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Rxiv:發現SARS-CoV-2入侵宿主細胞得新途徑:CD147-刺突蛋白途徑

2020-12-06 生物谷

2020年3月28日訊 /

生物谷

BIOON /--目前,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2型冠狀病毒 (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的抗病毒藥物來治療這種疾病,這對控制疫情和病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近日來自我國第四軍醫大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報導了一項新發現,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可以通過一種新的CD147-刺突蛋白(SP)途逕入侵宿主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文章題為"SARS-CoV-2 invades host cells via a novel route: CD147-spike protein"。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研究人員發現,SP與宿主細胞上的受體CD147結合,從而介導了病毒的入侵。研究人員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發現。首先,研究人員通過體外抗病毒試驗表明Meplazumab--一種抗CD147的人源化抗體可以顯著抑制病毒入侵宿主細胞,其半最大效應濃度(EC50,能引起50%最大效應的濃度)為24.86 μg /mL,半抑制濃度(IC50,抑制一半時所需的藥物或者抑制劑的濃度)為15.16 μg /mL。


接下來,研究人員驗證了CD147與SP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二者的親和常數為1.85×10?7M。研究人員還通過免疫共沉澱和酶聯免疫吸附法證實了這兩種蛋白的結合。最後,研究人員通過免疫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CD147和SP在SARS-CoV-2感染的Vero E6細胞中的定位。


