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

2021-01-16 紅炭沾我口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全家歸信

【自從彼得三次不認主,又經耶穌三問建立他信心;及至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和眾門徒身上;這次神又在異象中三次啟示他。彼得經歷了為過去的態度悔改的混亂過程,在與環境的搏鬥中順從聖靈的指引,培養出敏銳的觸覺,他再次代表教會,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哥尼流信主(1-11:18)

使徒行傳第1-10章,是神計劃中的一個過渡期,第10章是過渡期的高潮。接下來的兩章記載教會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就是頭一個帶著聖靈明確印記的外邦人歸信事件。這一整段是使徒行傳裡篇幅最長的故事,有突破,有衝突,有張力。路加連續把保羅歸信與哥尼流歸信相提並論,兩下都是教會至關重要的事。

神帶領彼得的傳道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這章有兩個重合的異象,這雙重異象促成了一個決定性的轉機。哥尼流所看見的異象講述了四次(3-6,22,30-32,11:13-14),彼得所看見的異象講述了兩次(9-16,11:4-10),他後來在耶路撒冷又重述了一次(15:7-11)。

第一個異象,是一個敬畏神的羅馬百夫長,受到神的指示,要他去請彼得來。第二個異象,是神指示彼得接受邀請,告訴他禮儀上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已不需要區分了。由此暗示他,可以與外邦人相交,不必心存介蒂。借著彼得和哥尼流各自的異象,神使他們為這個重大的事件作好準備。

於是彼得前往凱撒利亞,見到哥尼流及他的親友,又應他們的要求傳講福音的真道。彼得講章的新主題,是神不偏待任何一個種族。並且,見證基督是萬有的主,所以福音可以傳給萬有。當他講道時,聖靈出人意表地降下來,那情景叫人想起五旬節,顯明神已經接納外邦人。他就給他們施洗,歸入教會。

回到耶路撒冷後,彼得澄清自己同外邦人吃飯的事,不是談施洗的理由。神的引導既然清楚,指責他的人只好順從神的旨意,於是教會承認外邦人可同得救恩。這事件是教會實踐大使命的進程中關鍵的一步。事實上,耶路撒冷教會一直在猶豫中接受外邦人的差傳使命,但就在這以後,還是無所拓展。

哥尼流的異象(1-8)

1 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

1 這故事可分作四個場景,第一個場景在凱撒利亞。這裡是希律大帝新建的城,以凱撒·奧古斯都來命名。這是羅馬政府統治猶大地的行政中心,又「充當羅馬文化的樣品」,猶太人稱它是「以東的女兒」。百夫長哥尼流的名字很常見,無數奴隸在公元前八十二年被哥尼流·蘇拉釋放,獲得自由,就以此為名。

百夫長在現今的軍階相當於中尉,職務相當於連長。猶大地沒有羅馬兵團,哥尼流所屬的「義大利營」,原是從義大利招募來的僱傭軍,履行守衛的職責。「營」,通常是一個聯隊,共有六個「百人隊」,由千夫長統帶(21:31),每一個「百人隊」設一個百夫長指揮。

新約裡記載的百夫長一般都以正面的姿態出現(22:26,27:43,太8:10,27:54)。當時有人描繪羅馬軍隊百夫長的素質說:不可有血氣之勇,不可滷莽,要有良好的領導能力,有穩定而又謹慎的心理,不輕易採取攻勢,不隨便發令開火,當面臨挫敗和艱難之時,能夠堅定不移地站在他們的崗位上。

那時的羅馬帝國,版圖包括地中海沿岸歐亞非三大洲的精華地區,羅馬帝國的公民都高度受到「希(臘)羅(馬)文化」的薰陶,一旦有人得救,就會很快地把福音擴散到其它地區和種族。在16:6-12,我們將看到保羅被聖靈禁止前往亞細亞和每西亞,又在夜間異象中得了啟示,從特羅亞來到馬其頓的腓立比,進入歐洲大陸。

2 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

2 一個虔誠人,全家都敬畏神,這對外邦人來說並不簡單。他及他們並不是徒有其表,乃是躬行實踐:「周濟」百姓,是愛人的表現;「禱告」神, 是愛神的表現。愛人是「多多」,愛神是「常常」,可見這個可以自私自利的外邦人,這位可以自高自大的羅馬軍官,他是多麼慷慨,又是多麼謙卑。

真正的虔誠,在愛神和愛人兩方面是平衡的。人若真在神面前有虔誠的心,也必在人面前有善行。同時,他的生活行為必然會影響著家裡和身邊的人。基督徒理應關心自己的家人在神面前的光景,帶領他們敬畏神,就像約書亞所說的那樣:「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

