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有氦-3,以後真能做到用電自由,不再怕拉閘限電嗎?

2021-01-15 老粥科普

「終極能源」

江湖上有一種傳聞,說是月球上有一種東西叫「氦-3」,它是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有了它,我們將有用不完的電,並且電費便宜到不可想像的地步。

說起氦-3,你會很自然地想起核聚變,它是一種核聚變燃料。我們知道在太陽的中心時刻都在發生核聚變,因此大家習慣地將正在研製中的核聚變裝置稱為「人造太陽」,意思是它能為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中國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

核電站不是清潔能源

目前在全球運行著接近450座核反應堆,每年大約提供2600太瓦時(TWh)的電力,約佔全球電力供應量的10%,這些核反應堆都是依靠放射性物質鈾或鈽在衰變過程中產生熱、用熱能燒開水,再通過水蒸氣推動蒸汽輪機來發電。儘管核電站在運行的過程中不釋放二氧化碳,但它會產生放射性的中子,並且當核燃料燒到一定程度後它產生的熱量不足以推動發電機全功率運行,發電廠就要把這些核燃料取出來換上新的燃料棒。全球核電站每年會產生約1.2萬噸核廢料,替換下來的核廢料依然有放射性,不能隨便丟棄,加工處理它既費錢又費時費力,於是成為全球的安全隱患。因此,核電屬於低碳能源,但並不是清潔能源。

放射性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和安全

核聚變怎麼樣呢?

宇宙中億萬顆恆星每時每刻都在燃燒氫,通過將氫聚變成氦來產生光和熱。氫氣和氦氣都沒有放射性,許多人就認為可控核聚變是清潔的。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以太陽舉例。太陽的中心壓力超過3000億個大氣壓和1500萬℃的高溫,在如此強大的溫度和壓力下,氫原子核很容易被擠壓在一起變成氦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它會釋放出更多的能量,這就是核聚變。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鏈

氫在變成氦的過程中還會同時釋放三種物質:中子、中微子和伽馬射線。對於生物而言,中子和伽馬射線都是有害的,因此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並不安全。

氘和氚的DT核聚變

不過,當我們將氫的同位素氘(D)和氚(T)放在一起施加高溫高壓,情況就變得不同,這兩種原子核會直接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同時釋放出一個中子和強大的能量。只要我們想辦法把中子吸收掉,就可以得到清潔的能源。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事實上中子因為不帶電,它不受磁場約束,也不容易被捕獲,並且中子會轟擊反應堆裡的管道和線圈、使它們產生輻射、甚至造成淬火和故障。

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氦-3,兩個氦-3能聚變成一個氦-4,同時釋放兩個氫原子核。這中間沒有產生有害的中子,也沒有伽馬射線,看起來是非常清潔的聚變方式。果真如此嗎?你忘了它產生的兩個質子,它們也會同時發生聚變反應並產生中子、並進一步發射出伽馬射線!

氦-3核聚變產生的質子同樣可以發生聚變

核聚變容易實現嗎?

不容易。在原子的外圍有一團電子云,因為都帶負電,它會排斥另一個原子;當我們將電子剝離掉,只露出原子核時,兩個同樣帶正電的原子核也會相互排斥,這個排斥力叫庫侖勢壘。

原子的庫倫勢壘非常高,你需要施加強大的能量幫助它們克服這種靜電排斥力以使其相互靠近,而一旦兩個原子距離足夠近,就可以通過量子隧穿效應相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大原子核,同時釋放出更多能量。

克服庫侖勢壘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在太陽內部有高溫高壓,地球上無法製造太陽那樣強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更高的溫度將原子電離成自由電子和原子核,並將能量傳遞給它們。與此同時,地球上也沒有一種物質能夠承受數億度的高溫,於是科學家們想到了用強磁場打造一個無形的「籠子」將電離後的原子核注入進去令其高速旋轉並加熱。這就是磁約束核聚變反應裝置「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通過超導磁場將超高溫粒子

