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診斷,關鍵點匯總

2020-12-01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種以右心室心肌漸進性纖維脂肪化為特徵的遺傳性心肌病。目前,雙心室與左室優勢表型的心肌病變已明確,一些學者採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一詞來定義更多種類的心肌病表型。然而,為了避免混淆,目前仍保留了ARVC的最初命名。

 

目前ARVC可分為以下臨床表型:①典型ARVC表型,即最初報導的最常見的表型,其以單純右心室受累為特徵,如圖1;②雙心室變異型,即平衡型、右優勢型和左優勢型,分別以雙心室均衡受累、右心室顯著受累和左心室顯著受累為特徵;③左心室表型,僅以左心室受累為特徵;即無臨床證據證明右心室受累,如圖2。



圖1 右優勢型ARVC患者的心電圖及心臟核磁共振圖像



圖2 左優勢型ARVC患者的心電圖及心臟核磁共振圖像(患者有DSP基因突變和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病史)

 

診斷標準

 

1. 分子遺傳學

 

➤如果將分子遺傳學結果作為診斷評分系統的組成部分,則目前對ARVC遺傳基礎理解的局限性以及在正常人群和其它心肌病患者中因頻發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導致的高遺傳幹擾或增加誤診風險。

 

➤根據遺傳性心肌病分子遺傳學檢測的一般建議,基因分型是指在滿足ARVC診斷標準的先證者中確定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的突變,之後再應用突變特異性連鎖檢測技術檢測其家族成員中的基因攜帶者。

 

➤在確診的ARVC先證者中發現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的突變後,可對其家族成員進行基因突變特異性檢測,以確定臨床前階段的患者。

 

➤由於不確定的遺傳變異(高患病率)可能比確定的結果更令人困惑,因此在選定臨界表型患者的基因分型診斷中,可考慮讓分子遺傳學專家進行結果解釋,以確定診斷。

 

➤家族遺傳基因篩查也可用於心律失常的風險分層。由於基因的劑量效應,ARVC所致橋粒基因變異的複合/雙基因雜合度或可預測更嚴重的心律失常結局。

 

➤如果這些基因的始祖突變(founder mutations)存在於特定的地理區域,或者始祖突變與特定的地理區域相關,則篩查出包括特異性非橋粒基因在內的所有ARVC基因相關圖譜至關重要。

 

2. 心肌組織學特徵

 

➤心內膜心肌活檢不是ARVC患者的常規診斷方法,但可用於散發性ARVC和左室顯著受累的先證者。


➤除外對心肌樣本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外,通過免疫組化分析評估心肌閏盤內的橋粒蛋白定位或具有額外的診斷價值。


➤不建議僅以診斷為目的應用右室心內膜電位標測。其應該用於進行心導管治療來管理心律失常的患者,並應在具有豐富經驗的電生理實驗室進行。


➤大多數導管實驗室不使用心內膜電壓標測引導下的右心室房室游離壁心內膜,且也不能將其作為常規診斷。

 

3. 整體或局部功能障礙與結構改變

 

➤考慮到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MR)的組織特徵圖像分析、雙心室心肌纖維化和心肌內脂肪組織獲取及圖像評價技術的進步和改進,推薦使用增強CMR來明確診斷,並更好地描述ARVC的表型特徵。

 

➤經胸二維超聲心動圖是對疑似ARVC患者初步評估的一部分。鑑於後續一系列連續的影像學隨訪,最初評估時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的可用性非常重要。基於患者的年齡、遺傳狀況和臨床特徵,超聲心動圖應1-3年進行一次。

 

➤為了避免誤診,應證明先證者的心室結構和功能均發生異常,以明確診斷。相反,在受影響的家庭成員中可能無法檢測到明顯的形態和功能性心室改變。

 

➤鑑於正常的右心室結構和收縮功能變化較大,應在兩個垂直平面(如水平長軸和短軸視圖)上確認是否存在局部室壁運動異常與晚期釓增強(LGE)。

 

