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大佬解讀:「醫療人工智慧、信息化、政策與科研」的新風向與新...

2020-11-28 雷鋒網

雷鋒網按:近日,在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網絡大會(CHIMA-2017)大會中,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中國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薛曉林、國家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等人,從政、產、學、研、資、管、用等維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金小桃:AI浪潮下,擁抱大數據,迎接變革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首先指出,在AI浪潮下,醫療機構在宏觀層面要迎接大變革,適應大趨勢。在微觀層面,要擁抱信息化,擁抱大數據。

「此前馬雲談到,人工智慧將讓全國1100萬醫療人員中的大部分人下崗,這是需要我們重視、研究、適應的大趨勢。讓醫院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能清晰可視,運轉自如是我們的理想,需要我們推動信息應用,建設智能型醫院。要推動大健康,促進大衛生。」

而在此環境下,目前行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需要從業者們在不同主體中積極進行協同,不要讓孤島、煙囪、碎片化成為常態。

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慧迅猛發展,向我們展示美好前景的同時,也給了醫療領域帶來了壓力和動力。

擁抱信息化、擁抱大數據,要以一個主動的姿態來融入、推動。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越來越成熟,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來做好大數據和AI等工作。

與此同時,金小桃談到信息化的發展給社會各方面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他重點強調了這句話:未知永遠大於已知。

「美國預測,2020年,將有17%的崗位讓位於人工智慧,AI的發展在今天已經得到了很多證實,這些崗位中,未必沒有醫護崗位。」

「當今大數據應用發展,給我們帶來種種價值巨大的應用:如數據輔助診斷,已經能夠為醫生決策提供一定支持。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清晰可見,老百姓、醫生、護士、管理者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轉自如,是醫院管理中需要藉助信息化實現的重要目標。」

金小桃指出一個問題:現在越是大醫院,越是羅馬大市場,甚至連電梯都做不好。

隨後他以未來安徽智慧醫院為代表談到,2017年8月20日安徽將組建第一個智慧醫院,人工智慧將貫徹整個流程。

「將來,每個人走進這個醫院,他們都可以以主人的身份要求人工智慧提供就醫幫助。它的誕生預示著未來的一種新的趨勢。應對這樣的趨勢,需要繼續推動信息化的深度應用,推動人工智慧和智慧醫院的建設。」

最後,金小桃總結到,我國醫療行業正在經歷著「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重大變革。根據一年多的試點,將根據國家東西南北中設置五個到七個區域中心,一個國家中心,讓高達1000zb的數據總量能分布在區域中心,集中在國家中心,為所有的雙創集群、組織、個人提供服務,收集的主要任務在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數據收集工作由國家衛生、健康、醫療的各個政府部門、醫院來收集,最終建立在家庭健康檔案上,落地在家庭健康檔案上,大數據專委會也將於近期探討推進基層醫療信息化的工作。

利用信息化、利用大數據,不僅能夠把健康管理知識傳遞給大家,同時能夠為未來實施個人健康管理帶來幫助。

樊代明:不要盲目崇拜新技術、新理論,醫學需要系統論和整合觀

樊代明院士談到,在新技術和新研究層出不窮時,不能單純盲目崇拜新技術,更應該注重多元素、多方向的整合,以下是樊院士的主體內容:

劍橋大學的醫學史教授羅伊·波特說,人類從來沒有活這麼長,活這麼健康,醫學從來沒有這麼成績斐然,但是醫學受到的質疑卻越來越嚴重。這是為什麼?

醫學現在的走向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美國公布的一項數據稱,醫療差錯是美國第三大患者致死原因,佔10%。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難道是醫學出了問題?醫生出了問題?

其實不是。我們所有的醫生在局部做著正確的事情,但是加起來不一定正確。

以國內情況為例,國內的門診量十年內平均每一年增加33億人次,怎麼病人越來越多,醫生越來越多,而我們的結果卻不是越來越好呢?

病人越治越多,從醫學角度講,肯定不是好事。

科學研究古老的方法是正確的,它是從萬世萬物中間找兩個因素,這種定律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醫學找到一個規律,放到千百萬的病人中間卻各有不同,這就是醫學和科學的差別。

目前醫學領域發表的論文只有3%有參考價值。科學是死的東西,一旦變換條件,定律將發生變化。

傳統經典醫療體系正處在崩潰中,醫生與患者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病人崇拜醫生,醫生崇拜儀器。

醫學光靠科學是不足的,還涉及到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藝術、心理學等。

這是為什麼?其實科學沒有造假,因為脫離了一定的層次,過於微觀、過於局部的研究,不能代表醫學的本質,醫學缺整體觀,醫將不醫。

我們在200年前總結的科學方法和經驗,包括計算方法拿到慢性病已經失效了。

從過去的營養不良到現在的營養過剩,過去是簡單病,現在是複雜病。醫學的形式、疾病譜在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深刻複雜的變化,醫學人員守著老一套行嗎?所以醫學缺發展觀,醫將不醫。