總而言之,研究人員發現了SARS-CoV-2入侵宿主細胞新途徑--CD147-SP,這為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靶點。(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機器學習模型發現由於刺突蛋白突變 6種新冠病毒亞型中有5種更具傳染性
    該模型由數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的首席研究員Guowei Wei教授開發,分析了來自2萬多份病毒基因組樣本的SARS-CoV-2基因分型。研究人員分析了刺突蛋白(一種主要負責促進感染的蛋白質)的突變,發現目前已知的六種病毒亞型中有五種更具傳染性。與任何病毒一樣,許多突變最終都是良性的,對感染患者幾乎沒有風險。有些突變甚至會降低傳染性。
  • bioRxiv|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合作發表基於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統用於篩選中和抗體相關文章
    在這項研究中,評估了帶有SARS-CoV-2全長或截短刺突蛋白(S)的G蛋白缺陷性水皰性口炎病毒(VSVdG)以及在不同細胞系中假型病毒包裝和感染。VSV-SARS-CoV-2-Sdel18(C末端18個胺基酸截短的S蛋白)的病毒包裝效率遠高於VSV-SARS-CoV-2-S。
  • bioRxiv:突破!合成多肽藥物可以阻斷SARS-CoV-2病毒與人類細胞結合
    2020年4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開發出治療COVID-19的可能方法,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化學家設計了一種候選藥物,他們認為這種藥物可以阻止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這種潛在的藥物是一種短的蛋白質片段,或肽段,它模仿一種在人類細胞表面發現的蛋白質。
  • Cell:從結構上揭示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人類抗體特徵
    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Cell子刊詳解SARS-CoV-2刺突蛋白中的多精氨酸切割位點是感染人類...
    然而,目前已經在110多個國家發現了感染病例,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目前正在大規模爆發疫情。了解SARS-CoV-2的哪些特徵是它感染人體細胞所必需的,應當能夠提供對病毒傳播性和發病機制的新見解,並可能揭示出進行幹預的靶標。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S)被整合到病毒包膜中,促進病毒進入靶細胞。為此,S蛋白的表面單元S1與細胞受體結合,而它的跨膜單元S2促進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
  • 新冠病毒感染性為何這麼強?除了ACE2,另一種蛋白受體也可能是...
    到目前為止,為什麼新冠病毒容易感染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如大腦和心臟,這一主要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要感染人類,新冠病毒必須首先附著在人類呼吸道或腸道細胞表面。一旦附著,病毒就侵入細胞,然後複製自身的多個副本。複製的病毒隨後被釋放,導致病毒的傳播。 這種病毒附著和入侵人類細胞的過程是由一種名為「刺突」蛋白質的病毒蛋白完成的。
  • 【ORF3a介導了SARS-CoV-2的不完全自噬】
    來源: BioArt 舉報   2020年11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在bioRxiv
  • 中國學者發現新冠病毒致病新機制:破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多能性並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20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46萬例,死亡2萬餘例。作為潛在的疫苗和治療靶標,SARS-CoV-2的核衣殼蛋白(nCoVN)在包裝病毒基因組和病毒自組裝中起作用。
  • 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人中和抗體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N端...
    SARS-CoV-2與SARS-CoV具有大約80%的序列一致性,並使用相同的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進入宿主細胞。三聚體刺突蛋白(S蛋白)裝飾著冠狀病毒的表面,在病毒進入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感染過程中,S蛋白被宿主蛋白酶(比如TMPRSS2)切割成N端的S1亞基和C端的S2亞基,並從融合前狀態轉變為融合後狀態。
  • 兩項研究探究人體對SARS-CoV-2變體和疫苗的獨特易感性
    我們最近討論了新發現的控制SARS-CoV-2易感性的免疫基因變異的幾個來源。例如,攜帶尼安德特人基因DPP4或裂解刺突蛋白的蛋白酶TMPRSS2的返祖版本的現代人似乎具有較高的重症COVID-19風險。其他變異,如東亞人常見的高表達TMEM1B基因或硫酸乙醯肝素合成途徑的基因發生的變異,有助於解釋某些人群中COVID-19的嚴重程度不成比例。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這可能意味著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傳染性相比 SARS 要高出很多。這篇最新論文目前被發布在生物領域預印版論文平臺 bioRxiv 上。其中,研究人員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構建了新冠病毒 S 蛋白的預融合構架是三個聚體,發現每個單體上都有細胞受體結合點位。
  • SARS-CoV-2來自實驗室的說法毫無依據!
    在沒有實驗室實驗或基因操作的情況下,從動物身上傳播,最符合科學家所了解的其他冠狀病毒轉移到人類身上的途徑。過去,這些病毒通過野生蝙蝠傳播,感染另一種動物--中間宿主--然後傳播給人類。例如,過去的數據顯示,SARS-CoV從蝙蝠傳染給果子狸,再傳染給人類,而駱駝是中東呼吸症候群的中間宿主。
  • 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揭示SARS-CoV-2感染的關鍵宿主因子
    Doench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揭示出對SARS-CoV-2感染至關重要的宿主因子。 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2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研究人員在感染了SARS-CoV-2、MERS-CoV、表達SARS-CoV-1突刺的蝙蝠冠狀病毒HKU5以及表達SARS-CoV-2突刺的VSV的Vero-E6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CRISPR篩選。
  • 最新Nature論文揭示SARS-CoV-2病毒-人類蛋白相互作用圖譜,並鑑定...
    2020年5月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由大約1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首次合作,在受感染的人細胞中克隆並表達了29種SARS-CoV-2蛋白中的26種,隨後他們鑑定出與每種病毒相互作用的數百種人類蛋白。這些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對於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人體中的產生至關重要。
  • 發現SARS-CoV-2的中和抗體
    antibody blocking SARS-CoV-2 infection 報導了一種能中和SARS-CoV-2病毒的單克隆抗體。中和冠狀病毒的抗體一般靶向病毒表面的三聚體刺突(S)蛋白,該蛋白能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S蛋白有兩個亞基:S1和S2,分別參與病毒與細胞的附著以及病毒膜與細胞膜的融合。SARS-CoV-2(Wuhan-Hu-1株)和SARS-CoV(Urbani株)的S蛋白胺基酸序列有77.5%的相似度,結構也非常相似。
  • 研究發現,羊駝抗體能「綁定」在SARS-CoV-2上,有效阻止其感染宿主
    最近,世界多國都出現了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的病例。雖然新冠疫苗和藥物的研製進行得如火如荼,許多「候選人」也已進入臨床試驗,但目前為止效果並不明顯。因此,科學家另闢蹊徑,轉而瞄準了羊駝的抗體。羊駝抗體能中和SARS-CoV-2嗎?研究人員首先從被免疫的羊駝中分離出一個能特異性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的納米抗體——Ty1。隨後,他們用SARS-CoV-2刺突蛋白假型化的慢病毒顆粒進行了體外中和實驗。
  • 首次看清,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類大腦!今日《自然》子刊展示高清圖像
    另一方面,新近出現的一些研究證據顯示,感染者的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核酸。那麼,新冠病毒究竟會通過怎樣的途徑越過血腦屏障,入侵大腦?想要阻止或治療新冠引起的神經症狀,需要找到這一關鍵問題的答案。
  • SARS-CoV-2的ORF8通過抑制MHC-I促進免疫逃逸
    被病毒感染細胞表面的MHC-I可以把信息傳遞給CD8+ T細胞,從而清除被感染細胞,阻斷病毒傳播。HIV等病毒可以下調宿主細胞表面的MHC-I,逃避免疫系統的監察,促進慢性感染。  2020年5月24日,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的張輝課題組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傳了題為The ORF8 Protein of SARS-CoV-2 Mediates Immune Evasion through Potently Down regulating MHC-I
  • bioRxiv:科學家構建出了首個COVID-19開源全原子模型
    2020年6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SARS-CoV-2是誘發COVID-19的主要原因,刺突蛋白或S蛋白會促進病毒進入到宿主細胞內;日前,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首個全長S蛋白的開源全原子模型,相關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扮演著關鍵角色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