➤在理想情況下,CMR應該在ARVC成像採集、分析經驗和專業知識豐富的中心進行。

 

➤由於數據採集和分析時間長,CMR的成本高、耗時長,因此在隨訪中系統性連續性地使用CMR是不現實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ARVC確診患者的臨床症狀、心電圖異常、心律失常事件或超聲心動圖表現明顯惡化,則應考慮重新進行CMR檢查。

 

➤右心室造影的診斷價值不高,計劃行心內膜活檢的患者可考慮應用。當需要通過測量血氧飽和度來鑑別ARVC和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時,應進行心導管檢查。

 

4. 心律失常

 

➤24h動態心電圖(12導聯)可用於觀察室性心律失常的形態,且可能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


➤不建議將程序化心室刺激的電生理檢查和右室心內膜電壓標測作為ARVC患者常規診斷評估的主要部分。這兩項檢查均應局限於為進行ARVC相關室速和特發性RVOT心動過速鑑別而行介入電生理評估患者中。

 

5. 復極和去極的心電圖異常

 

➤應仔細評估患者是否存在epsilon波,尤其是在不符合其他診斷標準的患者中。


➤右胸前導聯的QRS波S波上升支延遲伴終末激動時限(TAD)≥55 ms是一種特殊的診斷性心電圖模式,尤其是在隨後伴有T波倒置的情況下。


➤肢體導聯QRS波低電壓(<0.5 mV)可以作為預測左心室受累的心電圖標誌。


➤在不符合其他診斷標準的患者中,V1和V2導聯的T波倒置應被認為是正常的心電圖變異。

 

左室優勢型ARVC的表型變異

 

➤診斷標準:

①心電圖變化,如肢體導聯的QRS波低電壓、下壁導聯T波倒置;

②伴有右束支阻滯形態的室性心動過速;

③結構及功能的影像學圖像符合左室低動力、無擴張和纖維性的特徵。


➤臨床已證實,某種程度的右心室電生理或結構受累是診斷雙心室或左室優勢型ARVC重要的附加標準。


➤對於臨床未發現右心室受累的左室優勢型ARVC患者而言,可通過檢測是否存在ARVC相關的致病基因(如DSP基因),來明確診斷。

 

小兒ARVC的診斷

 

➤由於該年齡組患者明顯疾病的患病率較低,某些檢查方法的進行較為困難,以及臨床表現的特殊性,因此應在進行診斷性臨床檢查的兒科患者中使用適合於兒童的正常心電圖和影像學參考值。


➤在評估所有非侵入性檢查前,不應進行侵入性檢查,如右心室血管造影和心內膜心肌活檢。


➤建議對受ARVC影響家族中的兒童進行分子遺傳學檢查,以便對受影響的個體進行早期的臨床前鑑定。


➤對於早期發現的受基因影響的兒童,可制定一項以生活方式改變為重點的預防策略。


➤對於具有ARVC家族史的健康基因攜帶者或未知基因型的兒童,在青春期後應定期(1-2年)進行非侵入性臨床評估,以監測疾病的發生及進展。

 

