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透明導電納米薄膜:能在皮膚上播放音樂!

2020-12-04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所屬的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展示了一項創新型的可穿戴技術,它可以將你的皮膚變為揚聲器。

背景

作為廣受各界關注的前沿科技之一,柔性可穿戴技術為人類帶來了許多有價值的應用,例如顯示、成像、存儲、健康監測、能量存儲等。

基於織物的OLED(圖片來源:KAIST)

基於碳納米管的柔性太赫茲成像儀(圖片來源:東京工業大學)

用藍光或者綠光分別在柔性電晶體上「寫入」或「擦除」信息。(圖片來源:Paolo Samori / 斯特拉斯堡大學 & CNRS)

由面巾紙轉化而來的可穿戴傳感器(圖片來源:Dennis R. Wise / 華盛頓大學)

可以從汗水中提取能量的新型柔性燃料電池(圖片來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聲學,也是柔性可穿戴技術的一個頗具潛力的應用領域,然而這一領域的應用似乎並不多。去年,筆者介紹過一個非常經典的聲學應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如同紙張般薄的柔性可穿戴設備,它不僅可從人體運動中吸取能量,還能做成柔性的揚聲器或者麥克風,甚至可以將揚聲器和麥克風合二為一。

如同小旗一般的可摺疊的揚聲器(圖片來源:密西根州立大學)

如同貼片一般的柔性麥克風(圖片來源:密西根州立大學)

這種設備可以實現聲能和電能之間雙向轉化,不僅能通過電產生聲,也可通過聲產生電。未來,這種設備有望集成到個人電腦、可穿戴設備、智能硬體等一些列消費電子產品中。

創新

今天,筆者要再為大家介紹一項在聲學領域應用的柔性可穿戴技術。

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所屬的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展示了一項創新型的可穿戴技術,它可將你的皮膚變為揚聲器。

(圖片來源:UNIST)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由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能源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 Hyunhyub Ko 領導。

(圖片來源:UNIST)

技術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團隊開發出了超薄、透明、導電的雜化納米薄膜,它具有納米級的厚度,並由嵌入到聚合物基體中的正交的銀納米線陣列組成。

用正交的銀納米線陣列製造出獨立式的雜化納米薄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然後,為了演示他們的納米膜,他們將納米薄膜做成可粘貼到任何物體表面並發聲的揚聲器。研究人員也開發了一個相似的設備來作為麥克風使用,它能與智慧型手機以及電腦相連接,用於解鎖需要語音激活的安全系統。

基於語音的個人安全系統(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納米薄膜(NMs)是分子薄的隔離層,厚度為納米級。聚合物納米膜由於其傑出的優點,例如極大的柔性、超輕的重量、卓越的黏合性(它們幾乎可粘貼到任何物體的表面),受到了各界極大的關注。然而,它們卻容易被扯破,而且不具備導電性。

研究人員通過將銀納米線網絡嵌入到聚合物基的納米薄膜中,解決了上述問題,從而展示了可粘貼到皮膚上、讓人不易察覺的揚聲器和麥克風。

銀納米線複合物雜化納米薄膜與三維微結構的共形接觸(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能源與化學工程系博士後、論文第一作者 Saewon Kang 表示:「我們的超薄、透明且導電的雜化納米薄膜,改善了與曲線且不斷變化的表面之間的共形接觸,且不會帶來任何開裂和斷裂。」

他補充說:「這些層可以檢測到相應的摩擦電壓信號帶來的聲音以及聲樂振動,它可以通過進一步開發帶來各種潛在應用,例如聲音輸入輸出設備。」

研究團隊採用雜化納米薄膜,製造出可以粘貼到皮膚上的納米薄膜揚聲器與麥克風。它們具有的卓越透明性與共形接觸能力,因此不容易被察覺到。這些可穿戴的揚聲器和麥克風厚度如紙張一般,卻仍能傳導聲音信號。

這種可粘貼到皮膚上的納米薄膜揚聲器的工作方式,是通過溫度誘致的周圍空氣振蕩激發熱聲。當電流通過導體並產生熱量導致這些溫度振蕩時,就會發生這種周期性的焦耳加熱。它成為了一個可拉伸、透明且可粘貼到皮膚上的揚聲器,因此受到了極大關注。

可以粘貼到皮膚上的納米薄膜揚聲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可穿戴的麥克風是一種可粘貼在說話者的脖子上,甚至可以感知到聲帶振動的傳感器。這種傳感器是通過將由透明導電納米纖維振蕩產生的摩檫力轉化為電能來工作的。從麥克風的運作來說,這種雜化納米薄膜被插入到具有微型圖案的彈性薄膜之間,基於與彈性薄膜接觸帶來的摩擦電壓,精準地檢測聲音與聲帶的振動。