醫學實現了科學化,醫生離科學越近,離病人就越遠。醫學有了理論化,但有時候卻朝著丟掉實用性的方向走去。

醫學是實現現代化,但是不能丟掉了現代性。什麼叫現代化?有別於傳統是現代化,什麼是現代性?就是對現代化的接納程度,現代化了不一定好。提出中醫現代化,有些現代化是可以的,全部現代化就不叫中醫了。

精準醫療暫時沒看到有機會,未來也不一定會行。

脫離了生命體的細胞和組織的研究很少有參考價值,現在大部分醫學模式都是局部發力,解決不了醫學全局性的問題。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整合觀,醫學缺整合觀醫將不醫,我們一定要是整合醫學,把數據、證據還原成事實,把認識、共識提升為經驗,把技術、藝術凝鍊成醫書,在事實經驗醫術有機融合成整合醫學。類似於建萬裡長城,必須三個因素,需要圖紙、沙漿、磚頭,圖紙是整體觀,沙漿是整合觀,磚頭是醫學觀。

精準化到整體性,軀體化到心理性,醫療化到自愈性。

整合是選取不同體系的最有用的部分進行整合,把證據和數據變為事實;把技術和藝術提升為醫術,最後形成整合醫學。

薛曉林:國家衛生和計生委信息化部署的9大任務

薛曉林常務副會長指出:醫療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要按照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信息化發展戰略,落實《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等國家政策文件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薛曉林指出,國家衛生和計生委將今年定為工作落實年,以下為對下一階段工作的安排的部署:

  • 所有城市要確立公立醫院改革方案,9月底前啟動實施;

  •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開展公立醫院薪酬改革試點,創建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

  • 加快醫聯體建設,2017年內讓所有公立醫院都必須參加醫聯體建設;

  • 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 達成異地就醫費用實時結算;

  • 加速改革支付方式,重點推動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 加速建設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 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形成全行業多元化長效監管機制;

  • 年底前爭取實現省級平臺與市級縣級平臺的互聯互通。

胡建平:個性化、精準化是下一代醫院信息系統的兩大發展方向

國家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則在大會中指出,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各個醫院信息部門對自身的定位是非常關鍵的任務。

我國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在標準化、平臺建設等方面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成績。但因為醫療市場系統眾多、信息分散、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ID、標準問題尚未解決等因素造成的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胡建平談到,如今醫院的信息部門,必須同時擁有管理者、需求者、技術實現者,信息部門應該是這三種角色搭配的大整體。

