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李得天:有心人一年,無心人十年

2021-01-09 騰訊網

1月5日,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做客人民網《科學家面對面》欄目時介紹道,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時用到的「存儲罐」——月球樣品密封封裝裝置是基於他所在團隊技術研製開發的,正因為李得天及其團隊在真空計量領域的不斷開拓,才使得月球土壤樣本能夠「原汁原味」地帶回地球。

從不認識千分尺的農村娃到航天專家

李得天出生於甘肅省一個偏遠的小鄉村,當地教育水平落後,1981年參加高考時,他甚至連千分尺都不認識。

從初中開始,李得天就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覺得自然界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的原理和定理來解釋。大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得天得知了甘蘭州空間技術物理所的存在,了解到該研究所是全國第一批從事航天的專業研究所。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他最終下定決心,大學之後考研進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開啟了自己紮根西北的32年航天奮鬥之路。

「當時考試的科目有一門專業課——真空技術,但是我們沒有學過,我就自學了這門課,最終考上了這個研究所的研究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李得天至今感慨良深。

進入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後,李得天認識了很多真空領域的知名專家,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科研路上,導師李旺奎的一句話讓他至今銘刻於心:「有心人一年,無心人十年」。「我對「有心人」的理解是,有事業心、責任心等。你做這個工作,不能放過任何疑點,包括看專業文獻,看不懂的地方不能放棄,當你把它看懂了,就意味著有重大突破。他的這些教導,至今對我後面的科學生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李得天感悟道。

李得天分享個人經歷

出國,要打開一扇國際交流的窗口

上世紀90年代,國內掀起了一股出國潮。2001年,李得天也萌生了出國的想法,「我要出去到國外看看,了解國際上的同行在做什麼,我想為團隊打開一扇國際交流的窗口。」當時很多人出國後都留在了國外,李得天卻從未動搖過,「我一定要回來。」

在德國聯邦物理研究院工作一年後,李得天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的團隊與國際學術會議及專業領域的優秀人員取得了廣泛的交流。他說,我們了解了世界,也使得世界上的同行充分了解到,中國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在真空測試計量方面有很強的實力。

2019年,在國際標準化ISOTC112真空技術標準委員會會議上,李得天提出了一項由中國牽頭起草的國際標準,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真空測量領域的國際標準。他表示,國際交流對我們自身的提升,對於國際同行了解我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得天講述科研歷程

但是,李得天也坦言,很多技術在航天領域是買不來的,都是卡脖子的。所以,我們國家實際上是航天領域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創新的典範。

紮根西部32年,是科技工作者該有的家國情懷

短短的三十多分鐘,李得天與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高校師生進行了緊密的互動。李得天分享了32年紮根西北蘭州的經歷,坦言曾有過想要跳槽或轉行的念頭,但一瞬間立刻否定掉了。 他說,我們發展這麼多年,建立了很多的科研實驗室,我捨不得這個很好的協作團隊,離不開這個很好的平臺,也希望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堅守下去,是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有的家國情懷。

有同學提問,在科研生涯中畏難想要放棄時該如何做。李得天誠懇地給出建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任何工作,任何一個領域,只有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夠出成果,才能夠有所收穫。

李得天與現場學生互動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李得天的學生成永軍研究員也來到了現場。談到自己的老師,成永軍說,我們西部科研條件比較差,老師能夠長期堅守,為國內的真空計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這些學生畢業了,其實在國內外有很多機會,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跟著李老師做科學研究工作。此外,李得天在工作中的身先士卒、重視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也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他的學生們。