經文沒提到哥尼流參加會堂敬拜,但他必定盡力遵從舊約聖經的教訓。儘管如此,在奉割禮的猶太人眼中,哥尼流還是未受割禮的異教徒(11:3)。對於受聖靈默示的路加來說,作為一個忠於國家的公職人員,同時作一個忠於神的虔誠人,這人就是蒙神喜愛的。當然,從異教徒到悔改信耶穌,還有十分重要的一步。

3-6 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啊,什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

3-6 哥尼流在下午三時看見了異象。這時正是耶路撒冷聖殿的禱告時刻,哥尼流是一名禱告的戰士(2節)。他看見天使進到他所在的地方,或許在會堂,在家裡,在兵營。10:30說:「忽然有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站在他面前。天使呼喚他名字,使他目瞪口呆,不知將要發生什麼事。

天使給他帶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他那虔誠又稚嫩的信仰,已蒙神記念了。這些字句的原文是形容祭物的煙上升到神面前,就是說哥尼流的禱告和善行在神面前有獻祭的功效,並有神將回應他禱告的含義。不過回應的內容這時還未透露,哥尼流必須差人前往約帕,去尋找並邀請一個叫西門彼得的猶太人來。

在使徒行傳中,天使向人顯現比較頻繁,共有六次(5:19,8:26,10:3,12:7,23,27:23),可是沒有一次是人求得的,全都是神主動差遣的。神實在是「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詩113:6)。他曉得彼得在什麼地方,又給哥尼流指出相應方位。神的確是無所不知的那一位,他清楚每個人隱私的細節。

約帕,是當年先知約拿逃避尼尼微的使命,從這裡搭船準備去他施的港口;今天在同一座城裡,神卻要差遣有些猶豫的使徒彼得,要把基督的福音傳給外邦人。對哥尼流及他的親友來說,追尋認識神、知道耶穌相關的事、未成形的信仰,與進入與神的相交中、認識耶穌、內心真正的信仰,是有很大分別的。

7-8 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

7-8 有人說,人並不是靠著美德獲得信心,是靠信心獲得美德。哥尼流在受洗前受到天使的稱讚,他不是靠行為獲得信心,是因信心生出行為,反過來藉著行為,他也在信心上得了堅固。神看著是好的,就差天使進到哥尼流面前。耶穌基督降世,為要拯救罪人;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人在自然的狀況下沒能力尋求神,因罪使人生出叛逆的心,加上不信的人被這世界的神明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林後4:4)。所以沒有領悟的,沒有尋求神的(羅3:11)。人尋求神並非都出於自己的努力,他們的思想得到了聖靈啟迪,他們的意志得到了聖靈激發。

「僕人」,原文又作「家人」。「虔誠兵」,在信仰上敬虔,並由此成為哥尼流的親信。哥尼流把自己所看見的異象,都詳細講述給這三個人聽,然後就交代他們相關事項,讓他們按著天使所吩咐的往約帕去,請彼得來凱撒利亞。哥尼流並沒有因為彼得住在約帕的一位硝皮匠家裡,就無端藐視他。

彼得見異象(9-16)

彼得獲授天國的鑰匙(太16:19),再次蒙揀選去打開另一扇重要的福音之門,正如他在五旬節為猶太人所做的,以及他又為撒瑪利亞人所做的那樣。彼得當時正住在約帕的一個硝皮匠家裡。約帕是舊約先知約拿在這裡抗拒過神差遣的城市;硝皮匠是被猶太人邊緣化的職業;彼得儘管有些遲疑,卻在這裡改弦易轍。

9-10 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

9-10 這一段進入了第二個場景。凱撒利亞到約帕的距離約有五十公裡。哥尼流的家僕好像是黃昏後立刻動身(3,8),大約在第二天午正到達。當那些帶信的人還在趕路的途中,快接近那城時,正在約帕硝皮匠家的彼得上到房頂,為要在安靜的場所作午時的禱告。

猶太人的早禱和晚禱,是在聖殿獻祭的固定時間裡,就是上午九時和下午三時。更為敬虔的有一天三次的禱告感謝(但6:10),甚至一天七次讚美神(詩119:164);不清楚一天七次是不是包括謝飯祝禱。彼得那時還沒吃午飯,有了飢餓感,想到要進食。所以正禱告的時候,魂遊象外,看見了關於食物的異象。

「魂遊象外」,是一種精神處在恍惚如夢,卻又不是睡的狀態。「魂遊象外」本身不是異象,卻因心靈進入一種境界,就「看見」了異象。

11-16 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象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樣一連三次,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11-16 這異象是一幅大布繫著四角從天上縋下來,裡面裝著舊約所列三類不潔淨的動物。彼得聽見有聲音叫他起來「宰(原文是『獻祭』)」了吃。據利未記第11章的律例,不潔淨的動物不可以吃,所以彼得提出異議,說自己從不吃一切的俗物和不潔淨的物。他在異象中、在本性裡,表現出當年約拿的樣子(拿1:3)。