醫脈通編譯自:Domenico Corrado, Peter J van Tintelen, William J McKenna,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41(14): 1414–142. doi.org/10.1093/eurheartj/ehz66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常見的室性心律失常心電圖
    常見的室性心律失常心電圖 一、心律失常 由於心臟內衝動的發生及傳播不正常而使整個心臟或其中一部分的活動變為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各部分活動的順序發生紊亂時,即出現心律失常。
  • 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中文版)
    對所有懷疑有特定遺傳性離子通道病或原發性心肌病的猝死患者,應進行屍檢後致病基因分析。(IIa,C)對疑有或已知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進行無創性評估1. 靜息狀態下心電圖:針對所有檢查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建議在靜息狀態下做 12 導聯心電圖。(I,A)2. 心電監護:(1)檢查和診斷心律失常建議做動態心電圖。
  • 剛治好房性心律失常,又來室性,禍不單行是為何?
    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一個來自心房,一個來自心室,起源不同,危險程度也存在差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剛做完導管消融,又發作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威脅生命,這是為何?兩種心律失常接踵而來,純屬偶然,還是有因可循呢?
  • 漫話心律失常之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
    DAVNNT 心電圖表現易和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混淆,如房早、房顫甚至室速等,影響到進一步的治療決策,因而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DAVNNT 的典型症狀為心悸,也有非特異性症狀如乏力、暈厥、胸痛等。長期的 DAVNNT 可誘發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導致心臟擴大、活動耐量減低及射血分數降低,及時治療多可恢復。部分植入 ICD 的患者發生了 DAVNNT,會導致 QRS 波計數落入室速或室顫區域,引起誤放電(圖 2)。
  • 近期,歐洲心律協會(EHRA)發布了無症狀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共識,對...
    3.應治療懷疑心動過速型心肌的室性早搏患者。4.無症狀室性早搏患者的治療應重點關注潛在的心臟病,以改善預後。有些特徵表明室性早搏患者的預後較差,需要排除潛在的結構性、缺血性或心律失常性疾病。室性早搏患者預後較差的影響因素如下:(1)潛在的結構性、缺血性或心律失常性疾病(2)室性早搏超過2000次/24小時(3)複雜室性早搏(二聯律、三聯律和非持續性室速)(4)多形性室性早搏(5)運動時室性早搏增加(6)非流出道室性早搏(單形或形態略微不同)(7)室性早搏的聯率間期短(R-on-T現象)
  • 各種心律失常的鑑別
    體表心電圖是診斷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手段 , 但有一些心律失常其治療原則不同,而心電圖圖形頗相類似 , 很易造成誤診 。此時,除認真分析心電圖圖形外 , 病史、體檢、頸動脈竇按壓 ( C S M ) 對鑑別診斷也有幫助 , 必要時還須描記特殊導聯 ( 食管導 聯 、右房導聯 ) 及做電生理學檢查 。以下重點討論體表心電圖的分析 。
  • 【心電學】房室結心律
    衝動在竇房結形成後,隨即由結間通道和房間傳導通路傳遞至房室結和左心房。衝動在房室結內傳導速度極為緩慢,抵達希氏束後傳導再度加速,迅速經左右束支傳至浦肯野纖維的傳導速度極為快捷,最終使全部心室肌幾乎同時被激動,完成一次心動周期。 房室結是一扁橢圓形結構,大小約為8mm×4mm×1mm,位於房間隔的右後下部,冠脈靜脈竇前,三尖瓣環的上方。房室結的纖維細小,排列紊亂,交織成網。
  • 幾種常見心肌病的基因檢測要點
    基因診斷是一種新興、準確的診斷方法,對有擴張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和其他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可篩查其是否帶有突變基因,及早確診。另外,基因篩查可以指導選擇性生育,杜絕該疾病在家族中的蔓延。 原發性心肌病的分類如下圖所示。
  • 低鉀低鎂、室速病因不明,這個30歲小夥怎麼了……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應考慮兩大原因:特發性右室流出道室速(IdioVAs)和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 IdioVAs是一種良性疾病,多見於青年人,不伴有結構性心臟病,射頻消融治療效果好。而ARVC是一種遺傳性心肌變性疾病,心肌進行性纖維脂肪樣變性,射頻消融療效差,室速和猝死發生率高。
  • 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及併發症