與此同時,胡建平也談及對未來醫院信息化的展望:隨著系統由單系統到多系統再到平臺化的發展,個性化、精準化的臨床服務,將會是下一代醫院信息系統發展的兩大重要方向。

更多關於人工智慧升級傳統行業的文章,請關注雷鋒網AI商業化垂直微信公眾號:AI掘金志。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2020年兩會,「醫療+新基建」讓科技大佬集體代言
    雷鋒網了解到,在具體議題上,5月20日人民日報一條微博上列舉的7大看點,第一點就是新冠疫情防控,醫療在兩會上的比重不言而喻。今年以來,新基建話題不斷,更是今年兩會的熱門議題之一,而醫療和人們生活健康息息相關,「醫療+新基建」自然也受到特別關注。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幾乎所有參加兩會的科技行業大佬,都瞄準了「新基建」這一關鍵詞。
  • 集體為新基建代言!兩會開幕,科技業大佬提案、建議大匯總
    楊元慶:加大新基建力度,促進智能設備消費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是全國人大代表,這次兩會,他提交了六份議案,覆蓋了建設新一代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等。
  • 盤點上海醫院最「潮」大佬:打造智能醫療
    而在醫院管理者及醫生的角度,他們眼中最適合醫院的標籤則為醫院管理、信息化或是「智能醫療」。誠然,近年來不論從政策抑或人才發展方面,都對我國的醫療事業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據億歐智庫發布的《2017人工智慧賦能醫療產業研究報告》,在人工智慧+醫療的八大應用場景中,疾病風險管理和醫學影像是最熱門的兩大應用場景。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人工智慧|醫藥|醫療|...
    我國從2015年開始先後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重要國家級戰略規劃,各地方政府也積極出臺政策支持人工智慧發展,形成了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熱潮。醫療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與發展,其應用主要表現在智能診療、智能影像識別、智能健康管理、智能藥物研發和醫療機器人等方面。
  • 2018人工智慧醫療盤點:科研突破 巨頭髮力 產業聯合 資本依舊
    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依舊熱度不減,而貝殼社作為行業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也見證者行業的驚喜和蛻變。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取得了哪些科研技術突破,產品的應用落地又解決了哪些痛點,資本凜冬下,醫療人工智慧市場融資情況究竟又是怎樣一番面貌?踩著2018年的尾巴,我們從科研、產業、融資三大角度,全面復盤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的重大事件。
  • 醫療新基建浪潮下,我們為何看好這些醫療 AI 公司?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醫學科研平臺基礎設施,正是醫療新基建的一部分,將在新基建的驅動下發揮更加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6月9日,推想科技對外發布了全新升級的品牌形象。他補充到,在國內,今年人工智慧被多個病種治療指南列入其中,下一步便是形成一個單獨收費項,即得到物價許可,才能正式開啟一個大規模商用的過程。新基建相關政策將對這一進程有所推動,加速醫療AI落地節奏。據雷鋒網了解,目前,匯醫慧影構建了NovaCloudTM智慧影像雲平臺、Dr.
  • 解讀| 中國人工智慧國家政策及解讀(一)
    政策方面,人工智慧自2016年起進入國家戰略地位,相關政策進入爆發期,今天我們首先來為大家簡單梳理下近幾年來人工智慧在頂層設計方面的各種相關政策,隨後我們將對政策在各行各業的影響以及相關細分政策進行梳理。
  • 生物醫藥:我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
    我國從2015年開始先後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重要國家級戰略規劃,各地方政府也積極出臺政策支持人工智慧發展,形成了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熱潮。醫療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與發展,其應用主要表現在智能診療、智能影像識別、智能健康管理、智能藥物研發和醫療機器人等方面。
  •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解讀及內容提要(附PDF)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兩份專題報告。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解讀及內容提要
  • 騰訊馬化騰、商湯科技湯曉鷗等六位大佬深度解讀人工智慧的過去...
    科技,尤其是如今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會給生活、商業、學術等帶來多大的影響?在近日由清華經管學院舉辦的「科技·驅動成長」論壇上,六位來自各界的大佬坐而論道,給出了他們或保守或開放的看法和解讀。 對於這一令很多人不安的話題,多位科學家給出了偏保守的回答。 饒毅認為,大部分常人可以想到的人工智慧擁有記憶、思維,在我們有生之年都不可能達到科幻的程度。而且我們離那個程度還差很遠,不是一點半點。但是,也許我們可以做一些自閉症方面的事情,也許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治療了,也許在睡眠方面(睡與不睡)有新的發現。他表示,在這些具體方面,是可以預期的。
  • 2020年「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
    央廣網廣州12月25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張莉)12月24日,在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指導下,由廣州信息協會、廣州市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主辦的以「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為主題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首發
    12月4日—5日,「第五屆中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發布。這是該報告首次以英文版正式出版並向海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科研信息化藍皮書(英文版)》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7家單位聯合編纂,斯普林格—自然出版發行,向世界展現了我國科研信息化發展的重大成果、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出席會議並致辭。
  • 新基建、新機遇 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
    作為大會重要主題論壇之一,「2020新基建助力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主題論壇」於28日下午正式召開。該論壇圍繞「新基建」這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邀請到新基建行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人工智慧、網絡安全及智能製造業領先企業代表等,共同探索「新基建、新機遇,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的焦點話題。
  • 院士談「新基建+醫療」: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
    中新社杭州11月14日電 (張煜歡)14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大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就「新基建+醫療」未來展開探討,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應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醫療治理領域的新應用,在「老藥新用」的科研攻關中引入人工智慧等技術。
  •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折射出哪些行業「新風向」?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折射出哪些行業「新風向據組委會消息,大會已收到300多個網際網路領先成果,聚焦產業恢復與協同發展,數位化的社會治理,全球公共危機應對,人工智慧雲生活,綠色數字公益實踐五大應用領域,涵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場景。
  • 人工智慧+走近你我他-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5月17日是「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今年的主題是「推動人工智慧的正當使用,造福全人類」。當前,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我國人工智慧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越來越多的「智慧」應用出現在你我身邊,為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當人工智慧的最新技術融入醫療、教育、司法等領域,會在醫院、課堂、法院掀起怎樣的「智慧革新」?
  • 中再壽險詳解長期醫療險費率調整 政策鬆綁帶來發展新契機
    近日,中再壽險從政策背景、可調費對象、調費觸發條件和調費頻率等多個方面對《通知》中的關鍵條文進行了解讀。在政策背景方面,新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明確長期醫療險產品可以進行費率調整,政策層面的鬆綁為長期醫療險發展帶來契機。與此同時,政策是對於長期醫療險費率調整的細則規範。
  • 信息化管理實現固廢「應管儘管」——新固廢法系列解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新固廢法)區別於以前的突出特徵之一,是對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了多項明確的要求。這是落實黨中央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之舉。在此形勢之下,需要識別我國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的現狀和差距,提出能夠滿足新要求的相關領域重點工作和措施。
  • 盤點2019人工智慧:發展與爭議並存
    1、我國政策密集出臺 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第三次將人工智慧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將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向社會各界表明政府在接下來一年中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關切與重視;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文員會審議通了《關於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特點,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
  • NFF智雲鏈為AI人工智慧新時代奠定雲計算基礎
    AI人工智慧,對於一些人來說還算是一個新詞彙。但事實上AI人工智慧的概念早在 1956 年就已經提出。六十年來,AI人工智慧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學術走向工業。近十年,人工智慧更是遇上了大數據時代,碰撞出無與倫比的能量,攜氣吞山河之勢成為所有產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