在所有核聚變方案中,託卡馬克是其中最為成熟也最容易實現的一種領先方案,即便如此,科學家們為了實現更長時間的加熱過程費盡心機,至今也沒能進入到真正有用的聚變過程,反應堆所消耗的能量遠遠大於它本身輸出的能量,因為原子核在磁環中碰撞的效率太低,它還不能達到穩定的自持。換句話說,這個核反應堆不僅不能發電,它還是個電老虎。

現在的核聚變反應堆都是電老虎

氦-3核聚變難上加難

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不懈研究,至今還沒能實現最初級的可控聚變反應,作為第三代的氦-3核聚變更是只在理論上可行。

可控核聚變的最大攔路虎在於庫侖勢壘,原子核中的質子越多(氦比氫多一個質子),它的電荷越大,庫侖勢壘就越高,你要讓它們聚合就必須提供多得多的能量。目前第一代核聚變至少要等到2050年之後才有可能進行商業化發電,第三代的氦-3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研發資金的投入是無比巨大的。

ITER耗資極大,需要國際合作才能建成

即便哪天有了第三代核聚變的技術,要想獲得大量氦-3也是個問題。有朋友說月球表面就有100萬噸氦-3,但你不知道這些氣體是分散潛藏在月球巖石和土壤的孔隙中,它的濃度僅在1.4~15ppb之間。換句話說,你需要將至少150噸月球巖石和土壤全部破碎、過濾、加熱到700℃以上,再通過複雜的技術手段才能得到1克氦-3氣體;或者,你需要把1平方公裡內所有的月球土壤全部挖掘提純一遍才能得到26千克氦-3。26千克氦-3能發多少電?假設它的能源轉換效率為100%(實際上不可能),它大約能讓一座百萬千瓦核電站發電半年。

100萬噸氦-3,撒開來就十分稀薄了

但是要想將大量的機器設備和人運送到月球上去開礦,並且將東西運回來,其消耗的能源和投入的成本實在是太大了,這絕對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月球採礦成本極大,不可承受

總結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在電力供應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權,除了傳統的火力和水力發電外,像太陽能、風能、化學能以及核能發電將會日益普及,核聚變發電也終將有一天得到推廣和普及。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電力供應說到底它是一門生意,建設和運營一座核聚變電站需要錢,前期大量的研發工作也需要巨額投資,每一分錢最終都會攤到我們的電費裡。

從聚變原料獲取的難度看,氘在海水中含量豐富,幾乎取之不盡;氚也比較容易製備,其成本也相對不高,因此未來DT核聚變無論從技術、燃料供應還是從成本角度看都是最合算的。