儘管彼得稱呼異象中對他說話的為「主」,他卻不曉得說話的是誰。希伯來文的「主」,類似於「主人」或「先生」的尊稱。彼得出於衝動的個性,一邊說「主啊」,一邊說「這是不可的」。是的,這些動物象徵世人,因著謬誤成為不潔淨,卻要藉著三一神的工作得著潔淨。

有人說,「那塊布是教會」。神向彼得宣告,由於耶穌救贖的成就,神已取消舊約中一些飲食的律例,食物不再有潔與不潔的區分,並暗示這原則適用於所有種族和階級的界限(利20:24下-26)。耶穌在馬可福音第7章教訓過潔淨禮儀,馬可是等到教會明白這個真理後,才加入他的編輯註解的(可7:19)。

人的主觀成見和傳統作法,往往十分頑固,甚至連神親口說話都負隅抵擋。彼得以「我從來沒有吃過」為藉口,抗拒主的命令。在彼得的事奉裡,這是他第三次直接拒絕神的旨意(太16:22,約13:8)。但神卻「一連三次」的命令和督責,叫彼得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17-20 彼得心裡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什麼意思。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喊著問:「有稱呼彼得的西門住在這裡沒有?」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

17-20 彼得剛清醒過來,在猜疑這意外的夢到底是什麼意思時,哥尼流所差的人就來到了這棟小樓房的門外,大聲喊著他的名字要找他。彼得還在尋思異象究竟要啟示他什麼,這時聖靈用第一人稱的「我」告訴他,有三個人是全權的神差他們來找他的,他要跟他們去。

舊約聖經對敵國嚴厲指責之餘,也肯定神對這些國家有他的心意。他定意藉著揀選並祝福一個家庭,去祝福天下所有的家庭(創12:1-4)。因此先知和詩人預言,主的僕人將成為他們的光,萬民都要歸向神的國,神要將他的靈傾注於萬人身上(詩22:27-28,賽2:2-3)。

可是以色列人扭曲了揀選的教義,將神的祝福變成排他主義,心中充滿了民族的驕傲和憎恨,鄙視外邦人,將他們看為「狗」,並且發展了一套傳統,將他們拒之門外。沒有一個正統的猶太人會踏進外邦人的家,也不會邀請他們進入自己的家(28節)。這是一個深植於猶太人心中的偏見。

彼得有傳統的堅定信念,彼得需要從神來的強烈信息,才能除去他先前的偏見。當神給他新的亮光時,他就認真思考那異象的含義。聖靈要彼得「和他們同往」,因耶穌已經「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讎,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了(弗2:16)。

「不要疑惑」,又譯「不要分別等類」(11:12)。神的指引,加上彼得願意竭力明白神向他顯示的東西,就帶來他思想觀念的改變,儘管他曾經為這些事感到不安。順服的熱忱使神的僕人願意改變,接受「神所潔淨的」事物。在彼得身上有我們每個人的本相,在彼得身上更有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因為耶穌的靈在他身上動了聖工。

21-23 於是彼得下去見那些人,說:「我就是你們所找的人。你們來是為什麼緣故?」 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神,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裡去,聽你的話。」彼得就請他們進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們同去,還有約帕的幾個弟兄同著他去;

21-23 彼得同凱撒利亞來的客人見面後,他們就轉達了主人的口信,又說哥尼流是個敬畏神的義人,被「猶太通國所稱讚」。這樣讚揚自己的主人,是中東地區習慣的誇張語氣。「蒙一位聖天使指示」,也可譯作「從神得了指示」。當天,彼得就接待他們住了一夜,這暗示他們之間已有團契。

第二天,彼得順從神,帶了幾位弟兄同著他去。11:12說同去的約帕弟兄有六位,連同彼得共有七位。這些弟兄後來成了彼得陳述的見證人(11:12),使耶路撒冷的猶太會眾無話可駁。這是一次重要的猶太人代表與外邦人代表的會晤,神原先的選民要接納新增的選民,七個人要作一個完全的見證。

24-25 又次日,他們進入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彼得一進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腳前拜他。

24-29 這一段,第三個場景開始了。彼得不是一個名人,他是一個神的僕人。第二天,彼得和六位弟兄就從約帕動身到了凱撒利亞。當彼得到達哥尼流家中時,哥尼流已經召聚了親戚朋友在那裡等候。這更加證明他之所以被稱為義人的原因,他不但自己敬畏神,也關心別人的靈魂。