    有些人有心律失常,光知道平時心臟不舒服,有時候心慌,呼吸不上來,但是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解決問題,我們請來專家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心律失常發生機制以及它的併發症,希望能幫助大家。
  • 湖南首例|心內科完成肥厚型心肌病合併房顫「一站式」射頻消融術
    最終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心律失常心衰專科診斷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並心房顫動」。左:正常心臟右: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簡稱HCM)的心臟張志輝教授帶領的心律失常介入團隊經充分討論和研究,制定了「一站式」射頻消融解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並心房顫動的治療方案。11月24日,張志輝教授帶領羅文治主治醫師和鄧煦主治醫師為該患者實施了手術。
  • 專家筆談:緩慢性心律失常診治進展及臨床用藥典型病例報告
    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定義何謂緩慢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好發部位正常心臟傳導,竇房結產生衝動沿結間束傳導至房室結,然後沿希氏束下傳至左右束支,當發生房室傳導阻滯或竇性衝動低於房室結自律細胞頻率時,結性逸搏心律就可能發生,20 - 40次/min。慢性心律失常好發於竇房結、房室結、His束、左 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 特殊類型的室性期前收縮|現象室性期|室性期|收縮|特殊|心室|心率|...
    室性QRS時間 達180ms以上者,均見於嚴重器質性心臟 病如大面積心肌梗死、心肌病、風心病、 高鉀血症、心力衰竭等(圖1)。竇性心律,心率 66bpm,P-R間期0.20s,QRS時限 0.15s,I、II、avF、V5、V6呈R型,V1-V3呈rS型,左束支傳導阻滯期前出現的 QRS波群時限0.13s,室性期前收縮。)交界性心律失常有束支傳導阻滯或預 激症候群並發室性期前收縮的QRS-T波 群,反比交界性QRS-T波群畸形的程度減 輕。
  • ​急性心梗並發心律失常,可以加用異丙腎上腺素嗎?
    原創 李自平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急性心梗後心律失常用藥,這篇理全了!64歲老年男性患者,因壓榨性胸痛、心悸等入院,經相關檢查診斷為亞急性前間壁ST段抬高性心梗、竇性心動過緩、心功能III級。
  • 磁共振延遲釓強化技術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研究進展
    Klopotowski等按LGE分布類型將HCM患者分為無LGE、僅右心室插入點LGE和右心室插入點以外LGE三組,結果表明右心室插入點LGE是SCD事件的重要預測因子(HR=10.01,P=0.033)。
  • 中國兒童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專家共識
    我國2012—2013年《中華兒科雜誌》分別刊出了《小兒心肌病分類的建議和說明》、《兒童心肌病遺傳代謝性病因的診斷建議》及《兒童心肌病基因檢測建議》,2017年《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發布了《中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診斷與治療指南》,但迄今為止尚未有兒童HCM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共識或指南。
  • 心律失常與情緒的關係
    心律失常:心臟收縮的頻率及節律失常。其頻率的意思是指收縮的次數變化;節律的意思是指心動次數的改變。心律失常是竇性心動過速、房性和室性期外收縮、預激症候群、心房顫動、竇房傳導阻滯等症狀的總稱。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大多與以下的情緒有關。
  • 心臟磁共振在左室心肌緻密化不全診斷及風險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最近又有學者提出新觀點,認為部分患者是其他具有相同遺傳基礎心肌病表型變異的結果,並非特發性先天性心肌病,且相關研究表明29%以上的LVNC患者致病基因突變位點常發生在心肌肌節蛋白。正常人心肌緻密化的順序是從心外膜到心內膜,基底部到心尖部,室間隔到游離壁,左室心尖部的緻密化最後完成,這就很好解釋了病變常累及左室心尖部及游離壁的原因。
  • 何為應激性心肌病 怎麼辦?
    Takotsubo症候群,又稱應激性心肌病、心尖球形症候群、章魚壺心肌病、心碎症候群以、應激誘導性心肌病、聖瓶症候群。是一種以左心室的短暫性局部收縮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症候群,類似於心肌梗死,但沒有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或急性斑塊破裂的血管造影證據。
  • 擴張型、肥厚型和限制型心肌病,一文概覽
    病因 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原發性心肌疾病。 病理生理表現 本病的特徵為左心室、右心室或雙側心室擴大,並伴有心室收縮功能減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