節目最後,李得天動情地對青年學子說出了「心裡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首先要有的是家國情懷,熱愛祖國是一定要的……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有著無限光明的前景,將來的太陽系探測,以及走出太陽系,都要靠一代一代的航天人堅守下去。有你們的加入,我相信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將來一定比現在好,一定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甘肅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我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每日甘肅網11月2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宇航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省兩名科學家當選工程學部正式院士,他們分別是: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邱家穩研究員、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的李得天研究員。
  • 清華校友周志成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7月20日,國際宇航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2018年院士選舉結果公布,清華校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員周志成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工程學部正式院士。
  • 和德宇航總裁周大創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5日訊(記者徐紅)國際宇航科學院(IAA)近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7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周大創位列其中,榮幸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社會科學部終身院士。
  • 校友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蘭州大學1979級校友、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邱家穩研究員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他負責完成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和某型號高分衛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是國際宇航聯結構與材料委員會委員和裝發部先進位造技術專業組專家。
  • 西工大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正式院士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西北工業大學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正式院士。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據悉,今年的選舉中,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正式院士11名,通訊院士7名。基礎學部中,正式院士2名,通訊院士1名。截至今年,在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的中國大陸院士一共有13人,李學龍教授是基礎學部首位來自中國西部的院士。
  • 紅城驕子邱家穩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的拓展閱讀據悉,2020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選舉共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義大利、日本、法國、德國等28個國家的54名航天專家入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59名航天專家受聘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 西工大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正式院士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校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正式院士。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據悉,今年的選舉中,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正式院士11名,通訊院士7名。基礎學部中,正式院士2名,通訊院士1名。
  • 西北工業大學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正式院士
    日前,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我校李學龍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正式院士。據悉,今年的選舉中,中國共有18名專家成功入選(含臺灣地區),其中正式院士11名,通訊院士7名。基礎學部中,正式院士2名,通訊院士1名。截至今年,在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學部的中國大陸院士一共有13人,李學龍教授是基礎學部首位來自中國西部的院士。
  • 從河南農村走出,他創造這項"中國第一",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
    10月27日,國際宇航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院士選舉結果,曾任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發部總工程師、實踐十號衛星總指揮等職,現擔任某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總指揮的蘭州大學1979級傑出校友邱家穩當選工程學部終身院士。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寄語青少年多問「為什麼」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逢源寄語青少年多問「為什麼」 2019-10-報告會由中國國家航天局主辦、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科學技術館承辦。北京三十五中、北京礦大附中、北京十二中等學校的學生以及部分特邀觀眾共約400人參加。
  • 北理工邀請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Jeng-Shing Chern教授作學術交流
    應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張景瑞教授的邀請,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Acta Astronautica期刊的主編Jeng-Shing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和他的三個「夢」
    擔任太空體育學課題組首席科學家的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在發表主題演講。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何質彬日前在珠海參加「基於人類的太空體育運動學分類研究」研討會時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八十多歲的他表示,自己仍然要繼續為中國的航天夢做貢獻。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與王淦昌院士等而在我國當代也有這麼一批科學家,他們時刻心繫祖國和人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曾留學異國他鄉王大珩院士清華求學時期王大珩1915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因為父親曾在東京留學工作數年,在王大珩出生的那一年一家人也是回到了祖國
  • ...訪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
    16日,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系統科學與工程在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當中是什麼樣的定位?有什麼樣的使命?
  • 戚發軔院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Hall of Fame)」獎
    近日,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IAC)在美國舉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榮獲了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2020-06-19 0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1月16日,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會在京召開。高福等24位中國學者增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學家當選人數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裡,中國科學家有206人。其中,1996~2009年產生123人;2010~2019年(第十四屆到第二十一屆)8次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院士大會,選舉並產生來自中國的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8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於1994年,擁有來自46個國家的600餘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
  • 2020年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增選複選候選人名單
    根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章程》 和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推薦院士候選人的暫行辦法》的規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公布了55位投票產生的院士複選候選人名單。
  • 黃正明當選為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
    來源:環球網隨著我國科技實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和科研人員正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8月8日,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在北京舉行受聘儀式,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會長、著名藥理學家黃正明教授當選為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
  • 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國的太空衣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神五』太空衣不簡單」──訪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 「楊利偉所穿的太空衣是太空衣中要求比較簡單的一種,但其中所含的科技成份不簡單」。正在香港理工大學訪問講學的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不無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