哥尼流肯定已經對彼得,以及這個傳遍各地的新宗教略有所知,所以他召集了親屬和朋友來聽彼得講道。哥尼流見彼得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俯伏在他腳前拜他」,這動作既有「致敬」,又有「崇拜」的意思。他把自己當作學生拜見老師,又滿懷熱忱,帶著純潔的心靈、專注的耳朵和熱切的渴慕,領受信心的道。

26-29 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彼得和他說著話進去,見有好些人在那裡聚集,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什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所以我被請的時候,就不推辭而來。現在請問:你們叫我來有什麼意思呢?」

26-29 正如新約一貫所載,彼得遵從耶穌的教訓,習慣白白地給人恩賜,所以他拒絕人以姿勢向他表示尊重;人不過是受造物,只有神配得人崇拜(啟19:10,22:9)。人無論如何屬靈,本質上還是與所有蒙恩的罪人一樣;所以我們尊重神的僕人,不可過於聖經所記(林前4:6),以免得罪聖潔又忌邪的神(出34:14)。

聖靈的作為就像「風隨著意思吹」(約3:8),他不是照著人的慣例,他行大事奇事常是革故鼎新的。彼得順從聖靈的引領,他牽著哥尼流的手走進屋裡,那裡也已經等著一大堆的人。彼得就開口聲明,並解釋他願意與外邦人交往的新轉變,又請他們說明要他來的用意。

從彼得的話曉得,他也為神給他的異象作了見證,顯示他體會到神所賜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潔淨的」,神所揀選的人就更不可看作俗的和不潔淨的。他認識到神已經用新的命令,超越了猶太人的禁忌。這也表明,彼得對自己所見異象的了解,已經轉入新的實用階段, 彼得完全摒棄了與猶太教相關的排他主義。

30-33 哥尼流說:「前四天,這個時候,我在家中守著申初的禱告,忽然有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說:『哥尼流,你的禱告已蒙垂聽,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所以我立時打發人去請你。你來了很好;現今我們都在神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

30-33 哥尼流再次重複前面已經說過的一段話。路加在這裡把「神的一個使者」改為「一個人穿著光明的衣裳」;還有對天使的話也用了「互文」的修辭法。這些都表明,新約聖經的作者不但十分講究文章的通篇布局,也十分講究遣詞用字;這些不同的視角和提示都顯示,有多樣的啟示都是互補的。

最後,哥尼流感謝彼得的光臨,並請他說話。其中有一句形容他們的聚集是「在神面前」,這表示人們聚集來聽福音,或信徒會眾聚集,都是顯露在神的面前。新約其他經文也表達了這種觀念(太18:20)。神的話也向我們顯明,敬虔追求及樂善好施必蒙記念。

還有哥尼流的話可了解猶太人怎麼計算日子。他說:「前四天這個時候」:天使向哥尼流顯現算為第一天;傳信的人到達約帕及彼得見異象的那日為第二天;這些人從約帕出發為第三天;他們到達哥尼流家的「這天晚上」為第四天。這對了解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周,逾越節倒底是星期幾的確定,是有幫助的。

在哥尼流家中講道

事實上,這一章的重點並不單是哥尼流的歸信,也有彼得對神賜給人類的救恩的認識。費蘭度說,我們必須明白基督徒身分的本質,不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當人認識到自己被接納為神國裡「君尊的祭司」,不是因為自己有任何優點,只是因為神的慈愛,他們就會知道自己不能輕視任何人。

要曉得我們根本不配領受榮耀的恩賜,所以,偏見是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自卑感作祟。我們在基督裡不覺得有保障和被接納,才需要世俗的事物來使我們覺得自己重要。我們必須在教會中,經常教導和傳揚那些抗衡世俗偏見的聖經真理,不能任憑信徒從環境中吸收錯謬的觀念,卻不向他們指出來。

當教會和社會出現了偏見,我們必須跟它抗衡,並用聖潔的熱忱譴責它,就像彼得在安提阿向偏見讓步時,保羅所做的一樣(加2:11-13)。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經常會犯冒既得利益者,並可能會被人罵我們背叛了自己的群體。我們必須挺身昂首,甘願付出代價,去幫助「其他」群體的人。

34-35 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34-35 彼得從哥尼流及其親友的表現,反推到神的普世恩典是怎樣臨到世人身上。特別是饑渴慕義、全心聽候的聽眾,不管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實在是難以尋找。彼得十分敏感,馬上就以這場合作為講道的起點。彼得這第一句話是他在神學上新領會的真知灼見,真像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25:11)。

