是對不出來的。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了很久,還是不得工整的下聯。許久之後,趙九章先生忍不住了,這位著名大氣物理學家笑著說: "看來我們這些搞科研的,搞數理化的確實是缺乏文學頭腦,傳統文學功底不夠啊,不知華老有沒有合適的下聯呢?"
  • 李清照:我本是一枝花,奈何經歷太多烈風驟雨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東坡居士蘇軾的學生,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李清照出生的那個時代,女子大多養在深閨,沒有什麼自由,更不用說能去學堂讀書。況且前有《女誡》中指出「婦德者,不必才明絕異」,女子無才便是德取之於此。後有李清照暮年之時想收徒,小女孩說出的那句「才藻非女子事也」,便可窺見其女子地位。
  • 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命運總是給你一顆糖,再甩你一巴掌」
    「命運總是給你一顆糖,再甩你一巴掌」李清照出身文學世家,父親是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才學之士,進士出身,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在這種家庭文化背景下,李清照早早就顯露出她非凡的文學才能和與眾不同的性情來。
  • 李清照失傳800多年的詞,近年才被發現,才情和膽識都值得點讚
    但大家習慣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類婉約唯美的詞,再去看看這類歌功頌德的詞,也是別有滋味。這首詞上闋描繪的是壽辰上的繁華情形。前三句交代了節令和時間,這時恰好是薄露初降,晝夜平分的立秋節氣。隨後幾句話則是描繪了壽辰的環境,亭臺樓榭饒水遍布,高高的矗立便好似傳說中的仙景蓬萊瀛洲,這實際上也是在襯託出壽星的真實身份不俗,好似神仙一樣。
  •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呂伯奢的美意並沒有喚起曹操的良心,反倒回馬殺死呂伯奢,並口出狂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先前決定和曹操共謀大事的陳宮見「曹賊如此獸心」不禁大失所望,趁其熟睡之時留下書信一封:鼓打四更月正濃,心猿意馬歸舊宗。誤殺呂家人數口,方知曹操是奸雄!曹操見信大怒:「我日後若不殺你(陳宮),誓不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