法國卡特農核電站巨大的冷卻塔

氦-3核聚變在理論上最「乾淨」,但技術極難、原料極難獲得、成本太高,未來不會是聚變發電的首選。

相關焦點

  • 多年不見的拉閘限電再現,未來電動汽車該何去何從?
    多年不見的拉閘限電再現,未來電動汽車該何去何從?近期,受大範圍寒潮、工業生產快速恢復等因素影響,用電需求快速增長,部分地區短時間內電力供應偏緊。 此次「有序用電」舉措,對於多數普通家庭用電影響甚少,但引起了汽車領域多位業內人士的擔憂,甚至有人直言,「如此拉閘限電,未來電動汽車該何去何從?」
  • 超低溫來襲武漢將現用電高峰,供電部門:不會拉閘限電
    1月7日,2021年首輪寒潮來襲,武漢將迎來又一波用電高負荷。記者從國網武漢供電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將全力確保武漢電力供應安全可靠,除電網薄弱的個別區域外,在周邊電廠發電正常,電網不出現嚴重故障情況下,不會出現拉閘限電問題。
  • 拉閘限電,誰倒黴,誰受益?
    140多年過去,電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再是照明那麼簡單。2019年,中國以7.1萬億千瓦時的發電量穩居全球第一[1],但進入2020年,一個熟悉的詞又闖入我們的生活:拉閘限電——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省最近相繼發布了有序用電或限電的通知。  2020年了,中國人還沒有用電自由嗎?拉閘限電,誰倒黴,誰受益?
  • 那為何還要「拉閘限電」?
    對此不少人猜測,是進口電量不夠嗎?其實,從國內發電的角度來看,完全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對於很多地方之前出現的「拉閘限電」真相,其實也已經「暴露」了。一般來說,在夏季用電旺季,經常會出現限電現象,這自然也是為了節約電力資源。而冬季限電的情況相對少見。在浙江和湖南省,辦公樓和電梯已被關閉,切斷電源,甚至關閉路燈。但從居民用電的角度來看,並未受到影響。各地停電的原因各不相同。
  • 拉閘限電不用怕?大搞水力發電站?
    拉閘限電的情況已經很多年沒有發生了,但是最近這個話題又走到了頭條,眾所周知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們限制了對澳大利亞動力煤的進口,導致火電廠的動力煤跟不上,恰巧這個事件發生在了煤炭需求量最大的冬季。而我們的發電結構又以火電為主,但是今天不去探討敏感的時事話題,來說一下水力發電。
  • 結構性用電矛盾不容忽視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是此次多地發布「有序用電」通知的主要原因。總體來看,當前我國並未出現大面積缺電導致的「拉閘限電」,「有序用電」是應對短時特殊用電高峰的常規之舉。不過,此輪「有序用電」反映出的結構性用電矛盾問題也不容忽視。
  • 完美能源氦-3,地球只有半噸可用,月球卻有百萬噸
    對照比較一下就能發現,我國每年的發電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能源,其中消耗的能源相當於近50億噸標準煤,然而如果用氦-3聚變能的話,只需要20噸就夠了,即便是全世界每年的發電量,使用100噸氦-3也足夠了,所以氦-3發電的優勢非常明顯,它也被科學家們稱為"完美能源"。
  • 「中國限電」的真相,要讓外媒酸了!澳大利亞進口煤堪比九牛一毛
    事實真的如此嗎?真相恐怕要讓外媒失望了。澳大利亞進口煤堪比九牛一毛外媒稱中國限電是由於限制進口來自澳大利亞的煤炭所導致的,這個觀點根本站不住腳。首先,湖南、江西出現的高峰限電情況,以及浙江推動能耗雙控和減煤過程中出現的局部限電的情況,主要是由於入冬以來,受經濟快速恢復、極寒天氣、供應能力受限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
  • 防寒產品缺貨嚴重 用電負荷陡升再迎大考
    在2020年11月中下旬的第一波寒潮襲來時,小紅書上羽絨服的搜索量衝上高位,同比3天前增長了150%,其中,長款羽絨服的搜索量高於短款羽絨服。在護膚領域,用戶也更加關注護膚品的功效性,如今年初的「補水面霜」搜索量環比增長了2倍左右。
  • 北京西揚威胡同16號今昔用電:從一天跳閘十幾次到出門隨手關空調
    第四次則是2008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0811」工程,此時的目標已不再是保證用電,而是「打造超穩定的堅強電網」。改造、新建一批設施,不僅保障了奧運會用電,也從各個層面提升了供電的穩定程度。從半夜換保險絲到空調調高几度王耀傑至今記得,改革開放初他在西城區一家供電所擔任抄表收費員的時候,「大多數居民家每個月用電就是一兩度,能有用到10度的都算是大戶啦。」區區幾毛錢的電費,卻被部分精打細算的人拖欠,王耀傑則騎著自行車隔三差五去「圍堵」。
  • 開採月球上的氦3,對實現可控核聚變有何意義?
    從人類近幾十年向月球發射的眾多探測器作回的資料來看,月球上擁有豐富的資源,其中包括大量的水冰、鐵、鈦、鉀、鉻、鎳等金屬礦床以及稀土、磷礦、矽等,除了這些地球上常見的礦產資源以外,月球上還擁有著地球上非常稀有的氦-3。
  • 完美能源氦-3,地球只有半噸可用,月球卻有百萬噸,我國已在行動