「不偏待人」的希伯來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很給人臉面,並且沒有偏心的意思。彼得意識到,基督教並不是局限於某一個國族。他在處理哥尼流的事上,聖靈引領他開始明白其中的真理。彼得表示,他現在曉得,神接納一切敬畏他又行公義的人,並不分種族。他指出,在各國中被神所悅納的人有兩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這人敬畏神,箴言1:7稱之為「智慧的開端」。哥尼流擁有這個特徵,所以神也把他的啟示從以色列人延伸到他。

第二個是這人做對事,或「行義」(詩15:2,來11:33)。斐洛認為,在猶太教裡,對神的責任的是敬虔和聖潔,對人的責任表現在仁慈和公義,就像彌迦書(6:8)所說的。

第2,4,22節都稱讚哥尼流擁有這些特徵。「主悅納」「行義的人」,跟「主接納」「稱義」是有區別的。這裡不是說人靠著行為得救,否則彼得就自相矛盾了(43節)。凡有尋找神的心,神都會回應;但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都是神的恩賜,不是憑著行為;我們原是神的工,在基督裡完美創造的(弗2:8-10)。

斯託得說,這哥尼流雖然是一個敬虔、敬畏神、正直、誠懇、慷慨的人,但他仍然需要聽福音、悔改(11:8)及相信耶穌(15:7)。這樣,神才能夠在他的恩典中救贖他(11:14,15:11),賜給他罪得赦免(43節)與聖靈的恩賜(45,15:8)和生命(11:18),並以信心去潔淨他的心(15:9)。

不管是行善,或遵守律法,都不能靠著得救,或補充得救。外邦人得蒙救恩肯定是舊約中已知的教義(創12:3,約拿書)。在舊約裡,猶太人是神的選民,是神啟示和應許的特殊領受者;但彼得在這裡表明,神的計劃是透過教會向普世伸展的。彼得的證道,掃除了猶太教歷世以來教導的偏見。

36-38 神藉著耶穌基督(他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這話在約翰宣傳洗禮以後,從加利利起,傳遍了猶太。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他同在。

36-38 彼得又特別指出,耶穌所行的不同於一般人所行,這裡說「神與他同在」,實際上「他是萬有的主」。耶穌「傳和平的福音」是對舊約應許的實現,「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這道」一開始是「賜給以色列人的」;如今卻藉著十字架,拆毀了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中間隔斷的牆(弗2:14),把恩典賜給萬民。

彼得這篇福音信息,提到耶穌早期的生活。他對這些羅馬人,並沒有一開頭就講猶太領袖棄絕耶穌,釘他十字架。路加擅長在行文上錯落有致;他把這個題材留在這裡寫,前面的講章不提,並不表示那些場合中就沒有見證這些事。耶穌的生平及性格的記載,成為早期教會傳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哥尼流和他朋友都知道耶穌及其相關的事。彼得口授、馬可記錄的福音書也跟這裡相似,也是從約翰的洗禮開始,然後追敘耶穌從加利利直到猶太和耶路撒冷的事奉,最後是被釘、復活和大使命。接著彼得再上溯神以聖靈膏耶穌,用以賽亞書(61:1-3)來印證耶穌在約旦河邊受洗的事。

聖靈的恩賜有無限的能力,耶穌藉此醫好被魔鬼壓制的人(詩107:20),醫病的神跡把人從黑暗權勢中拯救出來(路13:16),顯明了神國的統治。彼得在這裡還用了「行善」一詞,古人對行善十分注重,在四福音書中,耶穌自己也是這樣行。提到耶穌的善行,表明他來是為了彰顯神愛世人。

不信耶穌的人以為,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敬拜神、勸人為善的,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這個看法在得救/得永生/進神國/上天堂的方面,是完全錯謬的。假如說,只要「敬畏主、行義」就夠的話,神就不用在異象中指示哥尼流去邀請彼得了。

何況世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崇拜人所想像和人所製造的神,那些都是假神,它們背後是世界的王(約12:31),是諸天的邪靈(弗6:12)。惟有猶太教和基督教敬拜天地之主(太11:25)、真神(賽44:6)、活神(耶10:10)、獨一神(約17:3),這是神在聖經中宣告的。其它宗教只說「玄而又玄」虛妄的話,從來沒敢作這樣真實的宣告。

39-41 他在猶太人之地,並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他們竟把他掛在木頭上殺了。第三日,神叫他復活,顯現出來;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就是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裡復活以後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39-41 在使徒行傳裡,五次講明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出於彼得代言。其實他們一開頭就與耶穌在一起(1:21-22),又是耶穌生平事跡的見證人。彼得不單是宣告,更是詳細講出那是他親身的經驗;並清楚說明,耶穌只向那些蒙神挑選為見證人的人顯現。