可穿戴且透明的納米薄膜麥克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價值

Ko 教授表示:「我們研究的最大突破就是開發出超薄、透明且導電的雜化納米薄膜,其厚度是納米級的,低於100納米。納米薄膜傑出的光學、電氣與機械性能,帶來了可以粘貼到皮膚上、不容易被察覺的揚聲器和麥克風。」

這項新技術除了可以幫助到聽力和語言障礙患者,還可以經過進一步開發用於各種各樣的潛在應用,例如可穿戴的物聯網(IoT)傳感器以及共形的醫療保健裝置。

未來

Ko 教授表示:「對於商業應用來說,納米膜的機械持久度以及揚聲器和麥克風的性能都有待進一步改善。」

關鍵字

可穿戴、柔性電子、物聯網、揚聲器、納米薄膜

參考資料

【1】http://news.unist.ac.kr/transparent-loudspeakers-and-mics-that-let-your-skin-play-music/

【2】Saewon Kang, Seungse Cho, Ravi Shanker, Hochan Lee, Jonghwa Park, Doo-Seung Um, Youngoh Lee, Hyunhyub Ko. 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nanomembranes with orthogonal silver nanowire arrays for skin-attachable loudspeakers and microphones. Science Advances, 2018; 4 (8): eaas8772 DOI: 10.1126/sciadv.aas8772

