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法律問答〡違反規定造成病毒毒種擴散,是否犯罪?

2021-01-07 中國法律諮詢中心

【問題】

從事實驗、保藏、攜帶、運輸傳染病菌種、毒種的人員,違反規定造成新型冠狀病毒毒種擴散的,會受到怎樣的刑事處罰?

圖/視覺中國

【專家解讀】

王翠霞 山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此種情形可能構成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關於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具體是國家的傳染病菌種、毒種管理制度。在本次疫情期間主要是指針對新冠肺炎菌種、毒種的管理出臺的相應法律、法規以及部門規章等規範性法律文件;其中的「有關規定」應該是指關於傳染病菌種、毒種實驗、保藏、攜帶、運輸方面的規定。本罪所針對的對象是傳染病菌種、毒種。其主要特點是傳染性,區別於危險物品肇事罪的劇毒性犯罪對象。

本罪的客觀方面主要表現為行為人違反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造成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後果嚴重的行為。「傳染病菌種、毒種的擴散」是指超越了對傳染病菌種、毒種控制的範圍, 導致傳染病菌種、毒種散布、傳播的行為,主要包括但是不限於造成儲存傳染病菌種、毒種的密器破損、丟失、被盜,或被傳染病菌種、毒種所汙染的物品未經消毒、滅菌處理而被帶入公共場所等行為。本罪的「後果嚴重」是指實際的危害後果而不是指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危險。

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 即從事實驗、保藏、攜帶、運輸傳染病菌種、毒種的人員。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即行為人對其違反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造成的後果是出於過失的心理態度。

圖/視覺中國

【法律依據】

《刑法》第331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法發〔2020〕7號)第2條第(七)項。