彼得前幾篇講章是直接向猶太人講,指控他們把耶穌治死。對耶路撒冷的居民說:「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3:15);對治民的官說:「你們釘死了他」(4:10);又回答公會說:「你們把他掛在木頭上」,把他「殺害了」(5:30)。司提反也告訴公會:「你們謀害了他」(7:52)。在對非猶太人的講道中,他就沒強調這些了。

對耶穌在猶太人手下受死,他只簡略地帶過,重點卻放在舊約的預言上。「掛在木頭上」這一句,是對申命記(21:22-23)的印證。保羅也認為,這兩節經文在耶穌身上是一種「應驗」(加3:13)。初代聖徒在傳道中很強調這一點,為了顯示耶穌代替我們,擔當神的「咒詛」以及神的審判(彼前2:24)。

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神叫他第三天從死裡復活。這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還要在將來審判天下萬人。耶穌復活後,四十天裡十次向他的門徒顯現(1:3),他們親眼看見,親耳聽見,還親手摸過他(約一1:1)。他們與他同吃同喝,這是鐵的見證。「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林前15:6)。

42-43 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他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眾先知也為他作見證說:『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42-43 使徒受命要把耶穌所做的傳給眾人。「眾人」,一般是指以色列人,就是神的子民,但這裡卻有萬國之民的廣泛含義(15:14)。最重要的是要表明,神給耶穌的身份,是在萬人之上的;耶穌是神所立定,要作活人和死人的審判者。他是末世終極的審判者,擁有超越生與死的全部主權。

在福音信息裡,審判是一個重要部分。耶穌談地獄比聖經裡任何人都多。耶穌基本上不是向人細說地獄情境,乃是勸戒人悔改,信福音,以免受懲罰。福音書中有三十一段不同的經文(平行經文示計算在內)都向人警告地獄的事。儘管聽福音的人不歡迎審判的內容,可是所有人都接受罪有應得的觀念。

彼得繼續宣講,所有先知都是為耶穌作見證,「凡信的人」必因耶穌的名得蒙赦罪(路24:46-47)。救恩既是來自審判活人死人的那一位,呼求他的名,罪就必定可得赦免,這就是藉福音得和平之路(35節)。這兩句經文證明,耶穌服事的成果既是審判(42節),也是救恩(43節);救恩的關鍵,在於信就得救。

外邦人領受聖靈

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

44 這是「外邦世界的五旬節」!當彼得正在把耶穌救恩的基本要點講說的時候,他的聽眾就都感動相信了,聖靈就降臨在這些人身上。這表明:第一,在場的外邦人用信心接受了福音的信息;第二,神悅納他們,就賜下聖靈作為印記;第三,聖靈這樣做,讓彼得能在順服的根據上,好為自己辯護。

彼得講道的時間好像很短,其實路加只摘錄他所講的一部分。這節經文結束了狹隘的宗教觀念。神的靈降在外邦人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及朋友身上,這是在他們領受洗禮以前發生的事。這讓我們曉得,外邦人一旦有機會聽福音,有所回應,神就會接納我們。

聖靈內住到信徒裡面,是別人所看不見的;這裡提到聖靈降臨人的身上,是別人所能看得見的,所以這是聖靈從外面的澆灌。聖靈的內住,是指生命素質的一面;聖靈的澆灌,是指工作能力的一面。聖靈的內住,是在人相信時發生;聖靈的澆灌,可在人相信以後發生。這兒聖靈內住與澆灌同時發生。

使徒行傳提到聖靈的澆灌或降臨,有由別人尤其是使徒來按手(8:17,9:17,19:6),這裡和五旬節是未經任何人按手就發生了。

△這是因為在五旬節,還沒有人可代表基督的身體按手接納別人,所以聖靈直接澆灌是理所當然的;

△這兒有被授權的彼得可替人按手,聖靈仍然直降在聽道的人身上,這是因為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中間還有隔斷的牆。不說彼得依然猶豫,不敢為這些人按手,表示認同、接納和聯合,就算彼得有膽量按手,恐怕在奉割禮的信徒指控彼得,說他觸犯神的律法(11:2-3),要定他罪的時候,也難以解釋了。

我們看見聖靈所起的頭,聖靈自己會來加以印證。在基督教的範圍內,包括全世界所有重生得救的人,在教會裡面絕對不能分門別類,當你不接納的時候,聖靈就接納了,耶穌及使徒早就有諸般的教導。神通過哥尼流事件催促人和教會走向嶄新的、令人興奮的順服之路,他促使人作出反思和行動。

45-46 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

45-46 我們看見,與彼得同行的約帕的弟兄也是「奉割禮」的,由他們向耶路撒冷奉割禮的門徒作見證,將會事半功倍。這時候,彼得的同伴看到這些情形,就一味地驚奇。準備向外邦人傳福音是一回事;看見他們悔改,接受聖靈的印記和憑據,又是一回事。當時發生的情景和五旬節接受聖靈幾乎同樣。