相關焦點

  • 透明導電薄膜 線上研討會
    為此,DT新材料 聯合 材視 於 2020年4月18日 舉辦 透明導電薄膜專題線上研討會,邀請行業內知名專家及企業代表,分析行業全球發展現狀及最新進展、探討行業痛點問題,促進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報告內容:        透明導電薄膜概述        透明導電薄膜技術及產業發展趨勢        透明導電薄膜市場分析及政策        透明導電薄膜產業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二、柔性透明金屬基複合電極及其應用
  • 【盤點】國內納米銀線柔性透明導電薄膜企業
    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微晶成立於2013年,由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主要從事石墨烯、納米銀線透明導電等新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導領銜成立,背靠中國科學院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優勢及南洋科技薄膜量產規模。目前,合肥微晶納米銀線薄膜已被多家觸控螢幕公司採用試樣,合肥微晶在納米銀線領域屬於後來者。
  • 納米銀線透明導電薄膜加速「跑」
    在第十三屆深圳國際觸控螢幕與顯示技術發展論壇上,寧波科廷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量博士,就《納米銀線透明導電薄膜的進展與展望》發表主題演講。據了解,科廷光電首條年產100萬平方米納米銀線導電薄膜生產線已於近期投入運行,研發     北京時間12月08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創新引領未來方向。
  • 新型銀基透明導電薄膜:有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
    導讀近日,南丹麥大學的科研人員展示了一種大規模製造基於銀納米圖案的新型透明導電電極薄膜的新方法。,可是這些薄膜目前並不是對於所有的應用來說,都具有足夠的導電能力,而且同樣會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影響,因為碳納米管需要相互堆疊在一起。
  • 對碳納米管和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材料的技術解讀(上)
    ③電沉積成膜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在CN101654784A中公開了柔性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和電沉積裝置。利用C10-C16烷基硫酸鹽等的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在超聲波作用下分散在水溶液中得到鍍液,電沉積得到碳納米管薄膜。
  •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氧化銦錫(ITO)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材料,但ITO不具有柔性且銦資源稀缺,難以滿足柔性電子器件等的發展需求。單壁碳納米管(SWCNT)相互搭接形成的二維網絡結構具有柔韌、透明、導電等特點,是構建柔性透明導電薄膜的理想材料。但已報導SWCNT薄膜的透明導電性能仍與ITO材料有較大差距。
  • 天津工大研製新型碳納米管導電薄膜
    央廣網天津12月1日消息(記者陳慶濱)手指在手機屏幕上滑動點按,就能翻轉頁面、接聽電話、打字、玩遊戲,這些便利都得益於觸控螢幕。而這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觸控螢幕的奧秘,實際上都在這一張薄薄的導電膜上。傳統發光器件的導電薄膜多採用ITO薄膜,但其在沉積時要求真空度高,生產成本較高,柔性差,並且粘附性能不好,剛性易碎,限制了其在柔性顯示領域的廣泛應用。
  • 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及應用 | 你想聽的報告都在這裡了
    目前,研究較多或者正在產業化中的柔性透明導電薄膜主要有以下幾類:1.金屬柵格,包括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金屬網格透明導電薄膜;2.碳納米透明導電薄膜,主要包括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和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3.導電聚合物,其中的主要代表是Pedot:Pss薄膜;4.新型氧化物透明導電薄膜。
  • 進展 | 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目前,氧化銦錫(ITO)是工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材料。常用的 ITO製備工藝涉及高溫高真空的耗能且工藝複雜。另外,ITO是脆性金屬氧化物且銦資源稀缺,越來越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針對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
  • 中科院物理所:連續製備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取得進展
    目前,氧化銦錫(ITO)是工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材料。常用的 ITO製備工藝涉及高溫高真空的耗能且工藝複雜。另外,ITO是脆性金屬氧化物且銦資源稀缺,越來越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針對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
  • 新型玻璃狀聚合物薄膜材料 可實現透明電子元件導電
    新型玻璃狀聚合物薄膜材料 可實現透明電子元件導電2018-03-29 11:13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摘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可導電玻璃狀透明聚合物薄膜材料,這種材料導電性優於普通聚合物,易於大規模製造,成本低於氧化銦錫薄膜導電材料。
  • 一文帶你了解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
    與此同時,許多世界級企業如美國IBM、德國BASF、韓國三星等紛紛投入巨資開展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以期在這一新材料開發領域佔據有利位置。三星公司更是宣布在不久的將來要將石墨烯透明導電膜商品化。
  • 東麗量產透明導電薄膜,讓雙層CNT帶電分散成膜
    在電子紙、柔性顯示器及柔性太陽能電池領域,透明電極除原有的性能外,還需要具備抗彎性和抗拉伸性。面向上述用途的透明導電薄膜的開發競爭逐步進入量產階段。    東麗2012年2月發布了用於雙層碳納米管(CNT)電子紙的透明導電薄膜量產技術。
  • 研發量產納米銀線電膜,「科廷光電」提供高性能透明導電薄膜整體...
    諮詢公司 DSCC 的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已經發布的5G機型中83%的手機採用了OLED屏幕,柔性OLED屏幕和摺疊手機形態已經成為三星和華為等龍頭廠商的5G旗艦機型選擇。 據研究機構IHS預測數據顯示,柔性屏在顯示設備的產能份額佔比不斷提高,2018年全球柔性屏產能份額佔比將達27%,預計2022年佔比達到46%。
  • 透明導電膜,你真的了解嗎?
    透明導電膜材料的研究起步於19世紀末,當時是在光電導材料上塗上很薄的金屬薄膜;到了1950年,第二種透明導電膜In2O3被製成,ITO導電膜開始在透明導電膜方面得到普遍應用;在最近20年裡,透明導電膜應用主要以ITO材料為主,而在製程上以磁控濺鍍工藝為主。
  • AOM:「金屬透明導電薄膜」綜述——材料製備、光學設計和應用場景
    近些年,隨著可穿戴設備和曲屏手機等柔性光電子器件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透明導電薄膜的機械柔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應用最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是氧化銦錫(ITO)。ITO具備良好的可見光透過率和較低的電阻率,但其機械強度和柔韌性較差,不適用於柔性光電子器件。為解決該問題,科研人員探索了多種ITO-free的透明導電薄膜,包括金屬薄膜、金屬網格或納米線、二維材料、導電聚合物等。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50, 9697 (2014))等雜誌上發表。  一般而言,材料的透明特性和導電性互不兼容。自然界中透明的物質(如玻璃)往往不導電,導電的物質(如金屬)往往不透明。理論設計已表明在銅鐵礦體系中可獲得透明和p型導電共存。
  • 淺析透明導電油墨中的導電溶質和溶劑
    印刷電子的關鍵在於材料的選擇和墨水的配置,特別是隨著納米技術和有機電子學的快速發展,很多功能性材料都可以配置成墨水,通過印刷方式製備成功能性薄膜。透明導電薄膜作為一種在可見光區域具有高透明度的導電薄膜,廣泛應用於顯示和太陽能電池。目前,市場應用最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TCFs)是ITO(氧化銦錫透明導電膜)。然而ITO電極價格昂貴、柔韌性差,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 Nano Res:甲苯為碳源合成單壁碳納米管用於高性能透明導電薄膜
    成果簡介 單壁碳納米管(SWCNT)透明導電膜(TCF)由於其卓越的光電性能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甲苯是一種用於碳納米管合成的碳源,但是碳納米管的生長參數及其TCF光電性能(即薄層電阻與透射率)尚未得到充分評估。
  • 既透明又導電的金屬有機框架(MOFs)薄膜,你見過嗎?
    浙江大學彭新生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將高導電性PEDOT:PSS引入透明金屬有機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