相關焦點

  • 首批SARS病毒毒種通過國家檢驗
    溫州新聞網 http://www.66wz.com   2004-09-07 14:57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張曉松)Sino1株等5個SARS病毒毒種
  • 無證運輸飼養的虎紋蛙是否構成犯罪
    【評析】:  本案,控辯雙方意見對立,爭議焦點是無證運輸飼養的虎紋蛙是否構成犯罪。社會上一般人認為無證運輸飼養的虎紋蛙確實違反了有關的規定,但如果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則不能接受。因此,本案的處理要非常慎重,要達到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不僅要懲罰犯罪,也要保護無罪之人的權益。
  • 國內首株病毒毒種成功分離 病毒抑制劑來華路上
    國內首株病毒毒種成功分離 病毒抑制劑來華路上1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傳來好消息,我國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種已經成功分離。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將對毒種及其電鏡照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等權威信息將提供共享服務,後續平臺信息將有效支撐研究和疫情防控工作。
  • 探訪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
    5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查病毒樣本。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始建於1979年,目前保藏著1500多株各類病毒的分離株,各類病毒資源達11.7萬份,保藏資源涵蓋人類醫學病毒、人畜共患病毒、動物病毒、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環境微生物、病毒敏感細胞庫和病毒遺傳資源庫等,在國家安全、生命科學研究、人口健康和病毒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 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 全國普法辦編印有關法律知識問答
    法律知識問答重點圍繞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內容,為當前防控疫情提供了法律參考,著力推動依法防疫,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穿疫情防控工作全過程。據悉,法律知識問答二十三問全文已在網上發布。
  • 醫生洩露新冠患者隱私被拘留,是否有法律依據?
    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院感科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網信部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相關規定,及時處置違規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以及造成個人信息大量洩露的事件;涉及犯罪的公安機關要依法嚴厲打擊。醫務人員更應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洩露患者信息保護患者的隱私是我國衛生法律法規始終堅持的原則,同時也是醫師和護士在執業活動中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
  • 普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知識
    廣州市法宣辦2020年1月28日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知識一、我國關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法律依據主要法律法規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 規範違反意識對實質預備犯認定的必要性
    在環境汙染、恐怖主義等新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對社會治理的需求正在不斷加深刑法工具化的程度,表現之一便是實質預備犯的增加,如《刑法修正案(九)》增設將實施恐怖活動的預備行為實行化的規定。近年來,國內諸多引起輿論激烈討論的案件與實質預備犯不無關係,多圍繞行為人是否具有規範違反意識,以及認定實質預備犯是否需要規範違反意識展開。
  • 【以案普法】疫情防控典型案例 ▏帶病上班造成聚集性疫情,會承擔...
    經河北疾控中心採樣,發現其新冠病毒抗體陽性,提示曾經被新冠病毒感染。近日該事業單位相繼發生多名病例。分析原因是患者發病前後多日內與住在集體宿舍的同事共同生活、就餐及工作,接觸頻繁,發生交叉感染,故造成單位聚集性疫情。孫某某應否承擔法律責任?
  • 杭州刑事律師:毒品犯罪相關法律規範匯總(2020版)
    >「 第一類:法律規定 」1.【答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被告人對不同種毒品實施同一犯罪行為是否按比例折算成一種毒品予以累加後量刑的答覆》 【法研〔2009〕146號】16.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庭《毒品犯罪案件公訴證據標準指導意見(試行)》 【〔2005〕高檢訴發第32號】18. 【答覆】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於安定注射液是否屬於刑法第三百五十五條規定的精神藥品問題的答覆》 【〔2002〕高檢研發第23號】19.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緊急狀態,16類行為屬涉嫌犯罪!
    《傳染病防治法》對傳染病的防治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如果違反該法,情節嚴重的就可能觸犯刑法,從而構成犯罪。2003年非典期間,兩高緊急出臺司法解釋,嚴厲打擊疫情災害期間的16類犯罪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3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69次會議 2003年5月13
  • 吃野味,犯罪嗎?
    《野生動物保護法》(2016年修訂本)增加規定:「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這意味著「吃野味」不僅受社會監督,也將面臨法律追責。《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三百一十二條的解釋》規定,明知或應當知道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食用為目的而購買的,構成非法購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 快餓死時吃大熊貓是否犯罪?讀讀法律中的緊急避險制度
    那麼這時候你是否觸犯野生動物保護法?得救後是否會面臨牢獄之災呢?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規定: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 2020寧夏省考法律常識積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行測常識模塊,法律常識一直佔據著比較大的比重,考生在日常學習中要重視法律常識的積累。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是「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發生階段的不同。犯罪預備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前,而犯罪未遂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後既遂之前。
  • 張明楷\王鋼:毒品犯罪專題研究
    例如,經修正的《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第36條規定,締約國應當採取措施,對下列出於故意的行為科處適當刑罰:「違反本公約規定的麻醉品的種植、生產、製造、提制、調製、持有、供給、兜售、分配、購買、販賣、以任何名義交割、經紀、發送、過境寄發、運輸、輸入及輸出,以及任何其他行為經該締約國認為違反本公約的規定者。」
  • 法律監督的基本含義
    從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看,「法律監督」的基本含義是: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法律監督不包括對立法活動的監督,而只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並且是以監督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為主。
  • 兩高發布食品安全犯罪司法解釋 首次明確非法添加法律適用標準
    《解釋》第八條首次明確了法律適用標準。一是將刑法規定的「生產、銷售」細化為「加工、銷售、運輸、貯存」等環節,以此實現對食品加工、流通等整個鏈條的全程覆蓋;二是明確刑法規定的「食品」除加工食品之外,還包括食用農產品;三是明確食品濫用添加行為,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應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定罪處罰。
  • 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百題問答(三)
    從境外引進野生動物物種的,應當採取安全可靠的防範措施,防止其進入野外環境,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22.將野生動物(我國物種)放生至野外環境,有哪些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幹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 連載|網絡法典型案例評析——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
    如獲取贖金的,可能解密、解鎖,也可能竊取數據;如未獲取贖金的,則損毀、竊取數據或者披露用戶敏感信息;部分勒索實施行為甚至無論是否獲取贖金,均會竊取、損毀數據。二、案例評析WannaCry勒索病毒使網絡黑產勢力浮出水面,藉助暗網等一系列複雜技術的掩護,肆無忌憚地實施綁架勒索等網絡犯罪行為,對全球網絡空間安全的危害極大。
  • 偽基站犯罪的處理防治專項研究報告
    惡意連結類型的偽基站,它所發送簡訊中的惡意連結地址,往往指向具有騙取帳戶密碼及各種個人信息功能的釣魚網站,或者具有竊取各種帳戶密碼及簡訊、通訊錄等各種數據功能的木馬病毒程序。因而,作案人可以利用所獲取的帳戶密碼及各種數據信息用於從事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尤其是,有些木馬病毒具有感染性,能夠自動傳播並感染其他用戶(聯繫人)的手機,容易造成大面積破壞且難以被控制,因而具有極其強大的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