因著聖靈的感動,外邦人脫離了宗教的自卑感,心裡感到莫名地溫暖,禁不住用不尋常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感受,就用方言讚美至高至大的神。神用說方言的記號證明了外邦人得救的事實,叫那些與彼得同來的人感到震驚,神的作為完全出乎他們意外。至於彼得,我們可以說,他在靈程中更加開放。

47-48 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

47-48 神接納外邦人了,教會還能拒絕接納嗎?洗禮是接納人成為神子民的外在表記,表明洗淨罪惡與得蒙赦免(2:38);同時,它也是內在受聖靈洗淨的外在標誌。只是內在的靈洗,並不取代水禮;外邦人既已蒙聖靈所洗,當然就有資格接受水禮。於是彼得徵詢與他同來、代表教會的猶太信徒的意見。

當時沒有人反對,於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外邦信徒施洗。從耶穌為信他的人施洗,都由門徒去實施,與使徒保羅建立教會,也很少替人施洗來看,彼得在這裡也可能是吩咐其他猶太信徒為外邦信徒施洗。「禁止」,與8:36太監所說「妨礙」是同義詞,都有「阻擋」的意思,這可能是關於洗禮的一種慣用語。

神用彼得來開啟外邦的福音大門(太16:19),是一件劃時代的事。神先用異象來引導(11-16),後用聖靈的恩賜來印證(44-45)。彼得不能不服,教會其他成員也不得不服。 哥尼流的受洗表徵及印證賜給他的全然救恩(11:14),包括罪得赦免及聖靈的恩賜(43,45),正如五旬節那天所發生的事一樣(2:28)。

這些事件的次序是:相信基督,接受聖靈,說方言,然後用水施洗。有人說,彼得留在凱撒利亞,述說神的話,以真理建立這些初信者。這整個過程正好把馬太福音28:19-20所記載的使命行了出來:彼得前往神所差他去的地方,教導那些外邦人作門徒,然後給他們施洗,將神的話教訓他們。

自從彼得三次不認主(可14:72),又經耶穌「三問」建立他信心(約21:17);及至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和眾門徒身上;這次神又在異象中三次啟示他(10:16)。彼得經歷了為自己過去的態度悔改的混亂過程,在與環境的搏鬥中順從聖靈的指引,培養出敏銳的觸覺,他再次代表教會,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在第1-10章,彼得的榜樣,讓我們看見教會領袖的三項基本工作:第一,話語的見證和服事:如補選使徒、五旬節傳道和公會的辯論。第二,教會的治理和開展:如接納撒瑪利亞信徒和哥尼流全家及相關的人。第三,群羊的牧養和醫治:藉著影子醫治瘸子和癱子,使死人復生,並領人相信和安慰信徒。