    那麼氦-3在發電方面的優勢有多大呢?對照比較一下就能發現,我國每年的發電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能源,其中消耗的能源相當於近50億噸標準煤,然而如果用氦-3聚變能的話,只需要20噸就夠了,即便是全世界每年的發電量,使用100噸氦-3也足夠了,所以氦-3發電的優勢非常明顯,它也被科學家們稱為"完美能源"。
  • 月球上氦-3發電能夠供人類用幾萬年,可為什麼沒有人去採集呢?
    那麼氦-3在發電方面的優勢有多大呢?對照比較一下就能發現,我國每年的發電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能源,其中消耗的能源相當於近50億噸標準煤,然而如果用氦-3聚變能的話,只需要20噸就夠了,即便是全世界每年的發電量,使用100噸氦-3也足夠了,所以氦-3發電的優勢非常明顯,它也被科學家們稱為"完美能源"。
  • 研究發現,月球上還有比氦3更重要的東西,它將改變未來太空探索
    經過了我國嫦娥五號的採樣返回任務,我們已經了解到了為什麼我們要大力的發展航天科技,為什麼要去往月球?因為月球上有我們未來想要的東西,它就是氦-3,這是氦元素的一種同位素,比氦元素少了一個中子,沒有放射性,它可以取代氘、氚這兩種元素,使得人類更好、更容易、更安全的實現核聚變反應。
  • 為什麼氦-3大量存在於月球?
    【每日科技網】 氦-3大量存在於月球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氦-3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能夠在月球表面保存,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氦-3,其實就是氦氣的同位素氣體,氦元素在宇宙中比比皆是,由於月球表面接近宇宙真空環境,加上太陽風的吹啊吹,吹了幾十億年,恆星產生的氦-3更灰塵一樣在月球表面積累著。
  • 月球氦3資源成因之謎
    月球是地球的忠實伴侶,它伴隨地球40多億年。歷史上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大致有以下4種:1、共振潮汐分裂說;2、地月同源說;3、地外星體俘獲說;4、撞擊成因說。撞擊成因說這個假說認為地球曾經被一顆地外星體撞擊,將地球的矽酸鹽類地殼撞出地球,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月球。無論共振潮汐分裂,還是地月同源,亦或是撞擊成因說,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同源性。但是地球元素和月球元素的不同,導致這種同源性無法解釋。
  • 科學家發現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 能滿足人類1萬年的能源需求
    提到月球礦藏,氦-3是一個不能不說的東西。科學家在月壤中發現了氦等放射性物質。經進一步分析鑑定,他們發現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氦-3是... 提到月球礦藏,氦-3是一個不能不說的東西。科學家在月壤中發現了氦等放射性物質。經進一步分析鑑定,他們發現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
  • 將來會成為人類重要能源的月球資源「氦3」
    據科學家測算,按目前發展的速度,有可能在100年的時光就會耗盡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等燃料資源。目前,世界各國都已把節約使用目前的傳統能源和開發利用新型能源作為戰略步驟,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近期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有: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等。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一種在遠期可能成為地球重要能源的物資,那就是氦-3。
  • 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上資源很多了,那我們能把它們帶回地球嗎?
    我們已經知道月球上資源很多了,那我們能把它們帶回地球嗎?地月系統是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正是因為有月球的存在,它反射太陽光讓暫時不能接收太陽光的一面也有微弱的光芒,不至於陷入無光亮的狀態。除此之外氦3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物資之一,在市場中銷售一升的氦3就能獲得超高的利潤,但是氦3在地球上的總量甚至不超過一噸。而由於月球並沒有大氣層的阻擋,因此月球的表面也包含一些來自外太空的物質,氦3就廣泛存在於月球的土壤之中,據推測表明氦3的含量超過了上百萬噸。人類對月球已經有了多次的探索,甚至月球開始成為地球人向外進軍的一個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