相關焦點

  • 什麼人需要福音?劉彼得牧師:好人、外邦人、基督徒和傳道人都需要
    文 | 李新「2020普世基督教信仰與福音研討大會」第六天(10月6日)上午,劉彼得牧師以「誰能攔阻神呢?——神的主動與傳福音」為題分享了記載在《使徒行傳》10章中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的經歷,指出世人都需要福音,神傳福音的旨意誰也無法阻擋。「世人是神最愛的人,他把獨生子給了人。」
  • 從聖經看:福音到底該怎麼傳?
    這是傳福音的第一步。使徒行傳2:38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這是新約下的第一次傳福音。五旬節聖靈降下時,彼得的布道。彼得說:「你們要悔改!」然後才是接受耶穌!我們再看看新約的傳福音冠軍保羅,他是如何傳福音的?
  • 現今基督教會中還有使徒嗎?
    例如《使徒行傳》14:13-14,稱巴拿巴與保羅「二使徒」;但單獨記載巴拿巴的時候,則並沒有稱他為使徒(如徒9:27)。第三,在涉及行使使徒的權柄時,明顯指的是狹義的使徒團體。例如《使徒行傳》第6章,設立執事的職位,聖經明確說是「十二使徒」(6:2);第8章記載使徒去撒瑪利亞,為那裡領受神的道的人行按手禮時,雖然沒有明說是十二使徒,但14節點明是「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表明行使這樣權柄的是十二使徒中的兩人。最後,除了由馬提亞頂替加略人猶大的位分,和保羅由主基督親自設立為外邦人使徒以外,在聖經中我們沒有見到其他任何補選使徒的記載。
  • 在所有關於使徒的傳說中,為什麼最可信的是彼得的傳說呢?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新約沒有記載大多數使徒的侍奉生涯。《使徒行傳》講述了約翰的兄弟雅各的死。但在講過保羅多年的侍奉生涯之後,《使徒行傳》戛然而止,只告訴我們保羅還在羅馬講道,等候審判。保羅、彼得和其他使徒後來的情況又是如何?
  • 【講章精選】聖靈的醫治,福音的大能(使徒行傳第3章)
    圖源:pixabay.com 序:從使徒行傳
  • 耶穌十二使徒的身世
    《聖經》記載十二使徒是彼得、安德烈、西庇太之子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多馬、馬太、亞勒腓之子雅各、達太、西門、加略人猶大。猶大因出賣耶穌後自盡,補選馬提亞為使徒。在主耶穌升天后,五旬節領受了聖靈的大能,教會得以建立,福音得以廣傳。他們分別到黑海、帕提亞和小亞細亞等傳播福音。1、彼得彼得:原名西門,是加利利的漁民,家住迦百農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耶穌對他相當器重。
  • 1160天【使徒行傳】第二十篇 借著彼得一班同工的職事,在猶太地的繁殖(十五)
    毫無疑問,猶太人的抵擋是撒但所煽動的,以阻撓神新約的經綸。撒但的煽動所用的根據,乃是時代的轉換,這牴觸了猶太教的傳統。神新約的經綸,是要得著一個絕對從猶太教分別出來的所時代。這觸犯猶太人歷代所承襲的傳統,就得罪了猶太人,激起他們的反對。這反對在福音書主盡職時就開始了,到使徒行傳使徒盡職時變得更猛烈,當時主新約的行動正處於過渡時期。
  • 福音書丨使徒約翰看見了四個活物的臉
    以西結書1章10節,前面各有人的臉,右面各有獅子的臉,左面各有牛的臉,後面各有鷹的臉。羅馬書11章33節,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希伯來書10章9節,後又說:「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見他是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預言施洗約翰誕生(上)伊利莎白名字的由來
    因為「馬可」和「路加」的名字沒有在福音書裡出現過,經學家們都是猜測他們是十二門徒(或使徒)的門徒,他們得到師傅的口述,所以才那麼「清楚」地知道這些事情,並寫下福音書。比如「馬可」,他們就猜測他是彼得的門徒,而「路加」則被說成是保羅的門徒。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陰間的權柄為什麼不能勝過彼得
    在馬可福音中沒有寫「人子」,只寫「人說我是誰」。我們以前說過,什麼「人子」的稱呼,馬可福音的作者應該學自以西結書。在以西結書裡寫神跟以西結說話開始必稱呼他為「人子」。不過在馬可福音中,寫到「人子」並不多,到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中,寫耶穌自稱為「人子」之處就特別多。經學家和基督徒們因為新約裡的耶穌經常自稱「人子」,就將這個稱呼神聖化。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7從律法的約束得釋放與肉體順從罪的律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7從律法的約束得釋放與肉體順從罪的律A【律法就像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讓人看見惡,惡就進入人心。亞當如遵守本為善的神的話,不吃禁果,是神所是,非神所非,善神所善,惡神所惡,一切都是極簡和極致的美。沒有律法,罪就不存在;罪若未被律法說明,人就不知道那是罪;有了規則,可行的成了過犯。】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耶穌揀選十二門徒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10:1-4,路加福音的版本在6:12-16。前面「安息日掐麥穗」和「治好萎縮的手」兩段馬太福音是引用在第12章,現在又回到第10章,顯然兩個版本的順序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我們在解讀馬太福音的時候已經多次提過,就算真的有耶穌這個人、真的有這些事,兩個不同的順序肯定至少有一個是錯誤的,或者說敘述不準確的。
  • 天國福音丨耶穌基督登山寶訓中的八福
    馬太福音5章6-12節,「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
  • 《使徒信經》之「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基督復活的真理由新約的文獻而確定,作為與十字架一起逾越奧跡的主要部分去宣講:「基督自死者中復活,以他的死亡戰勝了死亡,把生命賜予死者。」所以,早在公元56年,聖·使徒保羅在給哥林多教會寫信時,就提及到:「我當時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林前15:3-5)保羅在這裡談及耶穌復活的事件,並沒有使用了論證而是陳述,因為不需要論證——使徒本身就是基督復活的見證。
  • 馬太福音丨教會肢體要活出基督耶穌豐盛的屬靈生命
    以弗所書2章16-17,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讎,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主耶穌降生之前,只有猶太人閱讀聖經,外邦人與基督無關,舊約應許與外邦人無關[弗2:12,16-17]。馬太福音最早的受書對象是猶太人,所以在這四卷福音書中唯一提到「天國」一詞,其他的福音書一次也沒有出現!馬太福音12章(含)之前的經文是專門針對猶太人的教導,雖然有些屬靈原則和屬靈意義同樣適用於歷世歷代的教會,但卻不是針對教會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